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81329发布日期:2023-03-29 17:08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门结构领域,尤其涉及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


背景技术:

2.门框是指门里外两个门框,其主要的作用是固定门扇和保护墙角、装饰等。常用在装修装潢过程中,用来保护门免受刮伤、腐蚀、破损、脏污等。
3.cn2835497y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的钢制结构的门框,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主立框和副立框,在主立框上设有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在副立框上设有第一定位榫和第二定位榫,它们分别与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相互插接,将主立框和副立框定位连接;在副立框的上端设有门挡线。该现有技术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不适于市场推广。
4.cn 216305717u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铝合金门框,将传统的一体结构的门框设计为多个组件,包括有外框、内框和侧壁,所述侧壁由若干个单体组合而成,且可根据实际安装,进行单体的裁切和组装,每个单体上设有凸起端和凹槽端,凸起端卡入凹槽端内,从而可以适应不同宽度的门墙;另外,外框和内框均由横边、左侧板和右侧边组成,所有的结构都可拆卸拼装。安装后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出现框体变形、门扇下垂、开关困难以及锁不住等现象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增加了门框受力点的强度,使门框整体牢固,保证了门框不走形、门扇不下垂等问题的发生,提高采光效果。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包括左复合强化大框、右复合强化大框、门头、上框、中框、左门扇、右门扇和下框;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与出入口的左侧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与出入口的右侧墙体固定连接;所述门头固定在两个左右复合强化大框的顶部;所述上框固定在所述门头的底部以及位于两个所述复合强化大框之间;所述上框的底部固定有上梁,所述上梁的外侧设置有上梁门花;所述上梁的底部固定有中框;所述左门扇和所述右门扇都位于所述中框的下方;所述左门扇与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活动连接;所述右门扇与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活动连接;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包括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采用折弯胶合工艺固定连接形成四周封闭的支撑结构;胶合后的所述前板为采光面,连接采光配件,所述采光配件包括第一门柱窗、第二门柱窗、第一玻璃、第二玻璃、第一玻璃压框和第二玻璃压框;所述后板为合页固定面,连接合页,与门扇固定连接;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与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的结构和大小对应,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与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成轴对称;所述左门扇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门扇窗,所述第一门扇窗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的第三玻璃和第三玻璃压框,所述第三玻璃压框将所述第三玻璃固定在所述第一
门扇窗边缘;所述右门扇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门扇窗,所述第二门扇窗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的第四玻璃和第四玻璃压框,所述第四玻璃压框将所述第四玻璃固定在所述第二门扇窗边缘;所述下框位于所述左门扇和所述右门扇的下方,所述下框与地面和左右两侧的所述复合强化大框固定连接。
8.可选的,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有两个焊接位置,焊接后的所述前板和所述后板之间留有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空间内设置有填充物。
9.可选的,所述填充物为蜂窝状铝箔或聚氨酯发泡。
10.可选的,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的前板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的墙体侧正板、横正板和合页侧正板;所述后板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的墙体侧背板、横背板和合页侧背板;所述墙体侧背板与墙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合页侧背板的右侧与合页固定,合页与门扇连接;所述墙体侧正板与所述墙体侧背板固定连接;所述合页侧正板与所述合页侧背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正板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上横正板、中横正板和下横正板;所述第一门柱窗位于所述上横正板和所述中横正板之间;所述第二门柱窗位于所述中横正板和所述下横正板之间;所述横背板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横背板、中横背板和下横背板;所述上横背板与所述上横正板的位置和结构对应,所述中横背板与所述中横正板的位置和结构对应,所述下横背板的与所述下横正板的位置和结构对应。
11.可选的,所述第一门柱窗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的第一玻璃和第一玻璃压框,所述第一玻璃压框将所述第一玻璃固定在所述第一门柱窗边缘;所述第二门柱窗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第二玻璃和第二玻璃压框,所述第二玻璃压框将所述第二玻璃固定在所述第二门柱窗边缘;所述第一门柱窗和所述第二门柱窗的形状均为长方体。
12.可选的,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的墙体侧正板的左侧后部向右侧凸出,所述合页侧正板的右侧后部向左侧凸出,凸出部分为第一连接部;所述墙体侧背板左侧前部向左侧凸出,所述合页侧背板前部向右侧凸出,凸出部分为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互相平行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墙体的前侧贴合。
13.可选的,左右门扇与所述合页侧正板的第一连接部之间粘贴有密封条,所述密封条的两面设置有双面胶。
14.可选的,所述左门扇设置有第一把手座和第一门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座设置在所述左门扇的前后面的右侧,靠近所述右门扇的中部;所述第一门把手设置在所述第一把手座上;所述右门扇设置有第二把手座和第二门把手;所述第二把手座设置在所述右门扇的前后面的左侧,与所述第一把手座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门把手设置在所述第二把手座上,与所述第一门把手的位置对应;所述右门扇靠近所述第一把手座一侧的内部设置有门锁,所述门锁与左门扇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把手座设置有锁孔,所述锁孔与所述门锁配合连接。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把手座的中心距离所述左门扇的右侧80mm;所述第二把手座的中心距离所述右门扇的左侧40mm;在关门后所述左门扇的右侧与所述右门扇的左侧距离4mm;所述第一把手座和所述第二把手座的底部距离地面900mm。
16.非标门框,采用的是单体门框(见说明书附图一),利用折弯机折弯组焊成型,在加工过程中变形量大,直线度不易保证,强度小,安装后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框体变形、门扇下垂、开关困难,锁不住等现象的发生。
17.市场的装饰框与合页固定框采用分体结构(见说明书附图二),框体与扣边需要分
开制作,安装时需要逐一进行安装,这种分体工艺扣边成本高,安装难度大,且安装后需要打胶盖缝。
18.为了满足市场与客户需求,回归非标入户门应有的本质,更加关注门的长期使用性能,本实用新型特研发此复合强化大框来解决上述问题的发生,降低材料成本及生产成本,满足客户与市场的需求。
19.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有益效果:
20.1)门立框采用前板与后板折弯胶合工艺,胶合后形成门柱体,增加了门框受力点的强度,使门框整体牢固,保证了门框不走形、门扇不下垂等问题的发生。
21.2)胶合后门柱体前板为装饰面,可搭配门柱、门花等装饰,后板为合页固定面,与门扇固定连接,实现了装饰框与合页固定框的融合。
22.3)装饰框的独特设计,既保留了外观整体性,又解决了分体安装的难题,降低了材料与生产成本。
23.4)隐藏式扣边设计,扣边与装饰面融为一体,能够与墙体完美结合,解决了后续打胶的难题。
24.5)门柱可做拼接采光,提高门体采光效果。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示例性单体门框的俯视截面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示例性单体门框与装饰框配合的俯视截面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左复合强化大框未拼接的俯视示意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的俯视截面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的a圈放大示意图。
31.1、左复合强化大框;2、右复合强化大框;3、门头;4、上框;5、中框;6、左门扇;7、右门扇;8、下框;9、墙体;10、上梁;11、上梁门花;12、前板;121、墙体侧正板;122、横正板;1221、上横正板;1222、中横正板;1223、下横正板;123合页侧正板;13、后板;131、墙体侧背板;132、横背板;133、合页侧背板;14、第一门柱窗;15、第二门柱窗;16、第一玻璃;17、第二玻璃;18、第一玻璃压框;19、第二玻璃压框;20、合页;21、第一门扇窗;22、第二门扇窗;23、第三玻璃;24、第三玻璃压框;25、第四玻璃;26、第四玻璃压框;27、填充物;28、第一连接部;29、第二连接部;30、密封条;31、第一把手座;32、第一门把手;33、第二把手座;34、第二门把手;35、锁孔;36、门柱窗花;37、门扇窗花;38、扣边。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33.实施例1
34.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复合强化大框拼接门,包括左复合强化大框1、右复合强化大框2、门头3、上框4、中框5、左门扇6、右门扇7和下框8;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与出入口的左侧墙体9固定连接;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2与出入口的右侧墙体9固定连接;所述门头3固定在两个左右复合强化大框2的顶部;所述上框4固定在所述门头3的底部以及位于两个所
述复合强化大框之间;所述上框4的底部固定有上梁10,所述上梁10的外侧设置有上梁门花11;所述上梁10的底部固定有中框5;所述左门扇6和所述右门扇7都位于所述中框5的下方;所述左门扇6与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活动连接;所述右门扇7与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2活动连接;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包括前板12和后板13;所述前板12和所述后板13采用折弯胶合工艺固定连接形成四周封闭的支撑结构;胶合后的所述前板12为采光面,连接采光配件,所述采光配件包括第一门柱窗14、第二门柱窗15、第一玻璃16、第二玻璃17、第一玻璃压框18和第二玻璃压框19;所述后板13为合页20固定面,连接合页20,与门扇固定连接;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2与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的结构和大小对应,所述右复合强化大框2与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成轴对称;所述左门扇6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门扇窗21,所述第一门扇窗21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的第三玻璃23和第三玻璃压框24,所述第三玻璃压框24将所述第三玻璃23固定在所述第一门扇窗21边缘;所述右门扇7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门扇窗22,所述第二门扇窗22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的第四玻璃25和第四玻璃压框26,所述第四玻璃压框26将所述第四玻璃25固定在所述第二门扇窗22边缘;所述下框8位于所述左门扇6和所述右门扇7的下方,所述下框8与地面和左右两侧的所述复合强化大框固定连接。第一门柱窗14和第二门柱窗15内固定有门柱窗花36,第一门扇窗21和第二门扇窗22内固定有门扇窗花37。
35.门立框采用前板12与后板13折弯胶合工艺,不需要打胶固定,胶合后形成门柱体,增加了门框受力点的强度,使门框整体牢固,保证了门框不走形、门扇不下垂等问题的发生。在提供高结构强度的同时,门扇和门柱都具有采光效果,可满足不同客户的采光需求。
36.所述前板12和所述后板13有两个焊接位置,焊接后的所述前板12和所述后板13之间留有缓冲空间;所述缓冲空间内设置有填充物27。所述填充物27为蜂窝状铝箔或聚氨酯发泡。采用蜂窝状铝箔效果较好,具有强度高、不变形、胶合平整度好以及防潮耐腐蚀的优点。
37.参考图4,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的前板12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的墙体侧正板121、横正板122和合页20侧正板123;所述后板13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固定连接的墙体侧背板131、横背板132和合页20侧背板133;所述墙体侧背板131与墙体9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合页20侧背板133的右侧与合页20固定,合页20与门扇连接;所述墙体侧正板121与所述墙体侧背板131固定连接;所述合页20侧正板123与所述合页20侧背板133固定连接;所述横正板12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的上横正板1221、中横正板1222和下横正板1223;所述第一门柱窗14位于所述上横正板1221和所述中横正板1222之间;所述第二门柱窗15位于所述中横正板1222和所述下横正板1223之间;所述横背板132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连接的上横背板132、中横背板132和下横背板132;所述上横背板132与所述上横正板1221的位置和结构对应,所述中横背板132与所述中横正板1222的位置和结构对应,所述下横背板132的与所述下横正板1223的位置和结构对应。
38.墙体侧背板131和合页20侧背板133都需要冲孔,如合页20孔和安装孔,墙体侧背板131与墙体9固定连接,采用导线管或膨胀螺栓进行固定,也可以采用明装固定方式,通过固定板焊在门柱,使用内膨胀螺丝与墙体9固定。
39.所述第一门柱窗14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的第一玻璃16和第一玻璃压框18,所述第一玻璃压框18将所述第一玻璃16固定在所述第一门柱窗14边缘;所述第二门柱窗15内设置有大小对应第二玻璃17和第二玻璃压框19,所述第二玻璃压框19将所述第二玻璃17固定在所
述第二门柱窗15边缘;所述第一门柱窗14和所述第二门柱窗15的形状均为长方体。保障第一玻璃16和第二玻璃17不会脱落,提高固定效果。第一玻璃16、第二玻璃17、第三玻璃23和第四玻璃25均为钢化玻璃,能够抵挡大部分的冲击而不会破损。提供采光的同时也保障了大门的强度。
40.所述左复合强化大框1的墙体侧正板121的左侧后部向右侧凸出,所述合页20侧正板123的右侧后部向左侧凸出,凸出部分为第一连接部28;所述墙体侧背板131左侧前部向左侧凸出,所述合页20侧背板133前部向右侧凸出,凸出部分为第二连接部29;所述第一连接部28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9互相平行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8与墙体9的前侧贴合。左右门扇7与所述合页20侧正板123的第一连接部28之间粘贴有密封条30,所述密封条30的两面设置有双面胶。第一连接部28与第二连接部29焊接固定,不仅能提高大框的结构强度,还能隐藏前板12与后板13之间的焊接点,左侧焊接点由前板12左部分与后板13左部分的第二连接部29形成的扣边38隐藏;右侧焊接点由门扇与密封条30隐藏;从外面看形成一整体的复合强化大框,美观而结实。
41.所述左门扇6设置有第一把手座31和第一门把手32;所述第一把手座31设置在所述左门扇6的前后面的右侧,靠近所述右门扇7的中部;所述第一门把手32设置在所述第一把手座31上;所述右门扇7设置有第二把手座33和第二门把手34;所述第二把手座33设置在所述右门扇7的前后面的左侧,与所述第一把手座31的位置对应;所述第二门把手34设置在所述第二把手座33上,与所述第一门把手32的位置对应;所述右门扇7靠近所述第一把手座31一侧的内部设置有门锁,所述门锁与左门扇6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把手座33设置有锁孔35,所述锁孔35与所述门锁配合连接。第一门把手32和第二门把手34都是固定的,不可转动的,通过钥匙进入锁孔35打开门锁,通过门把手推拉门扇。
42.所述第一把手座31的中心距离所述左门扇6的右侧80mm;所述第二把手座33的中心距离所述右门扇7的左侧40mm;在关门后所述左门扇6的右侧与所述右门扇7的左侧距离4mm;所述第一把手座31和所述第二把手座33的底部距离地面900mm。这种尺寸和距离的设置为门锁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以及保证把手的紧凑度,能大大提高大门整体的美观度以及提高适用人群,方便大部分人关闭和开启大门,提高与手部之前的摩擦力。
4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他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