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暖菜板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功能的暖菜板。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如电饭煲、热水器、电冰箱、微波炉等厨房用具相继出现,人们在就餐时候会用到一些加热电器防止饭菜变冷,暖菜板便成为一种人们新的就餐工具。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一份申请号为:20222093585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暖菜板,包括多个菜板本体;相邻的两个所述菜板本体之间设有可折叠的硅胶连接件,各个所述菜板本体上均设有连接边框,所述连接边框与所述硅胶连接件卡接。使用时打开电源开关,暖菜板加热给饭菜保温或加热,但该暖菜板的加热面积唯一性,不能根据使用者需求对暖菜数量进行灵活调节暖菜板的加热面积,浪费电量,或者达不到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3.针对上述的暖菜板存在的问题,为减小电量浪费及改善产品的使用灵活性,有必要对上述专利产品进行改善,即根据实际的暖菜数量进行灵活调节暖菜板的加热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多功能的暖菜板,起到方便拼装并且方便实施供电和根据使用者实际的使用加热暖菜板面积进行调节暖菜板面积。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功能的暖菜板,包括至少二个板体,其中,板体内设有用于加热板体的发热体,相邻两板体之间设有用于活动连接板体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插头和第一连接插座;
7.所述第一连接插头包括第一安装体、第一连接管、插头、第一插管、第一导电板,第一安装体和第一连接管是一体而成,插头固定于第一安装体上,第一插管和第一导电板相连接,相对应第一插管和第一导电板相连接的另一端置于插头内;
8.所述第一连接插座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管、导电插针和第二导电板,第二连接部和第二连接管是一体而成,导电插针和第二导电板相连接,第二连接部设有插腔,相对应导电插针和第二导电板相连接的另一端置于插腔内,插头的另一端置于插腔内,使导电插针插置于第一插管内并连通,所述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分别与板体内的发热体相电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板体的边缘处设有缺口,缺口内设有插口,第一连接管插置于板体的插口处,第二连接管插置于相邻板体的插口处。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体设有用于密封第一安装体的第一盖体,第一安装体内设有第一扣座和第一限位块,第一盖体内设有第一扣部,第一扣部安装于第一扣座上,第一限位块压贴于第一导电板的表面上。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设有用于密封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盖体,第二连接部内设有第二扣座,第二盖体内设有第二扣头和用于压贴第二导电板的第二限位块,第二扣头
安装于第二扣座上。
12.进一步地,所述插头的表面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插管置于第一通孔内。
13.进一步地,所述插腔内壁处设有凸块,凸块顶于插头的表面。
14.进一步地,所述板体分为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呈水平排列或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依次折叠在一起。
15.进一步地,所述板体的底面处设有支承底板。
16.进一步地,所述板体的前端与后端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
17.进一步地,还包括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设置在第一板体上,所述发热体是ptc发热体或电发热丝。
1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是:
19.1、本实用新型相邻两板体之间通过连接件接插方式布实现快速连接并通电,实现拼接(装)。
20.2、通过连接件实现将多块板体的进行拼接(装),从而实现多种加热面积的本实用新型对应的暖菜板。
21.3、通过连接件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将相邻两板体连接后实现折叠方式,便于收纳。
22.4、通过在板体上设置控制发热体的温控开关,实现无级温度需求,便于暖菜板适用广泛食物的加热或保温。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底面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缺失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状态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板体分解状态结构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安装体、第一插管、第一导电板和第一盖体之间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导电插针、第二导电板、第二盖体之间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管、插腔和限位块相连接结构示意图。
31.图9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图。
32.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关于本实用新型板体拼接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4.1-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3-第三板体;4-温控开关;5-连接件;
35.6-支承底板;7-第一护板;8-第二护板;9-发热体;51-第一连接插头;
36.52-第一连接插;101-插口;102-缺口;501-第一安装体;502-插头;
37.503-第一通孔;504-第一连接管;505-第一插管;506-第一导电板;
38.507-第一扣部;508-第一限位块;509-第一盖体;510第一扣座;
39.511-插腔;512-第二连接部;513-第二连接管;514-第二扣座;
40.515-导电插针;516-第二导电板;517-第二扣头;518-第二盖体;
41.519-第二限位块;520-凸块;5100-凹槽;521-螺丝孔;401-电源插口;5140-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下面参考图1至图8描述,一种多功能的暖菜板,包括至少二个板体,对于本实施例而言,所述板体分为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三板体内都设有用于加热板体的发热体9,相邻两板体之间通过连接件5连接,连接件5包括第一连接插头51和第一连接插座52,所述第一连接插头51包括第一安装体501、第一连接管504、插头502、第一插管505、第一导电板506,第一安装体501和第一连接管504是一体而成,插头502固定于第一安装体501上,第一插管505和第一导电板506相连接,相对应第一插管505和第一导电板506相连接的另一端置于插头502内;
44.所述第一连接插座52包括第二连接部512、第二连接管513、导电插针515和第二导电板516,第二连接部512和第二连接管513是一体而成,导电插针515和第二导电板516相连接,第二连接部512设有插腔511,相对应导电插针515和第二导电板516相连接的另一端置于插腔511内,插头502的另一端置于插腔511内,使导电插针515插置于第一插管505内并连通,所述第一导电板506和第二导电板516分别与板体内的发热体9相电连接。
45.本结构的相邻板体之间通过快速安装或拆卸接的连接件5,起到方便拼装并且方便实施供电,随着板体的数量增加或减少,能实施加热面积调节优点。其中,连接件5与板体之间相铰接,实施二个板体之间相互折叠。
46.当板体之间需要分离时,对二板体施加两个相反方向的力,令插头502的另一端脱离第二连接部512的插腔511内;同时,导电插针515脱离第一插管505,实施断电的作用。
47.相反,插头502与第二连接部512的插腔511相对应,当插头502的另一端置于插腔511内;同时,导电插针515插置于第一插管505内,第一导电板506和第二导电板516之间实施导电。其中第一导电板506与板体内的发热体9之间通过导电线相连接(图中未示出),实施对发热体9实施供电。
48.板体内设有用于加热板体的发热体9,发热体9是ptc发热体,发热体9的发热面紧贴于板体的内壁处,可以通过粘贴方式实施固定。
49.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本结构所述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的边缘处各设有缺口102,缺口102内设有插口101,第一连接管504插置于第一板体1的插口101处,第一连接管504能在插口101内实施转动。同样,第二连接管513插置于第二板体2的插口101内,并且第二连接管513能在第二板体2的插口101内实施转动。
50.如图6所示,本结构所述第一安装体501设有用于密封第一安装体501的第一盖体509,第一盖体509可分离于第一安装体501上,便于第一插管505和第一导电板506一并拆卸
下来,便于更换或安装;在完成操作后,重新安装第一盖体509。插头502固定于第一安装体501上,第一安装体501内设有第一扣座510和第一限位块508,第一盖体509内设有第一扣部507,第一扣部507安装于第一扣座510上,第一限位块508压贴于第一导电板506的表面上,第一限位块508用于限制第一导电板506位置;如图1、图3、图5、图6和图10所示,在拼接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时,首先将预先安装好第一插管505和第一导电板506的第一连接管504安置于第一板体1右下角的插口101内并实施转动,具体而言,所述插头502的表面设有第一通孔503,第一插管505置于第一通孔503内,由于第一插管505和第一导电板506是焊接的,当第一插管505置于第一通孔503内时,第一导电板506置于两第一扣座510之间的凹槽(5100)内,然后将第一盖体509的第一扣部507延着第一扣座510滑动用外力推进,从而盖合第一安装体501,同时第一盖体509内设的第一限位块508压贴于第一导电板506的表面上,起到固定第一导电板506同时限定第一导电板506的移动。同理将另一个预先安装好第一插管505和第一导电板506的第一连接管504安置于第一板体1右上角的插口101内并实施转动,具本操作方式与上述一致。最后,如图1、图2与图5所示,将支承底板6全面覆盖在第一板体1的底面,对于本实施方式而言,使用螺丝方式将支承底板6固定在第一板体1的底面,然后用第一护板7和第二护板8分别将第一板体1上侧与下侧密封的同时可以将第一连接插头51固定,具体来说,采用螺丝方式固定,如图4所示,用二颗螺丝分别穿过第一护板7的螺丝孔512与第一板体1下侧固定,再用二颗螺丝分别穿过第二护板8的螺丝孔512与第一板体1上侧固定。
51.对应地,如图1、图3、图5、图7和图10所示,在拼接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时,首先将预先安装导电插针515和第二导电板516的第二连接管513安置于第二板体2左下角的插口101内并实施转动,具体而言,先将导电插针515和第二导电板516焊接,所述第二连接部512设有插腔511,然后将焊接第二导电板516的导电插针515延插腔511插入,使第二导电板516置于两第二扣座514之间的第二凹槽(5140)内,然后将第二盖体518的第二扣头517延着第二扣座514滑动用外力推进,从而盖合第二连接部512,同时第二盖体518内设的第二限位块519压贴于第二导电板516的表面上,起到固定第二导电板516同时限定第二导电板516的移动。同理将另一个预先安装导电插针515和第二导电板516的第二连接管513安置于第二板体2左上角的插口101内并实施转动,具本操作方式与上述一致。最后,如图1、图2与图10所示,将支承底板6全面覆盖在第二板体2的底面,对于本实施方式而言,使用螺丝方式将支承底板6固定在第二板体2的底面,然后用第一护板7和第二护板8分别将第二板体2上侧与下侧密封的同时将第一连接插座52固定。具体来说,采用螺丝方式固定,如图4所示,用二颗螺丝分别穿过第一护板7的螺丝孔512与第二板体2下侧固定,再用二颗螺丝分别穿过第二护板8的螺丝孔512与第一板体1上侧固定。
52.如图1、图4和图10所示,将第一板体1右侧上下两个第一连接插头51对准第二板体2左侧上下两个第一连接插座52,用外力一推,将第一连接插头51插入第一连接插座52,即使第一连接插头51的第一插管505套进行第一连接插座52内的导电插针515,此时实现将第二板体2插进第一板体1,实现拼接功能的同时通电,由于第一连接插头51和第一连接插座52对应的第一连接管504与第二连接管513分别插入第一板体1的缺口102与第二板体2的缺口102并且实现铰接,使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即可拆卸拼接的同时又可实现旋转,即将第一板体1旋转至第二板体2的上面,实现折叠效果,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拼接时,
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通过第一插管505与导电插针515实现通电,所述第一插管505与导电插针515装配采用过盈配合,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本说明不再赘述。
53.如图6与图8所示,为增加插头502与第二连接部512的拼接强度,所述插腔511内壁处设有凸块520,凸块520顶于插头502的表面,令插头502不容易脱离插腔511。
54.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还包括温控开关4,温控开关4设有电源插口401,电源插口401通过电源线外接市电,使用本实施例通电。所述温控开关4设置在第一板体1上,温控开关4固定于第一板体1的边缘处,所述温控开关4与第一导电板506电连接(图中未出),从而使第一板体1的发热体9通电,通过连接件5的连接,使第二导电板516出通电,从而使第二板体2的发热体9通电,如此类推。所述温控开关4起到调节发热体9的加热温度;所述发热体9是ptc发热体或电发热丝,温控开关4是常规技术,不公开该结构,但是温控开关4控制电流,从而控制发热体9的工作状态,这样可以适用更广泛的食物加热,如加热蔬菜或菜汤时,采用不会的温度进行加热,即不同食物需求热时不同,为更快食用到温热的食物,使用者通过调节温控开关4控制发热体9的热量,从而快速得到使用效果。
55.应用说明:
56.根据实际的使用加热面积,使用者取出多块板体进行拼装,为清楚说明,如使用者需要使用二块板体进行加热,那么,使用者取出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将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通过连接件5的拼接后,使第一板体1与第二板体2呈水平排列状态,如图10所示,当使用者需要更大的暖菜板加热面积,使用者再取出一块板体,如第三板体3,按上述方式进行拼接(装),使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呈水平排列,如此类推,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拼接(装)板体,从而实现无限种加热面积的暖菜板,当使用者使用完毕后,如果下次还想使用同种加热面积的暖菜板,使用者可以不拆卸板体,通过折叠方式将暖菜板折叠起来,如图4所示,使用者可将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折叠,便于收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