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998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尤其是指一种装设在婴儿学步车上的制动装置,其可借助婴儿的体重而产生制动的功能,使原本在学步车内利用其学习步行的幼儿,当因为步行活动而倦盹要睡的时候,在家长疏于防范下,仍可安全稳固地坐于学步车内,而不会发生学步车自行滑动翻倒,导致幼儿意外受伤。
婴儿学步车不仅是辅助稚龄幼儿练习走路的方便器材,同时也有保育照顾婴幼儿的用途,并且可使家长在携带婴幼儿外出时,免于必须长时间怀抱婴幼儿的辛苦与不便,由于婴幼儿的懵懂无知,以及柔弱而易受伤害,并且一旦意外受伤后,轻者造成惊吓而影响其日后的心理发展,重者对其身体造成伤残而为其一生带来遗憾,因此,在婴儿学步车的设计上,其安全性可说是最重要而必须详加考量的不过,过去有关婴儿学步车的设计或改良,大多偏重在婴儿学步车座部高度的可调整性,因此,虽能适应各种体型的婴幼儿使用,但往往却忽略了学步车在较倾斜的路面上,容易自行携载婴儿滑动所具有危险性如


图1所示,以往的婴儿学步车1通常包含有底框座10、撑架组11、护栏板12、以及座部13底框座10为一个略呈椭圆形的框体,并具有冂型截面而可在其内装设数个可做360度旋转的滚轮14,一般而言,滚轮的个数大致为四个,使底框座10可保持平衡撑架组11包括一对管状滑轨111,架设在底框座10内部,并且分别靠近其两平行相对侧的框体。横跨于两滑轨111上则架设有两交叉枢设的前、后冂型管112及113。其中,前冂型管112是以其两垂直管体的末端向后固装在两滑轨111后端与底框座10衔接处。而后冂型管113的两垂直管体末端则分别借助一个滑座114而朝前以可滑动的方式装设在两滑轨111上。并且,前、后冂型管的两对垂直管体则约于其中央处交叉枢设而在左、右两侧分别形成一个枢接部115。此外,一个内部具有椭圆镂空121的护栏板12则借其前框板122的背面而固装在前冂型管112的水平管体部位上,而在护栏板12的椭圆形镂空部位121乃垂设一个两侧可让幼儿双脚垂伸而出的悬吊式座部13。
借上述构造,婴幼儿平日于家中,就可乘坐于以往婴儿学步车1的座部13,且将双脚自其两侧伸出,然后再于滑轨111上移动滑座114,以调整前、后两冂型管112、113的交叉角度,进而调整护栏板12及座部13的高度,使座部13上的婴幼儿,双脚可以着地如此,婴儿就可借座部13及护栏板12的撑托与保护,而利用底框座10内可360度旋转且易于滚动的滚轮14,在不须有大人扶持的情况下,轻易地自行推动学步车1而在任意方向上学习步行或玩耍走动。此外,如果幼儿在步行走动后,疲困要睡,则只要将其双脚放松离地而坐于座部13中,也就改以座部13取代双脚来支撑其全部体重,便可在学步车1中休息小睡,另外,当家长携带幼儿外出时,也可使其坐于学步车中自行走动,如此就可使家长免于长时间怀抱婴幼儿的辛苦与不便。
虽然上述以往的婴儿学步车1确实可达到辅助婴幼儿学习步行、方便携带婴幼儿外出等目的,不过其却具有一潜在的危险性,也就是,如前所述,由于为了让婴幼儿容易推动学步车,并可以随兴在各方向上自由活动,因此底框座10内的滚轮14是设计成可360度旋转且易于滚动。如此,假设家长利用学步车1携带幼儿外出,且在一具有斜度的路面上适巧遇到熟识的友人而与他交谈,或临时起意而至路旁商店购物,并因此忽略对劝儿的注意或看顾,此时如果幼儿又恰好双脚离地困睡于学步车1内,则学步车1就可能因路面的坡度而自行携载幼儿滑动,导致意外的发生。因此,上述以往的婴儿学步车1,在使用上对婴幼儿的安全具有某种程度的威胁。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可在幼儿坐压于学步车座部时,立即发挥制动功能,防止婴儿学步车自行滑动,以避免意外的发生而提高其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系在婴儿学步车车座底部与各滚轮间装设一个底框座,所述底框座具有一个水平框板,自水平框板两侧则向下延伸有两边框、于两边框底部则分别形成楔形底缘。在底框座两边框内的水平框板下,且对应于各滚轮预定装设的位置处,分别固设有一个弹性元件。于各弹性元件下再分别装设滚轮,并使所述底框座两边框的楔形底缘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是位于所述的滚轮上方。借上述构造组合,使底框座可因幼儿体重而压缩所述弹性元件,并使其楔形底缘与地面接触,而产生可制止滚轮滚动的摩擦力。
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可在幼儿坐压于学步车座部时,立即发挥制动功能,防止婴儿学步车自行滑动。因此,就算是在具有坡度的路面上,当幼儿在学步车中因为步行活动而倦盹要睡时,仍可在家长疏于防范时,安全稳固地困坐于学步车内,而不会发生学步车自行滑动翻倒,导致幼儿意外受伤,进而提高婴儿学步车在使用上的安全性。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为以往婴儿学步车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产生制动作用时的剖视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产生制动作用时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产生制动作用时的剖视图;图8为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装设在婴儿学步车的另一种底框座构造上时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配合装设在婴儿学步车的部份剖视图;
图10为当婴儿坐于第九图的婴儿学步车座部中时、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发挥制动作用的剖份剖视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对以往婴儿学步车的冂型底框座的型态加以改进,并且在底框座与各滚轮间加装一个弹性元件。请参考图2或图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是对婴儿学步车采用如图2所示的底框座20以取代以往的底框座10。底框座20具有与底框座10类似的冂型截面,也就其具有水平框板24,且自水平框板24两侧则向下延伸有两边框21,因而形成一个冂型空间23。此外,于所述两边框21底部设计成具有锯齿状的楔形底缘22。另外,在以往的婴儿学步车1中,各滚轮14是直接装设在底框座10的冂型空间中,而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则先在底框座20的冂型空间23中选定数个预定装设滚轮的适当位置,再于底框座20的水平框板24下,且对应于前述各滚轮预定装设的位置处,分别固设例如弹簧30的弹性元件,然后再于各弹簧30下分别装置滚轮14,同时并使底框座20两边框21的楔形底缘22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弹簧30未完全被压缩的状态下)是位于所述等滚轮14上方。
本实用新型借助以上对以往婴儿学步车底部构造的改进,就可在幼儿坐压于婴儿学步车的座部时,立即发挥制动的功能。请参阅图3或10,当幼儿坐压在婴儿学步车的座部13时,其重量将使底框座20受到一个下压的力,此一下压力将压缩底框座20的冂型空间23内的弹簧30,并迫使底框座20向下移动,直到其两边框21下端的楔形底缘22与地面100接触为止,此时由于楔形底缘22与地面100的接触界面甚为粗糙,所以可具有极大的摩擦力。并且由于幼儿体重可对底框座20的两边框21向地面100施以相当于所述重量的正向力,因此底框座20的楔形底缘22与地面100间将产生足以制止其内各滚轮14滚动的摩擦力,因而能够有效地发挥制动的功能,防止学步车在幼儿要休息或困睡于其座部13中时,自行任意滑动。而当幼儿要再度利用学步车而自由活动时,只要其自学步车的座部13重新站起,则底框座20内的弹簧30原本所承受的幼儿体重就会消失,因此弹簧30便可借其向上的弹性回复力而撑起底框座20,使其楔形底缘22不再与地面100接触而恢复到如图2或9所示的状态,如此,各滚轮14便可再度为幼儿所推动,以便其再度利用学步车而自行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类似,但所用的弹性元件则为具有弹性的皱褶管。如图4所示,第二实施例同样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底框座20,其两边框21仍形成楔形底缘22,不过却以数个弹性皱褶管40配合螺栓、螺帽组件25而将其分别固装在底框座20与各滚轮14间以取代第一实施例的弹簧30。此外,同样使底框座20两边框21的楔形底缘22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皱褶管30未完全被压缩的状态下)是位于所述的滚轮14上方。因此,当幼儿的体重全部施压于婴儿学步车的座部而传至底框座20时,如图5所示,底框座20及其内的弹性皱褶管40可如同前一实施例一样被压缩而使其楔形底缘22与地面100接触,并产生足以制止所述等滚轮14滚动的摩擦力。并且,当幼儿自学步车的座部站起时,借由皱褶管40的弹性回复力,又可使底框座20向上恢复至如图4所示的位置,如此,幼儿又可再度利用学步车自行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如图6、7所示,它是在底框座20内的适当处还装设有至少一个可利用底部弯形而具有吸附能力或作用的吸附元件,以加强本实用新型制动的作用。请参考图6,第三实施例是使用将其冂型截面加大的底框座20′,也就底框座20′具有宽度加大的水平框板24′,并且同样自所述水平框板24′两侧向下垂直延伸两边框21,因而使底框座20′具有较大的冂型空间23′。此外,于两边框下缘则同样形成前述的楔形底缘22。如此,使底框座20′除仍可装设例如第二实施例的弹性皱褶管40的弹性元件及滚轮14外,更可在剩余的空间装设一个吸附元件50。如所述图所示,吸附元件50可借连接螺栓51、螺帽组件25而固设在底框座20′的水平框板24′。连接螺栓51末端则以可旋绕其晃动的方式而装设一个由挠性材质制成的皇冠状吸盘52。此外,吸附元件,即吸盘52底缘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是位于所述等滚轮14与楔形底缘22的高度间。
请再参考图7,借助吸附元件50的装置,当底框座20′及皱褶管40因幼儿的体重而被压缩下移时,吸附元件50也同时被压下而触抵地面100,其底部的吸盘52并且因此受压变形,继而对地面100产生一个吸附力,如此,使本实用新型除可借楔形底缘22与地面100接触所产生的摩擦力来发挥制动的作用外,更可借吸附元件50的吸盘52对地面100的吸附力而进一步加强其制动的功效。再者,如前所述,吸盘52是以可旋绕晃动的方式而装设在连接螺栓51末端,因此,如果地面100并非平整而是凹凸不平,则吸盘52可通过晃动而调整其角度以适应地面100的地型。此外,在幼儿自学步车的坐部站起时,弹性皱褶管40的回复弹力不仅可向上撑起底框座20′,也可克服吸盘52对地面100的吸附力而使吸附元件50脱离地面100,并随同底框座20′回复至如图6所示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宽度加长的底框座20′外,底框座20同样也可被使用在第三实施例中,例如弹簧30、弹性皱褶管40等的弹性元件以及组装于其下方的滚轮14,未必一定要如同图6、7所示一般,与吸附元件50并列装设在同一截面。只要装设的高度适当,吸附元件50可以设置在环绕第一、二实施例的底框座20或第三实施例的底框座20′的冂型空间内任意截面,并且所用吸附元件50的个数也可视实际情况而定,未必要与所述的滚轮14的个数相同。
另外,如果婴儿学步车的底座并非采用如同上述的冂型底框座,而是采用如图8所示圆管底座10′的设计,则本实用新型仍可应用于其上。请参考图8,婴儿学步车的圆管底座10′原是利用螺栓、螺帽组件26而直接装设以各滚轮14,不过如果要将其改良成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制动装置,以第二实施例为例,则可将各滚轮14先自圆管底座10′拆下,并且预先在一如前述的底框座20的水平框板24上分别开设位置与数量皆对应于滚轮14的穿孔27,然后借螺栓、螺帽组件26及穿孔27而将底框座20连同皱褶管40固设在一起,至于各滚轮14则再借螺栓、螺帽组件25而固设在皱褶管40下,如此就可在圆管底座10′与各滚轮14间装上本实用新型的制动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在婴儿学步车车座底部与各滚轮间装设一个底框座,所述底框座具有一个水平框板,自所述水平框板两侧则向下延伸两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两边框的底部分别形成楔形底缘,且所述底框座两边框内的水平框板下,且对应于各滚轮预定装设的位置处,分别固设有弹性元件,各弹性元件下分别装设滚轮,并且所述底框座两边框的楔形底缘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是位于所述滚轮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弹性皱褶管。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座内设有至少一个可利用底部变形而具有吸附作用的吸附元件,并且所述吸附元件下缘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是位于所述 滚轮与所述楔形底缘的高度间。
专利摘要一种婴儿学步车的制动装置,在婴儿学步车车座底部与各滚轮间装设一个底框座,所述底框座具有一个水平框板,自水平框板两侧向下延伸有两边框,于两边框底部分别形成楔形底缘。在底框座两边框内的水平框板下,且对应于各滚轮预定装设的位置处,并分别固设有一个弹性元件,于各弹性元件下再分别装设滚轮,并使所述底框座两边框的楔形底缘的高度在正常状态下是位于所述滚轮上。
文档编号A47D13/04GK2175543SQ9324749
公开日1994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1993年5月12日
发明者洪志斌 申请人:洪志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