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8522发布日期:2022-11-03 00:4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


背景技术:

2.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烹饪方式,水煮作为比较常见的烹饪方式,即将食材放入汤水中煮熟后捞起。另外,由于烹饪环境的不同,使用的炊具也不同,炊具分为户外使用和家庭使用两种。目前,户外炊具为了方便携带以及烹饪,户外炊具一般设计为市面上常见的煮锅状,仅有一容纳腔,能容纳更多的汤水和食材,并且食材通常为个体较为独立且体积小的结构,在水煮过程中,将煮熟的实物捞起的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多次重复打捞,并且,捞起后的食物需要另外盛放于一沥水容器中,另外,户外环境有限,捞起的食物不宜随处放置,需要寻找干净位置沥水,避免随处放置的食物被污染,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不利于户外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以设置双层锅,内层锅带有沥水孔,内层锅的外壁的一侧设置有挂钩,可将食物放置于内层锅中,在需要煮食物时,将内层锅完全置于外层锅内,利于煮熟食物,而在需要将煮熟的食物沥水时,可将内层锅在外层锅内提升,通过挂钩挂于外层锅的锅沿上,使得内层锅处于外层锅内的汤水的液面上,实现沥水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外层锅的内壁上无需设置台阶挡板等突出的结构,保证了外层锅内壁的平整性,加工制造方便,更省原材料,并且,有效解决了沥水需要寻找干净位置的问题,使用更方便,利于户外使用。
4.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
6.锅体,锅体包括内层锅和外层锅,内层锅至于外层锅内,并且,内层锅的外壁和外层锅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隔,内层锅的锅底和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沥水孔;
7.挂钩,挂钩设置于内层锅的外壁上,且挂钩突出内层锅的外壁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内层锅和外层锅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
8.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还包括锅盖,锅盖选择性盖设于外层锅的锅沿上。
9.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内层锅的锅沿处设置有提手,提手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内层锅的锅侧壁上。
10.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内层锅的锅沿处设置有朝外伸出的把手。
11.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把手和挂钩为一体成型结构,把手设置于挂钩的上方。
12.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把手和挂钩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加强筋为把手和挂钩之间的连接处的基体冲压形成。
13.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挂钩和内层锅之间为焊接或铆压连接。
14.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外层锅的锅沿处的外壁上对称布置有两提耳,且提耳与外层锅为焊接或铆压连接。
15.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挂钩包括固定部和悬挂片,固定部为片状结构,悬挂片为固定部的一端弯折后形成,固定部贴紧于内层锅的外壁上。
16.上述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其中,内层锅的锅内壁上且位于与挂钩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加强片,加强片与挂钩的固定部正对。
17.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18.上述的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包括双层锅体和设置于内层锅外壁上的挂钩,且内层锅上设置有沥水孔,通过内层锅盛装食物,可使得需要煮熟时,装有食物的内层锅完全处于外层锅内,而煮熟后需要沥干时,可提升内层锅并通过挂钩挂设于外层锅的锅沿上,不仅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可使得外层锅的内壁上无需设置台阶挡板等突出的结构来配合内层锅使用,简化了外层锅的结构,且也保证了外层锅内壁的平整性,加工制造方便,原材料使用更少,并且,沥水过程在锅内进行,无需另外寻找干净的沥水位置,使用更方便,更加干净卫生,利于户外使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层锅的结构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挂钩的结构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把手的结构图。
23.附图中:1、锅体;11、内层锅;12、外层锅;13、卷边;111、提手;112、把手;113、沥水孔;121、提耳;1121、加强筋;2、挂钩;21、固定部;22、悬挂片;3、锅盖;4、加强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沥水功能的煮锅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层锅的结构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包括:锅体1和挂钩2,并且,锅体1为双层锅体1,方便后续食材煮熟后的沥水。
26.具体的,锅体1包括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锅口分别位于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顶部,可使得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在方便食物取放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容积。此时,将内层锅11至于外层锅12内,并且,内层锅11的外壁和外层锅12的内壁之间存在间隔,使得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之间的位置关系可调节,为后续将内层锅11完全放置于外层锅12内或将内层锅11在外层锅12内提升提供了条件。另外,于内层锅11的锅底和锅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沥水孔113,通过沥水孔113可使得内层锅11中的汤水能顺利排出,为后续提升内层锅11在外层锅12内的高度而实现沥水操作提供了条件。
27.具体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挂钩的结构图,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挂钩2突出设置于内层锅11的外壁上,避免用于盛装食物的内层锅11的内壁面上有突出的结构而影响食物取放的问题。并且,挂钩2突出于内层锅11的外壁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即挂钩2安装于内层锅11的外壁上后,且内层锅11放置于外层锅12内后,挂钩2突出于内层锅11的外壁的距离不大于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之间的最大间隔距离,有效避免了内层锅11在外层锅12内进行高度调节时挂钩2被阻挡而导致调节不顺畅的问题,结构设计更合理。值得指出的是,在需要煮食物时,将食物放置于内层锅11内,再将放置有食物的内层锅11完全放置于外层锅12内,满足煮食物的需求,而在将煮熟的食物捞起并沥干时,使用者仅需将内层锅11从外层锅12内提升至预定高度,并将挂钩2挂设于外层锅12的锅沿上,通过挂钩2限制挂内层锅11在外层锅12内的位置,使得内层锅11内的食物处于外层锅12内的汤水的液面上方,使得食物上残存的汤水能从内层锅11的沥水孔113内排出,完成沥水操作,无需另外借助工具捞起食物,且能一次性将食物全部捞起,使用更方便,而且沥水过程直接在外层锅12内进行,无需另外寻找干净位置来沥水的问题,保证了食物干净卫生,另外,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之间均需一个挂钩2即可满足使用需求,结构简单,节省了制作用的原材料,结构设计更合理。
28.更加具体的,外层锅12上还设置有锅盖3。此时,锅盖3选择性盖设于外层锅12的锅沿上,即在闷煮时,可将锅盖3盖于外层锅12的锅沿上,提高闷煮的效率,更节能,适用于户外环境。而在取放食物以及沥水时,可将锅盖3从外层锅12的锅沿上取下,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29.更加具体的,内层锅11的锅沿处设置有提手111,优选的,提手111为弧形,方便了加工,同时也符合力学特性。此时,将提手111的两端分别转动安装于内层锅11的锅侧壁上,使得在通过提手111提升内层锅11时,内层锅11能保持平衡,同时,也使得提手111在内层锅11上的状态可调节,方便提手111的隐藏,结构设计更合理。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把手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内层锅11除了设置上述的提手111外,还可以设置把手112,此时,提手111和把手112可单独布置,也可同时布置,均可方便内层锅11位置的调节。使用时,操作者手持把手112即可操作内层锅11,使用同样方便。值得指出的是,当内层锅11设置把手112时,为了操作者时更省力,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均为深度较浅的煮锅,且也能保证把手112和内层锅11的使用寿命,结构设计更合理。
31.更加具体的,当内层锅11上设置有把手112时,此时,把手112和挂钩2为一体成型结构,使得把手112和挂钩2为一整体结构,结构强度更高,加工更方便,同时也使得把手112和挂钩2仅需进行一次安装即可,制作更方便,且也保证了内层锅11的简洁性,结构设计更合理。另外,把手112设置于挂钩2的上方,可使得把手112和挂钩2处于同一方向上,使得使用者后续在将挂钩2挂于外层锅12的锅沿上时,可以把手112作为参考基准,使用更方便。
32.更加具体的,当内层锅11上设置把手112,且把手112和挂钩2为一体式成型时,于把手112和挂钩2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加强筋1121,保证了把手112和挂钩2之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承载能力更强,使用寿命更长,品质更高。优选的,加强筋1121为把手112和挂钩2之间的连接处的基体冲压形成,不仅加工方便,还使得加强筋1121也与把手112和挂钩2为一整体,结构可靠性更高。
33.更加具体的,挂钩2和内层锅11之间为焊接或铆压连接,使得挂钩2和内层锅11之
间的连接更牢固,结构强度更高,提高了安全保障性。
34.更加具体的,外层锅12的锅沿处的外壁上对称布置有两提耳121,使用者可通过两提耳121转移外层锅12,使用更方便,同时也保证了提耳121在外层锅12上安装的均匀性,提升了外层锅12转移时的稳定性。并且,提耳121与外层锅12为焊接或铆压连接,保证了提耳121在外层锅12上安装的可靠性,结构强度更高,同时也保证了外层锅12安装提耳121的位置的密封性能,结构设计更合理。
35.更加具体的,内层锅11上安装的挂钩2又包括固定部21和悬挂片22,此时,固定部21为片状结构,使得固定部21具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为后续固定部21稳定安装于内层锅11上以及内层锅11能稳定悬挂于外层锅12上提供了条件。优选的,悬挂片22为固定部21的一端弯折后形成,使得挂钩2的固定部21和悬挂片22为一整体结构,结构强度更高,提升了挂钩2的承载能力。并且,固定部21贴紧于内层锅11的外壁上,使得固定部21和内层锅11的外壁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不仅保证了固定部21安装于内层锅11上的稳定性,还能提升内层锅11在通过挂钩2挂于外层锅12上时,内层锅11的承载能力,有效防止了内层锅11形变的问题,结构设计更合理。
36.更加具体的,内层锅11的锅内壁上且位于与挂钩2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一加强片4,加强片4贴合于内层锅11的内壁上,避免了加强片4过度突出于内层锅11的内壁而影响食物在内层锅11内的取放的问题,使用更方便。另外,在将挂钩2和加强片4分别设置于内层锅11的外壁和内壁上时,加强片4与挂钩2的固定部21正对,通过加强片4增强了内层锅11用于安装挂钩2处的部位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升内层锅11的承载能力,防止形变问题,延长使用寿命。
37.更加具体的,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锅沿均设置有卷边13,此时,卷边13为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锅沿向外侧弯折形成,通过卷边13不仅提升了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锅沿处的圆滑程度,方便食物的取放,安全性更高,同时还能提升了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锅沿的结构强度,结构设计更合理。
38.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沥水功能的煮锅,包括具有内层锅11和外层锅12的锅体1以及挂钩2;通过于内层锅11上设置若干沥水孔113,并且,将挂钩2安装于内层锅11的外壁上,使得需要煮食物时,可将食物放置于内层锅11内,并将放有食物的内层锅11完全放置于外层锅12内,满足煮食物的使用需求,而在食物煮熟后需要捞起沥干时,使用者仅需将内层锅11在外层锅12内提升预定高度,并通过挂钩2挂住外层锅12的锅沿上,使得内层锅11内的食物能处于外层锅12内的汤水的液面上方,且食物上残留的水能从沥水孔113内排出,满足沥水需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外层锅12上无需设置任何配合结构,简化了外层锅12的结构,使得外层锅12的内壁更平整,加工更方便,节省了原材料,降低了成本,同时也能使得沥水过程在外层锅12内进行,无需另外寻找干净的位置来沥水,更加干净卫生,使用更方便,利于炊具在户外使用。
3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