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0665发布日期:2022-12-24 05:01阅读:34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沥米饭的含糖量较低,非常有利于糖尿病患者使用;且相比焖饭其在制作的过程中米饭的糊化程度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故烹饪后的沥米饭颗粒更加饱满、有弹性。然而,沥米饭的特殊制作工艺使得当前目前市面上的沥米饭煲功能很单一,其只能用于沥米饭的制作,而无法实现煮粥、焖饭等多种功能,无法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需求。
3.此外,目前市面上的沥米饭煲主要通过调节内锅或外锅的气压来形成促使水流运动的压差,故气道的排布成为了沥米饭煲的主要技术要点。为了简化气道排布,部分沥米饭煲采用内锅调压的方式来形成压差,但该结构的沥米饭煲在加热蒸煮时外锅内的水极易再次进入到内锅进行泡米而导致米饭过渡糊化,即米粒的糊化程度很难精确控制。而目前基于外锅调压的沥米饭煲是通过外锅侧壁上的气孔进行输气或抽气,但由于气孔位于外锅侧壁,放置外锅后导气管接口形成盲区,外锅侧壁上的气孔和导气管之间定位困难,极易产生泄露。此外,该气道结构亦会导致外锅和密封件清洗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提供一种烹饪器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体、外锅、沥蒸组件、调压组件、锅盖以及加热件。外锅设置于锅体内且外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沥蒸组件包括内锅和内锅密封圈,内锅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压力腔,内锅密封圈包括密封部和连接部,密封部位于导气孔的径向外侧且压紧于内锅锅沿和外锅锅沿之间,连接部抵靠于内锅外壁以箍紧内锅密封圈,内锅密封圈和与其相对的外锅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和压力腔的导气通道。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密封连通导气孔,调压组件用以调节压力腔内的压力;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能向外锅内输气以降低外锅内液体温度。锅盖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内锅;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锅盖能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外锅。加热件设置于锅体以对外锅进行加热。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连接部包括径向连接部和轴向连接部,径向连接部连接密封部且紧贴于内锅锅沿的底部,轴向连接部向锅体底部方向延伸且抵靠于内锅外壁;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气通道和第二导气通道;其中,径向连接部与外锅锅沿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的第一导气通道,轴向连接部与外锅锅身之间形成连通压力腔的第二导气通道。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锅体上具有延伸至其上端面的锅体气道,锅体气道的底端连通调压组件,其顶端通过外锅密封圈上的轴向气孔密封连通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外锅密封圈包括环形圈体和位于环形圈体上表面的两个环形密封瓣,环形圈体上具有轴向气孔,外锅锅沿抵靠于两个环形密封瓣,外锅锅沿、
两个环形密封瓣以及环形圈体上表面之间形成连通轴向气孔和导气孔且周向贯通的环形气道。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烹饪器具还包括可拆卸式连接于锅盖的两个水位电极,两个水位电极之间的中心距大于或等于5毫米,水位电极的末端至内锅内底壁的最大距离大于或等于30毫米。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内锅底部包括凸起部和外周部,凸起部相对外周部向上凸起且凸起部上具有多个径向沥水槽,外周部上间隔分布有多个周向沥水槽。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径向沥水槽和/或周向沥水槽的周壁经倒角后形成厚度向沥水槽中心逐渐减小的倾斜导向壁,倾斜导向壁的末端厚度等于起始端厚度的1/4。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一种烹饪器具,其包括锅体、外锅、沥蒸组件、锅盖、调压组件以及加热件。沥蒸组件包括内锅和内锅密封圈,内锅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且与外锅之间形成压力腔,内锅锅沿上具有导气孔,内锅密封圈包括密封部和连接部,密封部位于导气孔的径向外侧且压紧于内锅锅沿和外锅锅沿之间,连接部抵靠于内锅外壁以箍紧内锅密封圈,内锅密封圈和与其相对的内锅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和压力腔的导气通道;或者,内锅密封圈上具有通孔,通孔形成连通导气孔和压力腔的导气通道。锅盖包括盖体和锅盖气道,盖体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内锅且锅盖气道连通导气孔;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锅盖能通过锅盖密封圈密封盖合于外锅并使锅盖气道连通外锅。调压组件设置于锅体且连通锅盖气道,调压组件用以调节压力腔内的压力;或在沥蒸组件移除时能向外锅内输气以降低外锅内液体温度。加热件设置于外锅底部。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连接部包括径向连接部和轴向连接部,径向连接部连接密封部,轴向连接部向锅体底部方向延伸;轴向连接部内周壁部分区域径向凸起并抵靠于内锅外壁以箍紧内锅密封圈;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气通道和第二导气通道;其中,径向连接部与内锅锅沿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的第一导气通道,未凸起的轴向连接部的内壁与内锅外壁之间形成连通压力腔的第二导气通道。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径向连接部相对密封部下凹以使第一导气通道周向贯通,轴向连接部的内周壁上具有多个径向凸起且抵靠内锅外壁的凸筋,相邻凸筋之间未凸起的轴向连接部的内壁和内锅外壁之间形成多个第二导气通道。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锅盖气道包括气道接头和连接于气道接头末端的柔性气嘴,柔性气嘴与内锅锅沿上的导气孔相对设置,锅盖盖合时气道接头通过柔性气嘴密封连接于导气孔。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锅盖密封圈包括环形主体部以及位于环形主体部两侧的内密封唇和外密封唇,气道接头连接于环形主体部;当盖体盖合于内锅时,内密封唇和外密封唇抵接内锅锅沿以密封导气孔,内密封唇、外密封唇以及内锅锅沿围成周向贯通的环形密封腔且环形密封腔连通气道接头和导气孔。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烹饪器具还包括与锅体可分离式设置的压力锅盖,压力锅盖上具有盖牙,锅体上具有与盖牙相匹配的锅牙;压力锅盖能在沥蒸组件移除且锅盖打开时盖合于锅体,压力锅盖和外锅之间形成密封的压力腔。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沥蒸组件整体容纳于外锅内,锅盖盖合后整个烹饪器具呈一体式,结构非常的简洁。而基于内锅锅沿、外锅锅沿以及内锅外壁的内
锅密封圈的箍紧方式不仅气密性好、安装方便、且还有效缩短了外锅和锅盖之间的间距,为移除沥蒸组件后锅盖密封外锅提供了条件。结合沥蒸组件的可分离式结构以及气道的分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能具备多种烹饪模式;在放置沥蒸组件时可用于制作沥米饭,而移除沥蒸组件后则可作为传统的电饭煲进行焖饭或煮粥,实现一机多用。此外,分布在锅沿上的导气孔亦极大地简化了其与调压组件之间的定位连接,内锅和外锅清洗后的安装非常的方便。
19.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0.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烹饪器具结构示意图。
21.图2所示为图1中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所示为沿图2中a-a线的剖面示意图。
23.图4所示为图3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4.图5所示为图3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6所示为内锅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所示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其中聚能罩容纳于外锅中未分离出。
27.图8所示为锅体和锅盖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所示为图8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29.图10所示为外锅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所示为外锅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至图14所示为内锅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5所示为图13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33.图16所示为图14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34.图17所示为聚能内罩、外锅以及加热件三者的分解示意图。
35.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器具过两个水位电极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36.图19所示为图18的剖面示意图。
37.图20所示为图19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
38.图21所示为图19中h处的放大示意图。
39.图22为图18中内锅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40.图23为图18的分解示意图。
41.图24所示为锅盖、内锅以及内锅密封圈三者的分解示意图。
42.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43.图26所示为图25中i处的放大示意图。
44.图27所示为图25的分解示意图,其中外锅和聚能罩容纳于锅体内,未分离出。
45.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9所示为图28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实施例一
48.现有的沥米饭煲功单一,通常只能用于制作沥米饭而无法实现其它的烹饪功能。且现有的沥米饭煲在气道的分布上还存在定位困难、密封效果不理想以及不易清洗等问题。
49.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实现多种烹饪模式且用户使用非常方便的烹饪器具。如图1至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外锅2、沥蒸组件3、调压组件4、锅盖5以及加热件6。外锅2设置于锅体1内且外锅锅沿21上具有导气孔100。沥蒸组件3包括内锅31和内锅密封圈32,内锅31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2内且与外锅2之间形成压力腔20,内锅密封圈32包括密封部321和连接部322,密封部321位于导气孔100的径向外侧且压紧于内锅锅沿311和外锅锅沿21之间,连接部322抵靠于内锅外壁312以箍紧内锅密封圈32。内锅密封圈32和与其相对的外锅2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100和压力腔20的导气通道。调压组件4设置于锅体1且密封连通导气孔100,调压组件4用以调节压力腔20内的压力;或在沥蒸组件3移除时能向外锅2内输气以降低外锅2内液体的温度。锅盖5通过锅盖密封圈53密封盖合于内锅31;或在沥蒸组件3移除时锅盖5能通过锅盖密封圈53密封盖合于外锅2。加热件6设置于锅体1以对外锅2进行加热。
50.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沥蒸组件3的可分离式结构使得烹饪器具既可用于制作低糖的沥米饭,也可在移除沥蒸组件3时作为传统的电饭煲使用以进行焖饭或煮粥。当其工作于传统电饭煲模式时,要求锅盖5能通过锅盖密封圈53密封盖合于外锅2。但由于沥米饭烹饪模式下内锅31和外锅2之间要形成密封的压力腔20,故外锅2和锅盖5之间除了具有内锅锅沿311外还需要容纳内锅密封圈32;即内锅锅沿311的厚度、内锅密封圈32的厚度以及箍紧内锅密封圈32的结构的厚度决定了锅盖5和外锅2之间的密封距离。若两者之间的密封距离过大,会导致移除沥蒸组件3后锅盖5无法密封外锅2,从而无法正常工作在传统电饭煲模式下。
51.在现有的家电产品中,密封圈主要采用卡扣进行固定,然后再利用环形槽进行径向箍紧。卡扣和环形槽的设置势必会增加内锅锅沿的厚度,从而加大锅盖和外锅之间的密封距离;而若将卡扣结构和环形槽设置于外锅锅沿则又会影响锅盖和外锅之间的密封性。此外,由于内锅和外锅通常都采用五金材料、玻璃或陶瓷制成,开设卡扣和环形槽加工难度很大。进一步,对于本实施例而言,内锅密封圈的设置还需要兼顾气道分布。
52.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如图3至图6所示,内锅密封圈32采用无卡扣式固定,密封部321基于内锅31的重力压紧于内锅锅沿311和外锅锅沿21之间,在密封内锅31和外锅2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固定。于此同时,设置内锅密封圈32的连接部322抵靠在内锅外壁312上,从而在径向方向上箍紧内锅密封圈32。本实施例提供的无需卡扣和环形槽的内锅密封圈固定方式使得锅盖5和外锅2之间的密封距离仅依赖于内锅锅沿311和密封部321的厚度,而无需考虑内锅密封圈固定结构的厚度,从而大大缩短了锅盖5和外锅2之间的间距,为烹饪器具工作在传统电饭煲模式下提供了条件。进一步的,锅体1、外锅2、内锅31的依次容纳式放置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为一体式结构,不仅使用方便且内锅31具有很好地保温性能,故可采用厚度较薄的单层材料制成,从而进一步缩短锅盖5和外锅2之间的密封距离,保证两者之间的密封效果。
53.而在气道的分布上,由于密封部321位于导气孔100的外侧且内锅密封圈32是沿内锅锅沿311下表面延伸的,故内锅密封圈32和与其相对的外锅2之间形成了连通导气孔100和压力腔20的导气通道,从而实现气道的连通。具体而言,连接部322包括径向连接部3221和轴向连接部3222,径向连接部3221连接密封部321且紧贴于内锅锅沿311的底部。轴向连接部3222向锅体1底部方向延伸且抵靠于内锅外壁312。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气通道3201和第二导气通道3202;其中,径向连接部3221与外锅锅沿21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100的第一导气通道3201,轴向连接部3222与外锅锅身22之间形成连通压力腔20的第二导气通道3202。
54.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密封圈32在缩短锅盖5和外锅2之间密封间距的同时还是有效实现了导气孔100和压力腔20之间气道的连通。进一步的,基于内锅外壁312和内锅锅沿311的导向,径向连接部3221和轴向连接部3222之间大角度折弯,内锅密封圈32呈敞开式结构,相比现有家电中的双唇密封圈,该结构清洗更加方便。
55.对于调压组件4而言,在沥米饭烹饪模式下,其通过导气孔100和导气通道向压力腔20输气或抽气以改变压力腔20内的压力,从而促使水流在外锅2和内锅31之间流动,进而实现泡米和沥米。而在传统电饭煲煮粥模式下时,调压组件4通过导气孔100向外锅2输入冷空气以降低外锅内米汤的温度,即将米汤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使米粒能在该温度范围内逐渐糊化释放精华,模拟柴火慢炖的模式。
56.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7以及图8所示,调压组件4包括气泵41和柔性导气管42。锅体1上具有延伸至其上端面的锅体气道11,锅体气道11的底端连通柔性导气管42,其顶端通过外锅密封圈7上的轴向气孔70密封连通外锅锅沿上的导气孔100。由于锅体气道11是稳定的、不变的,故在外锅2清洗后装配时只需将导气孔100对准外锅密封圈7上的轴向气孔70即可,而且导气孔100的定位是肉眼可观察到的,故定位非常的方便、准确。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锅体上也仅开设通道以供调压组件的导气管通过即可,导气管直接连接至导气孔。
57.为进一步简化外锅2的装配,于本实施例中,如图4、图5以及图10所示,设置外锅密封圈7包括环形圈体71和位于环形圈体71上表面的两个环形密封瓣72,环形圈体71上具有轴向气孔70,外锅锅沿21抵靠于两个环形密封瓣72,外锅锅沿21、两个环形密封瓣72以及环形圈体71上表面之间形成连通轴向气孔70且周向贯通的环形气道710。基于环形气道710的周向贯通,外锅锅沿21上的导气孔100和轴向气孔70无需定位即可连通,从而极大方便了外锅2清洗后的装配。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锅体气道也可通过柔性气嘴连通至导气孔,此时可无需设置外锅密封圈。
58.如上文所述,基于沥蒸组件3的可分离式结构、内锅密封圈32以及气道的分布,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可具有多种烹饪模式,实现一机多用。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7对多种烹饪模式进行介绍。
59.第一种烹饪模式为沥米饭制作模式,此时沥蒸组件3放置于外锅2内且沥蒸组件3还包括密封连接于内锅31底部的聚能罩33,内锅31的底部具有连通聚能罩33的沥水槽。聚能罩33的底部和外锅2内底壁之间具有水流通道,外锅2内的水淹没水流通道。锅盖5密封盖合于内锅31。调压组件4通过锅体气道11、轴向气孔70、环形气道710、导气孔100、第一导气通道3201以及第二导气通道3202向压力腔20内输气。压力腔20内气压增加,外锅2内的水通过水流通道进入聚能罩33,并上升通过沥水槽进入内锅31内进行泡米。在泡米满足要求后,
调压组件4降低压力腔20内的压力,内锅31内的水通过沥水槽和聚能罩33回落至外锅2,实现沥水。之后开启加热件6,加热聚能罩33内的水产生蒸汽以蒸制内锅31内的米层,蒸汽经锅盖5上的蒸汽口排出。在蒸制的过程中亦可再次或多次通过调节压力腔20内的压力以使外锅2内的水进入到内锅31以进行短时间的补水;之后再沥水。沥水完成后蒸汽继续加热米层直至将米饭蒸熟。
60.于本实施例中,聚能罩33包括聚能外罩331、聚能内罩332以及聚能罩密封圈333。聚能内罩332和外锅2的内底壁之间具有第一水流通道,聚能外罩331和聚能内罩332之间具有连通外锅2的第二水流通道,聚能内罩332的顶部具有连通沥水槽的蒸汽孔。内锅31通过聚能罩密封圈333连接于聚能外罩331。加热件6加热聚能内罩332的水以快速产生蒸汽,蒸汽经聚能内罩332顶部的蒸汽孔和内锅31底部的沥水槽进入内锅31。
61.于本实施例中,加热件6为电磁线圈,外锅2由导磁金属材料制成;加热件6的直径接近聚能内罩332的内径。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还可设置电磁线圈的直径d3比聚能内罩332的内径d2小2-10mm以使加热时热量集中在聚能内罩332从而快速产生蒸汽(如实施例二所示)。或者也可设置加热件包括内电磁线圈和外电磁线圈,在沥米饭制作模式下采用内电磁线圈加热聚能内罩;而在传统电饭煲模式下,则内外电磁线圈共同工作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和效率。
62.于本实施例中,内锅31通过底部的多个沥水槽进行水流和蒸汽的传输。由于沥水槽的宽度小于米粒的短直径,约1.5毫米;故可直接将米层放置于内锅31底部,将内锅31的底部作为蒸格使用。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内锅底部设置多个较大的过水孔以实现是水流和蒸汽传输,而米层则盛放于内锅内的蒸格上。
63.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2至图16所示,内锅底部包括凸起部313和外周部314,凸起部313相对外周部314向上凸起且凸起部313上具有多个径向沥水槽3130,外周部314上间隔分布有多个周向沥水槽3140。径向沥水槽3130和周向沥水槽3140的设置增大了过水和过蒸汽的面积,从而使得水流和蒸汽能更快速地进入到内锅31或水更快从内锅31沥出。尤其是在沥出阶段,径向沥水槽3130和周向沥水槽3140的设置能确保内锅31底部所有的区域均能实现彻底沥水,避免部分区域积水而引起底层米饭潮湿和过度糊化。
64.于本实施例中,内锅31采用整体拉伸后一体成型,内锅31的底壁和侧壁厚度约为2毫米,接近米饭的直径,从而导致米饭容易卡于沥水槽内而不易清洗。为解决的这一问题,如图15和图16所示,径向沥水槽3130和周向沥水槽3140的外周壁经倒角后形成厚度向中心逐渐减小的倾斜导向壁315。该设置将使得清洗时刷子一推即可将卡在沥水槽内的米粒推出,用户清洗非常方便。优选的,设置倾斜导向壁315的末端厚度等于起始端厚度的1/4。对于壁厚t1为2毫米的内锅31,倾斜导向壁315末端厚度t2为0.5毫米。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65.第二种烹饪模式为传统电饭煲的米饭烹饪模式。在该烹饪模式下将沥蒸组件3移除并将米层放置于外锅2内,锅盖5密封盖合于外锅2。加热件6加热外锅2内的水和米层以将米饭焖熟。
66.第三种烹饪模式为煮粥模式。在该烹饪模式下将沥蒸组件3移除并将米层放置于外锅2内。锅盖5密封盖合于外锅2,加热件6加热外锅2内的水和米层,且在米汤温度达到设定要求后阶段性开启调压组件4。调压组件4通过锅体气道11、轴向气孔70、环形气道710以
及导气孔100向外锅2内输入低温冷空气以降低外锅2内米汤的温度,抑制米汤外溢的同时精确控制米粒的糊化温度和糊化时间。该设置使得烹饪器具在煮粥模式下加热件6可采用大功率加热以模拟传统柴火粥,在提高米粥口感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大功率持续加热所产生的米汤泡从锅盖5上的蒸汽口溢出。
67.现有的厨房家电多采用单电极进行水位检测以防止干烧。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米层在泡米后会吸水膨胀,在蒸制的过程中亦会再次膨胀;若采用单电极进行检测,在沥水后,膨胀的米层亦有可能与电极接触而导电,从而导致电极出现误判。
68.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了基于双水位电极8的检测方式,通过检测双水位电极8之间的电阻来实现水位检测。尽管米粒吸水膨胀后其电阻值会下降,但在相同的导电距离内,膨胀米粒之间的电阻仍会大于水的电阻且两者之间的电阻差会随两个水位电极8之间的中心距d1越大而越明显。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控制两个水位电极8之间的中心距d1来实现双水位电极8与水接触以及两个水位电极与米层接触这两种不同接触状态的准确检测。此外,考虑到过大的中心距d1亦会导致两个水位电极8之间难以形成判别信号。故优选的,设置两个水位电极8之间的中心距d1大于或等于5毫米且小于或等于200毫米。
69.进一步的,在沥米饭制作过程中,要求泡米时水要完全淹没米层。为满足这一条件,设置每一水位电极8的末端至内锅31底部未凸起的外周部314内底壁的距离d2大于或等于30毫米(距离d2可以从实施例二的图18中看出)。在内锅31容深确定的情况下,距离d2越大表明泡米时内锅31内的水位越高。
70.基于双水位电极8的精确判别,位于锅盖5内的控制板将通过水位检测信号来控制气泵(调压组件)的工作状态。具体而言,在泡米时,若检测到水位已经接触到双水位电极8,则控制板输出停止信号或间歇性工作信号至气泵以维持内锅31的水位。此外,安装于锅盖5的水位电极8亦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所有电控元件均可设置于锅盖5内,不仅简化了电路布线,同时也很好地避免了锅中液体对电路元件的影响。
71.实施例二
7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气道的组成结构上不同。
73.如图18至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外锅2、沥蒸组件3、锅盖5、调压组件4以及加热件6。沥蒸组件3包括内锅31和内锅密封圈32,内锅31可分离式设置于外锅2且与外锅2之间形成压力腔20,内锅锅沿311上具有导气孔100,内锅密封圈32包括密封部321和连接部322,密封部321位于导气孔100的径向外侧且压紧于内锅锅沿311和外锅锅沿21之间,连接部322抵靠于内锅外壁312以箍紧内锅密封圈32,内锅密封圈32和与其相对的内锅31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100和压力腔20的导气通道。锅盖5包括盖体51和锅盖气道52,盖体51通过锅盖密封圈53密封盖合于内锅31且锅盖气道52连通导气孔100;或在沥蒸组件3移除时,锅盖5能通过锅盖密封圈53密封盖合于外锅2并使锅盖气道52连通外锅2。调压组件4设置于锅体1且连通锅盖气道52,调压组件4用以调节压力腔20内的压力;或在沥蒸组件3移除时能向外锅2内输气以降低外锅2内液体温度。加热件6设置于外锅2底部。
74.于本实施例中,锅盖气道52包括气道接头521和可拆卸式连接于气道接头521末端的柔性气嘴522。锅盖5盖合后,气道接头521通过柔性气嘴522密封连接于导气孔100。在该结构中,用户打开锅盖5即可观察到导气孔100和柔性气嘴522,结合锅体1边缘的定位标识(图中未示出)即可快速且准确地放置内锅31以使导气孔100和柔性气嘴522密封对接。此
外,该设置也极大方便了柔性气嘴522的拆卸清洗和更换。
75.于本实施例中,调压组件4包括输气和抽气的气泵41和导气管42。气泵41容纳于锅体1内且靠近于锅盖5,导气管42一端连接气泵41,另一端连接至锅盖5上的气道接头521。
76.对于内锅密封圈,与实施例一相同的,内锅密封圈32亦采用无卡扣和无环形槽的固定方式装配于内锅锅沿311、外锅锅沿21以及内锅外壁312之间,从而极大地缩短了锅盖5和外锅2之间的密封距离,为烹饪器具在传统电饭煲模式下工作提供了条件。具体而言,如图20和图21所示,密封部321基于内锅31的重力压紧于内锅锅沿311和外锅锅沿21之间,在密封内锅31和外锅2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固定;而连接部322则抵靠于内锅外壁312从径向箍紧内锅密封圈32。
77.而在气道分布上,连接部322同样包括径向连接部3221和轴向连接部3222,径向连接部3221连接密封部321,轴向连接部3222向锅体1底部方向延伸。如图21和22所示,轴向连接部3222内周壁部分区域径向凸起并抵靠于内锅外壁312以箍紧内锅密封圈32。导气通道包括第一导气通道3201和第二导气通道3202。其中,径向连接部3221与内锅锅沿311之间形成连通导气孔100的第一导气通道3201,未凸起的轴向连接部3222的内壁与内锅外壁312之间形成连通压力腔20的第二导气通道3202。
78.如图21和图22所示,轴向连接部3222的周壁上具有多个径向凸起且抵靠内锅31外壁的凸筋3223,相邻凸筋3223之间未凸起的轴向连接部3222和内锅外壁312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通道3202。多个第二导气通道3202连通于周向贯通的第一导气通道3201。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轴向连接部部分区域连续径向凸起,未凸起的区域与导气孔相对设置。
79.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气通道3201将从导气孔100进入的气体分流至多个第二导气通道3202;或将多个第二导气通道3202内的气体汇集后输出至导气孔100,均匀改变压力腔20内所有区域的压力,避免因压力腔20内产生不均匀压差而引起的水流不畅和内锅密封圈32部分区域承压过大而引起泄露等问题。整体均匀承压使得内锅密封圈32可采用厚度较小的密封部321即可实现内锅31和外锅2之间的有效密封。密封部321厚度的减小可进一步缩小锅盖5和外锅锅沿21之间的密封距离,提升传统电饭煲工作模式下的密封性能。
80.本实施例是以内锅密封圈的轴向连接部3222和内锅外壁312之间形成第二导气通道为例进行说明。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轴向连接部所有区域均全部抵靠于内锅外壁,内锅密封圈上具有与导气孔相对设置的通孔,通孔形成连通导气孔和压力腔的导气通道。
81.同样的,相比现有家电中的双唇密封圈,本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密封圈中,径向连接部3221和轴向连接部3222之间的大角度折弯使得内锅密封圈32呈敞开式结构,且内锅密封圈32上亦没有细小的槽孔,故清洗非常方便。
82.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本实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同样具有多种烹饪模式。
83.第一种烹饪方式为沥米饭的制作,此时沥蒸组件3放置于外锅2内且沥蒸组件3还包括密封连接于内锅31底部的聚能罩33,内锅31的底部具有连通聚能罩33的沥水槽。聚能罩33的底部和外锅2内底壁之间具有水流通道,外锅2内的水淹没水流通道。锅盖5密封盖合于内锅31。气泵41通过导气管42、气道接头521、柔性气嘴522、导气孔100、第一导气通道3201以及第二导气通道3202向压力腔20内输气。压力腔20内气压增加,外锅2内的水通过水
流通道进入聚能罩33,并经沥水槽进入内锅31内进行泡米。在泡米满足要求后,气泵41降低压力腔20内的压力,内锅31内的水通过沥水槽和聚能罩33回落至外锅2,实现沥水。之后开启加热件6,加热聚能罩33内的水产生蒸汽蒸制内锅31内的米层,蒸汽经锅盖5上的蒸汽口排出。在蒸制的过程中亦可再次或多次通过调节压力腔20内的压力以使外锅2内的水进入到内锅31进行短时间的补水;之后再沥水。沥水完成后蒸汽继续加热米层直至将米饭蒸熟。
84.第二种烹饪模式为传统电饭煲的米饭烹饪模式。在该烹饪模式下将沥蒸组件3移除并将米层放置于外锅2内,锅盖5密封盖合于外锅2。加热件6加热外锅2内的水和米层以将米饭焖熟。
85.第三种烹饪模式为煮粥模式。在该烹饪模式下将沥蒸组件3移除并将米层放置于外锅2内。锅盖5密封盖合于外锅2,加热件6加热外锅2内的水和米层,且在米汤温度达到设定要求后阶段性开启调压组件4,调压组件4通过导气管42、气道接头521、柔性气嘴522、导气孔100向外锅2内输入低温冷空气以降低外锅2内米汤的温度,抑制米汤外溢的同时精确控制米粒的糊化温度和糊化时间。该设置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在煮粥模式下加热件6可采用大功率加热以模拟传统柴火粥,在提高米粥口感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大功率持续加热所产生的米汤泡从锅盖5上的蒸汽口溢出。
86.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聚能罩33、双水位电极8以及锅盖密封圈53等部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而内锅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内锅锅沿311上具有导气孔100;而外锅的区别则在于无导气孔。因此,不再赘述。
87.实施例三
88.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锅盖密封圈53’的结构不同且锅盖气道52和导气孔100的连接方式不同。
89.如图25至27所示,锅盖密封圈53’包括主体部531’、位于主体部531’两侧的内密封唇532’和外密封唇533’以及装配部534’。装配部534’卡合于盖体51上的卡槽,锅盖气道52上的气道接头521连接于锅盖密封圈的主体部531’。盖体51盖合后内密封唇532’和外密封唇533’抵接导气孔100外周的内锅锅沿311,内密封唇532’、外密封唇533’以及内锅锅沿311围成贯通的环形密封腔530’,贯通的环形密封腔530’连通气道接头521和导气孔100。
90.在实施例二中,为实现导气孔100和柔性气嘴522的对接,内锅31需要根据定位标识进行定位。而本实施例通过改变锅盖密封圈53’的结构以使锅盖5盖合后,内密封唇532’、外密封唇533’以及内锅锅沿311三者围成贯通的环形密封腔530’。基于环形密封腔530’的周向贯通的,内锅31任意放置均能实现气道接头521和导气孔100的连通,即多在功能烹饪器具的轴向投影面上,气道接头521和导气孔100即可错开也可重叠。用户使用时无需对内锅31进行定位,随意放置内锅31即可实现气道的连通,使用非常的方便。进一步的,基于锅盖密封圈53’所实现的气道接头521和导气孔310的密封连接还使得本实施例中无需再设置柔性气嘴,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极大方便了装配和清洗。
91.实施例四
9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如图28和图29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压力锅盖9,压力锅盖9上具有盖牙(由于视角的原因,图未示出)且锅体1上具有与盖牙相匹配的锅牙12。该设置将使得本实例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具有第四种烹饪模式,即高压烹饪模式。在该模式下,锅盖5呈打开状态且沥蒸组件3从外锅2中移除,压力锅盖9通过盖牙
和锅牙12配合盖合于锅体1,压力锅盖9和外锅2之间通过压力锅盖密封圈91形成密封的压力腔。然而,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当烹饪压力要求不高,如只需微压时,也可无需设置锅牙和盖牙,而只需将锅盖5替换成承压能力更高的压力锅盖即可。
93.尽管本实施例以实施例二的结构为例进行高压烹饪模式的描述。但同样的,也可在实施例一所示的结构中增设压力锅盖以实现高压烹饪模式。
9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中,沥蒸组件整体容纳于外锅内,锅盖盖合后整个烹饪器具呈一体式,结构非常的简洁。而基于内锅锅沿、外锅锅沿以及内锅外壁的内锅密封圈的箍紧方式不仅气密性好、安装方便、且还有效缩短了外锅和锅盖之间的间距,为移除沥蒸组件后锅盖密封外锅提供了条件。结合沥蒸组件的可分离式结构以及气道的分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能具备多种烹饪模式;在放置沥蒸组件时可用于制作沥米饭,而移除沥蒸组件后则可作为传统的电饭煲进行焖饭或煮粥,实现一机多用。此外,分布在锅沿上的导气孔亦极大地简化了其与调压组件之间的定位连接,内锅和外锅清洗后的安装非常的方便。
95.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