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椰器及开椰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33130发布日期:2023-01-14 06:5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开椰器及开椰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开椰器及开椰器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开椰器一般具有与椰壳连接的底座和用于在椰壳上开孔的开孔件。底座上设有用于开孔件穿设的通孔。在外力作用下,开孔件能够相对通孔移动,以在椰壳上开孔。现有通孔的孔壁与开孔件的外壁匹配且完全贴合,使得开孔件的移动路径与通孔的轴线同轴。当开孔件受力偏离通孔的轴线移动时,容易挤压孔壁造成其塑性变形,甚至断裂。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开椰器及开椰器组件,旨在解决现有开椰器中开孔件受力偏离通孔轴线移动时,容易挤压孔壁造成其塑性变形,甚至断裂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5.开椰器,包括:
6.底座,用于与椰壳固结,所述底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沿第一方向贯穿于所述底座,所述通孔能够在所述底座上形成孔壁,所述孔壁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自所述第二环形壁向远离所述通孔的轴线一侧偏折;及
7.开孔件,具有用于在椰壳上开孔的插入端,所述开孔件能够由所述第一环形壁一侧穿设于所述通孔,并与所述第二环形壁贴合,所述开孔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二环形壁滑动,所述开孔件具有中空孔,所述中空孔沿所述轴线方向贯穿于所述开孔件。
8.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本体和弹性臂,所述通孔形成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臂的数量为多个且环绕所述轴线设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臂具有面向所述轴线的内侧壁,所述内侧壁自所述第二环形壁向远离所述轴线一侧偏折。
9.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壁和所述第二环形壁均为锥面,所述第一环形壁的小端与所述第二环形壁的大端连为一体,所述内侧壁位于锥面上,所述第二环形壁的小端与所述内侧壁的小端连为一体。
10.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环形壁,所述环形壁与所述通孔同轴设置并设于所述本体,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环形壁所围空间内且与所述环形壁间隔设置。
11.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加强件,所述加强件连接于所述本体和所述环形壁之间。
12.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包括插入部,所述插入部用于插入椰壳,所述插入部具有与本体连接的大端和背离所述大端的小端,所述小端具有钝面。
13.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孔件包括杆件和受力座,所述插入端形成于所述杆件上,所述受力座设于所述杆件远离所述插入端的一端,且沿所述杆件的周向外
凸于所述杆件。
14.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杆件上设有缺失部,所述受力座部分互补于所述缺失部。
15.在所述开椰器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端具有多个尖刃,各所述尖刃绕所述轴线均匀分布。
1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17.开椰器组件,包括推杆、帽及如上所述的开椰器,所述推杆能够沿所述中空孔移动,所述帽能够罩设于所述插入端。
18.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上述方案的开椰器包括用于与椰壳固结的底座及开孔件。其中,底座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底座的通孔。该通孔能够在底座上形成孔壁。孔壁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第一环形壁自第二环形壁向远离通孔的轴线一侧偏折。开孔件能够由第一环形壁一侧穿设于通孔,并与第二环形壁贴合。如此使得开孔件相对底座移动时仅与第二环形壁滑动连接,当开孔件偏离轴线移动时,由于第一环形壁自第二环形壁向远离通孔的轴线一侧偏折,使得开孔件偏离轴线移动不会挤压第一环形壁或仅在开孔件偏离轴线的角度较大时才能够对第一环形壁造成挤压,有效降低了孔壁受压塑性变形的风险。同时,孔壁仅通过第二环形壁与开孔件连接,使得孔壁与开孔件的有效连接面积较小,因此,当开孔件偏离轴线时,孔壁能够通过较大的弹性形变能力,以适应开孔件的上述偏离。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其中:
22.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开椰器组件的轴视图;
23.图2为图1所示开椰器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图1所示开椰器组件中开椰器的轴视图;
25.图4为图3所示开椰器的另一视角的轴视图;
26.图5为图3所示开椰器的俯视图;
27.图6为图5中a-a向剖视图;
28.图7为图6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图6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图3所示开椰器中底座的仰视图;
31.图10为图9中d-d向剖视图;
32.图11为图10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6.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38.现有开椰器一般具有与椰壳连接的底座和用于在椰壳上开孔的开孔件。底座上设有用于开孔件穿设的通孔。在外力作用下,开孔件能够相对通孔移动,以在椰壳上开孔。现有通孔的孔壁与开孔件的外壁匹配且完全贴合,使得开孔件的移动路径与通孔的轴线同轴。当开孔件受力偏离通孔的轴线移动时,容易挤压孔壁造成其塑性变形,甚至断裂。
3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椰器及开椰器组件。请一并结合图1和图2,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开椰器组件进行说明。该开椰器组件包括推杆10、帽20及开椰器30。如图3和图4所示,开椰器30包括底座31及开孔件32。底座31用于与椰壳固结。请一并结合图5至图11,底座31设有通孔100。通孔100沿第一方向贯穿于底座31。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平行于图3中箭头x所指方向。进一步地,通孔100能够在底座31上形成孔壁。孔壁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环形壁101和第二环形壁102。第一环形壁101自第二环形壁102向远离通孔100的轴线一侧偏折。开孔件32具有用于在椰壳上开孔的插入端321。开孔件32能够由第一环形壁101一侧穿设于通孔100,并与第二环形壁102贴合,开孔件32能够相对第二环形壁102滑动。开孔件32具有中空孔200,中空孔200沿轴线方向贯穿于开孔件32。推杆10能够沿中空孔200移动,如此使得在椰壳开孔后能够对中空孔200内的杂质进行清除。帽20能够罩设于插入端321,降低插入端321在未使用时划伤使用者的风险。
40.综上,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开椰器30包括用于与椰壳固结的底座31及开孔件32。其中,底座31设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底座31的通孔100。该通孔100能够在底座31上形成孔壁。孔壁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环形壁101和第二环形壁102,第一环形壁101自第二环形壁102向远离通孔100的轴线一侧偏折。开孔件32能够由第一环形壁101一侧穿设于通孔100,并与第二环形壁102贴合。如此使得开孔件32相对底座31移动时仅与第二环形壁102滑动连接,当开孔件32偏离轴线移动时,由于第一环形壁101自第二环形壁102向远离通孔100的轴线一侧偏折,使得开孔件32偏离轴线移动不会挤压第一环形壁101或仅在开孔件32偏离轴线的角度较大时才能够对第一环形壁101造成挤压,有效降低了孔壁受压塑性变形的风险。同时,孔壁仅通过第二环形壁102与开孔件32连接,使得孔壁与开孔件32的有效连接面积较小,因此,当开孔件32偏离轴线时,孔壁能够通过较大的弹性形变能力,以适应开孔件32的上述偏离。
41.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8至图11,底座31包括本体311和弹性臂312。通孔100形成于本体311。弹性臂312的数量为多个且环绕轴线设于本体311。弹性臂312具有面向轴线的内侧壁3121,内侧壁3121自第二环形壁102向远离轴线一侧偏折。如此在开孔件32偏离轴线角度较大时,弹性臂312能够对上述偏离提供阻碍,避免或减轻偏离。同时,弹性臂312与开孔件32接触时为弹性抵接,避免挤压弹性臂312的形变量传递至孔壁。同时,内侧壁3121自第二环形壁102向远离轴线一侧偏折,使得开孔件32偏离轴线角度较大时才能与弹性臂312接触,为开孔件32的偏离留有空间,避免弹性臂312弹性变形过大而发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
4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8和图11,第一环形壁101和第二环形壁102均为锥面,第一环形壁101的小端与第二环形壁102的大端连为一体。如此使得第一环形壁101在开孔件32插入通孔100时起到导向作用,同时,使得第二环形壁102与开孔件32的接触面积更小,提升孔壁弹性变形能够和降低发生塑性变形的风险。进一步地,内侧壁3121位于锥面上,第二环形壁102的小端与内侧壁3121的小端连为一体,进一步为开孔件32的偏离留有空间。
43.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4、图8至图10,底座31还包括环形壁313,环形壁313与通孔100同轴设置并设于本体311,弹性臂312位于环形壁313所围空间内且与环形壁313间隔设置,如此通过环形壁313的设置能够对弹性臂312的变形进行止挡,避免弹性臂312变形过大发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
4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4、图6、图9和图10,底座31还包括加强件314。加强件314连接于本体311和环形壁313之间。如此通过加强件314的设置能够增加本体311与环形壁313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环形壁313的刚度。本实施例中,加强件314的数量为多个且环绕轴线设置。
4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图4、图6、图9和图10,底座31还包括插入部315。插入部315用于插入椰壳。本实施例中,插入部315的数量为三个且呈三角形分布,进一步地,插入部315具有与本体311连接的大端和背离大端的小端,以提升插入部315与本体3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方便插入部315插入椰壳。小端具有钝面3151,以避免插入部315划伤使用者。
4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至图6,开孔件32包括杆件322和受力座323。插入端321形成于杆件322上,受力座323设于杆件322远离插入端321的一端,且沿杆件322的周向外凸于杆件322。受力座323能够增加杆件322的受力面积,方便对杆件322进行驱动。使用时,受力座323用于与桌面等支撑结构接触。中空孔200依次贯穿于杆件322和受力座323。
4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杆件322上设有缺失部300,受力座323部分互补于缺失部300,如此通过缺失部300的设置能够增加受力座323和杆件322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受力座323与杆件32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插入端321具有多个尖刃3211,各尖刃3211绕轴线均匀分布。如此通过多个尖刃3211的设置能够提升插入端321的强度,使得在椰壳上形成的开孔更均匀。由于尖刃3211数量的增多能够增加插入端321与椰壳的接触面积,降低使用时开孔件32偏离轴线的风险。
4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0.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