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055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泄流(rim-Off)处理系统,更具体地但非排他地,涉及一种用于处理暴雨水(stormwater)泄流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佩斯(Perth),澳大利亚西部,因为基本上是沙质土,一种最常见的用于处理暴雨水的方法是采用取水渗井(soakwell)。典型的取水渗井包括沿垂直方位安装在土壤中的圆柱形部分。该圆柱形部分可以具有多个设置于侧壁上的孔且在底部处开口,致使水收集于取水渗井中时能够渗入下面周围的土壤中。与天沟(roofguttering)的排水沟连接的水落管被垂直装设于取水渗井的侧壁中,因而可以安全地引导暴雨水泄流并使其远离建筑物地基。取水渗井还可以直接收集来自停车场区域的雨水泄流。取水渗井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其容量受限。这意味着建筑物或开发区需要的暴雨水泄流排出区域的不渗水表面面积越大,需要安装的取水渗井就越多。但是,由于每个取水渗井首先需要在现场为数众多的地方挖掘土壤,然后再在很多地点将混凝土筒体起吊进已挖掘的孔内,安装取水渗井为劳动密集型且非常昂贵。开发本发明是为了能够提供一种液体泄流处理系统,与取水渗井相比,该系统可以全盘调整(fullyscalable)、简单、紧凑、且安装方便。本说明书中供参考的现有技术只用于图示说明,而不应认为这种现有技术在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是一般常识。
发明内容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提供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包括细长水箱结构,其具有适于被安置在地下沿基本水平的方位首尾衔接的一段或多段,所述段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使用时,当液体泄流被管道送进所述水箱结构时,所述泄流通过渗入周围土壤而被排走。有利的是,所述孔为通风窗形,因而允许水被排出但基本上能阻止泥土进入。优选通风窗形孔为大致矩形形状且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可选地,通风窗形孔可以为圆柱形。优选通风窗形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彼此基本平行且从水箱结构的内侧到外侧成向下的角度。有利的是,上表面和下表面具有这样的角度和长度,使得它们沿水平方向基本重叠。在整个说明书中,词语“水箱结构”是指适用于在地下临时存放液体的中空结构,其在基部处可以敞开或封闭。代表性的水箱结构在每一端具有端部壁,使用中,以便能形成封住的地下水箱或通道。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水箱结构的每一段采用下水道段(culvertsection)的形式。优选每个下水道段包括大致矩形的横截面,但其可为其他形状,例如,圆形顶部和具有弯曲部分的侧面,该弯曲部分取决于合理调整(scale)、具体采用的制造材料、和所涉及的设计的应用。每一下水道段代表性地具有敞开的基部。优选每个下水道段也大体呈圆柱形并带有通风窗形孔和/或在圆柱体的下半部中的圆柱形孔。优选根据现场尺寸和条件及对用于项目的设计的合理调整,每个下水道段或适于现场和现场条件应用的不同于这种形状的形状包括细长结构,细长结构形成直段或变化的形状、L-形、U-形、矩形等。可将此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用作中央收集点,而不是如由政府立项的基础设施和主要道路及地方委员会的排水井(drainagepit)之类的建筑物场所。优选每个下水道段具有被设置在每个端部处的互锁边缘,用于与相邻的下水道段互锁。通常每个下水道段由合适的材料制造。根据设计要求,优选在安装可能受到繁忙车辆交通影响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之前将用于下水道段的混凝土基脚设置在已挖掘的沟槽内。优选液体泄流处理系统还包括两块端壁板用于封闭下水道段的各端,使用时,以便形成封住的地下水箱或通道。优选液体泄流处理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安置在下水道段顶部上的预定部位处的垂直套管,用于维修目的。优选套管设有检修孔盖或格栅,用于释放背压和收集来自被密封表面而不是建筑物的暴雨水。可选地,检修孔、格栅或进入室可以是常规的由于在这些检修孔/进入室之间安装的暴雨水圆柱形水箱系统形成的停车场区域内的雨水进入井(gullypit)或排放取水渗井。每个下水道段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垂直定向的细长的排放管道,它们被安装在每个下水道段内侧。每个排放管道优选包括中空圆柱形横截面且在底部端具有开口,该开口连接到设置在下水道段的底面中的排放孔洞。处于排水管底端处的开口优选设有单向阀,用于阻止反向液流通过排放孔洞回流进下水道段。优选每个排放管道设有一系列围绕其周边和沿其长度间隔的孔,借此,使用时,允许聚集在下水道段的下半部的任何液体以受控方式通过在下水道段底面中的排水孔洞排走在整个说明书中,除非上下文要求不同,应将词“包括(动词原形)”或如“包括(现在时)”或“包括(进行时)”之类的变化理解为意味着涵盖被说明的整体或整体组,但没有排除任何其他整体或整数组。相似地,可将词语“可优选地”或如“被优选”之类的变化理解为意味着被说明的是令人满意的整体或整体组,但对本发明工作而言是非实质性的。通过参考附图对下面仅以示例方式给出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几个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特点,附图中图Ia为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第一实施例的侧向正视图;图Ib为图Ia所示系统中的下水道段部分的互锁结构的细节放大图;图Ic为图Ia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孔14的放大图;图2a为用于图Ia所示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中的下水道段的横截面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下水道段的侧壁中的通风窗形孔中的一个的横截面细节放大图;图3a为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第二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侧向正视图;图3b为图3a中所示部分的端部正视图;图3c为图3a的所示部分中使用的通风窗形插入件的放大平面图;图3d为图3a的所示部分中使用的通风窗形插入件的放大侧向正视图4a为图3a所示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带有进入室的部分的侧向正视图;图4b为图4a所示部分的端部正视图;图5a为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第三实施例的一部分的侧向正视图;图5b为图5a的所示部分的端部正视图;图5c为图5a的所示部分的平面图;图5d为图5a的所示部分上的互锁结构的细节图;图5e为图5a的所示部分的侧壁内的通风窗形孔中的一个的细节平面图和截面图;图6a为图5a所示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带有进入室的部分的侧向正视图;图6b为图6a的所示部分的端部正视图;图6c为图6a的所示部分平面图;图7为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第四实施例的端部正视图;图8a为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第五实施例的端部正视图;图8b为图8a所示系统的部件的放大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10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多个下水道段12,这些段适于被安置成沿基本水平的方位首尾衔接,从而在地下形成细长的水箱结构22。每个下水道段12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14,使用中,当暴雨水泄流被管道输送进下水道段12或通过垂直套管(verticalliners)的顶部上的格栅32进入时,水能通过吸进周围土壤而排走。在该实施例中,每个下水道段12代表性地包括矩形横截面,且通常在基部敞开,如图2a中更清楚地看到的那样。虽然下面的描述将主要参考用于处理暴雨水泄流的系统,可以理解的是,相同的系统也可适于处理其他类型的液体泄流。因此,可以了解下水道段12如何实现类似于现有取水渗井的功能,即,使暴雨水泄流通过敞开的基部和侧壁中的孔14排进周围土壤中。但是,与取水渗井不同的是,液体泄流处理系统10可以按任何数量的首尾衔接的下水道段12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以便纵向地而不是水平地增加系统的容量,安装时水平地增加系统的容量费用要昂贵得多。这种合理调整性能还能解决取水渗井要求最少间隔1800mm的需求,从而可节省现场的空间。此夕卜,还可将下水道段12的高度、长度和宽度改变成更容易适合应用并达到所要求的容量。优选每个下水道段12包括细长结构件并具有设置在每个端部处的互锁边缘,以用于与相邻下水道段12互锁,如图Ib所示。在图示实施例中,示出的每个下水道段12由混凝土制成,但是,可以理解的是,也可采用其他材料。优选在安装可能受到繁忙车辆交通影响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10之前将用于下水道段12的混凝土基脚16设置在已挖掘的沟槽内。有利的是,使孔14呈通风窗形,从而允许水被排出但基本上可阻止泥土进入下水道段。优选通风窗形孔14基本为矩形且包括上表面18a和下表面18b。优选通风窗形孔14的上表面18a和下表面18b彼此大体平行,且从下水道段12的内侧到外侧向下地成一角度,如可从图2a中更清楚地看到的那样。有利的是,上和下表面18呈这样的角度和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上、下表面沿水平方向大体重叠,如图2b中的阴影区域20所示。优选沿垂直方向测得的表面18a和18b各自长度的约三分之一重叠。通风窗形孔14的数量、形状和尺寸可以改变,以适应被设计的系统10的应用尺寸。在水箱结构22被暴雨水泄流充满、随后经由基部和侧壁排放的情况中,在合适的期限内,水箱结构22的中空内部中可能形成正压。进入传统取水渗井的液体的正压迫使盖于未被排放(unvented)的取水渗井的盖/覆盖件移开并迫使液体的正压向上,这可即时释放正压而立即引起取水渗井内出现相反情况,在此情况下随后在侧壁上存在负压,负压试图经由普通的传统孔将周围的回填物(backfillmaterials)吸入取水渗井的中空内部内。这不仅可能导致传统的取水渗井变得阻塞和失效,而且还可能导致停车场中的表面覆盖件或其它周围表面坍塌或下沉。但是,在水箱结构22的情况中,成角度的布局和通风窗形孔14的设计通过阻止泥土或其它回填物在预定点处进入水箱结构22的中空内部基本上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所述预定点处可提供应有的(integral)背压释放出口。液体泄流处理系统10优选还包括两个端部壁板24,用于封闭多个下水道段12的每个端部,使用时,以便形成被封住的地下箱形部分或通道部分水箱结构。一般而言,端部壁板24也优选由相同材料构成。优选端部壁板24具有设置于其内的一个或多个入口孔洞,用于接纳相应的入口排放管道26。入口排放管道26的直径和倒拱底高程(invertlevels)可以改变。此外,在水箱结构22的每个端部或通过侧壁可以具有多个连接部。在图Ia中示出了通过下水道段12的侧壁的备用排放管道进入点28。优选液体泄流处理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垂直套管30,该垂直套管被安置在多个下水道段12的顶部上的预定部位处,以便维修。每个套管30优选设有检修孔盖32或格栅,用于背压释放和收集来自被密封表面而不是建筑物的暴雨水。在图示实施例中,套管30为圆柱形,但可根据设计和系统所应用的项目而采取其他形状,而且,套管30具有适于应用深度所要求的高度。如果需要的话,也可采用较大直径的套管30。优选根据OHS要求设置内部铁梯或梯子。套管30允许维修工进入下水道段12的中空内部,以便进行清洁或检修工作。可选地或附加地,可将装有空气释放格栅的盖装配到套管30或装配在水箱结构22的顶部或壁部分中,以便释放背压和收集来自被密封表面而不是建筑物的暴雨水。图3和4示出了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40的第二实施例。与前面的实施例一样,系统40包括适于被安置成沿基本水平方位首尾衔接的任何数量的段42,以便在地下形成细长的水箱结构46。每一段42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44,使用时,当液体泄流被管道送进段42内时,泄流通过渗入周围土壤内而被排走。在此实施例中,每一段为大体是倒U形横截面的通道形式且通常在基部敞开,如可在图3b和4b中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可以看出,通道段42用这样的方式实现类似于现有取水渗井的功能,即暴雨水泄流可通过敞开的基部和侧壁上的孔44被排进周围土壤中。但是,与取水渗井不同的是,液体泄流处理系统40可以任何数量的能首尾衔接的通道段42的方式进行合理调整,以增大系统的容量。此外,与前述实施例一样,可改变通道段42的高度、长度和宽度,使其更容易适合应用和获得所需要的容量。图3和4中的虚线轮廓示出了两个高度减小的较小通道段42,和42”。通道段42的直径也可增加或减小以改变水箱结构46的容量。在此实施例中,通道段42优选由挤压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垂直延伸的肋42或其它这样的加强系统为通道段42的壁提供了增加的强度和刚性。利用钻通肋部分的电镀的六角螺栓和螺母将通道段42首尾衔接。可选地,根据应用,可在现场将通道段42加热焊接在一起。用于将泄流送入水箱结构46的暴雨水管线(未示出)的直径可以改变且其进入深度也可改变。管道能通过水箱结构46的侧壁或端部壁进入。如果在安装前就知道的话,可在工厂对HDPE管端进行焊接或根据工程说明书在现场被钻孔/去心。经工程设计的由HDPE制成的端部板(看不见)被焊接到水箱结构46的每个端部,以形成端部壁。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孔44为通风窗形,因而允许液体流出但基本上可阻止泥土进到通道段42。优选通风窗形孔44为大致矩形形状且包括上表面48a和下表面48b(看不见)。优选通风窗形孔44的上表面48a和下表面48b彼此大体平行,并从通道段42的内部到外部向下成一角度。有利的是,上和下表面18成这样的角度且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它们沿水平方向基本重叠。优选沿垂直方向测得各表面18a和18b的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重叠。通风窗形孔14的数量、形状和尺寸可以改变,以适应系统40所设计的应用尺寸。每个通风窗形孔44优选具有宽度为深度的两倍的尺寸,即2x宽与Ix深。通常,每个通风窗形孔44的尺寸为约IOOmm宽和50mm深。上和下表面48可形成于上壁和下壁50上,它们与侧壁51—起形成通风窗形插入件54,其可与注入模制的HDPE不同地作为单独的部件批量生产。通风窗形插入件54具有凸缘55(参考图3c),其以预切割孔的方式熔融或焊接到通道段42的内侧,如图3b所示。优选液体泄流处理系统4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安置在通道段42的顶部上预定部位处的垂直进入室56,以用于维修目的,如图4所示。进入室56被焊接到通道段42的顶部,其具有切入顶部内的合适开口,以提供进入水箱结构46的中空内部的入口。优选每个进入室56设有检修孔盖或格栅,用于背压释放和收集来自密封表面而不是建筑物的暴雨水。在图示实施例中,进入室56呈圆柱形,但根据设计和系统被应用的项目其可具有其他形状,且具有适于应用深度所要求的高度。进入室56为维修工提供进入通道段42的中空内部的入口,以便进行清洁或维修工作。可选地,检修孔、格栅或进入室可以是常规的由于在这些检修孔/进入室之间安装的暴雨水圆柱形水箱系统形成的停车场区域内的雨水进入井或排放取水渗井。图5和6示出了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60的第三实施例。与前面那些实施例一样,系统60包括任何数量的适于被安置成沿基本水平方位首尾衔接的段62,以形成地下的细长水箱结构66。每一段62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64,使用时,当泄流被管道送入段62内时,通过使泄流渗进周围土壤内而排走。在此实施例中,每一段62呈箱形下水道形式且通常在基部敞开,如可在图5b和6b中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可以看出,下水道段62用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下水道段12的方式实现这样的功能,因此对它们的操作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每个下水道段62由混凝土构成,并被钢网加固且具有多个矩形通风窗形孔64,这些通风窗形孔64以一致的矩形阵列方式形成于下水道段的侧壁中,如可在图5a中非常清楚地看到的那样。多个吊环68被设置在下水道段62的顶部上,以使其容易升起并通过起重机调节就位。该实施例中的每个下水道段62具有接近1.9m的内部宽度和接近1.Om的内部高度。与前面那些实施例一样,孔64为通风窗形孔,因此允许液体流出但基本上可阻止泥土进入下水道段62内。通风窗形孔64优选为大致矩形形状且包括上表面70a和下表面70b(参看图5e中的细节)。通风窗形孔64的设计和作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通风窗形孔14相似,在此不再描述。优选每个下水道段62由矩形结构形成且具有设置在每个端部处、用于与相邻下水道段62互锁的互锁边缘72,如图5d所示。优选该液体泄流处理系统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被安置在下水道段62的顶部上的预定部位的垂直套管74,如图6所示。每个套管74优选设有检修孔盖76或格栅,用于背压释放和收集暴雨水泄流。再者,在该实施例中,套管74为圆柱形但可根据设计以及系统被应用的项目而具有其他形状,且具有适于应用深度所要求的高度。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80的第四实施例。与前面的实施例一样,系统80包括任何数量的适于被安置成沿基本水平方位首尾衔接的下水道段82,从而形成地下细长水箱结构86。每个下水道段82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84,使用时,当泄流被管道送进段82内时,泄流可通过渗进周围土壤中而被排走。优选将多个孔84设置在侧壁内,其高度低于下水道段的中线。在该实施例中,每一段82呈圆柱形下水道形式且其代表性地具有圆形横截面。该实施例的孔84代表性地是设置在圆柱形下水道的底部部分的圆柱形孔。流入系统80内的液体泄流可通过孔84被排放进土壤中。优选液体泄流处理系统8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被安置在下水道段82的顶部上的预定部位处的垂直套管88,如图7所示。套管88与前述实施例相似,此处不再赘述。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90的第五实施例。再者,系统90包括任何数量的被安置成沿基本水平方位首尾衔接的下水道段92,因而形成地下的细长水箱结构。每个下水道段92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94,使用时,当泄流被管道送进段92内时,泄流通过渗透到周围土壤中而被排走。在该实施例中,每一段92呈圆柱形下水道段形式且代表性地具有圆形横截面。孔94优选被安排为沿每个段92的侧壁的下半部具有间距。与前面的那些实施例一样,孔94优选为通风窗形,因而允许液体流出但基本上可阻止泥土进入下水道段92内。通风窗形孔94的设计和作用与第一个实施例中的通风窗形孔14相似,此处不再赘述。优选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液体处理系统9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垂直取向的细长排放管道96,这些排放管道被安装在每个下水道段92的内侧。每个排放管道96包括中空圆柱形横截面,且在底部端具有开口,该开口与设置在下水道段92的底面内的排水孔洞相连。优选设置在排放管道的底部端处的开口装有单向阀98,用于例如,土壤中遭受升高的地下水面(watertable)时阻止液体回流通过排水孔洞回流进下水道段92中。排放管道96围绕其周边并沿其长度设有一系列间隔开的孔100。孔100允许聚集在圆柱形下水道段92的下半部或底部内的任何液体以受控方式通过在下水道的底面的排水孔洞排出。使用时,可允许积聚于下水道段的下半部中的任何液体以受控方式通过下水道段内的通风窗形孔被排走,该下水道段可为常规的由于在这些检修孔/进入室之间安装的暴雨水圆柱形水箱系统形成的停车场区域内的雨水进入井或排放取水渗井。现在,已详细描述了液体泄流处理系统的一些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具有优于现有技术的一些优点,包括以下几点(i)每个实施例在所述段的数量以及形状上可以全盘调整,对段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可以改变以适合应用。(ii)因为能够减少如小块土地的补偿区之类的老的系统设计,本系统的合理调整性能够为开发商和地方委员会提供更多的使用土地。(iii)细长的水箱结构缩小了现场占据的较小空间,相对于取水渗井能提高储存容量。(iv)通风窗形孔,尤其是与其向下的角度一起,不需要使用土工织物(geotechcloth)来防止非常多的泥土之类的进入。(ν)与现有的取水渗井相比,下水道段安装简单且方便,且能快速而廉价地安装。(vi)从当前系统的安装中挖出的材料便于计量以便借助重型推土机再使用。(vii)可以方便地用各种材料批量生产所述段,因此可降低制造费用。(viii)在现场可将所述段压缩到比传统取水渗井更小的物理空间内,因此在相似的区域内具有比传统取水渗井大得多的储存容量,而传统取水渗井必需间隔1800mm以便具有有效的渗透容量。显然,对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基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除已描述的那些实施例外,可对前述那些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型和改进。例如,虽然在所示实施例中,所述段一般只具有设置在侧壁的选择部分上的孔,可以理解的是,孔的数量、分布及间隔可与所示实施例显著不同。因此,应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权利要求1.一种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包括细长水箱结构,其具有适于被安置在地下沿基本水平的方位首尾衔接的一段或多段,所述段具有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使用时,当液体泄流被管道送进所述水箱结构时,所述泄流通过渗入周围土壤而被排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孔呈通风窗形,致使允许水流出但基本阻止泥土进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通风窗形孔大体为矩形且包括上表面和下表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通风窗形孔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彼此基本平行,且从所述水箱结构的内侧到外侧呈向下的角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呈这样的角度且具有这样的长度,使得它们沿水平方向基本重叠。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通风窗形孔呈圆柱形。7.如上面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水箱结构在每个端部具有端部壁,使用时,以便形成封住的地下水箱或通道。8.如上面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所述水箱结构的每一段采取下水道段的形式。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下水道段包括大致矩形的横截面。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下水道段具有圆形顶部和具有弯曲部分的侧面,该弯曲部分取决于合理调整、具体采用的制造材料、和所涉及的系统的应用。11.如权利要求8、9或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下水道段具有敞开的基部。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下水道段为大致圆柱形形状,且在所述圆柱体的下半部具有通风窗形孔和/或圆柱形孔。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下水道段具有被设置在每个端部处的互锁边缘,用于与相邻下水道段互锁。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用于所述下水道段的混凝土基脚优选在安装可能受到繁忙车辆交通影响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之前被设置在已挖掘的沟槽内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还包括一个或多个被安置在下水道段顶部上的预定部位的垂直套管,用于维修目的。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套管设有检修孔盖或格栅,用于背压释放且收集来自被密封表面而不是建筑物的暴雨水。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下水道段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垂直取向的细长排放管道,这些管道被安装在每个下水道段内侧。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排放管道包括中空圆柱形横截面且在底部端具有开口,该开口与设置在所述下水道段的底面中的排水孔洞连接。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处于所述排放管道的底部端的所述开口设有单向阀,用于阻止液体回流通过所述排水孔洞回流进所述下水道段。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排放管道设有围绕其周边和沿其长度间隔开的一系列孔,由此,使用时,允许聚集于所述下水道段的下半部的任何液体以受控的方式通过下水道段底面中的排放孔洞排走。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中,每个排放管道设有围绕其周边和沿其长度间隔开的一系列孔,由此,使用时,允许聚集于所述下水道段的下半部的任何液体以受控的方式通过下水道段中的通风窗形孔排走,该下水道段可以是常规的由于在这些检修孔/进入室之间安装的暴雨水圆柱形水箱系统形成的停车场区域内的雨水进入井或排放取水渗井。22.—种液体泄流处理系统,其基本如此处所描述的、并参考附图和如所述任何一幅或多幅附图所示。全文摘要一种液体泄流处理系统(10)包括细长水箱结构(22),该细长水箱结构具有适于被安置在地下沿基本水平的方位首尾衔接的一段或多段。水箱结构(22)还包括多个设置在其侧壁中的孔(14),使用时,当液体泄流被管道送进所述水箱结构(22)时,所述泄流通过渗入周围土壤而被排走。文档编号E03F5/06GK102482871SQ201080040541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申请日期2010年7月12日优先权日2009年7月13日发明者迈克尔.J.温申请人:迈克尔.J.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