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4718发布日期:2022-11-02 19:50阅读:62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空气炸锅是一种利用热空气以及食物自身的油脂对食物进行油炸的烹饪器具,现有的空气炸锅通常设置有内锅及悬置在内锅内的炸篮,炸篮四周及底部与内锅的锅壁之间设有间隙,食材放置在炸篮中随炸篮放入内锅中,加热时会在烹饪器具内产生高温热风,高温热风与被油炸的食材充分接触,再加上被油炸的食品自身产生的油脂,使食品呈现被油炸的效果。烹饪器具的加热元件及风扇均位于顶部,为了提升食物底部的烘烤效果会在炸篮的下方设置气流导向结构,用于引导热气流由炸篮底部向上流动。但是目前这种气流导向结构大多只能将热气流停留在炸篮底层,无法快速引导热气流向上流动,影响烘烤效率。
3.故,有必须对现有的烹饪器具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加速热气流流动,提高烘烤效率的烹饪器具。
5.具体地,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内锅及位于所述内锅内的炸篮,所述炸篮设有底壁及周壁,所述底壁设有若干凸台,所述凸台设有顶壁及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及两所述侧壁之间形成导风通道;其中所述侧壁倾斜设置并且所述顶壁设有若干通孔。本技术烹饪器具的炸篮底壁上设置导风通道,导风通道借助其倾斜侧壁可导引热气流向上通过其顶壁的通孔进入炸篮内部,可加速气流流动,提高烘烤效率。
6.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导风通道的横截面呈上小下大状,所述侧壁的倾斜角度为50
°‑
70
°
。侧壁可有效的将热气流向上导引通过顶壁进入炸篮内部。
7.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导风通道的深度大于等于6mm。导风通道的深度既不影响气流的流动速度,又方便取放食物。
8.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壁与所述内锅的底锅壁之间的间隙高度不小于3mm,所述底壁设有若干通孔。如此设置使主体壁底侧具有一定的流动空间,以供热气流流动。
9.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环体、若干支撑片及若干支撑脚,所述支撑片支撑所述炸篮。支撑架将炸篮悬空设置在内锅内,以便气流进入炸篮的底侧。
10.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支撑片卡入所述导风通道内并支撑所述顶壁。支撑片与导风通道形成定位配合。
11.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导风通道向外延伸至所述周壁并在所述周壁的底缘形成凹口。用户可方便地以凹口与支撑片对齐的方式将炸篮定位在支撑架上。
12.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底壁的中心处设有平台,所述凸台径向延伸并与所述平台连接,所述凸台的顶面与所述平台的顶面共面,所述平台设有若干通孔。平台的
设置可进一步增大底壁底侧的空间,更有利于热气流的流动。
13.依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平台及若干所述凸台的面积和与所述底壁的总的比值大于等于3/5,可提高热气流的流动。
14.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15.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立体分解图。
16.图2为图1中的烹饪器具的剖面图。
17.图3为烹饪器具的炸篮与支撑架的立体组合图。
18.图4与图3相似,但取自另一个角度。
19.图5为烹饪器具的俯视图。
20.图6为沿图5中的a-a线的剖面图。
21.图7为图6中的圆圈处的局部放大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内锅1、底锅壁11、炸篮2、底壁21、主体壁211、凸台212、顶壁213、侧壁214、导风通道215、凹口216、平台217、周壁22、提手孔221、通孔23、支撑架3、环体31、支撑片32、支撑脚33、高度h。
具体实施方式
24.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装置、系统、设备和方法的例子。
25.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可用于烘烤烹饪,参考图1及图2所示,烹饪器具包括内锅1、炸篮2及支撑架3,支撑架3放置在内锅1内部的底部,炸篮2放置在支撑架3上,支撑架3将炸篮2架空设置在内锅1内。本技术烹饪器具中,未图示的其他结构与常见的具有烘烤功能的烹饪器具基本相同,内锅1的结构也与常见的内锅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26.炸篮2可由内锅1中取出,方便清洗及取放食物。炸篮2设有底壁21及周壁22,底壁21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23,周壁22大体是封闭结构,周壁22的顶缘相对设有一对提手孔221,方便用户手指握持以移动炸篮2。炸篮2的尺寸小于内锅1,炸篮2的底壁21及周壁22与内锅1的内锅壁之间形成可供气流流动的间隙,热气流由内锅1顶部向下流动到达底壁21底侧,再通过底壁21的通孔23向上流入炸篮2内部,烘烤食物。
27.结合图3及图4所示,底壁21包括主体壁211及若干凸台212,其中主体壁211为水平壁,可平稳地将炸篮2放置在桌面上。凸台212自主体壁211向上凸起,设有顶壁213及相对两侧壁214,凸台212可为冲压形成,顶壁213及两侧壁214之间在凸台212的背面形成导风通道215,导风通道215向下敞口,具有导风功能。顶壁213设置有若干前述通孔23,侧壁214连接顶壁213及主体壁211且为倾斜设置。
28.相比主体壁211,导风通道215与内锅1的底锅壁11之间的间隙更大,更容易引入炸篮2外周侧的热气流,于是这些导风通道215成为热气流的主要流通通道。本技术烹饪器具的炸篮2的底壁21设置了凸台212及形成在凸台212背面的导风通道215,热气流流入导风通道215后,凸台212的倾斜侧壁214可导引热气流向上流向顶壁213,并通过凸台212的顶壁213的通孔23进入炸篮2内部,可加速气流流动,提高烘烤效率。
29.结合图5、图6及图7所示,导风通道215的横截面呈上小下大状,侧壁214与水平面的夹角,即侧壁214的倾斜角度为50
°‑
70
°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21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60
°
,可有效的将热气流向上导引通过顶壁213进入炸篮2内部。
30.设计时,导风通道215的深度d大于等于6mm。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通道215的深度d为8mm,深度d过低会影响气流的流动速度,深度h1过高不方便取放食物。
31.内锅1的底锅壁11为中心向上凸的球面状,炸篮2的主体壁211与内锅1的底锅壁11之间的间隙高度h不小于3mm,确保主体壁211底侧也具有一定的流动空间,以供热气流流动。主体壁211也设有若干前述通孔23,底壁21底侧的大部分热气流流向导风通道215,小部分可直接向上经过主体壁211上的通孔23进入炸篮2内部。凸台212的主体壁211及顶壁213均设有供热气流穿过的通孔23,可加速热气流的流动。
32.继续参考图1,结合图4所示,支撑架3呈环状,包括环体31、若干支撑片32及若干支撑脚33,环体31的直径略大于炸篮2的底壁21,支撑片32自环体31水平向内延伸,支撑脚33向下延伸。炸篮2放置在支撑架3上时,环体31环绕在炸篮2的周壁22的外侧,支撑片32支撑炸篮2的底部,支撑脚33支撑在内锅1的底锅壁11上。支撑架3将炸篮2悬空设置在内锅1内,使炸篮2的底侧形成流动空间,以便气流进入炸篮2的底侧。
33.在本实施方式中,炸篮2受支撑片32支撑的是凸台212,支撑片32卡入导风通道215内并向上支撑顶壁213。支撑片32与导风通道215形成定位配合,可阻止炸篮2相对支撑架3转动。支撑片32的周向两端各自连接有一个前述支撑脚33,支撑脚33同时也向外扩展,可提高支撑脚33及支撑片32的强度。
34.导风通道215向外延伸至周壁22并在周壁22的底缘形成凹口216,凹口216即对应导风通道215的位置,用户可由侧面观察以对齐凹口216与支撑片32的方式将炸篮2放置在支撑架3上,方便定位炸篮2。
35.炸篮2在底壁21的中心处冲压形成圆形平台217,若干凸台212均匀分布在平台217的周围,并且凸台212径向延伸并与平台21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壁21设有六条均分分布的凸台212,主体壁211被平台217及凸台212分割为多个扇形状区域。凸台212的顶面与平台217的顶面共面,平台217也设有若干前述通孔23,进入导风通道215的热气流部分由顶壁213进入炸篮2内,部分由平台217进入炸篮2内。平台217的设置可进一步增大底壁21底侧的空间,更有利于热气流的流动。
36.因为平台217与若干凸台212的底侧空间高度大于主体壁211的底侧空间,更有利于热气流的流动,为主要的导风结构。因此,设计时,平台217及若干凸台212的面积和与底壁21的总面积的比值大于等于3/5,可提高热气流的流动。
37.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
“”
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
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38.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厚度”、“径向”、“轴向”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0039]“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0040]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在
…”
另外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在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也可以是与另外一个元件的表面相隔一段距离。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041]
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2]
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多个”或“多层”等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
[0043]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