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式电火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187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热式电火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内热式电火锅是一种电热炊具。所属“电热器具”技术领域

现有的电热炊具。在《家用电器》期刊(1980年第1期)上刊登的《家用电热炊具种种》一文中有较代表性的报导。在那里讲到的电饭锅、电热锅、电煎锅、电炒锅等。与其它电热器具一样,都是把发热体制成平面的盘形。安装在锅体的底部,从底部加热,有的虽然形状有所差异,如《家用电器》(1983年第4期)刊登的《家用省电炉》是把炉丝排列成弧形与凸底锅的形状相符,也是从底部加热都是只有向上方传递的热量才能有效的被利用。同一期刊(1985年第4期)刊登了日本出现的《多面加热式电饭锅》虽然在侧面和顶部增设了发热体。但是都设在锅壁的外部,与底部加热式的共同可称为外热式电炊具。其共同特点是在使用时,发热体先把锅体加热,然后由锅体将热量传给锅内被加热的物质。这样,在传递过程中将要损失一部分热量。另外,从热量传递的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来考虑。外热式电炊具要损失掉一部分辐射热和传导热。锅壁上有一部分热量要被空气对流所带走,这样势必要限制了其效率的提高。
火锅是我国所具有的一种内热式炊具。传统火锅是以木炭做燃料。使用很不方便,不卫生。木炭烟还要污染空气。而且也要有较大一部分热量从烟筒吸走而损失掉。近年来在市场上虽然也出现了电火锅。但也是从底部加热的外热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外热式电热炊具热量损失较大。效率无法再提高的问题及以节省能源为其目的,而采取了其“内热”方式。设法利用发热体所产生的全部热量。并以电来代替木炭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电热炊具-家用内热式电火锅。
家用内热式电火锅是由锅体(1)、发热体(2)、锅盖(3)及底座(4)等组成的。发热体(2)制成圆柱形或圆台形内部侧面和顶端面绕有电阻丝(8)进行发热,并将其设置在锅体(1)的内部。在使用时,发热体(1)全部浸没在被加热物质的内部,它所发出热量的绝大部分不需经过锅体(1)而直接被要加热的物质所吸收。只有从加热体内壁辐射到锅体(1)下部被发热体(2)掩盖的区域(图1中的CD之间)的很少一部分热量可沿着锅体(1)传到上部,仍能被锅内要加热的物质所吸收成为有效的热量。这部分热量在传递过程中虽然也要有所损失。但为数很小。这样,发热体(2)所发出的热量,几乎都能被锅内要加热的物质吸收成为有效的热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使用方便、卫生,对空气没有污染。经过了模拟试验。在锅壁及锅盖保温良好的情况下效率可达90%。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实例的纵剖面图。比例为12图2为发热体沿A-A向剖视图,图中示意了上端面,两根电阻丝(8)及(8′)在槽(32)内的走向。(未绘出电阻丝的真实形状。)图3为发热体侧面电阻丝走向示意图,图中示意了两根电阻丝在侧面槽(31)内的走向。
图4为本实施实例的电路连接图。图中K1为5A的双刀双掷开关K2用单刀单掷开关即可。但两只开关的外形最好相同。R为两根相同的电阻丝。即为图1、3中的(8)及(8′)。在本实例中采用两根500W的电炉丝。
实施实例家用内热式电火锅的锅体(1)是由厚1毫米的铝板制成的内壁(5)及用0.5毫米厚的低炭钢板制成的外壁(6)构成。本实例的锅体内壁是直径为22厘米的半球体。用球形的目的是为了减小锅体向外散热的面积。(因为在相同容积的条件下,球体的表面积最小。)在内壁的上端制出2厘米宽的平沿(28),外壁直径是26厘米,上端制出如图1所示的斜沿(30),这样,在组装起来后,内壁与外壁之间就可形成一个2厘米厚的空气保温层(29),在锅体内壁的内部直设置发热体(2),发热体与锅体内壁用M4×70mm的半扣穿心螺栓(11)紧固,为了了防止漏水,在发热体下端的外边缘与锅体内壁相接触的部分及穿心螺栓与发热体外壳之间用耐热无毒橡胶(12)、(13)衬垫(可以利用类似高压锅胶圈的材料)。锅体的内壁和外壁用三根M4×30mm螺栓(14)沿半径为3.5厘米的圆周均布紧固。为了防止螺栓固定点。由于所受压力过大而变型。在螺栓外均套以相应口径及长度的金属管(15)及(36)。管的两端需衬平垫片。图1中的(16)(17)(18)分别为平垫片。弹簧垫片及螺母。在锅体外壁的下端开直径为2厘米的孔(37),是为了拧安装发热体螺母用。(35)是可以绕轴旋转的提手。
锅盖(3)是用厚0.5毫米的低炭钢板制成双层的。上层19是凸起状,下层20是平面,中间仍形成了空气保温层,锅盖的两层与胶木手柄(21)之间用M4×30mm的螺栓紧固起来。螺栓外仍需套金属管(34)。
底座(4)的外形与传统火锅一样。用与锅体外壁相同的材料制成。下端敞口。上端与锅体外壁联成一个整体,内部安装瓷质接线端子(24),电源插座(25),保险丝座(26)和开关(27)其中开关共设两只,安装在同一个高度上,在图1上只能绘出一只,所以图中所绘的接线只作示意,正式接法见图4。
发热体(2)沿轴线竖直设置在锅体的内部,是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本实例采用圆柱型的发热体。也可用平均直径与其直径相等的圆台发热体,并在发热体(2)内部侧面和顶端面绕有的电阻丝,分别以圆环状形和同心圆状排列。
发热体(2)内部是由发热蕊(7),电阻丝(8),外壳(10)及氧化镁粉(9)等部分组成。发热体蕊(7)是用耐火而绝缘的材料制成直径为8厘米,高为6厘米的圆柱体。在其侧面沿圆周方向刻出深6毫米、里侧为直径是5.2毫米半圆形的凹槽(31)共六条,顶端刻出同样尺寸的同心凹槽(32)共四条,可用类似于制耐火砖的办法先成型后烧制而成。槽内相间嵌入两根500瓦的电阻丝(8)及(8′)嵌放电阻丝的凹槽(31),每周均开有过渡口(38),使电阻丝(8)由一槽进入另一槽,其走向见图2、3,两根电阻丝的一端拉直15厘米长,由顶端最里边的两个穿线孔(33)分别穿向蕊内,然后两根共同穿入一根耐热绝缘套管(23)中备接线用。将上边的电阻丝适当拉伸。两根相间沿端面槽(32)并按图2所示的走向由里向外绕,到了最外边后引到侧面槽(31)按图3所示的走向从上往下绕,到了最下边电阻丝已绕完,将两端头拉直10厘米分别从两侧穿向蕊内,再各自穿入耐热绝缘管(23)备接线用。
发热体外壳(10)用0.5毫米厚的铝板制成内径为8.2厘米、高为6.5厘米的圆筒。上加顶盖与侧面制成密封的整体。壳内封装绕有电阻丝的发热体蕊。内部空隙全部用氧化镁粉填充。底边向蕊的边缘内包回制成一个整体。顶端在圆心位置开直径为4毫米的圆孔备穿固定螺栓用。
安装顺序是先把锅体的内、外壁组装起来然后再装发热体。将穿有套管的电阻丝端头引到锅体下部的底座内,接到瓷质接线端子(24)上。
本实施实例的电路按图4连接。在工作时可有1000瓦、50瓦和250瓦三档。使用时可按需要用两只开关进行选择。具体见下表K1位置 K2位置工作功率(W)上 上 1000上 下 500下 上 250下 下 切断在制做产品时本表可印在铭牌或特制的标签上。
在选用材料方面发热体外壳要用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如铜或铝等。为了更有效地利用锅体底部图1中CD区域内所接受到的辐射热量。锅体内壁要用与上相同的材料。如不一味追求尽量提高其效率。此处选材与其它部分一样范围较广,并且锅体及锅盖均可制成单层,即便如此它的效率比外热式炊具还要高。可用铜、铝、低炭钢、不锈钢等板及铸铁材料,外观可按需要喷漆、烤漆等装饰。还可用搪瓷、陶瓷等。
本实例的有效容积为2公升。
发热体的直接有效发热表面积为200厘米2。
权利要求
1.一种家用内热式电火锅。它是由锅体(1)发热体(2)、锅盖(3)、底盖(4)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发热体(2)为圆柱形或圆台形。内部侧面和顶端面绕有电阻丝(8)。并将其竖直设置在锅体(1)内部。
2.根据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家用内热式电火锅,其特征在于发热体(2)内部侧面和顶端面绕有的电阻丝(8)分别以圆环状形和同心圆状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
1.、2.所述的家用内热式电火锅,其特征在于发热体(2)内部嵌放电阻丝(8)的凹槽(31)或(32)每周均开有过渡口(38)。
专利摘要
由锅体(1)、发热体(2)、锅盖(3)和底座(4)所构成的内热式电火锅是一种电热炊具。所属“电热器具”技术领域
。把发热体制成圆柱形或圆台形竖直设置在锅体内部,在使用时,它完全被浸没在要加热的物质中,所发出热量的绝大部分不需经过锅体传递而直接被要加热的物质吸收。从而提高了这种电热炊具的效率,与传统火锅比较有使用方便、卫生和不污染空气等优点。在有电的地方,可以取代传统火锅,还可做电热锅等使用。
文档编号A47G19/12GK85203124SQ85203124
公开日1986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1985年7月27日
发明者庄庆谦 申请人:庄庆谦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