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89887发布日期:2023-01-12 22:52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家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合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近年来,组合式多功能加热烹饪器具得到广泛使用,其一般采用陶炉磁炉和发热管组合加热方式,来实现涮烤以及同时煎烤烘烤的烹饪。
3.组合式的加热方式,能够对厨房烹饪带来便利,但是,目前的组合式多功能加热烹饪器具的内部系统设计不合理,存在散热性能和加热性能较差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组合式多功能加热烹饪器具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组合烹饪器具的散热性能和加热性能,以提升其使用效果。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烹饪器具,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加热体、第一风道、风机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沿所述第二腔体的周向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所述风机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内,且用于驱动气流沿所述第一风道经过所述加热体流动至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加热管,所述第二腔体通过侧壁上设置的风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相连通。
6.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加热体的两侧以形成所述第一风道。
7.可选地,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机壳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外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和所述第三间隙闭环连通形成所述第二风道,其中,所述机壳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挡板存在第四间隙,所述第四间隙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8.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有第三风道和控制组件,所述第三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所述控制组件位于所述第三风道内;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第一散热孔与所述第三风道相连通。
9.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相连接,且与所述机壳的内壁配合形成所述第三风道。
10.可选地,所述第三挡板位于所述加热体和所述控制组件之间,所述第三挡板与所述机壳内壁之间存在第五间隙,所述第三风道通过所述第五间隙与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
11.可选地,所述风口沿所述第二腔体的周向均匀设置。
12.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环形隔板,所述环形隔板相背离的两开口端分别与所述机壳的顶壁和底壁相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腔体。
13.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内还设有第四风道,所述第四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
所述第一风道相连通,所述第四风道内设有供电组件。
14.可选地,所述机壳上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风机通过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机壳的外部相连通。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风机可驱动气流在带走加热体的余热,防止加热体的温度过高影响机壳内部的元件的工作稳定性,提升机壳内部元件的使用寿命,加快加热体停止工作后的冷却速度,提升散热性能,同时,气流带着余热可经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入到第二腔体内,形成对流,搅动第二腔体内的热量,既实现了加热体余热的二次利用,又提升了第二腔体内热量的流动性和均匀性,从而提升第二腔体对食物加热时的加热速度和均匀性,有效提升加热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机壳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内部一气流流动示意图;
18.图3为图2所示a的放大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内部又一气流流动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机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内部另一气流流动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机壳外部的气流流动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机壳;11-加热面板;12-外壳;13-盖板;2-第一腔体;21-加热体;22-第一风道;221-第一挡板;222-第二挡板;23-风机;24-第二风道;25-第三风道;251-第三挡板;26-控制组件;27-第四风道;28-供电组件;3-第二腔体;31-加热管;32-风口;33-环形隔板;34-层架;4-第一散热孔;5-第二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6.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坐标系xyz中,x轴的正向代表右方,x轴的反向代表左方,y轴的正向代表后方,y轴的反向代表前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同时,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2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烹饪器具,包括:机壳1,机壳1内设有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3,第二腔体3位于第一腔体2内;第一腔体2内设有加热体21、第一风道22、风机23和第二风道24,第二风道24沿第二腔体3的周向呈环形设置,第一风道22与第二风道24相连通,风机23位于第一风道22内,且用于驱动气流沿第一风道22经过加热体21流动至第二风道24;第二腔体3内设有加热管31,第二腔体3通过侧壁上设置的风口32与第二风道24相连通。
2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机壳1内部的空间分割为第一腔体2和第二腔体3,其中,第二腔体3位于第一腔体2内,第一腔体2内设有加热体21、第一风道22和位于第一风道22内的风机23,风机23可驱动气流沿第一风道22经过加热体21,这样,在加热体21进行加热过程中或者刚刚停止加热时,风机23可驱动气流在加热体21周围流动,带走加热体21周围的热量,防止加热体21的温度过高影响机壳1内部的元件的工作稳定性,提升使用寿命,同时对加热体21进行超温冷却,加快加热体21停止工作后的冷却速度。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体21为陶炉磁炉加热体。
30.另外,在第一腔体2内设置沿第二腔体3的周向环形设置的第二风道24,第二风道24与第一风道22相连通,这样,风机23可驱动气流带走加热体21的热量,同时将热量带至第二风道24内,在气压差的作用下,沿环形绕第二腔体3流动,而第二腔体3通过沿第二腔体3周向设置的多个风口32与第二风道24相连通,这样,在气流绕第二腔体3周向流动的同时,气流可通过风口32进入第二腔体3内,将加热体21的余热带至第二腔体3内,第二腔体3内设有加热管31,利用加热体21的余热可提升加热管31加热时的速度,同时,气流进入第二腔体3内,形成对流,搅动第二腔体3内的空气,产生流动,带动加热管31产生的热量,提升第二腔体3内热量的流动性和均匀性,从而提升加第二腔体3内热量的均匀性。
31.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组合烹饪器具的机壳1由加热面板11、外壳12和盖板13,其中,外壳12为一端开口的空腔结构,其开口端由加热面板11和盖板13共同覆盖,加热面板11与第一腔体2内的加热体21的加热面相贴合设置,这样,加热面板11上放置烹饪器皿,即可通过加热体21提供热量,供加热面板11对烹饪器皿进行加热,实现对食物的炖煮炒涮等;同时,盖板13可开合安装在外壳12上,盖板13打开时,即可看到第二腔体3的内部结构,如图5所示,第二腔体3内除了加热管31之外,还设有层架34,层架34位于加热管31之上,层架34之上用于放置食物,实现食物的煎烤等。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第二腔体3内的加热管31进行加热层架34,实现食物的煎烤等时,盖板13可关闭与打开,当盖板13关闭时,热气流在第二腔体3内流动,提升对食物的加热速度和均匀性;当盖板13打开时,第二腔体3对食物进行加热的同时,带有热量的气流上升,排出机壳1。另外,气流是由风机23处经第一风道22、第二风道24和第二腔体3进行了长距离的流动,其动能大大降低,在气流排出机壳1时,其产生的噪声大幅降低,有效降低了整个组合烹饪器具使用时的噪声影响。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加热体21背离加热面板11的端面与外壳12的底部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风机23带动气流流动时,气流经过第一间隙,既可带走加热体21多余的热量,又不会对加热体21的加热效果造成较大影响;其中,加热体21的周向设有固定套和配套的固定螺杆,固定螺杆背离加热体21的端部安装在外壳12的底部内壁上,固定螺杆朝向加热体21的端部安装在固定套上,固定套安装在加热体21的侧壁上,使得加热体21稳定地安装在第一腔体2内。
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风口32朝向第二风道24中的气流流动方向的反向设置,这样,第二风道24内的气流在沿环形流动的过程中,可经风口32快速进入到第二腔体3内。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体21和加热管31可同时工作,也可单独工作,其中,加热体21和加热管31同时工作时,风机23开启,风机23驱动气流沿第一风道22经第一
间隙至第二风道24,绕第二腔体3环形流动,在环形流动的过程中,气流经风口32进入到第二腔体3内,搅动第二腔体3的气流,提升加热管31加热的均匀性,且加热体21的余热被带至第二腔体3内,与加热管31产生的热量共同加热食物;加热体21单独工作时,盖板13打开,风机23驱动气流经第一风道22、第一间隙、第二风道24和风口32由第二腔体3的内部上升排出;加热管31单独工作时,可根据需要开启或关闭风机23,当开启风机23时,可搅动第二腔体3内部的气流,提升加热管31加热时的均匀性。
36.可选地,第一腔体2内设有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位于加热体21的两侧以形成第一风道22。
37.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腔体2内的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形成第一风道,其中,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背离加热面板11的端面与外壳12的底部内壁相连接,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设于加热体21的两侧,这样,风机23带动气流沿第一风道22流动时,由于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的限位作用,气流会朝向第一间隙流动,提升气流对加热体21的散热效果和对余热的带动作用。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挡板221和第二挡板222与外壳12一体化设置,既能达到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又提高了机壳1的结构稳定性。
39.可选地,第二挡板222与第二腔体3的外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机壳1的内壁与第二腔体3的外壁之间存在第三间隙,第二间隙和第三间隙闭环连通形成第二风道24,其中,机壳1的内壁与第二挡板222存在第四间隙,第四间隙用于连通第一风道22和第二风道24。
4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腔体3位于第一腔体2内,将第二挡板222、第二腔体3与机壳1的内壁即外壳12内侧壁进行间隔设置,这样,第二挡板222与第二腔体3的外壁之间就存在了第二间隙,第二腔体3与机壳1的内壁之间就存在了第三间隙,第二间隙与第三间隙可绕第二腔体3的外壁闭环连通,形成了沿第二腔体3的周向设置的环形风道,即第二风道24,这样设置,既满足了气流绕第二腔体3环形流动的需要,保证气流进入第二腔体3能够提升其内部热量的均匀性,同时无需增加其他结构,保证了机壳1的结构稳定性。
41.同时,在设置第二挡板222时,第二挡板222与机壳1的内壁即外壳12的内侧壁之间存在第四间隙,这样,在第一风道22内流动气流,可在风机23的驱动下,经第四间隙进入到第二风道24,达到风机23驱动气流绕第二腔体3环形流动的目的。
42.可选地,第一腔体2内还设有第三风道25和控制组件26,第三风道25与第一风道22相连通,控制组件26位于第三风道25内;机壳1上设有第一散热孔4,第一散热孔4与第三风道25相连通。
43.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腔体2内还设置了第三风道25,第三风道25用来放置控制组件26,以满足对组合烹饪器具各工作元件的控制需要,其中,第三风道25与第一风道22相连通,同时,第三风道25通过机壳1上的第一散热孔4与机壳1外部的空气相连通,这样,在风机23驱动气流经第一风道22带走加热体21的余热的同时,第一风道22内的气压降低,而第三风道25通过第一散热孔4与机壳1的外部空气相连通,第三风道25内的气压大于第一风道22内的气压,外部低温空气在气压的作用下,经第一散热孔4进入到机壳1内的第三风道25内,可对控制组件26进行散热,防止加热体21的余热对控制组件26的工作稳定性造成影响,并驱动第三风道25内的气流继续流动进入第一风道22内,在风机23的作用下,继续沿第一风道22进入第二风道24,形成对控制组件26的冷却气流通路,且在第二
腔体3内对控制组件26的周围热量进行了二次利用。
44.可选地,第一腔体2内还设有第三挡板251,第三挡板251与第二挡板222相连接,且与机壳1的内壁配合形成第三风道25。
45.如图5和图6所示,通过第三挡板251与第二挡板222相连接,并与机壳1的内壁即外壳12的内侧壁相配合,形成第三风道25,在气流经第一散热孔4进入第三风道25时,第三挡板251和相对应的外壳12的内侧壁同时对气流起到限位作用,可使气流沿第三风道25进入到第二风道24内,且第三挡板251和第二挡板222相连接,也与外壳12的底部内壁一体化连接,提升机壳1的结构稳定性。
46.可选地,第三挡板251位于加热体21和控制组件26之间,第三挡板251与机壳1内壁之间存在第五间隙,第三风道25通过第五间隙与第一风道22相连通。
47.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三挡板251设置在加热体21和控制组件26之间,在加热体21工作产生热量时,第三挡板251能够对热量起到阻隔作用,降低热量对控制组件26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第三风道25内的气流经第三挡板251与机壳1内壁之间的第五间隙进入到第一风道22,将控制组件26周围的热量带至第一风道22,达到降低控制组件26环境稳定的目的,提升控制组件26的工作稳定性,且控制组件26周围的余热经在风机23的驱动下,能够进入第二腔体3内,达到再次利用的目的。
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挡板251朝向加热面板11的端面和加热面板11之间存在间隙,此间隙即为第五间隙,将第五间隙设置于此处,可满足第三风道25的气流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进入第一风道22内,同时第五间隙与加热体21的上部相对应,加热体21的上部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多,气压差驱动的气流在第五间隙形成对热量流动的阻碍,防止加热体21产生的热量对控制组件26造成影响,进一步提升控制组件26的工作稳定性。
49.可选地,风口32沿第二腔体3的周向均匀设置。
50.如图2所示,将多个风口32沿第二腔体3的周向均匀设置,这个,气流在第二风道24内呈环形流动时,可沿风口32均匀的进入第二腔体3的内部,在第二腔体3内自下而上形成环绕第二腔体3内部360度的旋转热气流,透过层架34上的孔或空隙对层架34及置于层架34上方的食物进行热风均匀加热,提供加热食物的均匀性及速度。
51.可选地,机壳1内还设有环形隔板33,环形隔板33相背离的两开口端分别与机壳1的顶壁和底壁相连接,以形成第二腔体3。
52.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上下两端开口的环形隔板33置于机壳1内部形成第二腔体3,其中,环形隔板33的下开口端与外壳12的底部内壁相连接,环形隔板33的上开口端可被盖板13覆盖,且风口32设置在环形隔板33上,这样,在盖板13覆盖环形隔板33的上开口端时,可对层架34上的食物进行蒸烤等,在盖板13打开,露出环形隔板33的上开口端时,可对层架34上的食物进行煎烤等。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多个加热管31等间隔沿y轴反向设置在环形隔板33内,且加热管31的两端部穿过环形隔板33的通孔至第二风道24内并固定,层架34可放置在加热管31的上方,并位于环形隔板33内。
54.可选地,第一腔体2内还设有第四风道27,第四风道27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第一风道22相连通,第四风道27内设有供电组件28。
55.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一腔体2内还设置用于放置供电组件28的第四风道27,同
时,第四风道27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匀第一风道22相连通,这样,第一风道22内的气流在风机23的驱动下,可进入第四风道27内流动,后再次进入第一风道22,气流在第四风道27的流动可带走供电组件28的周围热量,同时将热量带至第一风道22内,以参与后续在第二腔体3内对余热的再次利用过程。
56.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挡板221与机壳1的内壁间隔设置,供电组件28位于第一挡板221和机壳1的内壁之间,同时,第一挡板221的两端均匀机壳1的内壁存在间隙,这样,第一挡板221和机壳1的内壁形成第四风道27,利用第一风道22的结构与机壳1配合,形成的第四风道27,既满足供电组件28的散热需要,又简化了机壳1的内部结构,且沿第一挡板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均与机壳1之间存在间隙,第一风道22内的气流经一间隙进入第四风道27,后又经另一间隙回到第一风道22,满足供电组件28的热量流动需要。
57.机壳1上设有第二散热孔5,风机23通过第二散热孔5与机壳1的外部相连通。
58.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机壳1上设置与风机23相对应的第二散热孔5,可使风机23在运行过程中,抽取外部空气参与到对第一腔体2内的工作元件进行降温,进一步提升对工作元件的冷却效果,可提升整个组合烹饪器具的使用寿命。
59.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