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升降机构的折叠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2534发布日期:2023-01-31 23:23阅读:49来源:国知局
具升降机构的折叠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升降机构的折叠式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家具为了兼具简洁外观与功能性,多放弃以往的固定式结构,而改采以可折叠的机构作为设计依据,以在不使用时能易于收纳而节省空间。
3.然,这些可折叠的机构仍存在构件复杂的情形,也就是使用者需逐项施力于不同构件,方能顺利地调整至展开或收折的状态而使用,因此除了造成操作过程繁杂且不便之外,更容易因设计不良或构件耐受性不佳而产生构件干涉的情形。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升降机构的折叠式装置,通过升降机构所提供的单一线性运动模式,而达到收折或展开的状态变化。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升降机构的折叠式装置,包括轨道、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第一连动件、第二连动件以及栓锁结构。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第一连动件枢接于第二滑动件。第二连动件枢接于第一连动件与第一滑动件。栓锁结构用以结合或分离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在分离时,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通过彼此移近或移离以驱动第一连动件相对于轨道收折或展开。在结合时,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沿轨道同步移动,且第一连动件相对于轨道呈展开状态。
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轨道是直线轨道。
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折叠式装置包括一对轨道,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分别配置于轨道而沿两平行路径移动。
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滑动件相对于轨道存在摩擦力一,第一连动件与第二滑动件于枢接处存在摩擦力二,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于枢接处存在摩擦力三,第二连动件与第一滑动件于枢接处存在摩擦力四,其中摩擦力二、摩擦力三与摩擦力四皆小于摩擦力一。
9.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栓锁结构包括栓锁件与扣持销,栓锁件枢接于第二滑动件,而第一滑动件具有扣持销,栓锁件还具有导引面与扣槽,以在第一滑动件移近第二滑动件时,扣持销行经导引面后扣持于扣槽。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折叠式装置还包括解锁件,位在栓锁件的动作路径上,以在栓锁件行经解锁件时,栓锁件受解锁件的抵推而使扣持销从扣槽退出,以分离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解锁件具有抵推面,相对于栓锁件的动作路径呈倾斜,且抵推面的末端远离轨道以将栓锁件朝远离轨道的方向推离。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分别在轨道上沿重力
方向而升降,第二滑动件沿重力方向上是位于第一滑动件的上方,在所述结合且第一连动件呈所述展开状态时,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沿重力方向同步下降第一行程后通过解锁件而彼此分离。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经过上述的分离,第一滑动件沿重力方向续行第二行程以收折第一连动件。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滑动件具有基部、鳍部与枢接部,基部固定于轨道,鳍部从基部延伸出,栓锁件枢接于鳍部而与基部保持距离,枢接部从鳍部的末端延伸出,且所述末端远离基部,枢接部枢接于第一连动件。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滑动件具有基部与鳍部,基部可滑动地穿设于轨道内,鳍部从基部延伸出且从轨道的开缝穿出,扣持销设置于鳍部。
1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连动件包括桌板与至少一支撑架,支撑架组装于桌板,支撑架枢接于第二滑动件与第二连动件,以在第一滑动件移近或远离第二滑动件的过程中,桌板以支撑架与第二滑动件的枢接处为中心而相对于轨道旋转。
17.基于上述,由于折叠式装置通过由轨道、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所构成的滑动式连杆机构,当轨道采竖立方式(与重力方向一致)时,能通过机构的升降动作,而让其构件产生收折与展开的不同变化。换句话说,使第二滑动件与第一滑动件产生滑动以相互移近或远离,便能以此简单的运动模式而达到构件旋转以收合或展开的效果。
18.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式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20.图2a是折叠式装置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21.图2b是图2a的折叠式装置的爆炸图。
22.图3a至图3e以侧视视角绘示折叠式装置的状态转换过程。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折叠式装置的部分构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折叠式装置的使用示意图。图2a是折叠式装置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在此同时提供直角坐标x-y-z以利于构件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a,在本实施例中具升降机构的折叠式装置100(以下简称折叠式装置100)用以在不同状态之间转换而供使用。如图2a所示,折叠式装置100包括第一连动件110、第二连动件120、轨道130、第一滑动件140、第二滑动件150、栓锁结构以及解锁件170,其中第一连动件110枢接于第二滑动件150,第二连动件120枢接于第一连动件110与第一滑动件140,第一滑动件140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130,第二滑动件150固定于轨道130,并使第一滑动件140沿轨道130移动以移近或远离第二滑动件150,通过上述构件的连接关系而使折叠式装置100具备滑动式连杆机构的运动模式,也就是在第一滑动件140沿轨道130的移动过程中能据以造成第一连动件110相对于墙壁200(或轨道130)产生旋转而形成如图1左侧的折叠(收折)状态,或是如图1
右厕所示的展开状态。反过来说,所述滑动式连杆机构也能通过用户施力驱动第一连动件110而达成其运动模式。
25.换句话说,在图1所示的使用情境下,折叠式装置100适于将其轨道130 埋设于墙壁200之内,仅让驱动机构与供用户操作的部分暴露于墙壁200外,进而在视觉上产生隐藏效果,并有利于空间利用。但,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制折叠式装置100的使用情境,其在符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运动模式的条件下,设计者能依据使用环境及需求而予以适当地调整。举例来说,以隐藏式(收纳式)家具为例,于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折叠式装置也可应用于显示屏幕以兼具展示与收纳功能。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折叠式装置亦可将其调整为折叠式座椅。简单地说,符合后续关于第一连动件110、第二连动件120、轨道130、第一滑动件140、第二滑动件150、栓锁结构以及解锁件170之运动模式者,并不需限定于图1所示的升降动作,例如将轨道130埋设于天花板而呈水平(相较于重力方向g是垂直而言),以利前述展示或收纳显示屏幕之用。
26.图2b是图2a的折叠式装置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2b,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轨道130是直线轨道,以让耦接其上的第一滑动件140所产生的运动模式是直线的动作路径。更进一步地说,当折叠式装置100处于图1所示的使用情境时,第一滑动件140的动作路径实际上是平行于重力方向g。另需提及的是,在此并未限制第一滑动件140在轨道130上的驱动手段,正因折叠式装置100如上述的构件关系,设计者可如上述让使用者施力于第一连动件110而手动完成折叠或展开动作,于另一实施例中,也可改以在轨道130埋设马达与传送皮带,而改以电力(或马达)驱动第一滑动件140 而达到第一连动件110的收折或展开动作。
27.请再参考图2b,本实施例的第二滑动件150具有第二基部151、第二鳍部152与枢接部153,第二基部151固定地套设于轨道130外,第二鳍部152 从第二基部151延伸出,枢接部153从第二鳍部152的末端延伸出,且所述末端远离第二基部151,枢接部153枢接于第一连动件110。本实施例的第一滑动件140具有第一基部141与第一鳍部142,第一基部141可滑动地穿设于轨道130内,第一鳍部142从第一基部141延伸出且从轨道130的开缝131 穿出,第二连动件120枢接于第一鳍部142。
28.再者,本实施例的第一连动件110包括桌板111与至少一支撑架(在此以两个支撑架112、113为例),支撑架112、113组装于桌板111的底面,且支撑架112、113枢接于第二滑动件150的第二鳍部152与第二连动件120。第二连动件120是由两个部件121、122所构成,且部件121、122的一端对应地枢接(或销接)于支撑架112、113,部件121、122的另一端枢接(或销接)于第一滑动件140的第一鳍部142的相对两表面。另外,又如前述,本实施例的桌板111也可以显示屏幕或座椅等予以替代。
29.基于上述构件关系而产生如前述的滑动式连杆机构,以在第一滑动件140 移近或远离第二滑动件150的过程中,桌板111以支撑架112、113与第二滑动件150的枢接处(相当于枢接部153)为中心而产生相对于轨道130的旋转,其相当于是以y轴作为旋转中心轴。桌板111相对于轨道130旋转而在折叠状态(如图1左侧)与展开状态(如图1右侧、图2a或图2b)之间转换,在折叠状态时,桌板111平行于轨道130(或墙壁200),在展开状态时,桌板111垂直于轨道130(或墙壁200)。
30.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2b,为了让所述折叠状态得以维持,故本实施例的栓锁结构
包括栓锁件160与扣持销143,栓锁件160枢接于第二滑动件150 的第二鳍部152,而扣持销143,位于第一鳍部142上且沿y轴延伸。栓锁件160具有导引面161与扣槽162,当第一滑动件140移近第二滑动件150 时,扣持销143行经导引面161后止挡于扣槽162,而如图2a所示。再者,本实施例的导引面161呈「ㄑ」字形而具有第一段c1与第二段c2,第一段 c1邻接在扣槽162与第二段c2之间。在此,扣持销143的延伸方向与栓锁件160相对于第二滑动件150的枢接方向彼此平行(皆平行于y轴)。栓锁件 160还具有止挡面163,扣槽162邻接在止挡面163与导引面161之间。折叠式装置100的解锁件170固设于轨道130上而相邻于开缝131,栓锁件160 用以承靠于解锁件170上以与轨道130保持距离,且使导引面161座落于扣持销143的动作路径上,后续会有进一步说明。
31.图3a至图3e以侧视视角绘示折叠式装置的状态转换过程。请同时参考图3a至图3e,在本实施例中,轨道130适于沿重力方向g设置,以利第一滑动件140通过沿重力方向g的往复直线升降动作而产生桌板111的收折、展开动作。在此,第二滑动件150设置于第一滑动件140的上方。当然,如前述并未限制第一滑动件140的驱动手段,因此也可以是用户驱动桌板111,而受前述构件关系的影响,产生带动第一滑动件140沿轨道130移动的效果。
32.首先如图3a至图3b,由于第一滑动件140与第二滑动件150通过栓锁结构而结合在一起,且栓锁结构还进一步地使第一连动件110维持在所示相对于轨道130的展开状态,在此状态下,第一滑动件140、第二滑动件150、第一连动件110与第二连动件120实质上被视为一体而沿轨道130同步移动。
33.第二滑动件150相当于从位置z0移至位置z1。
34.接着,请参考图3b至图3c,由于解锁件170的阻挡,因此第二滑动件 150移至位置z2即停止,其中图3b所示距离d1是存在于解锁件170与第二滑动件150之间,故而图3b所示位置z1至位置z2的相对距离也是以距离d1 示出,以代表图3b至图3c的过程中,第二滑动件150的移动行程(相当于距离d1)。
35.值得注意的是,在从图3b至图3c的过程中,第一滑动件140已从位置 z3移至位置z4,且其移动距离明显大于距离d1,此举正因栓锁件160已受解锁件170的表面171顶离而解除与扣持销143的扣持关系,故而无论是使用者持续施力于桌板111或是以马达驱动第一滑动件140朝负z轴方向移动,都能产生第一连动件110的桌板111进行朝向轨道130旋转并收折的动作历程,而从图3c依序进行至图3d、图3e之状态的收折过程。
36.换句话说,第一滑动件140与第二滑动件150实际上是分别在轨道130 上沿重力方向g而进行升降,当第一滑动件140与第二滑动件150处于结合状态时,第一滑动件140与第二滑动件150沿重力方向g同步下降第一行程后通过解锁件170而达到解锁且彼此分离的目的。所述第一行程相当于第二滑动件150从位置z0移动至位置z2。当所述分离后,第一滑动件140即沿重力方向g续行第二行程以收折桌板111,第二行程相当于第一滑动件140从位置z3一路行至位置z5。
37.另外,本实施例的栓锁件160是沿y轴自由枢接于第二鳍部152而与第二基部151(或轨道130)保持距离。为了确保第一滑动件140移动时,位于第一鳍部142上的扣持销143能顺利地驱动栓锁件160,避免栓锁件160因重心影响使其偏离扣持销143的动作路径,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在轨道130上设置解锁件170,以让栓锁件160得以承靠在解锁件170上而与轨道130(或第二基部151)保持距离,也相当于是通过解锁件170而将栓锁件160的导引面 161
维持在扣持销143的动作路径上。上述支撑情形是在扣持销143位于扣槽162或远离导引面161时,栓锁件160方承靠于解锁件170。一旦扣持销 143与导引面161已接触,则可忽略上述问题,也就是此时的栓锁件160受扣持销143的驱动已远离解锁件170。
38.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弹簧连接在栓锁件160与第二滑动件 150之间而提供栓锁件160能维持前述位置(让栓锁件160正对于第一滑动件 140的动作路径)所需的预力。
39.正因第一滑动件140(及其扣持销143)的动作路径是与重力方向g一致,因此导引面161需尽量接近重力方向g方能执行其导引功能
40.相反地,当使用者反向执行,也就是从图3e执行步骤至图3a,即可将折叠式装置100再次展开,并待栓锁结构将第一滑动件140与第二滑动件150 结合在一起后,便能使第一滑动件140、第二滑动件150、第一连动件110与第二连动件120成为一体且同步地沿轨道130移动。在上述展开的过程中,第二滑动件150相对于轨道130存在摩擦力一,第一连动件110与第二滑动件150于枢接处存在摩擦力二,第一连动件110与第二连动件120于枢接处存在摩擦力三,第二连动件120与第一滑动件140于枢接处存在摩擦力四,其中摩擦力二、摩擦力三与摩擦力四皆小于摩擦力一,据以让折叠式装置100 先行将桌板111展开后如图3b所示,再行同步地沿轨道130移动。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轨道130与第二滑动件150之间存在凸包结构,其可设置于轨道130或第二滑动件150上,进而达到上述摩擦力的关系,以确保第二滑动件150在桌板111的展开过程中不移动。
41.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折叠式装置的部分构件示意图。请参考图4,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折叠式装置包括两个轨道130、230,且第一滑动件140可滑动地配置于轨道130,而第二滑动件250可移动地配置于轨道230。在此,轨道130、230是彼此平行的两个直线轨道,以让第一滑动件140与第二滑动件250的动作路径也是彼此平行的直线路径。再者,第二滑动件250包括第二基部251、第二鳍片152、枢接部153、延伸部252 以及套筒253,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第二基部251改为可移动地穿设于轨道 130之内,延伸部252从第二鳍部152朝向另一轨道(轨道230)延伸,并以套筒253套接于轨道230,其他结构仍与前述实施例相同,故予以省略而不再赘述。
42.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折叠式装置通过由轨道、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所构成的滑动式连杆机构,当轨道采竖立方式(与重力方向一致)时,能通过机构的升降动作,而让其构件产生收折与展开的不同变化。换句话说,使第二滑动件与第一滑动件沿相互平行的路径产生滑动以相互移近或远离,便能以此简单的运动模式而达到构件旋转以收合或展开的效果。更进一步地说,折叠式装置的轨道是直线轨道,因此第二滑动件与第一滑动件的相对运动是直线运动,而以此简单运动模式便能顺利对第一连动件的桌板造成其收折或展开效果,此举有助于简化构件与其运动模式,避免因操作繁杂而对使用者造成不便。
43.再者,折叠式装置还包括栓锁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是以栓锁件与扣持销而构成,其中栓锁件与扣持销的相对配置达到让第一连动件的桌板得以顺利地维持在展开状态。在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因栓锁结构而相互结合时,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可视为一体,进而得以同步地沿轨道移动。当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因栓锁结构而相互分离时,即能通过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的移近或远离而达到收折或展开
桌板的状态。
44.另在轨道上设置解锁件,以利于栓锁件行经解锁件的表面时被顶离扣持销而完成解锁,且同时解锁件还能进一步地止挡第二滑动件,以利第一滑动件续行并远离第二滑动件。再者,栓锁件的导引面尚未与扣持销接触时,折叠式装置尚提供配置于轨道上的解锁件,以利于栓锁件能承靠于解锁件上而让栓锁件的导引面维持在扣持销的动作路径上,确保栓锁件的上锁或解锁功能能被顺利地执行。
4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