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芯挂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9491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芯挂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挂锁的改进,尤其是一种双芯挂锁,其属于机械锁技术领域。
市售挂锁,由于只有一个锁芯,与其配套的钥匙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交化。因此相似的钥匙就较多。一把锁很容易被别的锁钥匙打开。有的锁芯槽内弹子很容易用铁丝撬出而打开。这种挂锁防撬设施较少,其保护性能较差,有必要进行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针对上述挂锁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设计一种双芯挂锁。该锁要在原挂锁的基础上增加防盗,防撬,防砸性能,尤其是保护锁芯,将锁芯隐蔽起来,增加钥匙的变化范围,提高保险性能。该锁结构坚固,部件联接紧凑,利用旧锁改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有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研制了一种双芯挂锁,其包括由锁体,弹性挂鼻,上锁芯,上钥匙,弹簧锁柱组成的静锁,在该锁体外面罩套有与该锁体形状匹配的护壳体,该壳体顶面设置可便该挂鼻通过的通鼻孔,该壳体顶面还固定在该锁体顶面上,在该壳体内腔中,从其底面到该锁体的底面之间的壳体空腔内安装有对芯式动锁,该动锁的下锁芯及其下钥匙与静锁的上锁芯及其上钥匙相互安装位置是错位某角度而安装的,并且该动锁通过移位机构可在该壳体空腔内移动到对准静锁的上锁芯及其上钥匙的位置;当下钥匙的顶端齿型插入到上锁芯内并啮合到上锁芯内的上钥匙尾段齿型中时,由下钥匙对上锁芯施加扭转力,从而开启静锁的弹性挂鼻。
本双芯挂锁,所述的移位机构,其可以是弹性滑动移位机构,即设有下锁芯的动锁锁体呈滑块状外形,其由回位弹簧安装在该壳体空腔内,在该壳体底面上设有下钥匙移位的行程空槽,该动锁锁体内设有可拴固该动锁锁体于该壳体壳壁上的弹性栓销,该栓销的一端销插在该壳体壳壁上的凹穴内,其另一端则与嵌装在该动锁锁体内的压缩弹簧相接触并受其弹性力顶推,该栓销的中段还与下锁芯的顶端拔叉垂直接触并受其拨动控制;当插入下锁芯的下钥匙扭转下锁芯时,该拔叉随之转动进而拔动该栓销中段上的斜槽口,迫使该栓销缩回到该动锁锁体内,进而可使弹性滑块式动锁锁体滑动移位,手控下钥匙柄即可使下钥匙插入的下锁芯对准上锁芯及其上钥匙的位置,进而完成开启静锁的操作;当下钥匙从下锁芯中退出时,由回位弹簧自动将弹性滑块式动锁锁体推回原处,而在该动锁锁体刚退到原处时,嵌装在该动锁锁体内的压缩弹簧即可顶推该栓销,使其一端销插在该壳体壳壁上的凹穴内,从而带动下锁芯的顶端拔叉回转,进而使下锁芯回转到与上锁芯错位某角度的安装位置。
本双芯挂锁,所述的上钥匙,其为留存在上锁芯弹子槽内的部分钥匙段,其尾段齿型可呈大小不同的方齿形,相应地下钥匙的顶端齿型也与上钥匙的尾段齿型匹配。
本双芯挂锁,所述的下钥匙,其伸出下锁芯顶端的一段顶端齿型段的长度为1.5-5.0mm,即下钥匙的顶端齿型段插入上锁芯的弹子槽内的长度也为1.5-5.0mm,且与上钥匙的尾段齿型啮合匹配。
本双芯挂锁,所速的动、静锁的下上锁芯及其下、上钥匙,其间的错位安装的某角度在15-90度。
本实用新型的双芯挂锁,其优点在于由于在原挂锁锁体外罩套有护壳体。该壳体将静锁、动锁包起来。坚固的壳体又固定在铰体顶面,保证了的坚固性。由于动锁采用对芯式弹性滑块移位机构,使得静锁(原锁)被保护起来,而动锁又与静锁采取锁芯错位某角度(一般为90度),使得静锁的锁芯不能直接插入,增加开启锁的程序,从而提高了保险性能。由于采用了上、下钥匙尾、顶齿型匹配后,才能开启锁挂鼻,使得即使撬开动锁锁芯,也不能对静锁锁芯启开或破坏,保护了静锁(原锁)锁芯的可靠性,同时增加了钥匙型式的范围,扩大了钥匙种类,提高了保险性能,避免钥匙间相互雷同的形象发生。由于设计了动锁移位机构,使得动锁在壳体内定位,回位,开启锁挂鼻的工作,可序进行,保护了静锁,同时动锁的部件紧凑,动作灵敏,起到保护门神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如下


图1为双芯挂锁的结构剖面图,图2为双芯挂锁的护壳体立体图,图3为双芯挂锁的滑块对芯式动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的A-A剖视图)。
图4为双芯挂锁的滑块对芯式动锁的俯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的B-B剖视图)。
参见
图1、图2、图3,本双芯挂锁,包括由锁体1,由弹簧5′分顶推控制的弹性挂鼻5,上锁芯2、上钥匙3,由弹簧4′控制的锁柱4组成的静锁。在该锁体1外面罩套有与该锁体1形状匹配的护壳体20。该壳体20顶面设置可使该挂鼻5通过的通鼻孔22。该壳体20顶面还通过铆钉7固定在该锁体1顶面上。在该壳体20内腔中,从其底面到该锁体1的底面之间的壳体空腔内安装有对芯式动锁。该动锁的下锁芯9及其下钥匙10与静锁的上锁芯2及其上钥匙3相互安装位置是错位90度角度而安装的,并且该动锁通过移位机构可在该壳体20空腔内移动到对准静锁的上锁芯2及其上钥匙3的位置。当下钥匙10的顶端齿型12插入到上锁芯2内并啮合到上锁芯2内的上钥匙3尾段齿型11中时,由下钥匙10对上锁芯2施加扭转力,从而开启静锁的弹性挂鼻5。
参见图3、图4,本挂锁的移位机构是一种弹性滑块移位机构。即设有下锁芯9的动锁锁体8呈滑块状外形,其由回位弹簧13安装在该壳体的空腔内。在该壳体20底面上设有下钥匙10移位的行程空槽14。该动锁锁体8内设有可栓固该动锁锁体8于该壳体20壳壁上的弹性栓销16。该栓销16的一端销插在该壳体20壳壁上的凹穴17中,其另一端则与嵌装在该动锁锁体8内的压缩弹簧18相接触并受其弹性力顶推。该栓销16的中段还与下锁芯9的顶端拔叉19垂直接触并受其拔动控制。当插入下锁芯9的下钥匙10扭转下锁芯9时,该拔叉10又随之转动,进而转动该栓销16中段上的斜槽口21,迫使该栓销缩回该动锁锁体8内,进而可使弹性滑块式动锁锁体8脱离该壳体20壳壁并在其空腔内滑动移位。手控下钥匙10的匙柄24即可使下钥匙10插入的下锁芯9对准上锁芯2及其上钥匙3的位置,进而完成开启静锁的操作。当下钥匙10从下锁芯9中退出时,由回位弹簧13自动将弹性滑块式动锁锁体8推回原处,而在该动锁锁体8刚退回到原处时,嵌装在该动锁锁体8内的压缩弹簧18即可顶推该栓销16,使其一端插入在该壳体20壳壁上的凹穴17内,从而带动下锁芯9的顶端拔叉19回转,进而使下锁芯9回转到与上锁芯2错位90度角的安装位置。
本挂锁设计的上钥匙3是一种留存在上锁芯2弹子槽内的部分钥匙段。其尾段齿型11可呈大小不同的方齿形,相应地下钥匙10的顶端齿型12也与上钥匙3的尾段齿型11匹配。所设计的下钥匙10,其伸出下锁芯9顶端的一段顶端齿型12段的长度为1.5-2.0mm,即下钥匙10的顶端齿型12段插入上锁芯2的弹子槽内的长度也为1.5-2.0mm,且与上钥匙3的尾段齿型11啮合匹配。
权利要求1.一种双芯挂锁,其包括由锁体,弹性挂鼻,上锁芯,上钥匙,弹簧锁柱组成的静锁,其特征在于在该锁体外面罩套有与该锁体形状匹配的护壳体,该壳体顶面设置可使该挂鼻通过的通鼻孔,该壳体顶面还固定在该锁体顶面上,在该壳体内腔中,从其底面到该锁体的底而之间的壳体空腔内安装有对芯式动锁,该动锁的下锁芯及其下钥匙与静锁的上锁芯及其上钥匙相互安装位置是错位某角度而安装的,并且该动锁通过移位机构可在该壳体空腔内移动到对准静锁的上锁芯及其上钥匙的位置;当下钥匙的顶端齿型插入到上锁芯内并啮合到上锁芯内的上钥匙尾段齿型中时,由下钥匙对上锁芯施加扭转力,从而开启静锁的弹性挂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芯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位机构,其可以是弹性滑动移位机构,即设有下锁芯的动锁锁体呈滑块状外形,其由回位弹簧安装在该壳体空腔内,在该壳体底面上设有下钥匙移位的行程空槽,该动锁锁体内设有可栓固该动锁锁体于该壳体壳壁上的弹性栓销,该栓销的一端销插在该壳体壳壁上的凹穴内,其另一端则与嵌装在该动锁锁体内的压缩弹簧相接触并受其弹性力顶推,该栓销的中段还与下锁芯的顶端拔叉垂直接触并受其拔动控制;当插入下锁芯的下钥匙扭转下锁芯时,该拔叉随之转动进而拔动该拴销中段上的斜槽口,迫使该栓销缩回到该动锁锁体内,进而可使弹性滑块式动锁锁体滑动移位,手控下钥匙柄即可使下钥匙插入的下锁芯对准上锁芯及其上钥匙的位置,进而完成开启静锁的操作;当下钥匙从下锁芯中退出时,由回位弹簧自动将弹性滑块式动锁锁体推回原处,而在该动锁锁体刚退到原处时,嵌装在该动锁锁体内的压缩弹簧即可顶推该栓销,使其一端销插在该壳体壳壁上的凹穴内,从而带动下锁芯的顶端拔叉回转,进而使下锁芯回转到与上锁芯错位某角度的安装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速双芯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钥匙,其为留存在上锁芯弹子槽内的部分钥匙段,其尾段齿型可呈大小不同的方齿形,相应地下钥匙的顶端齿型也与上钥匙的尾段齿型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双芯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钥匙,其伸出下锁芯顶端的一段顶端齿型段的长度为1.5-5.0mm,即下钥匙的顶端齿型段插入上锁芯的弹子槽内的长度也为1.5-5.0mm,且与上钥匙的尾段齿型啮合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双芯挂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静锁的下上锁芯及其下、上钥匙,其间的错位安装的某角度在15-9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芯挂锁。其在原挂锁的锁体、挂鼻、锁芯、钥匙等锁基础上,在该锁体外面罩套有护壳体,该壳体套过挂鼻并固定在锁体上面。在该壳体内腔中,从其底面到该锁体的底面之间的壳体空腔内装有对芯滑块式动锁。该动锁的下锁芯及原锁芯安装错位15—90度,并由移动机构使动销在空腔内移动到对准原锁芯的位置。当下钥匙插入到原锁芯内并啮合到该锁芯内的存留的钥匙段的尾段芯型中时,由下钥匙扭动原锁芯即开启原锁。该锁对原锁进行隐蔽保护、结构、坚固、具有防盗、防撬、防砸性能,提高挂锁的保险性能。
文档编号E05B59/00GK2311589SQ9723238
公开日1999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1997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1997年12月25日
发明者郑建民 申请人:郑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