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07156发布日期:2023-07-18 20:31阅读:19来源:国知局
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小家电,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1、在相关技术中,烹饪腔内设置有搅拌叶片的烹饪器具具有自动炒菜功能,搅拌叶片转动时带动烹饪腔内的食物在烹饪腔内转动,进而模拟炒菜过程,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2、具体地,此类的烹饪器具一般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从烹饪腔的中部向外延伸的搅拌叶片,然而,搅拌叶片一般很难覆盖烹饪腔内的全部范围(例如锅体的侧壁的上部),即存在一定的搅拌盲区,使得部分食物一直位于搅拌盲区内而没有被搅拌到,使得烹饪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平底锅体,具有烹饪腔,平底锅体的直径与高度之间的比值在2至3的范围内;第一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一搅拌件包括竖向段以及连接在竖向段下端并向烹饪腔的内部延伸的内延段,竖向段和内延段与平底锅体的内侧壁配合;第二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二搅拌件的端部朝向烹饪腔的外部延伸,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

3、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搅拌件包括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段和从烹饪腔的外部向内部延伸的内延段,其中,竖向段能够与平底锅体的侧壁的内表面配合,内延段能够与平底锅体的底壁配合,第二搅拌件从烹饪腔的内部向外部延伸,其能够与平底锅体的底壁配合,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能够覆平底锅体的内表面的大部分范围,由于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较小,位于这一部分的食物也能够被第一搅拌件或者第二搅拌件搅拌到,使得整个烹饪腔内不存在搅拌盲区,烹饪腔的所有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4、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65至0.75之间。将第二搅拌件的径向尺寸设置得较大,进而使得第一搅拌件的内延段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由于第一搅拌件是由外向内回勾的,第一搅拌件的内延段的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能够保证第一搅拌件的稳定性。

5、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内延段沿平底锅体的径向方向的尺寸之间的比值在1.5至4之间。将第二搅拌件的径向尺寸设置得较大、内延段径向方向的尺寸设置得较小,由于第一搅拌件是由外向内回勾的,第一搅拌件的内延段的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能够保证第一搅拌件的稳定性。

6、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转动轴线与第一搅拌件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其中,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的转动方向相反,或者,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搅拌件的转速与第二搅拌件的转速不同。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交汇时分别向位于二者之间的食物施加相反的作用力或者分别向位于二者之间的食物施加方向相同大小不同的作用力,能够对食物实现剪切、翻转或者打散作用,进而使得烹饪效果更好。

7、进一步地,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2mm至3mm之间。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烹饪腔内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同时也能够避免食物卡在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进而使得搅拌过程中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的转动出现卡顿。

8、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部,转轴部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一搅拌件还包括连接段,连接段连接在转轴部和竖向段之间。通过连接段连接竖向段和转轴部,使得第一搅拌件先向外延、再向下延、再向内延伸,以使得第一搅拌件能够对贴近平底锅体的侧壁处的食物以及位于平底锅体的底壁的外周处的食物进行搅拌。

9、进一步地,内延段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于内延段的竖向中心面对称设置,在远离内延段的竖向中心面的方向上,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为倾斜面,使得内延段对食物进行搅拌的过程中,食物能够沿着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向上爬升,然后越过内延段的顶部,这个过程中食物能够进行翻转,使得烹饪效果更好。

10、进一步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在100°至140°之间;和/或,内延段的横截面的高度在20mm至30mm之间。该夹角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坡度较缓,使得食物容易沿着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向上爬升,进而实现翻拌功能。该高度在上述范围内,使得食物能够越过内延段的顶部,同时食物越过内延段的顶部之后能够被翻转。

11、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包括平板段和连接在平板段和转轴部之间的导向段,在由转轴部至平板段的方向上,导向段的宽度逐渐减小。导向段能够将位于烹饪腔内部的食物向外导使得食物能够移动至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进而实现对食物进行剪切、翻转或者打散的作用。

12、进一步地,导向段包括第一弧形侧面和第二弧形侧面,第一弧形侧面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和/或,第二弧形侧面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第一弧形侧面和第二弧形侧面的半径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一弧形侧面和第二弧形侧面在实现将食物向外导的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食物全都被甩出至第二搅拌件的搅拌范围之外进而使得食物堆积在烹饪腔的外周位置。



技术特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所述平底锅体(10)的口部的半径(l2)之间的比值在0.65至0.7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所述内延段(22)沿所述平底锅体(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3)之间的比值在1.5至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其中,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速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速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2mm至3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部(40),所述转轴部(4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烹饪腔(11)内,所述第一搅拌件(20)还包括连接段(23),所述连接段(23)连接在所述转轴部(40)和所述竖向段(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延段(22)包括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所述第一侧面(221)和所述第二侧面(222)相对于所述内延段(22)的竖向中心面对称设置,在远离所述内延段(22)的竖向中心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221)和所述第二侧面(222)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221)和所述第二侧面(222)之间的夹角(a1)在100°至140°之间;和/或,所述内延段(22)的横截面的高度(l4)在20mm至30m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包括平板段(31)和连接在所述平板段(31)和所述转轴部(40)之间的导向段(32),在由所述转轴部(40)至所述平板段(31)的方向上,所述导向段(32)的宽度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段(32)包括第一弧形侧面(321)和第二弧形侧面(322),所述第一弧形侧面(321)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弧形侧面(322)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平底锅体,具有烹饪腔,平底锅体的直径与高度之间的比值在2至3的范围内;第一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一搅拌件包括竖向段以及连接在竖向段下端并向烹饪腔的内部延伸的内延段,竖向段和内延段与平底锅体的内侧壁配合;第二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二搅拌件的端部朝向烹饪腔的外部延伸,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洲,毛琦,史庭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