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门铃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419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球形门铃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尤其是球形执手门锁制造领域。
目前的球形锁,存在一些缺点,比如①功能单一,不具备门铃功能;②锁舌由刚性组件拉动,结构复杂,成本高;③外执手始终与锁舌拉动机构相联,锁闭状态时,若用猛力扭动外执手,易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以上缺点,设计一种球形门铃锁,使之具有兼备门铃功能、结构紧凑、不易损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手段实现的。
在由前执手、后执手、置于前执手内的锁芯及锁舌拉动机构等组成的球形门铃锁上,前执手通过由锁芯拨片带动的实现离合的离合机构与一与后执手相联的锁身空管相联;锁身空管外侧置有可拉动锁舌的柔性的拉件;后执手内置有电子门铃发声器材。
采用了以上的设计后,用钥匙开门时,锁芯拨片带动离合机构卡住锁身空管,使锁身空管与钥匙一同旋转,锁身空管旋转过程中,置于锁身空管外侧的柔性拉件拉动锁舌缩回,使门锁打开。当门锁锁闭时,离合机构使前执手与锁身空管相脱离,由于此时前执手呈空套状,无论怎样拧动前执手,前执手只是空转,避免了人为损坏。由于改变和简化了锁舌拉动机构的结构,在保持了锁体强度的同时,节约出较多的锁内空间,从而可方便地将门铃装置设置在锁内,使门锁兼具有门铃的功能。


如下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离合机构的结构图。
图3是锁身空管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锁舌拉动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述。
在图1、图2和图3中,12为门板,前执手1、后执手2、置于前执手内的锁芯3及锁舌拉动机构构成球形门铃锁。前执手1通过由锁芯拨片4带动实现离合的离合机构与一与后执手2相联的锁身空管相联。锁身空管5上有卡孔6,由锁芯拨片4带动实现离合的离合机构设置在锁身空管的内空间内,安装在套管21上的随拨片4旋转而转动的凸轮7与一具有复位弹簧8的卡舌9紧密接触,20为盖板,钥匙通过钥匙孔10开启锁芯。锁芯的拨片4带动凸轮转动,由凸轮7和复位弹簧8作用,卡舌9可滑入或滑出卡孔6,实现离合。结合图4可看出,锁身空管与拨片一起转动过程中,置于锁身空管外侧的柔性拉件1 6牵动锁舌11回缩,从而开启房门;门开后,放松钥匙,卡舌9在回复弹簧的作用下滑出卡孔6;17为弹簧,18为柔性拉件紧固螺钉;锁身空管5在柔性拉件16的作用下回复原位,锁舌11弹出复原,前执手亦回复呈空套状。
由图1可看出,后执手内可设置电子门铃发声器材,13为发声电路板,14为喇叭;门铃按钮15可设置在前执手上,为避免执手旋转时造成导线缠绕,可采用常规的滑片接触方式与放在锁身空管空腔19内的电池相接触。
为方便更换电池,后执手可用常规的可拆卸方式与锁身空管相接。
权利要求1.一种球形门铃锁,由前执手(1)、后执手(2)、置于前执手内的锁芯(3)及锁舌拉动机构等组成,其特征在于,a)前执手(1)通过由锁芯拨片(4)带动的实现离合的离合机构与一与后执手(2)相联的锁身空管(5)相联;b)锁身空管外侧置有可拉动锁舌的柔性拉件(16);后执手内置有电子门铃发声器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球形门铃锁,其特征在于,锁身空管(5)上有卡孔(6),所述由锁芯拨片(4)带动实现离合的离合机构设置在锁身空管的内空间内随拨片(4)旋动而转动的凸轮(7)与一具有复位弹簧(8)的卡舌(9)紧密接触,由凸轮(7)和复位弹簧(8)作用,卡舌(9)可滑入或滑出卡孔(6),实现离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球形门铃锁,该锁的前执手(1)通过由锁芯拨片(4)带动实现离合的离合机构与一与后执手(2)相联的锁身空管(5)相联,锁身空管外侧置有可拉动锁舌的柔性拉件(6),后执手内置有电子门铃发声器材。简化了现有球形门锁的结构,为储放门铃器材提供了空间,在锁闭状态时,外执手呈空套状,可任意转动,避免了锁体的人为损坏。具有结构安排巧妙、多功能、高强度、低成本的优点。
文档编号E05B3/00GK2219933SQ95243018
公开日1996年2月14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8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8日
发明者苟晋蜀 申请人:苟晋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