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式茶水分离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77457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且使中导向部5的外筒外径大于所述上导向部4的内筒外径。
[0048]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下导向部6亦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亦通过四根连杆连接,下导向部6的外筒外径等于所述内杯2内径,且在所述下导向部6外筒的侧壁上设置径向的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可为半圆状凹槽61。
[0049]如图1所示,所述中导向部5内筒孔径及所述下导向部6内筒孔径均与所述调控杆8的外径一致。所述上导向部4设置在所述内杯2上端处的环形沉槽内,所述压紧部3的卡槽31卡装在所述内杯2上端口且卡槽31内侧的凸臂32压紧在所述上导向部4的上端平面上。实现上导向部4与内杯2的固定配合。
[0050]如图1和图8所示,所述中导向部5与所述下导向部6同轴设置且下导向部6位于下面,所述中导向部5的外筒外侧壁与所述下导向部6的外筒上端面之间通过周向布置的四根连杆连接,且所述过滤网11便设置在所述中导向部5与下导向部6之间连杆形成的锥形面上。
[0051]如图1所示,所述下导向部6对应于所述内杯2底端环形凹槽处,且所述密封环7便嵌置于所述下导向部6的环形凹槽与所述内杯2的环形凹槽之中。同时又如图6所示,所述密封环7的截面呈圆形,所以所述内杯2上的环形凹槽及所述下导向部6上的环形凹槽分别为半圆状凹槽。密封环7采用弹性耐高温材料制成,其圆形截面的直径可以略大于半圆状凹槽的直径,且差值范围易控制在Imm范围之内。
[0052]如图1所示,所述调控杆8依次穿过所述中导向部5内筒及下导向部6内筒,且所述调控杆8下端延伸至所述内杯2杯底通孔处,且该端固定设置所述阀塞10,所述阀塞10可以呈子弹头状或者锥形曲面状,且装配于调控杆8下端时为大头端朝上,同时确保所述阀塞10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内杯2杯底通孔孔径。所述调控杆8上端延伸至所述上导向部4的下端面处。所述调控端帽9的下端与所述调控杆8的上端连接。
[0053]所述调控端帽9可以采用(硬质)弹性材料制成,此时将所述调控端帽9的下段设为如图2所示的呈腰鼓状的柱体结构且该腰鼓状柱体装配于所述上导向部4内筒的孔径中,腰鼓状柱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上导向部4内筒的轴向长度,腰鼓状柱体最大外径处与所述上导向部4内筒的孔壁间为压紧式装配。在该种结构下,调控端帽9的腰鼓形部分与上导向部4的内筒孔径之间为压紧形式的配合,所以在向下压动调控端帽9时调控端帽9不会自动向上复位,从而保证压下去的调控杆8端头的阀塞10能够保持对内杯2底壁上通孔的封堵。相反,向上提动所述调控端帽9时能够拉起调控杆8解除阀塞10对内杯2底壁上通孔的封堵作用,使泡制好的茶水流如外杯I中。
[0054]作为另一种形式:所述调控端帽9的下段为圆柱体且装配于所述上导向部4的内筒孔径中,该圆柱体部分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上导向部4内筒轴向长度。同时在所述调控杆8装配于所述中导向部5与下导向部6之间的一段外壁上设置径向延伸的环状凸缘,且在该环状凸缘的上端面与所述中导向部5内筒的下端面之间设置弹簧。应确保弹簧处于压紧状态以保证阀塞10对内杯2底壁上通孔保持于封堵状态,进在向上提起所述调控端帽9时阀塞10才对内杯2底壁上通孔解除封堵。
[0055]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主权项】
1.一种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其特征是: 包括外杯、内杯、压紧部、上导向部、中导向部、下导向部、密封环、调控杆、调控端帽、阀塞及过滤网;所述外杯的内腔深度大于所述内杯的高度; 所述内杯的上端口设置向外延伸的环状凸缘,该环状凸缘的外径大于所述外杯的上端口内径,同时所述内杯上端口内侧设置轴向的环形沉槽;在所述内杯的杯底中心位置设置通孔,在所述内杯底端的内侧壁上设置径向的环形凹槽; 所述压紧部呈环状,其下端设置与所述内杯上端口壁厚配合的呈环状的卡槽; 所述上导向部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连杆连接且外筒的外径与所述内杯的环形沉槽槽径一致; 所述中导向部亦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亦通过连杆连接且使中导向部的外筒外径大于所述上导向部的内筒外径; 所述下导向部亦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亦通过连杆连接,下导向部的外筒外径等于所述内杯内径,且在所述下导向部外筒的侧壁上设置径向的环形凹槽; 所述中导向部内筒孔径及所述下导向部内筒孔径均与所述调控杆的外径一致; 所述上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内杯上端处的环形沉槽内,所述压紧部的卡槽卡装在所述内杯上端口且卡槽内侧的凸臂压紧在所述上导向部上; 所述中导向部与所述下导向部同轴设置且下导向部位于下面,所述中导向部的外筒外侧壁与所述下导向部的外筒上端面之间通过周向布置的多根连杆连接,且所述过滤网便设置在所述中导向部与下导向部之间连杆形成的锥形面上; 所述下导向部对应于所述内杯底端环形凹槽处,且所述密封环便嵌置于所述下导向部的环形凹槽与所述内杯的环形凹槽之中; 所述调控杆依次穿过所述中导向部内筒及下导向部内筒,且所述调控杆下端延伸至所述内杯杯底通孔处,且该端固定设置所述阀塞,所述阀塞的外径大于所述内杯杯底通孔孔径;所述调控杆上端延伸至所述上导向部的下端面处; 所述调控端帽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且所述调控端帽的下段呈腰鼓状的柱体且该腰鼓状柱体装配于所述上导向部内筒的孔径中,腰鼓状柱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上导向部内筒的轴向长度,腰鼓状柱体最大外径处与所述上导向部内筒的孔壁之间为压紧式装配; 所述调控端帽的下端与所述调控杆的上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其特征是:所述内杯上的环形凹槽及所述下导向部上的环形凹槽分别为半圆状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其特征是:所述上导向部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连杆根数、所述中导向部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连杆根数及所述下导向部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连杆根数各自分别为三根或者四根。
4.一种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其特征是: 包括外杯、内杯、压紧部、上导向部、中导向部、下导向部、密封环、调控杆、调控端帽、阀塞及过滤网;所述外杯的内腔深度大于所述内杯的高度; 所述内杯的上端口设置向外延伸的环状凸缘,该环状凸缘的外径大于所述外杯的上端口内径,同时所述内杯上端口内侧设置轴向的环形沉槽;在所述内杯的杯底中心位置设置通孔,在所述内杯底端的内壁上设置径向的环形凹槽; 所述压紧部呈环状,其下端设置与所述内杯上端口壁厚配合的呈环状的卡槽; 所述上导向部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通过连杆连接且外筒的外径与所述内杯的环形沉槽槽径一致; 所述中导向部亦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亦通过连杆连接且使中导向部的外筒外径大于所述上导向部的内筒外径; 所述下导向部亦包括同轴设置的内筒和外筒,其内筒和外筒之间亦通过连杆连接,下导向部的外筒外径等于所述内杯内径,且在所述下导向部外筒的侧壁上设置径向的环形凹槽; 所述中导向部内筒孔径及所述下导向部内筒孔径均与所述调控杆的外径一致; 所述上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内杯上端处的环形沉槽内,所述压紧部的卡槽卡装在所述内杯上端口且卡槽内侧的凸臂压紧在所述上导向部上; 所述中导向部与所述下导向部同轴设置且下导向部位于下面,所述中导向部的外筒外侧壁与所述下导向部的外筒上端面之间通过周向布置的多根连杆连接,且所述过滤网便设置在所述中导向部与下导向部之间连杆形成的锥形面上; 所述下导向部对应于所述内杯底端环形凹槽处,且所述密封环便嵌置于所述下导向部的环形凹槽与所述内杯的环形凹槽之中; 所述调控杆依次穿过所述中导向部内筒及下导向部内筒,且所述调控杆下端延伸至所述内杯杯底通孔处,且该端固定设置所述阀塞,所述阀塞的外径大于所述内杯杯底通孔孔径;所述调控杆上端延伸至所述上导向部的下端面处; 所述调控端帽的下段为圆柱体且装配于所述上导向部的内筒孔径中,该圆柱体部分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上导向部内筒轴向长度,所述调控端帽的下端与所述调控杆上端连接;在所述调控杆装配于所述中导向部与下导向部之间的一段外壁上设置径向延伸的环状凸缘,且在该环状凸缘的上端面与所述中导向部内筒的下端面之间设置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其特征是:所述内杯上的环形凹槽及所述下导向部上的环形凹槽分别为半圆状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其特征是:所述上导向部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连杆根数、所述中导向部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连杆根数及所述下导向部内筒与外筒之间的连杆根数各自分别为三根或者四根。
【专利摘要】可控式茶水分离杯,包括独立的内杯和外杯,在内杯杯腔的下部设置过滤网,调节调控杆的上下位置能够控制阀塞对内杯杯底上通孔的封堵或者打开状态。使用时的初始状态下阀塞处于封堵内杯杯底通孔的状态,将茶叶放置在内杯中后向内杯中倒入热水,热水将在内杯中存积,当将茶水泡制到一定浓度后向上拉动调控杆,则泡好的茶水流入外杯中,此时便可以将内杯由外杯中取出饮用泡制好的茶水,将茶水由外杯倒出后便可以将内杯放回外杯中重新沏制茶水。所以其能够根据个人的饮茶习惯控制茶水的浓度,不会使茶叶长期与热水接触,这样既能控制茶水口感又增加了茶叶的泡制次数,达到节约目的。
【IPC分类】A47G19-22
【公开号】CN204483723
【申请号】CN201520199960
【发明人】魏子琛
【申请人】魏子琛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3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