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8474发布日期:2022-11-02 21:11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蒸汽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对快速烹饪以及健康饮食的理念不断深入,蒸汽空气炸锅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蒸汽空气炸锅通过热风加热以及气体加热两种方式,不仅能够减小食物加热过程中油脂的含量,而且能够更快的烹饪食物。
3.现有技术中,为了达到通过气体对食材进行加热,如中国发明专利 cn113243772a中的通过第二加热件加热储水腔中的液体,从而产生气体,对食物进行加热。为了提升加热效率,使蒸汽空气炸锅中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多的气体,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4964715u中通过设置隔水罩来限定加热件对储水腔加热的区域,从而通过减小加热面积以及液体加热量,来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对食物进行加热。
4.而现有技术中往往只关注了如何产生更多的气体,而忽略了气体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损耗大量的热量,从而延长了对食物加热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蒸汽空气炸锅,通过在气体传输的过程中对气体进行多次加热,从而增加气体热量,减小对食物加热所需时间,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
6.本技术一种蒸汽空气炸锅,包括由机头和锅体围设成用于加热食物的区域,所述机头上设置有用于加热食物的热风组件,所述锅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水腔,在所述蒸汽空气炸锅内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所述储水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所述锅体的底部设置有隔水罩,所述隔水罩将所述储水腔分为加热区和与所述加热区连通的储水区,与所述隔水罩间隔设置有用于盛放食物的置物装置,所述储水区中的液面到所述置物装置为扩散腔,所述隔水罩包括:
7.集水段,将所述加热区中的液体汇聚在所述加热装置的周边,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加热区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并产生气体;
8.蒸汽段,产生的气体通过所述蒸汽段;
9.束流段,至少部分所述束流段伸入到所述扩散腔内,所述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通过所述扩散腔对所述束流段进行加热,进入到所述束流段的气体被再次加热。
10.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11.可选的,所述束流段包括用于限制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回流段,所述第一回流段设置为弧形的折返面,或所述回流段设置为分段式阶梯件。
12.可选的,所述阶梯件向靠近所述隔水罩的轴线方向倾斜,用以改变气体在所述隔
水罩中的运动方向。
13.可选的,所述阶梯件包括一段式阶梯件或多段式阶梯件。
14.可选的,所述束流段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开设在所述束流段的顶部和/或侧部。
15.可选的,所述束流段的弧度不小于所述集水段的弧度。
16.可选的,所述隔水罩包括沿所述蒸汽空气炸锅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以及与所述侧壁相连接的顶壁。
17.可选的,所述顶壁包括第一遮挡部,所述第一遮挡部的一端与所述侧壁连接,另一端沿所述蒸汽空气炸锅的轴线方向、靠近所述机头或所述蒸汽空气炸锅的底盘方向延伸,并且宽度逐渐缩小。
18.可选的,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弧度大于所述折返面的弧度。
19.可选的,所述顶壁包括第二遮挡部,所述第二遮挡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遮挡部连接,所述第二遮挡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遮挡部的延伸方向相反。
20.本技术的蒸汽空气炸锅,通过在隔水罩内的第二次加热以及扩散腔中的第三次加热,从而提高气体在于食物接触时的温度,能够达到快速加热食物,锁住营养的效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蒸汽空气炸锅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蒸汽空气炸锅沿其中一方向的剖视图;
2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蒸汽空气炸锅沿另一方向的剖视图;
24.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与加热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与加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与加热凸起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锅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隔水罩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隔水罩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4.图14为图6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5.图1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隔水罩的正视图;
36.图1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热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另一隔水罩的正视图;
38.图18为图15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39.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0.100、蒸汽空气炸锅;
41.200、机头;201、热风组件;
42.300、底盘;301、限位环;302、缺口;
43.400、加热装置;401、加热凸起;402、加热盘;403、周向加热部;404、顶面加热部;
44.500、隔水罩;501、集水段;502、蒸汽段;503、束流段;504、内腔室; 505、外腔室;506、第一回流段;507、第二回流段;508、稳定部;509、折返面;510、阶梯件;511、多段式阶梯件;512、一段式阶梯件;513、横板;514、竖板;515、侧壁;516、顶壁;517、气孔;518、第一遮挡部;519、第二遮挡部;
45.600、接油盘;601、加热区;602、储水区;603、扩散腔;
46.700、置物装置;701、烤架;702、阻挡部;703、置物部;704、漏油孔; 800、泄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8.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4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0.参考图1、图2、图4、图6、图8、图9、图15和图16所示,一种蒸汽空气炸锅100,包括由机头200和锅体围设成用于加热食物的区域,机头200上设置有用于加热食物的热风组件201,锅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储存液体的储水腔,在蒸汽空气炸锅100内设置有加热装置用于对储水腔内的液体进行加热,锅体的底部设置有隔水罩500,隔水罩500将储水腔分为加热区601和与加热区601 连通的储水区602,与隔水罩500间隔设置有用于盛放食物的置物装置700,储水区602中的液面到置物装置700为扩散腔603,隔水罩500包括:
51.集水段501,将加热区601中的液体汇聚在加热装置400的周边,加热装置 400对加热区601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并产生气体;
52.蒸汽段502,产生的气体通过蒸汽段502;
53.束流段503,至少部分束流段503伸入到扩散腔603内,热风组件201产生的热风通过扩散腔603对束流段503进行加热,进入到束流段503的气体被再次加热。
54.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对于热风加热,热风组件201用于对蒸汽空气炸锅100内部的食物提供热风进行加热的装置,所提供的热风从机头200处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底盘300处运动,从而实现对食物的加热。对于气体加热,隔水罩500将蒸汽空气炸锅100分为相互连通的内腔室504和外腔室505 (外腔室505即储水腔),内腔室504的容积小于外腔室505。现有技术中,当不设置隔水罩500时,加热装置400加热的面积以及加热的液体容量将是内腔室504与外腔室505的面积以及各腔室液体容量之和,加热的面积以及液体容量较大,使蒸汽空气炸锅100中的液体沸腾、产生气体的时间较长,不利于快速的对食物进行加热,致使食物营养成分流失。而设置隔水罩500之后,加热装置400只针对容积较小的内腔室
504进行加热,即对加热段内的液体进行第一次加热,这样可以快速使液体沸腾,从而产生气体,对食物进行快速加热。本技术的蒸汽空气炸锅,可以包括抽拉式的空气炸锅,也可以包括翻盖式的空气炸锅。
55.现有技术中,当对隔水罩500中的液体进行加热产生气体后,气体会直接从隔水罩500中逸出,对食物进行加热。而液体在逸出的过程中路径过长或者遇冷则会使气体温度降低,温度较低的气体对食物加热不仅延长了食物加热的时间,同时低温气体的反复加热也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因此,在隔水罩500上设置束流段503,对气体具有导向作用。加热装置400对集水段50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产生气体后,气体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机头200方向运动,逐渐远离加热装置400。在经过蒸汽段502,遇到束流段503后,因为束流段503对气体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气体将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即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底盘 300方向运动,逐渐靠近加热装置400。此时,加热装置400会对气体进行二次加热,提升气体的温度,经过二次加热的气体从隔水罩500中逸出,对食物进行加热。
56.参考图4、图9所示,隔水罩500与接油盘600之间连接,可以减小储水腔和扩散腔603在轴向上的高度,从而缩短气体运动的路径。当隔水罩500与接油盘600之间连接时,气体的路径为隔水罩500的高度;当隔水罩500与接油盘600之间不连接时,即接油盘600设置在隔水罩500的上方、且间隔一定的距离,此时气体的路径为隔水罩500的高度加上隔水罩500与接油盘600之间的高度。由上述叙述可知,气体运动运动越短,气体的热量越高,更易于加热食物、锁住食物中的营养。同时,隔水罩500与接油盘600之间的连接设置可以减小储水腔和扩散腔603之间的气体流通,或者可以将两腔室之间设置成为密封状态结构,使气体仅能通过通道段处从隔水罩500内部进入到扩散腔603 中,扩散腔603中的气体不能通过接油盘600与隔水罩500之间的间隙进入到储水腔中。提高气体的热转化效率,使更多的气体用于对食物的加热中,减小气体的散失。
57.气体经过第二次加热后,会逐渐向气体含量较少的区域运动,即从隔水罩 500中逸出分散在扩散腔603中。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根据容器内的气体混合物中,气体都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容器内的原理,气体会均匀的扩散在扩散腔603 中,从而可以对食物的整体进行完全的、快速的、均匀的加热,通过加热装置 400加热后的气体可以直接对食物进行加热。或者打开热风组件201,来自机头 200上热风组件201的热风会对束流段503进行加热。当气体从隔水罩500中逸出时,从液体加热沸腾而成的温度较低的湿空气,在运动到束流段503时,因为热风对束流段503进行加热,此时热风会将湿空气进行加热成为温度较高的干空气,干空气的水分相较于湿空气较低些,即实现在扩散腔603中的第三次加热。如果直接使用湿空气对食物进行加热,湿空气中较高的水分在与食物进行作用时,会带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同时也会将部分水分留在食物中,从而影响食物的口感。使用干空气对食物进行加热时,干空气的温度较高,能够更快的对食物进行加热,同时干空气不会将水分留在食物中,影响食物口感,也不会因为水分带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58.为了能够快速的对集水段50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减小产生气体的时间,集水段501的最大径向宽度不小于加热装置400的最大径向宽度。在加热装置 400进行设置时,加热装置400可以全部设置在隔水罩500的区域内,从而加热装置400在对液体加热的时候,只针对隔水罩500内集水段501的液体进行加热,而不对储水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此时,集水段501内的液体与加热装置 400相接触,减少热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提高热量的转化效
率。如前所述,因为隔水罩500的容积远小于储水腔的容积,因此隔水罩500内液体能够快速的产生气体,减小对食物加热所使用的时间。或者加热装置400的部分设置在隔水罩500中,用于对加热段的液体进行加热;部分设置在储水腔中,用于对储水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对储水腔中的液体进行加热,是为了防止隔水罩500 内部与储水腔外液体温差较大,从而使隔水罩500内外压强差较大,对隔水罩 500造成一定的损坏,减小隔水罩500的使用寿命。在设置时,加热装置400的大部分或全部热量用于加热隔水罩500中的液体。
59.参考图11、图12所示,在进行气体加热时,在较短的时间内隔水罩500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并对隔水罩500产生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会使隔水罩500产生位移的倾向,而隔水罩500发生位移会不仅会影响加热装置400的加热效率,也会使气体不能快速均匀的分散在扩散腔603中,甚至会堵塞气体逸出隔水罩 500的通道。因此,在集水段501的底端设置有稳定部508,从而可以扩大隔水罩500与蒸汽空气炸锅100底盘300之间连接的面积,使得隔水罩500与蒸汽空气炸锅100底盘300之间连接的更加稳定。并且稳定部508具有缓震的效果,可以用于吸收隔水罩500在轴向移动的过程中与空气炸锅底盘300接触产生的力,减小隔水罩500与空气炸锅底盘300之间硬接触的作用力,延长隔水罩500 的使用寿命。具体的,稳定部508为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翻边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底盘300平行;或者翻边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径向向外延伸后,再沿远离蒸汽空气炸锅100底盘300的方向延伸,增强翻边的强度。
60.加热装置400的安装位置可以设置在蒸汽空气炸锅100底盘300或者集水段501上。当加热装置400设置在底盘300时,方便加热装置400与蒸汽空气炸锅100壳体之间的安装连接;当加热装置400设置在集水段501上时,可以提升隔水罩500中的液体容量,增大液体与加热装置400之间的接触面积,实现快速加热,同时,可以提升底盘300的密封性,防止液体从底盘300渗入到其他装置上,滋养细菌,造成设备短路。
61.参考图5、图10所示,当加热装置400设置在底盘300时,加热装置400 包括突出于底盘300设置在隔水罩500内部的加热凸起401,或加热装置400设置为加热盘402用于对加热区601进行加热。加热凸起401的设置使加热装置 400具有一定的高度,减小加热凸起401的顶端与隔水罩500顶端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快速的对回流的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提高气体的温度。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加热凸起401可以为内部实心、通过与液体接触的表面对液体进行加热。该方案可以提高加热凸起401的功率,使大部分第一次加热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回流段506回流到加热凸起401上,实现对大部分气体的二次加热。加热凸起401还可以设置为内部与加热段连通,即加热段内的液体可以流入到加热凸起401内部,提高加热凸起401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隔水罩500 中能够同时产出大量的气体,从而实现对食物的快速加热。
62.使用加热盘402对液体进行加热时,加热盘402的高度远小于加热凸起401 的高度,可以节省隔水罩500内部的空间,使得隔水罩500内可以存储更多的液体,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63.为了能够使更多的气体经过回流后进行第二次加热,加热凸起401的高度不大于集水段501的高度。当加热凸起401的高度等于集水段501的高度时,此时第一回流段506与加热凸起401的间距最短,经过第一回流段506的气体能够快速的回落到加热凸起401上,加热凸起401对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增加气体的温度,此时液面高度最高与加热凸起401相
齐平。当加热凸起401的高度低于加热段的高度时,液面高度可以低于加热凸起401的高度,此时加热凸起401的一部分用于对液体进行第一次加热,另一部分用于对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并且液体与第一回流段506之间相间隔,能够使大部分第一次加热后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一回流段506进行第二次加热,提升逸出隔水罩500的气体温度。当液面高度高于加热凸起401的高度时,加热凸起401全部用于对液体的第一次加热中,可以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用于对食物的加热。
64.参考图16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加热凸起401设置为圆柱状,包括周向加热部403和顶面加热部404,加热凸起401的高度低于加热段的高度,液面高度低于加热凸起401的高度。此时,周向加热部403对液体进行第一次加热,加热产生的气体向机头200方向运动,大部分气体遇到第一回流段506后,向底盘300方向运动,此时大部分气体经第一回流段506后运动到顶面加热部 404的上方,顶面加热部404对该部分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后使其逸出隔水罩 500,增加气体的温度。周向加热部403和顶面加热部404为光滑的平面,方便对其进行清洁,避免产生污渍;或者周向加热部403和顶面加热部404为凹凸面,用于增大加热凸起401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加热液体的时间。
65.参考图15、图17所示,周向加热部403的具体结构包括,周向加热部403 垂直于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此时加热凸起401的热量较为集中,温度较高。或周向加热部403逐渐靠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此时加热凸起401的顶面加热部404面积较大,增大对气体二次加热的面积。或周向加热部403逐渐远离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此时液体与周向加热部40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适宜对液体进行第一次加热。相应的,集水段501的的具体结构包括,集水段501垂直于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或集水段501逐渐靠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或集水段501 逐渐远离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周向加热部403的各结构与集水段501的各结构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周向加热部403垂直于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时,集水段501逐渐靠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向进行延伸。这样既可以保障液体与与加热凸起401之间的接触面积,产生足够的气体,又可以保障大部分气体能够通过第一回流段506回流到顶面加热部404上方,对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
66.当加热装置400为加热盘402时,隔水罩500设置在底盘300的一侧,加热盘402设置在底盘300的另一侧、且与隔水罩500间隔设置;或加热盘402 设置在集水段501的内壁上。加热盘402设置在底盘300的另一侧,可以提高隔水罩500中液体容量,液体容量的提升既可以防止加热装置400的干烧,也可以减少使用者添加液体的频率。同时,可以减少储水腔和隔水罩500中的液体从底盘300渗透进入到其他设备中的概率。加热盘402设置在加热段的内壁上可以对液体进行立体加热,减少加热时间。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当加热盘402 设置在集水段501的内壁上时,加热盘402连续或间断设置。
67.为了能够使产生的气体通过第一回流段506的引导向底盘300方向运动,束流段503包括用于限制气体流动方向的第一回流段506,第一回流段506设置为弧形的折返面509,或第一回流段506设置为分段式的阶梯件510。第一回流段506设置为折返面509时,向机头200方向运行的气体,气体沿着折返面509 的内表面运动,因为折返面509设置为弧形,所以气体离开折返面509的运行方向与进入折返面509之前的运行方向相比具有一定的改变,从而使气体倾斜向底盘300运动。为了能够使气体在折返面509的弧度内完成运动方向
的转变,液面高度低于加热装置400的高度,这样在产生气体之后,气体经过一端距离后才会到达第一回流段506,减小气体的动能,使气体能够顺利的在第一回流段 506内完成方向的转变。当气体的动能过大时,则会产生气体直接跃过第一回流段506,从隔水罩500中逸出,无法通过加热装置400实现第二次加热。当第一回流段506设置为阶梯件510时,阶梯件510的设置会延长气体的运行路径,同时能够提高各段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延长隔水罩500的使用寿命。束流段 503还设置有第二回流段507,通过第一回流段506与第二回流段507之间的相互配合,可以改变大部分气体运动的方向,使气体进行二次加热。
68.为了使隔水罩500能够起到改变气体运动方向的作用,阶梯件510向靠近隔水罩500的轴线方向倾斜,用以改变气体在隔水罩500中的运动方向。倾斜的阶梯件510可以使部分气体的运动方向沿着倾斜方向发生转变,从而使气体靠近加热装置400,通过加热装置400对气体进行加热的作用。
69.参考图14所示,为了能够延长气体在阶梯件510的路径,阶梯件510包括一段式阶梯件512或多段式阶梯件511。为了减小隔水罩500的制作难度,提高成品率,阶梯件510设置为一段式阶梯件512。当阶梯件510设置为多段式阶梯件511时,由于气体在多段式阶梯件511中运行的路径变长,则气体所消耗的动能以及路径改变的角度变大,不仅能够使更多的气体进行二次加热,同时也可以增加液面高度,使隔水罩500与储水腔中存放更多的液体。
70.在隔水罩500的使用过程中,当阶梯件510的高度大于集水段501的高度时,不仅会影响液面的高度,降低液体在隔水罩500中的存储量,而且由于阶梯件510高度过高,会使通过阶梯件510后的气体运动路径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气体不会进入到加热装置400的上方,无法完成对对气体的第二次加热或气体温度升高较低。因此,阶梯件510的高度不大于加热段的高度。
71.参考图13所示,具体的,多段式阶梯件511包括至少一个横板513,和用于连接各横板513的竖版。横板513用于改变气体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竖版用于改变气体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通过多个竖板514的共同作用,使得气体的运动方向逐渐的进行改变,最终达到所需要的运动方向。
72.为了提高隔水罩500的利用率,靠近机头200的横板513宽度逐渐减小,多段式阶梯件511与加热装置400之间相间隔。逐渐减小的横板513宽度可以完成束流段503与蒸汽段502之间的过度连接,增强两段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靠近加热装置400产生的气体所改变的运动方向要小于远离加热装置400 产生的气体,因此对于横板513宽度的调整可以使不同位置的气体经过第二回流段507后向同一方向运动,通过加热装置400进行第二次加热,使产生的气体更加集中,降低气体散热速度,提高对气体的加热效率。多段式阶梯件511 与加热装置400相间隔为气体的传输提供足够的空间,使气体能够在隔水罩500 中完成路径的多次转变。
73.为了与横板513之间进行相互配合,完成对气体路径方向改变的需求,竖版向靠近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线方向延伸。竖板514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气体沿竖板514设置方向移动,改变气体的运动方向。
74.参考图11、图12所示,束流段503用于连通隔水罩500和散热腔,束流段 50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517,出气孔517开设在束流段503的顶部和/或侧部。气体从隔水罩500内部经过出气孔517进入到散热腔中,多个出气孔517 的设置可以同时使较多的气体逸出隔
水罩500,对食物进行加热。各出气孔517 开设在束流段503的不同位置,气体从隔水罩500的不同方位逸出,可以缩短气体在散热腔中均匀扩散所需要的时间。
75.为了使气体能够经过第二次加热后再从隔水罩500中逸出,束流段503的高度不小于蒸汽段502的高度。如果束流段503的高度设置过小,则产生的气体会直接从出气孔517中逸出,无法进行第二次加热。因此,将束流段503设置一定的高度,可以扩大加热装置400对气体进行第二次加热的区域,使得气体能够充分被加热。
76.参考图15所示,对于少部分无法通过第一回流段506改变其运动方向而直接与通道段接触的气体,该部分气体可以在与第二回流段507接触后改变运动方向,因此,第二回流段507的弧度不小于集水段501的弧度。不仅可以使部分在第一回流段506未改变方向的气体通过弧度更大的第二回流段507回流到加热装置400附近进行第二次加热,同时还可以对没有进入到第一回流段506 的气体改变其运动方向,增加进行第二次加热的气体的总量。
77.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蒸汽段502的高度小于束流段503的高度,束流段 503的高度小于集水段501的高度,这样的设置既可以满足隔水罩500内有足够的液体,也可以保障大部分的气体能够进行第二次加热,防止气体直接从隔水罩500中逸出,提高逸出气体的温度。
78.参考图11、图12所示,隔水罩500为一端开口的、可以用于隔绝热量的筒状结构,隔水罩500包括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侧壁515以及与侧壁515相连接的顶壁516。侧壁515将储水腔与隔水罩500内部液体进行分隔,当加热装置400对隔水罩500内部液体进行加热时,侧壁515起到阻隔隔水罩500内部热量扩散到储水腔的作用,可以使热量集中到隔水罩500内部,减少隔水罩500内部液体的沸腾时间。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隔水罩500设置为钢材或塑胶件,使用钢材可以使隔水罩500更加稳定,防止气体对隔水罩500 产生冲击,使隔水罩500发生偏移;使用塑胶件,可以使隔水罩500的隔热效果更好,减小与储水腔的热量交换。
79.为了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隔水罩500的侧壁515溢出,隔水罩500一体成型,用以减小隔水罩500内部的散热。一体成型的隔水罩500密封性能好,可以减少气体从侧壁515逸出的概率,从而直接进入到扩散腔603中无法进行第二次加热,或再次进入到储水腔中,液化后变成液体,需要重新进行加热,造成资源的浪费。
80.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如果上升空间越来越小,则气体分子越趋向于无序,气体向隔水罩500的中心方向集中。因此,侧壁515的宽度沿蒸汽空气炸锅100 的轴线方向逐渐缩小。此时,气体易于向加热装置400的上方区域移动,从而实现对气体的第二次加热,增加气体的热量。
81.气体经过侧壁515进行第二次加热后,从顶壁516处逸出,顶壁51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气孔517,用于气体从隔水罩500内部进入到扩散腔603。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顶壁516上设置一出气孔517,出气孔517的直径小于侧壁515 的最小直径。此时,气体经过二次加热后直接从出气孔517逸出,在同一时间内会逸出大量的气体。或者,顶壁516上设置多个出气孔517,各出气孔517均匀分布在顶壁516上。多个出气孔517的设置可以控制气体排出量,使气体能够均匀的从隔水罩500中逸出。气孔517排布方式可以为中心气孔517的中心与顶壁516中心重合,其余气孔517均匀分布在中心气孔517四周;或者各气孔517整体呈长方形结构进
行排布。
82.参考图18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顶壁516包括第一遮挡部518,第一遮挡部518的一端与侧壁515连接,另一端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线方向、靠近机头200或底盘300方向延伸,并且宽度逐渐减小。当气体均匀的分布在扩散腔603中时,由于第一遮挡部518宽度逐渐减小的设计,使得气体无法从扩散腔603中进入到隔水罩500内部,或仅有少部分气体回流到隔水腔内部,第一遮挡部518起到对扩散腔603中的气体进行阻挡的作用。为了提高对扩散腔603中气体的阻挡作用,第一遮挡部518的弧度大于折返面509的弧度。第一遮挡部518弧度增大也有利于对隔水罩500内部气体运行路径的改变,使大部分气体能够进行第二次加热。
83.为了对逸出隔水罩500的气体起到引导作用,顶壁516包括第二遮挡部519,第二遮挡部519的一端与第一遮挡部518连接,第二遮挡部519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遮挡部518的延伸方向相反。即当第一遮挡部518沿靠近机头200的方向延伸时,第二遮挡部519沿靠近底盘300的方向延伸;当第一遮挡部518沿靠近底盘300的方向延伸时,第二遮挡部519沿靠近机头200的方向延伸。第二遮挡部519设置为直径逐渐变小的缩口状,减小气体的活动路径,增加气体的动能,使气体在逸出隔水罩500后能够快速的分散在扩散腔603中。同时,气体能够较为集中的从出水孔中排出。
84.为了让在扩散腔603中的气体与热风组件201的热风进行充分的混合,扩散腔603的高度大于束流段503的高度。气体从隔水罩500中逸出后,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径向四处扩散;热风组件201产生的热风沿蒸汽空气炸锅100 的内壁向靠近底盘300的方向扩散,热风遇到接油盘600阻挡后,再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径向向靠近隔水罩500的方向运动,对隔水罩500的侧壁515进行加热从而对气体进行第三次加热。在第三次加热的过程中,若扩散腔603的高度过小,则仅有少量热风与侧壁515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完成对侧壁515的加热,侧壁515温度升高较慢,且侧壁515无法达到预设温度,从而影响对气体的加热,当气体温度未升高到需要温度时,气体便对食物进行加热,影响加热效果;或者达到预设温度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对食物加热时间较长。因此将扩散腔603的高度设置为大于束流段503的高度,可以保证扩散腔603中热风的容量,能够充分对隔水罩500侧壁515进行加热。
85.蒸汽空气炸锅100在烹饪食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油污,油污积落到接油盘600中,少部分会溅落到隔水罩500上,若不能对接油盘600和隔水罩 500进行及时的清洗,将容易滋生细菌,因此为了方便对其进行清洗,隔水罩 500的侧壁515上连接有接油盘600,接油盘600与隔水罩500固定连接,或接油盘600搭接在隔水罩500上。当接油盘600与隔水罩500固定连接时,在安装或拆卸的过程中,可以将接油盘600和隔水罩500当做一个整体,方便使用者的取放。当接油盘600搭接在隔水罩500中时,可以单独的将接油盘600或隔水罩500从蒸汽空气炸锅100中取出,进行单独的清洗,分体设置方便将隔水罩500固定在底盘300上。
86.参考图13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接油盘600固定在束流段503的横板 513上,与隔水罩500为整体结构;或,接油盘600搭接在回流段的横板513上,与隔水罩500为分体结构。为了使扩散腔603的高度达到设计高度,接油盘600 与靠近底盘300的横板513相连接。接油盘600固定在横板513上的方式可以为焊接固定或一体成型固定,只要在取出接油盘600和隔水罩500的时候,隔水罩500不与接油盘600发生脱离即可。搭接设置时,搭接横板
513的宽度需有足够的长度,使接油盘600能够稳定的搭接在横板513上。因为横板513的宽度沿蒸汽空气炸锅100的轴线方向向靠近机头200的方向逐渐减小,所以选择靠近底盘300的横板513进行搭接。
87.参考图7所示,在使用蒸汽空气炸锅100的时候,蒸汽空气炸锅100会因为碰撞而发生晃动,在晃动的时候隔水罩500会发生偏移从而造成储水腔中的液体进入到隔水罩500内部,超过设置的隔水罩500内液体高度,从而影响气体的产生。为了限制隔水罩500的移动,在底盘300上设置有限位环301,限位环301用于限制隔水罩500的径向位移。在隔水罩500具有径向移动的趋势时,限位环301会阻挡隔水罩500的移动。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限位环301为连续或间断设置。
88.参考图7所示,为了使储水腔与隔水罩500内部连通,当隔水罩500内部液体高度下降时,储水腔内的液体能够快速进行补充,限位环301上开设有缺口302,缺口302与底盘300上开设的连通孔相连,用于连通储水腔与隔水罩500内部。连通孔与缺口302的开设使储水腔与隔水罩500之间形成连通器,两者的液面高度始终保持等高,使用者在添加液体时,直接通过观察储水腔中的液体高度即可获知隔水罩500内部液体高度。缺口302开设的大小与加热装置 400的功率相匹配,使得隔水罩500内的液体损失时,能够及时的进行补充。
89.参考图8所示,在蒸汽空气炸锅100内设置有用于盛放食物的烤架701,隔水罩500与烤架701相间隔。能够保障扩散腔603有足够的高度使气体与热风进行绕流,同时能够使大量的气体同时为食物加热,提高加热的效率。
90.为了使气体能够均匀的扩散到扩散腔603中,烤架701包括阻挡部702和环绕在阻挡部702四周设置的置物部703,阻挡部702用于改变从隔水罩500中逸出气体的行进方向,使气体均匀的分散在扩散腔603中。阻挡部702罩设住束流段503,缩口状的束流段503可以控制气体行进的方向,使大部分气体在阻挡部702的内部运动。在阻挡部702和置物部703上设置漏油孔704,食物上的油渍通过漏油孔704滴落到接油盘600中。设置在阻挡部702的漏油孔704与各出气孔517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则油渍不会通过出气孔517进入到隔水罩500 中。
91.为了防止蒸汽空气炸锅100中的气压过高而发生爆炸或开盖时对使用者造成烫伤,在蒸汽空气炸锅100上设置有泄压孔800,连通蒸汽空气炸锅100内部与外界大气压。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将泄压孔800设置在机头200上部,因为蒸汽空气炸锅100的气体在底盘300处产生,则气体都具有向机头200处运动的趋势,从而能够限制气体的运动方向,保障气体对食物的加热。
9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9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