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用蒸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30348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用蒸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用蒸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由若干笼屉堆叠组成,所述笼屉包括两个侧面板和固定在两个侧面板后方的背面板,笼屉底面为开放式结构,在侧面板内侧下部设有导轨,在侧面板内侧和背面板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凹缘和凸缘,相邻两个笼屉通过凹缘和凸缘卡接固定,在笼屉内设有抽屉,所述抽屉位于导轨上并与导轨滑动连接安装,所述抽屉为长方体形,抽屉包括固定在侧壁上的推拉杆和支撑板,支撑板为抽屉底面,本装置中锅体通过多个笼屉组成,并且在笼屉内设置与导轨滑动连接安装的抽屉,在进行蒸煮时,食品的放入和取出都十分方便,区别常规蒸锅在蒸煮完成打开时锅体烫手而带来的取出困难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烹饪用蒸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工具,具体是一种烹饪用蒸锅。
【背景技术】
[0002]烹饪指的是膳食的艺术,对食品作加工处理,使食物更可口,更好看,更好闻,一个好的料理,色香味意形养倶佳,不但让人在食用时感到满足,而且能让食物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蒸是中国厨房中一种常见的烹饪方法,指把经过调味后的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再置入厨具中利用蒸汽使其成熟的过程,在进行蒸煮食品时需要用到蒸锅。
[0003]传统的蒸锅由锅体和锅盖组成,结构比较简单,在进行蒸煮时,食品的取出和放入需要将锅盖打开,在蒸煮时产生的水蒸气在打开锅盖时突然向上溢出可能造成烫伤,并且在蒸煮时,锅内的水蒸气向上运行时遇到冷的锅盖往往变成水滴凝结在锅盖上,拿开锅盖的同时水滴会向下掉落,影响食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用蒸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种烹饪用蒸锅,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由若干笼屉堆叠组成,所述笼屉包括两个侧面板和固定在两个侧面板后方的背面板,笼屉底面为开放式结构,在侧面板内侧下部设有导轨,在侧面板内侧和背面板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凹缘和凸缘,相邻两个笼屉通过凹缘和凸缘卡接固定,在笼屉内设有抽屉,所述抽屉位于导轨上并与导轨滑动连接安装,所述抽屉为长方体形,抽屉包括固定在侧壁上的推拉杆和支撑板,支撑板为抽屉底面,在支撑板上平面中央设有圆柱空腔,在圆柱空腔的腔壁上和支撑板板面上均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支撑板上平面还设有四个隔板;所述锅盖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顶端设有手柄,在外层下端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内设置有吸水棉,在外层和内层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内层中间位置设有海绵层,所述储水槽底面呈长方形框架结构,在储水槽底面设有卡接杆,所述卡接杆与笼屉上凹缘的大小相匹配。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圆柱空腔腔壁的高度与抽屉高度相同。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四个隔板呈十字形分布将抽屉分隔成四个蒸煮格。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中锅体通过多个笼屉组成,并且在笼屉内设置与导轨滑动连接安装的抽屉,在进行蒸煮时,食品的放入和取出都十分方便,区别常规蒸锅在蒸煮完成打开时锅体烫手而带来的取出困难问题,通过在抽屉上的支撑板上平面中央设置带有透气孔的圆柱空腔,水蒸气从圆柱空腔腔壁上的透气孔及支撑板上的透气孔进入抽屉内进行蒸煮,加快蒸煮速度,并使食物受热均匀,在支撑板上设置的隔板将抽屉分隔,方便进行不同种类食物蒸煮时对于外观近似的食物进行区分,如不同馅料的包子,并且锅盖结构巧妙,能够将蒸煮时上升的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水珠进行吸收,避免打开锅盖时水再次落入固体内,保证蒸煮完成后食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笼屉的侧面剖视图。
[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笼屉的正面剖视图。
[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抽屉的俯视图。
[001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锅盖的剖视图。
[0015]图中1-锅体,11-笼屉,12-导轨,13-侧面板,14-背面板,15-凹缘,16-凸缘,2-锅盖,21-外层,22-内层,23-手柄,24-储水槽,25-吸水棉,26-连接杆,27-海绵层,28-卡接杆,3-抽屉,31-推拉杆,32圆柱空腔,33-支撑板,34-透气孔,35-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烹饪用蒸锅,包括锅体I和锅盖2,所述锅体I由若干笼屉11堆叠组成,所述笼屉11包括两个侧面板13和固定在两个侧面板13后方的背面板14,笼屉11底面为开放式结构,在侧面板13内侧下部设有导轨12,在侧面板13内侧和背面板14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凹缘15和凸缘16,相邻两个笼屉11通过凹缘15和凸缘16卡接固定,在笼屉11内设有抽屉3,所述抽屉3位于导轨12上并与导轨12滑动连接安装,所述抽屉3为长方体形,抽屉3包括固定在侧壁上用于将抽屉3推入或抽出笼屉11的推拉杆和支撑板33,支撑板33为抽屉3底面,在支撑板33上平面中央设有圆柱空腔32,所述圆柱空腔32腔壁的高度与抽屉3高度相同,在圆柱空腔32的腔壁上和支撑板33板面上均设有多个透气孔34,进行烹饪时,水蒸气从圆柱空腔32腔壁上的透气孔34及支撑板33上的透气孔34进入抽屉3内进行蒸煮,加快蒸煮速度,并使食物受热均匀,所述支撑板33上平面还设有四个隔板35,所述四个隔板35呈十字形分布将抽屉3分隔成四个蒸煮格,方便进行不同种类食物蒸煮时对于外观近似的食物进行区分,如不同馅料的包子;
[0018]所述锅盖2包括外层21和内层22,所述外层21顶端设有手柄23,在外层21下端设有储水槽24,所述储水槽23内设置有吸水棉25,在外层21和内层22之间设置有连接杆26,所述内层22中间位置设有海绵层27,所述储水槽24底面呈长方形框架结构,在储水槽24底面设有卡接杆28,所述卡接杆28与笼屉11上凹缘15的大小相匹配,进行食物的蒸煮时,通过卡接杆28将锅盖2卡接在笼屉11上可完成锅体I的密封,在进行蒸煮时锅体I内的水蒸气向上运动时一部分凝结在内层22上,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内层22小面流入储水槽24内,海绵层27能够吸收中部水蒸气凝结呈的水珠,最后一部分穿过海绵层27凝结在海绵层27内侧的水珠在冷凝后也会通过外层21和内层22之间的间隙流入储水槽24内,储水槽24内的吸水棉25能够将流入的水珠吸收,避免打开锅盖时水再次落入固体I内,保证蒸煮完成后食品的质量。
[001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装置中锅体I通过多个笼屉11组成,并且在笼屉11内设置与导轨12滑动连接安装的抽屉3,在进行蒸煮时,食品的放入和取出都十分方便,区别常规蒸锅在蒸煮完成打开时锅体烫手而带来的取出困难问题,通过在抽屉3上的支撑板33上平面中央设置带有透气孔34的圆柱空腔32,水蒸气从圆柱空腔32腔壁上的透气孔34及支撑板33上的透气孔34进入抽屉3内进行蒸煮,加快蒸煮速度,并使食物受热均匀,在支撑板33上设置的隔板35将抽屉3分隔成四个蒸煮格,方便进行不同种类食物蒸煮时对于外观近似的食物进行区分,如不同馅料的包子,并且锅盖2结构巧妙,能够将蒸煮时上升的水蒸气凝结后形成的水珠进行吸收,避免打开锅盖时水再次落入固体I内,保证蒸煮完成后食品的质量。
[002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烹饪用蒸锅,包括锅体和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由若干笼屉堆叠组成,所述笼屉包括两个侧面板和固定在两个侧面板后方的背面板,笼屉底面为开放式结构,在侧面板内侧下部设有导轨,在侧面板内侧和背面板内侧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凹缘和凸缘,相邻两个笼屉通过凹缘和凸缘卡接固定,在笼屉内设有抽屉,所述抽屉位于导轨上并与导轨滑动连接安装,所述抽屉为长方体形,抽屉包括固定在侧壁上的推拉杆和支撑板,支撑板为抽屉底面,在支撑板上平面中央设有圆柱空腔,在圆柱空腔的腔壁上和支撑板板面上均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支撑板上平面还设有四个隔板;所述锅盖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顶端设有手柄,在外层下端设有储水槽,所述储水槽内设置有吸水棉,在外层和内层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内层中间位置设有海绵层,所述储水槽底面呈长方形框架结构,在储水槽底面设有卡接杆,所述卡接杆与笼屉上凹缘的大小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用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空腔腔壁的高度与抽屉高度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用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隔板呈十字形分布将抽屉分隔成四个蒸煮格。
【文档编号】A47J27/05GK205514061SQ20162024592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9日
【发明人】黄苏红, 张进杰, 李晓辉, 楼乔明, 熊金波
【申请人】宁波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