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电动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62498发布日期:2022-08-24 10:3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电动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床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电动床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有一种电动床,包括床架和可相对于床架前后滑动的移动架,以及设置在移动架上的床板组,以及驱使床板组动作的活动驱动部件,床板组包括受活动驱动部件驱使进行上下翻转的背板单元,在背板单元翻转的同时,移动架会沿着床架的长度方向前后移动。
3.该电动床的背部板与臀部板直接转动连接,起背时,利用移动架的电动缸驱使背部板向上翻转,如果靠墙距离太小,支撑连杆(支撑并转动连接背部板)与背部板之间的夹角过小,在需要放平时(无负载的情况下),背部板不能依靠自重向下翻转,需要依靠电机的驱动才能放平背部板,存在夹手的安全隐患;并且,移动架所需移动的距离很大,对电机的安装空间和电机的推进速度要求较高,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电动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电动床装置,包括床架和可相对于床架前后滑动的移动架,以及设置在移动架上的床板组,以及驱使床板组动作的活动驱动部件,所述床板组包括受活动驱动部件驱使进行上下翻转的背板单元;
6.所述背板单元分为背部板和腰部板,所述腰部板的一边设为转动支点,其另一边转动连接背部板并作为背部板的转动支点,所述背部板、腰部板分别转动连接有起转动支撑作用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
7.所述活动驱动部件包括前驱动缸和活动连杆机构,所述前驱动缸一端铰接床架,另一端通过活动连杆机构与背部板和腰部板转动连接,并在背部板和腰部板向上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可驱使背部板相对于腰部板继续向上旋转一定角度。
8.进一步地,在背部板向上翻转到起背状态时,所述背部板与第一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腰部板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
9.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杆机构包括活动支撑架和背部连杆;所述活动支撑架具有三个呈三角形分布的转动连接位置,三个转动连接位置分别是:所述前驱动缸端部与活动支撑架转动连接以形成的第一铰点;所述活动支撑架与背部连杆一端转动连接以形成的第二铰点,所述背部连杆另一端转动连接并支撑背部板;所述活动支撑架与腰部板下侧转动连接以形成的第三铰点,所述第三铰点构成活动支撑架的转动支点;其中,驱动时,所述前驱动缸抵触第一铰点以使第二铰点通过背部连杆转动支撑背部板下侧,并使第三铰点转动支撑腰部板下侧。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1.1、将背板单元分为背部板和腰部板,背部板、腰部板分别由背部连杆、活动支撑架构成转动支撑基础,起背状态下,只需要利用前驱动缸驱动活动支撑架,产生足够的初始力矩,就可以使得活动支撑架与背部连杆联合动作,同时将背部板和腰部板向上抬起,并且背部板可以相对于腰部板继续向上旋转一定角度,使得背部板的仰角更大,符合人体起背的背部曲线;
12.2、在背板单元向上翻转到起背状态时,背部板与第一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小于腰部板与第二支撑杆之间的夹角,这样,使得需要放平时(无负载的情况下),腰部板、背部板能依靠自重向下翻转,减小前驱动缸的动力消耗,并能保证工作过程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一。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二。
15.图3是床板组放平的状态示意图。
16.图4是将背板单元抬起的状态示意图。
17.图5是将背部板向上抬起的状态示意图。
18.图6是将腰部支撑架向上翻转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本文涉及的前后方向是以床长方向为准。另外,本文提到的所有动力元件,比如前驱动缸8、后驱动缸22、腰部支撑伸缩缸18,均为电动缸,不排除气缸或其他直线驱动机构。
20.如图1、2所示,一种可自动调节的电动床装置,包括床架7和可相对于床架7前后滑动的移动架6,以及设置在移动架6上的床板组,以及驱使床板组动作的活动驱动部件。
21.本实施例中,床板组由前向后依次是背板单元、臀部板3、腿部板4、脚部板5,臀部板3固定在移动架6上,背板单元受活动驱动部件驱使进行上下翻转,同时,移动架6也随之移动,向着墙面24的方向移动。
22.本实施例设置有后驱动缸22和稳定连杆23,后驱动缸22两端分别转动连接移动架6、腿部板4,稳定连杆23一端转动连接移动架6,另一端转动连接脚部板5,稳定连杆23、腿部板4和脚部板5构成一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由后驱动缸22驱动进行上下动作,实现对人体的大腿和小腿位置的改变。
23.结合图3-6所示,上述背板单元分为背部板1和腰部板2,腰部板2的一边设为转动支点,其另一边转动连接背部板1并作为背部板1的转动支点,背部板1、腰部板2分别转动连接有起转动支撑作用并与床架7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杆15、第二支撑杆16。
24.上述活动驱动部件包括前驱动缸8和活动连杆机构,前驱动缸8一端铰接床架7,另一端通过活动连杆机构与背部板1和腰部板2转动连接,并在背部板1和腰部板2共同向上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可驱使背部板1相对于腰部板2继续向上旋转一定角度,背部板1与墙面24之间的距离小于50mm。
25.在背板单元向上翻转到起背状态时,背部板1与第一支撑杆15之间的夹角小于腰部板2与第二支撑杆16之间的夹角,这样,使得需要放平时(无负载的情况下),腰部板2、背
部板1能依靠自重向下翻转,减小前驱动缸8的动力消耗,出于安全性的目的,电动床上一般使用的都是只有推力没有拉力的电机,所以,背板单元需要依靠自重下落、放平,并且腰部板2与第二支撑杆16的夹角大于背部板1与第一支撑杆15的夹角,主要是为了在相同电机行程前提下,整个背部板1向靠墙的方向移动的距离更大,移动架6所需移动的距离相对较小,并且便于下降、放平床板组。
26.上述床架7的前侧固定有一对左右分布的床板支座17,第一支撑杆15设有一对并分别转动连接两床板支座17,第一支撑杆15与床板支座17的转动连接点构成第一支撑杆15的旋转支点,在背部板1处于放平状态时,两床板支座17分别支撑背部板1下侧的左右部,此时床板组和床架7相互平行。
27.为了优化对背部板1和腰部板2的支撑效果,上述第二支撑杆16与床架7的转动连接点构成第二支撑杆16的旋转支点,第一支撑杆15的旋转支点高于第二支撑杆16的旋转支点。
28.上述活动连杆机构包括活动支撑架9和背部连杆13。
29.上述活动支撑架9具有三个呈三角形分布的转动连接位置,三个转动连接位置分别是:
30.上述前驱动缸8端部与活动支撑架9转动连接以形成的第一铰点10;
31.活动支撑架9与背部连杆13一端转动连接以形成的第二铰点11,背部连杆13另一端转动连接并支撑背部板1;
32.活动支撑架9与腰部板2下侧转动连接以形成的第三铰点12,第三铰点12构成活动支撑架9的转动支点。
33.其中,驱动时,前驱动缸8抵触第一铰点10以使第二铰点11通过背部连杆13转动支撑背部板1下侧,并使第三铰点12转动支撑腰部板2下侧。
34.如图3所示,上述第三铰点12是活动支撑架9的距离腰部板2板面最近的位置,在背部板1和腰部板2处于放平的初始状态中,在活动支撑架9中,第三铰点12处于活动支撑架9的最高位置,也相对靠近腰部板2的前侧,第一铰点10和第二铰点11处于活动支撑架9的底部,并且第二铰点11的高度介于第一铰点10和第三铰点12之间,第二铰点11相对靠前,第一铰点10相对靠后,背部连杆13相对于第二铰点11向上倾斜,背部连杆13的旋转支点就是第二铰点11,背部连杆13的支撑点处于较高位置,并相对靠近背部板1的前沿,背部连杆13有足够的长度,如此设置,可使得前驱动缸8的推动力臂达到最大。
35.腰部板2下侧固定设有靠近第三铰点12的、平行于床宽方向的抵触杆14,活动支撑架9的由第二铰点11和第三铰点12所构建的一侧设有抵靠槽9a,在背部板1相对于腰部板2向上旋转一定角度后,在前驱动缸8的顶力作用下抵靠槽9a的内壁向前抵靠、托起抵触杆14,从而锁定背部板1与腰部板2之间的夹角。上述抵靠槽9a设为v形槽,其角侧用于支撑并抵靠抵触杆14。
36.通过上述手段,可以实现“在腰部板2向上旋转至一定角度时,可驱使背部板1相对于腰部板2继续向上旋转一定角度”。
37.如图3-6所示,背板单元向上翻转的第一阶段:床板组处于放平状态时,负载阻力臂大,所以负载力矩大,所以需要刚开始升起时前驱动缸8的动力臂要大,速度可以慢一点,此时活动支撑架9和背部连杆13起更大的作用,通过两者的抵触、支撑作用,将背部板1和腰
部板2整体向上翻转一定的角度,同时使得背部板1和腰部板2相互齐平且倾斜角度相同,此时,活动支撑架9的抵靠槽9a与抵触杆14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38.背板单元向上翻转的第二阶段:然后,需要的是靠墙移动速度更快和起背角度变化更快,背部连杆13发挥更大作用,以第三铰点12为支点,在前驱动缸8的驱使下,活动支撑架9带动背部连杆13继续向上旋转,利用背部连杆13驱使背部板1相对于腰部板2继续向上旋转一定角度。所以总的来看,腰部板2最终也只升起一个小的角度,而背部板1则能够升起与普通床一样的大角度。
39.通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动作状态可知:背部连杆13与第三铰点12相对靠上设置,也是为了增加第一支撑杆15与背部板1的夹角。但是这样会导致背部连杆13初始时与水平面的夹角很小(如图3所示),如果只有背部连杆13,前驱动缸8需要输出的推力会很大,因此,需要活动支撑架9更多地承担初始阶段的抬升作用,以便顺利地进行第一阶段的启动动作。
40.为了改善腰部支撑性能,上述腰部板2设有让位开口2a和腰部支撑部件,其下侧固定有支架体,腰部支撑部件包括:
41.承力底座21,承力底座21固定连接腰部板2的支架体,并适当向下延伸;
42.可旋转活动的、且可活动穿过让位开口2a的腰部支撑架19,腰部支撑架19的旋转轴转动连接于腰部板2的支架体,腰部支撑架19整体为平框式结构;
43.腰部支撑伸缩缸18,腰部支撑伸缩缸18两端分别转动连接承力底座21下端、腰部支撑架19,以便启动,便于顺利地将腰部支撑架19向上翻转,对腰部形成支撑。
44.其中,在改变腰部支撑高度时,利用承力底座21作为腰部支撑伸缩缸18的支撑基础,腰部支撑伸缩缸18进行相应的伸缩动作,改变腰部支撑架19的仰角,从而改变腰部的支撑高度,使得具体用户的腰部更加舒适。
45.为了更好地支撑人体腰部,上述腰部支撑架19的支撑侧设有直接支撑人体腰部的腰部支撑杆20,腰部支撑杆20平行于床宽方向,腰部支撑杆20优选为圆杆状,可以减小与上面的床垫接触时产生的摩擦阻力。
46.上述腰部支撑架19的支撑侧处于腰部支撑架19的旋转轴的后方,从而便于撑起腰部。上述腰部支撑架19及其腰部支撑杆20在放平状态时架在腰部板2的支架体之上。
47.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