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34770阅读:来源:国知局
板支承体7以可使主顶板3升降且可改变主顶板3的倾斜角度的方式支承主顶板3。
[0046]如图6A及图6B所示,主顶板支承体7具备向前方伸出地安装在左右一对支承杆10的前端的左右各一组平行连杆机构12。一组平行连杆机构12具备第一连杆臂13、第二连杆臂14及用于固定主顶板3的升降体15。第一连杆臂13的后端可转动地支承于设置在支承杆10的前端部的轴承部16。第二连杆臂14在第一连杆臂13的内侧,位于第一连杆臂13的上方。第二连杆臂14的后端可转动地支承于设置在支承杆10的前端部的轴承部17。
[0047]升降体15连接第一连杆臂13及第二连杆臂14的前端,使第一连杆臂13与第二连杆臂14相互平行。在升降体15上设置有以轴18为中心可转动地被支承的托架19。主顶板3在其下面被托架19固定。这样一来,主顶板3通过托架19及升降体15被主顶板支承体7支承。
[0048]如图5所示,左右一对升降体15通过连接杆20进行连接。
[0049]作为可使主顶板3升降且可改变主顶板3倾斜角度的机构,主顶板支承体7具备第一气弹簧21及第二气弹簧22。第一气弹簧21及第二气弹簧22例如由带液压锁定机构的气弹簧构成。
[0050]如图5、图6A及图6B所示,第一气弹簧21的一端连接在横向连接梁6的大致中央处,第一气弹簧21的另一端与升降体15的连接杆20连接。第一气弹簧21始终通过连接杆20及升降体15向使主顶板3上升的方向加力。第一气弹簧21对主顶板3的升降动作起作用。即,如图6A所示,当第一气弹簧21伸长时,主顶板3上升,如图6B所示,当第一气弹簧21收缩时,主顶板3下降。
[0051]如图6A及图6B所示,第二气弹簧22的一端与连接杆20连接,第二气弹簧22的另一端与主顶板3后端的轴23连接。第二气弹簧22始终向使主顶板3的后端上升的方向加力。第二气弹簧22对主顶板3倾斜角度的改变动作起作用。g卩,当第二气弹簧22伸长时,主顶板3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大,当第二气弹簧22收缩时,主顶板3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度变小。
[0052]如图4所示,主顶板3的前端3f为中央相对于左右向后方侧呈曲线状凹陷的形状。主顶板3的后端3b为大致直线状。由于主顶板3为这样的形状,因此主顶板3的重心G位于比主顶板3的前后尺寸的中心点C(前后尺寸L = L1X2)更靠后方处。因此,即使主顶板3从支脚体5向前方大幅伸出,主顶板3也能够被支脚体5稳定地支承。此外,若使用者在使用桌子I时位于主顶板3的前端3f的凹部内,则主顶板3以使用者为中心呈扇形扩展的形态。由此,主顶板3对使用者来说是便于使用的形状。
[0053]如图4所示,辅助顶板4由位于前方的前顶板24和位于后方的后顶板25构成。前顶板24与后顶板25为不同部件,但具有大致相同的形状及尺寸。从辅助顶板4的上方俯视,前顶板24及后顶板25的形状均为长方形。
[0054]如图3所示,构成辅助顶板4的前顶板24和后顶板25架设于一对支脚体5的支承杆10上。如图1、图4所示,前顶板24与后顶板25相互分离地配置。即,在前顶板24与后顶板25之间设置有使辅助顶板4的上方空间与下方空间连通的间隙26。
[0055]如图1、图3所示,前顶板24及后顶板25在通常使用状态下堵塞一对支脚体5的支承杆10之间的开口部分。后顶板25的前端侧能够以后顶板25的后端侧的边缘为中心进行转动。根据该结构,使用者通过将手插入间隙26中提起后顶板25的前端侧,能够向后方打开后顶板25。与后顶板25对称地,前顶板24的后端侧能够以前顶板24的前端侧的边缘为中心进行转动。根据该结构,使用者通过将手插入间隙26提起前顶板24的后端侧,能够向前方打开前顶板24。
[0056]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通过将后顶板25的后端侧的边缘呈大致直角地弯折两次,在后顶板25的后端设置沟槽状的第一弯折部25b。在支承杆10的后端设置有向后方凸出的截面为L字状的后钩部10kb。构成为以支承杆10的后钩部1kb松弛地挂住后顶板25的第一弯折部25b的内部的方式,后顶板25可以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由于第一弯折部25b仅为挂住后钩部1kb的结构,因此使用者能够在将后顶板25仅转动规定角度的位置容易地将其卸下。
[0057]通过后顶板25的前端侧的边缘呈大致直角地弯折一次,在后顶板25的前端设置截面为L字状的第二弯折部25f。在支承杆10的上面,与后顶板25的第二弯折部25f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后沟槽部1mb。在关闭后顶板25的状态下,后顶板25的第二弯折部25f插入后沟槽部10mb。由此,在关闭后顶板25的状态下,后顶板25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偏移)被抑制。
[0058]前顶板24具有与后顶板25相同的结构。
[0059]在前顶板24的前端设置有沟槽状的第一弯折部24f。在支承杆10的前端设置有向前方凸出的截面为L字状的前钩部1kf。构成为以支承杆10的前钩部1kf松弛地挂住前顶板24的第一弯折部24f的内部的方式,前顶板24可以相对于支承杆10转动。由于第一弯折部24f仅为挂住前钩部1kf的结构,因此使用者能够在将前顶板24仅转动规定角度的位置容易地将其卸下。
[0060]在前顶板24的后端设置有截面为L字状的第二弯折部24b。在支承杆10的上面,与前顶板24的第二弯折部24b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前沟槽部1mf。在关闭前顶板24的状态下,前顶板24的第二弯折部24b插入前沟槽部1mf。由此,在关闭前顶板24的状态下,前顶板24向前后方向的移动(偏移)被抑制。
[0061]在后顶板25的下方安装有配线收纳部27。配线收纳部27为左右两侧开口的槽状部件。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在配线收纳部27的两端设置有弯折部27c,在支承杆10的与弯折部27c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上钩部10t。配线收纳部27以配线收纳部27的弯折部27c挂住支承杆10的上钩部1t的方式固定在支承杆10上。配线收纳部27用于例如在桌子I上设置有显示器时,通过间隙26拉入显示器的配线并将配线收纳于内部。
[0062]下面,使用图7、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桌子I的第一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0063]第一使用方式为使用显示器安装用部件,在辅助顶板4的上方空间设置显示器的例子。
[0064]如图7、图8所示,显示器安装用部件30具备夹持部件31及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夹持部件31具有夹持支承框架2的横向连接梁6的夹持部33,以及向夹持部33后方伸出的支柱安装部34。夹持部33具有上板33u、下板33b及侧板33s。支柱安装部34具有上板34u及两块侧板34s。
[0065]如图8所示,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为内部中空的管状部件。在支柱安装部34的上板34u上设置有螺纹孔,同时,在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的下端侧内面形成有螺纹牙。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以螺丝35从支柱安装部34的上板34u下面侧被紧固的状态,固定于支柱安装部34上。
[0066]如图7、图8所示,在将显示器安装用部件30安装在横向连接梁6上,并关闭前顶板24及后顶板25的状态下,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的位置与前顶板24和后顶板25间的间隙26的位置对应。
[0067]根据上述结构,如图7所示,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的下端侧被夹持部件31所支承,上端侧通过间隙26向辅助顶板4的上方空间Dl延伸。使用者在安装显示器安装用部件30时,以使夹持部件31夹持横向连接梁6的方式配置显示器安装用部件30。然后,如图8所示,在上板33u的螺丝孔中紧固向下安装的螺丝36,螺丝36的头部从上方挤压横向连接梁6。在图8中仅表示了一个螺丝36,但实际上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螺丝36。这样一来,显示器安装用部件30被牢固地固定在横向连接梁6上。
[0068]如图7所示,在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上,通过任意的连接件37及臂部38安装有显示器40。使用者通过增加安装在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上的连接件37及臂部38的数量,能够安装多个显示器40。可以适当调节显示器安装用支柱32上的连接件37的固定位置和臂部38的配置、伸缩程度等。因此,使用者能够在辅助顶板4的上方空间Dl以希望的位置、希望的角度来配置一个或多个显示器40。
[0069]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桌子I中,可以将显示器40的配线H通过前顶板24与后顶板25之间的间隙26拉绕至辅助顶板4的下方空间D2。这样一来,可以将例如设置在辅助顶板4下方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