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水比例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436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米水比例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平底锅蒸煮米饭的米水比例尺。
一般家庭蒸煮米饭时,多少米放多少水,全凭家庭主妇或做饭人的经验添加。这样,常常发生水多或水少,而使蒸煮的米饭有或软或硬的现象。水多,饭软,能耗大;水少,饭硬,常夹生,甚至无法食用。在现有技术中,尚没有一种专门用于制作米饭的米水比例尺。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设计一种米水比例尺,籍以判定多少米用多少水,煮出软硬适度的米饭。
这种米水比例尺的特征是有一个沿轴向开有透槽的外套管(1),在外套管(1)内装有一个可旋转的刻有三条螺旋线的内套管(2)。内套管(2)上三条螺旋线的刻槽内分别涂有不同颜色。在外套管(1)的透槽上显示三个不同颜色的点。最低点标志着米的高度,中间点标志着稻米用水的高度,最高点标志着秈米用水高度。
这种米水比例尺,另一特征是内套管(2)上的三条螺旋线的斜率由下至上始终保持11.662.55的比例关系。在蒸煮米饭时是米与水的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与三条螺旋线的斜率比例关系相符。因此,三条螺旋线的升角及螺旋线各点分别与内管套(2)底边之距离都按11.662.55比例关系变化。
内套管(2)上三条螺旋线的划法是按给定的内套管(2)的直径和长度,将内套管(2)做平面展开。在内套管(2)底边始点左侧加5mm长做为原点。首先,由原点引内套管(2)展开矩形的对角线,做为稻米用水高度斜线,并测出斜率和升角;其次,由米的斜线的斜率与稻米用水斜线的斜率之比为11.66关系,求出米的斜线斜率,根据这个斜率,求出米的斜线的升角;最后,由稻米用水斜线的斜率与秈米的用水斜线的斜率之比为1.662.55的关系,求出秈米用水斜线的斜率,根据这个斜率,求出秈米用水斜线的升角。此三条斜线划好后,去掉内套管(2)底边左侧加的5mm长度,将此展开平面弯成园柱管,三条斜线便成了内套管(2)上三条螺旋线。实际制作时,可以用薄纸划出样板,贴附在内套管(2)上刻制。
当内套管(2)的直径和长度变化时,三条螺旋线的升角亦随之变化;相反,直径和长度确定,升角亦随之确定。例如设内套管(2)外径为18mm,用上述计算方法,求得米的螺旋线的升角为60°,稻米用水螺旋线的升角为71°,秈米用水螺旋线的升角为77°。米的螺旋线始点,秈米用水螺旋线始点分别距内套管(2)底边的高度为8.75mm,14.6mm,22.3mm。
做稀饭时,只要加水量高于各种米的用水高度,即可分别获得稀稠不等的稀饭。
外套管(1)与内套管(2)安装时,其间隙量以内套管(2)能在外套管(1)内自由旋转,既不太松,又不卡死为准。在外套管(1)的上端有一个沿管壁径向的环形凹槽,在内套管(2)的上端相对位置上,有一个沿管壁径向的环形凸台。只要尺寸适当,内套管(2)插入外套管(1)时内套管(2)的环形凸台正好进入外套管(1)的环形凹槽,使内、外管不能脱落。外套管(1)上的透槽的宽度不得大于3mm。外套管(1)上沿轴向的透槽终端不得与外套管(1)的终端相通。外套管(1)和内套管(2)的两端没有端盖,以便使米水比例尺插至锅底。
这种米水比例尺,可以用无毒、无味的塑料或不锈金属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确定了蒸煮米饭时米和水的配比关系,并可直接测量。从而代替了传统的目测估计的方法,消除了水光折射产生的视觉误差,使米和水的配比准确程度大大提高。
使用时,一手握住外套管(1),将米水比例尺垂直插至锅底。另一只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内套管(2)上端,这时,在外套管(1)的透槽内呈现颜色不同的三个点。用外套管(1)透槽内所见到的最低点对准米的高度表面,如果煮稻米干饭,则将水加至中间点的位置;如果煮秈米干饭,则将水加至最高点位置上;如果煮稀饭,则根据不同米种,分别将水加至相应点以上高度。
附图1.米水比例尺外观正视图。
附图2.米水比例尺A-A截面图。
附图3.米水比例尺纵向截面图。
附图4.米水比例尺内套管上三条螺旋线制作示意图。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平底锅蒸煮米饭的米水比例尺。其特征是有一个沿轴向开有透槽的外套管(1),外套管(1)内装有可旋转的刻有三条螺旋线的内套管(2)。
2.根据权利要求
1的米水比例尺,其特征是内套管(2)上的三条螺旋线的斜率,由下至上,始终保持11.662.55的比例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
1的米水比例尺,其特征是外套管(1)及内套管(2)是由无毒、无味的塑料或不锈金属制成。
专利摘要
米水比例尺。一种用于平底锅蒸煮米饭的米水比例尺,借以判定多少米,用多少水,使蒸煮出软硬适度的米饭。这种米水比例尺,有一个开有透槽的外套管,在外套管内装有一个可旋转的刻有三条螺旋线的内套管。内套管所刻三条凹螺旋线分别涂有不同颜色,在外套管透槽上显示三个不同颜色的点,最低点表示米的高度,中间点表示稻米用水高度,最高点表示秈米用水高度。
文档编号A47J36/00GK86208839SQ86208839
公开日1987年9月2日 申请日期1986年11月8日
发明者王强 申请人:王强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