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2945发布日期:2023-03-29 17:37阅读:49来源:国知局
折叠桌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日用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桌。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折叠桌的左、右桌板能够旋转折叠,折叠后的左、右桌板之间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不仅可以供桌腿折叠收入,根据用户不同的需要,还可以用于收纳如笔记本电脑、书本、衣服或与折叠桌配套的椅子等物品,然而,在携带折叠桌时,容纳腔内的物品容易发生晃动,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桌,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携带折叠桌时,折叠桌容纳腔内的物品容易发生晃动,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折叠桌,包括第一桌板、第二桌板、第一桌腿以及第二桌腿,第一桌板与第二桌板转动连接,第一桌板上设有第一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包括第一容纳区域以及围设在第一容纳区域外的第二容纳区域;第一桌腿与第一桌板转动连接,第二桌腿与第二桌板转动连接,第一桌腿上连接有固定带,当第一桌腿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区域内时,固定带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上,以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内的物品进行限位。
5.进一步地,第一桌腿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杆,两个第一支撑杆间隔设置,并均与第一桌板转动连接,固定带与两个第一支撑杆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6.进一步地,第一桌腿还包括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连接于两个第一支撑杆之间,当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连接。
7.进一步地,折叠桌还包括卷芯、卷筒及卷簧,卷芯安装在第一支撑杆上,卷筒活动套设在卷芯上,卷筒上设有开口,卷簧设置于卷筒内,并绕设在卷芯上,固定带的一端通过开口与卷簧连接,固定带卡设在开口中,以使得固定带能够绕设在卷筒上。
8.进一步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连接柱,固定带远离卷簧的一端能够弯曲并绕设在连接柱上。
9.进一步地,第一容纳槽内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上,以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内的物品进行限位。
10.进一步地,第二桌板上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二桌腿能够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槽内,折叠桌还包括抽屉盒,抽屉盒设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并与第二桌板滑动连接,第二桌板的周侧部上开设有通口,通口与第二容纳槽连通,用于供抽屉盒伸出第二桌板外。
11.进一步地,折叠桌还包括反弹器,反弹器设置于第二容纳槽内,并抵接于抽屉盒背离通口的一侧,用于将抽屉盒经通口弹出第二桌板外。
12.进一步地,第一桌板与第二桌板中的一个上设置旋钮,第一桌板与第二桌板中的
另一个上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上设有穿设孔,旋钮能够在穿过穿设孔后转动,以卡设在固定块上。
13.进一步地,第一桌板与第二桌板中的一个上设置有第一铰接件,第一铰接件设有连接槽以及与连接槽连通的第一铰接孔,第一桌板与第二桌板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第二铰接件,第二铰接件部分插入连接槽中,第二铰接件上设有第二铰接孔,第二铰接孔与第一铰接孔对应连通,折叠桌还包括铰轴,铰轴穿设在第一铰接孔及第二铰接孔中。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折叠桌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需要携带折叠桌时,将需要一同携带的物品放入第一桌板上的第一容纳槽的第一容纳区域内,将第一桌腿与第一桌板转动折叠,将第二桌腿与第二桌板转动折叠,当第一桌腿转动折叠在第一容纳槽的第二容纳区域内时,第一桌腿上的固定带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上,以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内的物品进行限位,从而在第一桌板与第二桌板转动折叠后以对折叠桌进行搬运时,能够有效防止物品在第一容纳区域内发生晃动,避免物品由于晃动而受到损伤,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桌在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的折叠桌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2所示的折叠桌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桌在第一桌腿及第二桌腿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桌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图5所示的折叠桌在b处的放大示意图;
22.图7为图1所示的折叠桌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3.图8为图7所示的折叠桌在c处的放大示意图;
24.图9为图7所示的折叠桌的卷筒及卷筒内的卷簧的结构示意图。
25.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桌在其抽屉处于伸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11为图10所示的折叠桌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12为图11所示的折叠桌在d处的放大示意图;
28.图13为图10所示的折叠桌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29.图14为图13所示的折叠桌在e处的放大示意图。
3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31.10、第一桌板;11、第一容纳槽;111、第一容纳区域;112、第二容纳区域;12、固定件;13、固定块;131、穿设孔;14、第二铰接件;141、第二铰接板;15、铰轴;
32.20、第二桌板;21、第二容纳槽;22、通口;23、连接座;231、架体;232、滑槽;24、安装座;241、安装槽;242、卡块;25、旋钮;251、杆部;252、头部;26、第一铰接件;261、连接槽;262、第一铰接板;
33.30、第一桌腿;31、第一支撑杆;311、第一安装板;32、第二支撑杆;321、连接柱;322、第二安装板;
34.40、第二桌腿;
35.50、固定带;51、第一连接件;511、凸起;52、第二连接件;521、卡槽;
36.60、卷芯;
37.70、卷筒;71、开口;
38.80、卷簧;
39.90、抽屉盒;91、翼部;92、磁铁;
40.100、反弹器;101、壳体;102、本体;103、安装孔;
41.110、提手带。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6.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桌,根据用途的不同,折叠桌可以是床上折叠膝上桌、折叠办公桌、折叠餐桌、露营折叠桌等,因此,对折叠桌的用途不做限定。
47.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4及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桌,包括第一桌板10、第二桌板20、第一桌腿30以及第二桌腿40,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转动连接,第一桌板10上设有第一容纳槽11,第一容纳槽11包括第一容纳区域111以及围设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外的第二容纳区域112;第一桌腿30与第一桌板10转动连接,第二桌腿40与第二桌板20转动连接,第一桌腿30上连接有固定带50,当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区域112内时,固定带50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以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
4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折叠桌的有益效果在于:当需要携带折叠桌时,将需要一同携带的物品放入第一桌板10上的第一容纳槽11的第一容纳区域111内,将第一桌腿30与第一桌板10转动折叠,将第二桌腿40与第二桌板20转动折叠,当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一容纳槽11的第二容纳区域112内时,连接在第一桌腿30上的固定带50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以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从而在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转动折叠后以对折叠桌进行搬运时,能够有效防止物品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发生晃动,避免物品由于晃动而受到损伤,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49.具体地,如图1及图2所示,折叠桌处于展开的状态,第一桌板10的上表面与第二桌板20的上表面共同组合成桌面,第一桌腿30转动连接在第一桌板10的下表面上,第一容纳槽11设置于第一桌板10的下侧部上,第二桌腿40转动连接在第二桌板20的下表面上;当用户需要携带折叠桌时,将折叠桌倒置,将需要一同携带的物品放入第一容纳槽11中的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然后,如图4所示,将第二桌腿40转动折叠在第二桌板20的下表面上,将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一容纳槽11的第二容纳区域112内,并使得连接在第一桌腿30上的固定带50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以对收纳于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接着,如图5所示,将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转动折叠,方便携带搬运。
50.进一步地,第一容纳区域111的形状为长方形,尤其适合收纳笔记本电脑、书本以及衣服等,当然,第一容纳区域111还可以为正方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图形等。
51.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容纳区域112围设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外,即当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于第二容纳区域112内时,第一桌腿30位于第一容纳区域111外,从而满足固定带50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固定带50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是指固定带50从第一容纳区域111的一边缘延伸至另一边缘,以第一容纳区域111为长方形为例,第一容纳区域111具有两条长边以及两条短边,固定带50的两端可分别对应两条长边,也可以分别对应两条短边,也可以一端对应其中一条长边,另一端对应其中一条短边。连接于第一桌腿30上的固定带50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是一条、两条、三条或三条以上。
5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第一桌腿30包括两个第一支撑杆31,两个第一支撑杆31间隔设置,并均与第一桌板10转动连接,固定带50与两个第一支撑杆31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当固定带50的数量为一条时,固定带5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支撑杆31连接,当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50的另一端可以与另一个第一支撑杆31连接,或者与第一桌板10对应第一容纳区域111以外的部位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区域112内时,固定带50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带50的另一端可始终与另一个第一支撑杆31或者第一桌板10连接,或者,仅仅当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50的另一端才与另一个第一支撑杆31或者第一桌板10连接,而当不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5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支撑杆31或者第一桌板10分离。当固定带50的数量为两条或者两条以上时,两个第一支撑杆31可分别连接不同的固定带50。
5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第一桌腿30还包括第二支撑杆32,第二支撑杆32连接于两个第一支撑杆31之间,当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50远离第一支撑杆3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32连接,以使得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区域112内时,固定带50能够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具体地,第二
支撑杆32的两端可分别与两个第一支撑杆31背离第一桌板10的端部连接,即第二支撑杆32与两个第一支撑杆31构成u形的形状。固定带50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两条、三条或三条以上,示例性地,当固定带50的数量为两条时,两条固定带50分别连接于第二支撑杆32与两个第一支撑杆31之间,若第一容纳区域111为长方形,则两条固定带50分别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相邻的两个角上。当然,第二支撑杆32的两端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支撑杆31的躯干上时,即第二支撑杆32与两个第一支撑杆31构成h形的形状,此时,第二支撑杆32能够将第一容纳区域111一分为二,两个第一容纳区域111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杆32的相对两侧,固定带50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32连接,固定带50的另一端可与第一支撑杆31对应任意一个第一容纳区域111的部位连接,多个固定带50可分别对应两个第二容纳区域112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带50远离第一支撑杆31的一端可始终与第二支撑杆32连接,或者,仅仅当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50远离第一支撑杆31的一端才与第二支撑杆32进行连接,而当不需要对收纳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时,固定带50远离第一支撑杆31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32分离。
54.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折叠桌还包括卷芯60、卷筒70及卷簧80,卷芯60安装在第一支撑杆31上,卷筒70活动套设在卷芯60上,卷筒70上设有开口71,卷簧80设置于卷筒70内,并绕设在卷芯60上,固定带50的一端通过开口71与卷簧80连接,固定带50卡设在开口71中,以使固定带50能够绕设在卷筒70上。
55.当折叠桌展开使用时,将固定带50绕设在卷筒70上以进行收纳,使得整体更加整洁及美观。当需要携带折叠桌时,将需要一同携带的物品放入第一容纳区域111内,随后朝靠近第二支撑杆32的方向拉动固定带50,固定带50在拉出时带动卷筒70在卷芯60上转动,并带动卷簧80拉伸变形,固定带50拉出到合适的长度后,将固定带50远离卷簧80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支撑杆32上,随后将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区域112内,以使得固定带50跨设第一容纳区域111,以对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从而在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转动折叠后以对折叠桌进行搬运时,能够有效防止物品在第一容纳区域111内发生晃动,避免物品由于晃动而受到损伤,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当需要取出收纳于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时,将固定带50远离卷簧80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杆32分离,这时,卷簧80收缩而恢复原状,带动卷筒70在卷芯60上反向转动,固定带50自动回收并重新绕设在卷筒70上,操作简单轻松。当然,在具体操作时,也可以先将第一桌腿30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区域112内,然后再拉出固定带50,将固定带50远离卷簧80的一端连接在第二支撑杆32上。
56.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杆31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板311,两个第一安装板311上均设有第一连接孔(未示出),两个第一连接孔正对设置,卷芯60的两端分别插设在两个第一连接孔中,如此便实现卷芯60在第一支撑杆31上的安装,组装简单轻松。具体地,第一支撑杆31为空心管结构,在制作时,对第一支撑杆31的外壁上的两处地方进行切割并翻边,以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板311,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5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支撑杆32上设置有连接柱321,固定带50远离卷簧80的一端能够弯曲并绕设在连接柱321上以实现固定。具体地,固定带50远离卷簧80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沿固定带5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固定带50能够弯曲以使得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连接,从而使得固定带50套设在连接柱321上以实现固定。
58.以第一连接件51较第二连接件52靠近第二支撑杆32为例进行说明,在具体操作时,将固定带50朝靠近第二支撑杆32的方向拉出,直至第二支撑杆32位于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52之间,随后弯曲固定带50使得第一连接件51绕过连接柱321并与第二连接件52相连接,从而使得固定带50圈套在连接柱321上,如此便实现固定带50在第二支撑杆32上的固定。当需要回收固定带50时,只需将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分离,在卷簧80的收缩作用下,固定带50自动回收并收卷在卷筒70上。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可以为插接、粘接、螺纹连接、磁吸连接、扣接或卡接等。
59.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中的一个设有卡槽521,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中的另一个设置有与卡槽521相适配的凸起511。在使用时,用户只需轻轻一按压,就能将凸起511扣接于卡槽521中,用户只需轻轻一拔,就能将凸起511拔出卡槽521外,通过凸起511与卡槽521的配合,能够实现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的快速连接与快速分离,大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1与第二连接件52还可以采用魔术贴公母面粘合、磁吸等方式进行连接。
60.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二支撑杆32上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安装板322,两个第二安装板322上均设有第二连接孔(未示出),两个第二连接孔正对设置,连接柱321的两端分别插设在两个第二连接孔中,如此便实现连接柱321在第二支撑杆32上的安装,组装简单轻松。具体地,第二支撑杆32为空心管结构,在制作时,对第二支撑杆32的外壁上的两处地方进行切割并翻边,以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安装板322,具有制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6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带50具有弹性,一方面能够满足不同厚度的物品的固定,另一方面能够对物品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具体地,固定带50可由橡胶制得。
6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容纳槽11内设置有固定件12,固定件12跨设于第一容纳区域111上,以对收纳于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进行限位。以第一容纳区域111为长方形为例,固定件12可沿第一容纳区域111的长度方向跨设第一容纳区域111,也可以沿第一容纳区域111的宽度方向跨设第一容纳区域111。固定件12的数量不做限定,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多个固定件12可沿第一容纳区域111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固定件12与固定带50配合使用,能够增强对收纳于第一容纳区域111内的物品的固定作用,有效防止物品在折叠桌搬运时发生晃动。固定件12具体可为固定架,固定架呈u形,固定架的两端均与第一桌板10连接,连接方式具体可为螺接、磁吸连接、插接等。
6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第二桌板20上设有第二容纳槽21,第二桌腿40能够转动折叠在第二容纳槽21内,折叠桌还包括抽屉盒90,抽屉盒90设置于第二容纳槽21内,并与第二桌板20滑动连接,第二桌板20的周侧部上开设有通口22,通口22与第二容纳槽21连通,用于供抽屉盒90伸出第二桌板20外。通过设置抽屉盒90,用户储放物品更加方便轻松,优选地,抽屉盒90的厚度小于第二容纳槽21的高度,即抽屉盒90能够隐藏在第二容纳槽21中而不外露,提高折叠桌展开时的美观性。
64.进一步地,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二容纳槽21内设置有连接座23,连接座23的两侧设置有架体231,两个架体231朝向彼此的侧部均设有滑槽232,抽屉盒90的相对两侧部上均设置有翼部91,两个翼部91分别滑动设置在两个滑槽232内,如此便满足抽屉盒90与桌板的滑动连接,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具体地,连接座23可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二桌板20上。
6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折叠桌还包括反弹器100,反弹器100设置于第二容纳槽21内,反弹器100抵接于抽屉盒90背离通口22的一端,用于将抽屉盒90经通口22弹出第二桌板20外。以抽屉盒90抽出的方向为第一方向,在使用时,只需往第一方向的反向轻轻按压抽屉盒90远离反弹器100的一侧,抽屉盒90与反弹器100抵接,并触发反弹器100,松开手后,反弹器100能够推动抽屉盒90沿第一方向滑动,实现抽屉盒90的自动弹出,大大提高用户使用时的便利性。
66.进一步地,抽屉盒90与反弹器100磁吸连接,一方面,在收回抽屉盒90时更加省力轻松,另一方面,能够防止收回后的抽屉盒90随意滑动。具体地,如图11所示,反弹器100靠近抽屉盒90的端部镶有铁块(未示出),抽屉盒90靠近反弹器100的侧部上设置有用于与铁块吸合的磁铁92。
67.进一步地,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二容纳槽21内设置有安装座24,安装座24上设有安装槽241,反弹器100包括壳体101以及本体102,壳体101卡设在安装槽241中,壳体101设有安装孔103,本体102安装于安装孔103中,本体102靠近抽屉盒90的端部延伸出安装孔103,如此便实现反弹器100在第二容纳槽21内的安装,结构简单、组装便捷。具体地,安装座24通过螺丝固定在第二桌板20上。具体地,安装槽241内设有卡块242,卡块242卡设在安装孔103中,使得反弹器100能够更加牢靠地固定在安装槽241中。
68.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桌腿40上也连接有固定带50,第二容纳槽21包括第三容纳区域以及围设在第三容纳区域外的第四容纳区域,当第二桌腿40转动折叠在第四容纳区域内时,连接于第二桌腿40上的固定带50能够跨设于第三容纳区域上,从而对收纳在第三收纳区域内的物品进行限位。
69.进一步地,第二桌腿40的形状可与第一桌腿30的形状相同。
70.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中的一个上设置有旋钮25,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固定块13,固定块13上设有穿设孔131,旋钮25能够在穿过穿设孔131后转动,以卡设在固定块13上。当需要携带折叠桌时,将两个桌板转动折叠,并使得旋钮25穿过穿设孔131,随后转动旋钮25使得旋钮25卡设在固定块13上,从而使得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能够保持折叠合拢的状态而不容易脱开,从而保证对收纳物品的防护作用。
71.进一步地,旋钮25设置在第二桌板20的周侧部上,旋钮25包括杆部251和头部252,杆部251与第二桌板20连接并且能够绕自身的轴线转动,头部252连接于杆部251背离第二桌板20的端部,固定块13设置在第一桌板10的周侧部上,穿设孔131呈条形状,旋钮25的头部252的形状与穿设孔131的形状相适配,以满足旋钮25的头部252穿过穿设孔131,当旋钮25的头部252穿过穿设孔131后,转动旋钮25的杆部251从而带动旋钮25的头部252转动,由于旋钮25的长度大于穿设孔131的宽度,因此,旋钮25的头部252在转动后能够卡设在固定块13上。
72.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中的一个的周侧部上设置有提手带110,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在转动折叠后可使得折叠桌变成箱体的形态,提手带110的设置能够方便用户手提搬运折叠桌。
7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中的一个上设置第一铰接件26,第一铰接件26设有连接槽261以及与连接槽261连通的第一铰接孔
(未示出),第一桌板10与第二桌板20中的另一个上设置有第二铰接件14,第二铰接件14部分插入连接槽261中,第二铰接件14上设有第二铰接孔(未示出),第二铰接孔与第一铰接孔对应连通,折叠桌还包括铰轴15,铰轴15穿设在第一铰接孔及第二铰接孔中。通过将第二铰接件14部分插入第一铰接件26的连接槽261中,能够提高第一桌板10及第二桌板20转动时的操控性及稳定性,使得第一桌板10及第二桌板20在转动时更加平稳顺畅而不容易左右摆动。
74.进一步地,第一铰接件2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铰接件26分别设置在第二桌板20的相对两侧,第二铰接件14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二铰接件14分别设置第一桌板10的相对两侧,并分别与两个第一铰接件26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桌板10及第二桌板20转动时的操控性及稳定性。
75.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铰接件26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铰接板262,两个第一铰接板262之间形成连接槽261,第一铰接孔开设在第一铰接板262上,两个第一铰接板262上的第一铰接孔正对连通,第二铰接件14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铰接板141,第二铰接孔开设在第二铰接板141上,两个第二铰接板141上的第二铰接孔正对连通,两个第二铰接板141部分插入到连接槽261中,以使得第一铰接孔与第二铰接孔正对连通。通过将两个第一铰接板262间隔设置,两个第二铰接板141间隔设置并插入到两个第一铰接板262之间的连接槽261中,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桌板10及第二桌板20转动时的操控性及稳定性。具体地,第一铰接件26及第二铰接件14可通过螺丝分别固定在第二桌板20和第一桌板10上。
7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