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87424发布日期:2022-07-26 22:03阅读:69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电压力锅包括锅盖及锅体,锅盖通常包括内锅盖及覆盖在内锅盖上的上盖,内锅盖上设有止开阀及止开板,止开板由内锅盖的顶壁之上向外并向下延伸至内锅盖的侧壁之外,止开板的底部设有止开杆,止开杆的末端设有能够穿过内锅盖的侧壁进入内锅盖的内侧的止开柱。内锅盖的侧壁底缘向内延伸有若干锅盖锅牙,锅体的保温罩的顶缘向外延伸有若干锅体锅牙,锅盖盖合在锅体上,锅体锅牙位于侧壁的内侧,将锅盖转动至合盖位置上时,锅盖锅牙位于锅体锅牙的正下方形成卡合连接。随着烹饪腔内的压力的上升,止开阀被向上顶起与止开板上的通孔互卡配合限制止开板径向向外移动,于是止开柱被保持在内锅盖的内侧,此时沿开盖方向转动内锅盖,止开柱将与锅体锅牙干涉,阻止内锅盖继续转动,于是内锅盖被保持在合盖位置,可避免烹饪腔内处于高压环境时,锅盖被误操作而打开造成危险。但是这种止开结构长期使用后,止开板的径向内外运动不畅,导致即使止开阀已回落确不能旋开锅盖的情况发生。
3.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止开板在锅盖转动时保持不动,即使长期使用也不会影响正常开盖。
5.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盖及锅体,所述锅盖包括内锅盖及覆盖在所述内锅盖的上盖,所述内锅盖相对于所述锅体定义有开盖位置及合盖位置,所述锅盖设有止开阀和止开板,所述止开阀浮动设置在所述内锅盖的顶壁上,所述止开板位于所述顶壁与所述上盖之间并设有位于所述顶壁上方的止开孔,所述锅盖的底面设有避让槽,所述止开板设有向下延伸穿出所述避让槽的止开柱,所述锅体的顶面设有定位槽,所述止开柱插入所述定位槽内使所述止开板定位至所述锅体上,所述锅盖转动时所述止开柱相对地在所述避让槽内滑动;并且当所述锅盖转动至合盖位置上时,所述止开阀与所述止开孔上下对齐。本技术烹饪器具的止开板通过一端与锅体定位连接,另一端与止开阀定位连接,实现在合盖且上压状态下对锅盖的止开功效,止开板在整个过程中不移动,可确保长期使用后烹饪器具仍然可以正常开盖。
6.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槽为矩形,所述止开柱为矩形柱,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7.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锅盖设有盖板,所述上盖的一侧设有容纳所述止开板的容纳腔,所述盖板安装至所述容纳腔的底侧,所述避让槽形成在所述盖板上。盖板单独制造后在组装至上盖上,可简化锅盖整体的制造。
8.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内锅盖的顶壁上安装有止开阀座,所述止开阀
穿设在所述止开阀座内,所述止开板的相对两端分别支撑在所述止开阀座及所述盖板上,可简化锅盖的结构及止开板的安装工序。
9.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上盖设有向下延伸的凸筋,所述凸筋位于所述止开板的正上方。止开板在组装时,凸筋与内锅盖的顶壁可初步定位止开板。
10.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若干螺丝柱,若干螺钉穿过所述盖板固定至所述螺丝柱,以可靠而稳固地将盖板固定在上盖12的底侧。
11.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止开板与所述盖板均为塑胶件。盖板与止开板均为塑胶材质,两者之间不会有严重磨损,并且可降低制造成本。
12.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锅体设有位于顶部的塑胶中板,所述定位槽由所述中板一体注塑成型,制造方便。
1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4.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剖面图。
15.图2为烹饪器具的锅盖的立体图。
16.图3为烹饪器具的锅体的立体图。
17.图4为图1中圆圈处的放大图。
18.图5为锅盖的止开板的立体图。
19.图6为锅盖的上盖与盖板的立体分解图。
20.附图标记说明:
21.锅盖1、内锅盖11、顶壁111、侧壁112、上盖12、容纳腔121、凸筋122、螺丝柱123、盖板13、避让槽131、螺钉孔132、止开阀14、止开阀座15、止开板16、止开孔161、止开柱162、横向部163、竖向部164、连接部165、锅体2、中板21、定位槽211、底座22、外壳23、保温罩24、内锅25。
具体实施方式
22.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23.参考图1所示,本技术烹饪器具包括锅盖1及锅体2,锅盖1盖合在锅体2上与锅体2之间形成烹饪腔。锅盖1与锅体2分体设置,锅盖1可以整体相对锅体2转动,锅盖1包括内锅盖11、上盖12及盖板13,内锅盖11包括顶壁111及侧壁112,侧壁112的底缘设有向内延伸的若干锅盖锅牙(未标号),上盖12覆盖在内锅盖11的顶侧及外侧,盖板13固定在上盖12的底侧并形成锅盖1的一部分底面。锅体2设有位于顶部的中板21、位于底部的底座22、位于中板21及底座22之间的外壳23、位于外壳23内的保温罩24及位于保温罩24内的内锅25,保温罩24的顶缘设有向外延伸的若干锅体锅牙(未标号)。内锅盖11跟随锅盖1转动,相对于锅体2定义有开盖位置及合盖位置,内锅盖11位于合盖位置时,锅盖锅牙(未标号)位于锅体锅牙
(未标号)的正下方以与锅体锅牙(未标号)锁合。
24.结合图2至图4所示,锅盖1包括止开阀14、止开阀座15及止开板16,止开阀座15贯穿设置在内锅盖11的顶壁111上,止开阀14浮动设置在止开阀座15内,可以上下浮动。止开板16位于顶壁111与上盖12之间并设有位于顶壁111上方的止开孔161。
25.止开板16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止开柱162,锅盖1的底面设有避让槽131,止开柱162向下穿出避让槽131。锅体2的中板21的顶面设有定位槽211,锅盖1盖合在锅体2上时,将止开柱162对准定位槽211插入定位槽211内。定位槽211的形状及尺寸与止开柱162大致一致,止开柱162插入定位槽211后,止开板16被定位至锅体2上,由于定位槽211的限制,止开板16不会跟随锅盖1转动,即锅盖1转动时止开板16与锅体2一起相对保持静止。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止开柱162插入定位槽211内,止开柱162与定位槽211的内壁之间可以有一些间隙,所以止开板16被定位至锅体2上后可以有轻微的晃动,只要不跟随锅盖1转动即可。
26.避让槽131大致为弧形,锅盖1转动时止开柱162相对地在避让槽131内滑动。当锅盖1转动至合盖位置上时,此时的止开阀14转动至与止开孔161上下对齐。烹饪腔内上压后,止开阀14上浮插入止开孔161内,由于止开板16是固定不动,上浮的止开阀14又与止开板16定位连接,于是此状态下的锅盖1被限制不可再反向转动。烹饪完成后,烹饪腔内压力恢复正常,止开阀14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回落,止开阀14脱离止开板16后,锅盖1可由合盖位置向开盖位置转动,止开板16仍然保持静止,止开柱162相对的在避让槽131内反向滑动。
27.本技术烹饪器具的止开板16通过一端与锅体2定位连接,另一端与止开阀14定位连接,实现在合盖且上压状态下对锅盖1的止开功效,止开板16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动,可避免因止开板16而导致的烹饪完成后无法正常开盖的情况发生。
28.结合图5所示,为了保证定位槽211与止开柱162之间的定位连接,定位槽211为非圆形,且止开柱162为非圆柱,避免止开板16相对锅体2发生转动而导致合盖位置上止开阀14与止开孔161无法对齐。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槽211为矩形,止开柱162矩形柱,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为了避免刮擦,止开柱162的棱角处可以使用光滑面过渡。
29.止开板16大致沿径向向外延伸至内锅盖11的外侧再向下延伸至内锅盖11的旁侧,包括位于内锅盖11顶壁111上方的横向部163、位于内锅盖11旁侧的竖向部164及连接横向部163及竖向部164的连接部165,止开孔161设置在横向部163上,止开柱162由竖向部164继续向下延伸而成。
30.结合图6所示,止开板16位于内锅盖11的一侧,上盖12的一侧对应设有容纳止开板16的容纳腔121。盖板13由底侧盖住容纳腔121,避让槽131形成在盖板13上。盖板13单独制造后在组装至上盖12上,可简化锅盖1整体的制造。
31.止开板16的内外相对两端,即横向部163和纵向部164分别支撑在止开阀座15及盖板13上,止开板16与上盖12之间无需额外的连接或支撑结构,可简化锅盖1的结构及止开板16的安装工序。
32.上盖12设有向下延伸的两条弧形凸筋122,凸筋122位于止开板16的正上方,凸筋122接近但不抵持止开板16,不影响锅盖1与止开板16之间的相对转动。组装时,将止开板16的横向部163放置在内锅盖11与上盖12之间,止开板16的竖向部164及连接部165放置在容纳腔121内,上盖12的凸筋122与内锅盖11的顶壁111可初步定位止开板16,然后将盖板13固定至容纳腔121底侧即可固定止开板16,止开板16的组装较简便。
33.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腔121内的相对两端各设有一个螺丝柱123,盖板13对应设有螺钉孔132,螺钉(未图示)穿过盖板13固定至螺丝柱123可靠而稳固地将盖板13固定在上盖12的底侧,盖板13可以可靠支撑止开板16。
34.结合图4所示,锅盖1转动时,止开板16的竖向部164的底面与盖板13之间会有摩擦,本实施方式中,盖板13与止开板16均为塑胶材质,两者之间不会有严重磨损,并且可降低制造成本。
35.中板21也是塑胶件,定位槽211由中板21一体注塑形成,结构简单,方便制造。
36.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7.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0038]“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39]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
…”
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040]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1]
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0042]
本技术烹饪器具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