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5728发布日期:2022-11-25 17:20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底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充电底座,尤其涉及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底座。


背景技术:

2.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扫地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全面,应用范围也将变得越来越广泛。那么,随之而来,就会对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和用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为扫地机器人提供用电来源的充电底座而言,如果能够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进而使得充电底座的体积更小,且设计更为合理,无疑能够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有利的基础,便于产品的大范围应用和市场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需要提供一种体积小且结构合理可靠的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底座。
4.对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底座,包括:壳体和充电组件,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底壳和第二壳体,所述底壳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避位凹槽和第二避位凹槽,所述第一避位凹槽和第二避位凹槽设置于所述底壳靠近扫地机器人充电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壳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上。
5.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一避位凹槽和第二避位凹槽为圆弧形凹槽,所述圆弧形凹槽的高度大于扫地机器人的边刷厚度。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光路组件,所述光路组件的水平位置与所述充电组件的水平位置相对应。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壳体的顶部还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光孔的垂直位置与所述光路组件的垂直位置相对应。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内侧设置有充电组件安装件,所述充电组件通过所述充电组件安装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下方。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扫地机器人充电面的一侧为弧形凹陷面,所述弧形凹陷面的凹陷弧度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外侧面弧度一致。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所述弧形凹陷面的两侧。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座弹片、弹片固定座和充电接触片,所述充电座弹片和充电接触片设置于所述弹片固定座中。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壳的底部设置有防滑件。
13.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底壳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内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安装柱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之间嵌套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所述底壳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避位凹槽和第二避位凹槽,所述充电组件设置于在所述底壳前端的第一壳体上,进而能够为扫地机器人的边刷和壳体预留空间,且保证了充电底座与扫地机器人的快速对接,在满足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充电要求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减小了所述充电底座所占用的空间,体积小且结构设计合理可靠,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拆开第一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0.如图1至图4所示,本例提供一种扫地机器人的充电底座,包括:壳体和充电组件4,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底壳2和第二壳体3,所述底壳2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避位凹槽201和第二避位凹槽202,所述第一避位凹槽201和第二避位凹槽202设置于所述底壳2靠近扫地机器人充电面的一侧;所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3分别设置于所述底壳2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充电组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上。
21.本例所述第一壳体1指的是所述充电底座靠近扫地机器人一侧的前壳。所述底壳2指的是所述充电底座的底部支撑壳体,该底壳2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避位凹槽201和第二避位凹槽202,用于为所述扫地机器人前端两侧的边刷预留避空位置,且所述底壳2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避位凹槽201和第二避位凹槽202的高度,进而通过有一定厚度的底壳2拉低所述充电底座的重心,提高其稳定性能。所述第二壳体3指的是包括后壳和顶盖的一体化壳体。所述扫地机器人充电面指的就是所述扫地机器人在充电时靠近所述充电底座的壳体,即所述扫地机器人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的一面。
22.本例所述底壳2的底部两侧设置有第一避位凹槽201和第二避位凹槽202,所述充电组件4设置于在所述底壳2前端的第一壳体1上,进而能够为扫地机器人的边刷预留空间,且保证了充电底座与扫地机器人的快速对接,在满足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充电要求基础上,能够很好地减小了所述充电底座所占用的空间,体积小且结构设计合理可靠,为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23.如图1和图4所示,本例所述充电组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的上部,这样的设计能够使得扫地机器人的充电接口也设计在所述边刷的上方,进而充分利用垂直方向上的空间使得所述第一避位凹槽201、第二避位凹槽202分别与充电组件4实现错开,以便进一步减小所述充电底座的体积,也便于扫地机器人的结构优化设计。所述第一避位凹槽201和第二避位凹槽202为圆弧形凹槽,所述圆弧形凹槽的高度大于扫地机器人的边刷厚度,便于实现对所述边刷的容纳,以减小在充电状态下所述扫地机器人以及充电底座所占用的整体空间。
24.如图2和图3所示,本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光路组件5,所述光路组件5
的水平位置与所述充电组件4的水平位置相对应。所述光路组件5为用于实现与所述扫地机器人对接的辅助结构组件,所述光路组件5的水平位置与所述充电组件4的水平位置相对应,即所述光路组件5和充电组件4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进而能够使得所述扫地机器人与所述充电组件4的对接更为精确可靠。适应性的,本例所述壳体的顶部还设置有透光孔6,所述透光孔6的垂直位置与所述光路组件5的垂直位置相对应,即所述透光孔6和光路组件5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一致,便于实现辅助作用。
25.如图2和图3所示,本例所述第二壳体3的顶部内侧设置有充电组件安装件302,所述充电组件安装件302为对所述充电组件4起到限位作用的安装结构件,所述充电组件4通过所述充电组件安装件302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下方,优选的,所述充电组件安装件302为下端向内折弯的折弯安装座,以便实现所述充电组件4的安装和固定作用,并使其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窗口位置相对应。
26.如图1和图4所示,本例所述第一壳体1靠近所述扫地机器人充电面的一侧为弧形凹陷面101,所述弧形凹陷面101的凹陷弧度与所述扫地机器人的外侧面弧度一致,便于在充电状态下,使得所述扫地机器人能够半包裹式地容纳于所述充电底座的一侧,再进一步减小在充电状态下所述扫地机器人以及充电底座所占用的整体空间。本例所述充电组件4设置于所述弧形凹陷面101的两侧,便于快速实现与所述扫地机器人之间的对接。
27.如图3所示,本例所述充电组件4包括充电座弹片401、弹片固定座402和充电接触片403,所述充电座弹片401和充电接触片403设置于所述弹片固定座402中,所述充电接触片403优选为用于实现接触充电的接触结构,所述充电座弹片401通过一端折弯的弹片设计实现与所述扫地机器人之间的弹性接触,所述弹片固定座402用于实现安装和固定作用,便于提高产品的安装稳定性能。如图4所示,本例所述底壳2的底部优选设置有防滑件203,所述防滑件203可以是防滑脚垫或是其他形式的防滑构件。
28.如图2和图3所示,本例所述底壳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柱204,所述第二壳体3的顶部内侧设置有第二安装柱301,所述第一安装柱204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安装柱30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柱204和第二安装柱301之间嵌套连接,比如所述第一安装柱204为空心圆柱体,所述第二安装柱301能够嵌套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柱204的空心圆柱体内,进而通过这种套设的方式实现所述底壳2和第二壳体3之间的装配,提高装配效率,也便于产品的后续维护。如图4所示,本例所述壳体在靠近所述扫地机器人的一侧均采用圆弧结构的设计,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产品剐蹭等问题,提高了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程度。
29.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