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电子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337阅读:10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Tm电子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TM电子锁。
已有的电子锁种类较多,普遍存在价格贵、结构复杂、体积大的缺点,其锁芯盒需要安装在门体中间,这就要在门体上挖出一个较大的空洞,因此,只有比较高档、结构较粗壮的门才能安装电子锁,致使一些民居及写字楼不便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安全性好、价格较低的TM电子锁,以满足各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达到了上述设计目的,它包括锁壳、锁芯、把手和电子传感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锁芯由锁芯线圈、纯铁铁芯、铁芯套、铁芯弹簧、主、副离合器、离合器弹簧、离合器座和传动片构成,铁芯位于铁芯线圈中,其下端伸出与铁芯套,与铁芯套相连,铁芯套是主、副离合器脱离啮合的限位件,铁芯弹簧安装与铁芯上,副离合器通过离合器座和传动片与外把手相连,二者同步旋转,主离合器与内把手固连;电子控制电路由TM芯片钥匙、TM钥匙接口与电子识别电路和电磁控制电路构成,TM钥匙接口与电子识别电路之间有信息导线相连,电磁控制电路信息输出端与铁芯线圈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1、锁定时,微处理器处于睡眠工作状态,铁芯线圈没有驱动电流,纯铁铁芯不动作,副离合器被铁芯套限位,不能与主离合器啮合,外把手虽与副离合器联动,也只能空转,不能开锁;2、开锁时,将TM芯片钥匙触碰TM钥匙接口探头处,接口探头从TM芯片钥匙中读入的数据与控制电路中的存储器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若相同,则微处理器发出开锁信息,驱动电路产生的电流流入锁芯线圈,吸动纯铁铁芯向内运动,因铁芯与铁芯套相连,故带动铁芯套向上运动,离开副离合器,副离合器被释放,在离合器弹簧的推动下,与主离合器啮合,外把手带动内把手转动,内把手拨动拨叉,锁舌动作,锁即被打开。
为了保证主、副离合器在锁定时完全脱离接触,本TM电子锁在锁体内设置一复位销,该复位销位于锁壳底部,当主、副离合器完全脱离接触时,复位销使副离合器与锁芯套也完全脱离,以免因摩擦而产生误动作。
本TM电子锁由电子控制电路、微处理器、存储器和电磁机构构成,存储器用于存储和读写TM芯片钥匙中的数据和密码,微处理器承担识别、判断和发出驱动信号,电磁机构产生驱动电流,吸动铁芯,释放副离合器。
为了使TM电子锁具有掉电应急功能,本实用新型在控制电路中设置了充电储能电路。
为了在电源欠压时能及时通知主人撤换电池,本TM电子锁控制电路中设置欠压信号电路和状态指示电路,当电源下降到某一设定电压时,欠压信号电路发出欠压信号,并经CPU处理后由状态指示电路显示出来。
本TM电子锁的TM芯片钥匙中存储有263个密码数据,因此,一把钥匙误开两把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而使电子锁的安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保障。
为使本TM电子锁在使用中更加方便,本TM电子锁采纳了普通机械锁的常开结构和反锁结构;为使本TM电子锁在强力破坏下不易被撞开,本实用新型采用中置锁舌结构;为适应各消费层次的需求,降低对装锁门的要求,本实用新型的锁盒采取后置锁盒形式,将锁舌与锁盒一起置于门后,避免了在门体上挖洞,因此,本锁能适应各种厚度的门。
由于本TM电子锁采取了独具特色的锁芯结构和TM芯片钥匙,以及相应的智能电子识别、判断、控制电路,使本TM电子锁具有结构新颖、简单、安全性好、功能齐全、适应性强的显著特点,从而成为引人注目的门锁新秀。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 本锁装配关系图图2
图1的A-A剖面图图3 控制电路方框图图4 控制电路电原理图图5 主、副离合器齿形图由图可见,本TM电子锁包括锁壳2、铁芯、内把手1和电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铁芯由铁芯线圈18、纯铁铁芯19、铁芯套10、主离合器3、副离合器4、离合器座17、离合器弹簧6、铁芯弹簧20和传动片7构成,纯铁铁芯19位于铁芯线圈18内,塔形铁芯弹簧20安装与铁芯19上,铁芯下端伸出与铁芯套10,与铁芯套相连结,铁芯套是主、副离合器脱离啮合的限位件,副离合器4与离合器座17滑键联接,传动片7一端固定在外把手12上,另一端伸入离合器座17的扁平孔中,与离合器座17滑键连接,从而使外把手12与副离合器4联动。当本TM电子锁处于锁定状态时,铁芯套10对副离合器限位,使其不能与主离合器3啮合,因此导致外把手空转而打不开门锁;开锁时,电子控制电路输出的驱动电流流入铁芯线圈18,吸动铁芯向上运动,带动铁芯套10一起向上运动,远离副离合器,副离合器被释放,在离合器座17中的离合器弹簧6的推动下,与主离合器3啮合,外把手旋转即可开门。本实用新型的主、副离合器齿形相同,如图5所示。副离合器4无论正反向旋转一个齿(约10°),都可齿槽对齐,实现啮合。
开锁后,离合器需要脱离啮合复位。当主离合器3回复到初始位置后不再转动,外把手12继续复位旋转,在齿形斜面的推动下,压缩离合器弹簧6,使其脱开啮合。为保证开锁后完全复位,不产生误动作,本实用新型在锁壳底部对应与副离合器位置设置一复位销5,当外把手12回复到初始位置时,复位销5推动副离合器4进一步压缩离合器弹簧6,使主、副离合器完全脱离接触时,副离合器4与铁芯套10也完全脱离接触,达到完全复位。
本锁还保留了普通机械暗锁的常开、反锁结构。常开时,常开拨块16可迫使铁芯套10缩回,只需转动把手即可开门;反锁时,反锁拨块14将拨叉15挡住,使锁舌8不能移动,无论旋动内、外把手均不能开门,达到室内反锁的目的。
本TM电子锁的控制电路由TM芯片钥匙、TM芯片钥匙接口、动作识别电路和电磁控制电路构成,TM钥匙接口与电子识别电路之间有信息线相连,电磁控制电路信号输出端与锁芯线圈相连。本实施例中,电子控制电路由TM接口电路U4(D59503)及外围电路、U2(24LCO2B)、微处理器U1(286E04)、比较器U3(LM393)、驱动电路T1、T2(S58550)构成。平时锁定时,cpu处于睡眠工作状态。需开锁时,将TM芯片钥匙触碰TM钥匙接口探头13,cpu被唤醒,接口探头从TM芯片钥匙中读入的数据在U2中比较,相同,则信息传递至cpu,由cpu发出开锁信息,驱动电路产生驱动电流流入锁芯线圈,使锁芯和锁芯套动作,实现开锁。反之,若U2进行比较后识别TM芯片钥匙中读入的数据不为授权钥匙,则不发出开锁指令,锁依然打不开。
为防止掉电,即电子锁中电能耗尽,本实用新型电控电路引入了充电贮能电路,可由外部电源经U4和二极管D2对电解电容C3充电;电路中的比较器U3(LM393)及外围电路为欠压信号电路。当电源Vcc下降到4.2V以下时,由U31脚发出欠压信号,cpu在开锁时采样,确定是否发出欠压提示。
发光管L1、L2,蜂鸣器及驱动管T3(58550)构成状态指示电路。由cpu发出开锁、欠压设置等声光提示。
权利要求1.TM电子锁,包括锁壳、铁芯、内外把手和电子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锁芯由锁芯线圈、纯铁铁芯、铁芯套、主、副离合器、离合器座、离合型弹簧、铁芯弹簧和传动片构成,纯铁铁芯位于铁芯线圈内,其上安装铁芯弹簧,铁芯下端与铁芯套相连结,铁芯套是主、副离合器脱离啮合的限位件,副离合器通过离合器座和传动片与外把手相连,二者同步旋转,主离合器与内把手固连;电子控制电路由TM芯片钥匙、TM钥匙接口与电子识别电路和电磁控制电路构成,TM钥匙接口与电子识别电路之间有信息导线相连,电磁控制电路信号输出端与铁芯线圈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TM电子锁,其特征在于锁壳底部对应于副离合器有一复位销。
3.如权利要求1和/或2所述的TM电子锁,其特征在于电子识别和电磁控制电路由微处理器、存储器和电磁驱动电路构成,存储器与微处理器之间有数据线和信息线相连,微处理器与驱动电路之间有信息线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TM电子锁,其特征在于电路中具有充电贮能、欠压信号和状态指示电路,充电贮能电路信息输入端与TM钥匙接口电路相连,欠压信号电路信号输出端与微处理器信号输入端相连,微处理器信号输出端与状态指示电路连接。
专利摘要本锁由电子控制电路和电磁机械锁构成,电控部分由TM芯片钥匙、钥匙接口、存储器、cpu、电磁驱动电路构成,对钥匙内数据进行比较、鉴别,决定是否发出开锁指令,电磁机械锁由主、副离合器、铁芯、线圈、铁芯套等构成,有开锁信息时,铁芯被吸动,铁芯套远离副离合器,主副离合器啮合,锁可开启,锁定时,主副离合器脱离接触,锁舌不移动。本锁结构新颖、简单、杜绝误动作,安全性好,锁壳为后置式,适应各种厚度的门。
文档编号E05B47/06GK2385037SQ99232109
公开日2000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1999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1999年7月15日
发明者何景光 申请人:何景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