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916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景观墙,具体地说,是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
背景技术
湖泊、河岸等驳岸一般采用混凝土、浆砌石挡墙等直立型刚性材料能达到很好的防汛效果,但普遍明显缺乏生态效益及景观效益。传统防汛墙通常以水泥混凝土砌成,形态为灰色平面竖向构筑物,视觉效果单一, 缺乏美观,甚至严重影响景观效果,且传统防汛墙作用单一,缺乏功能综合性与实用性;现代垂直绿化防汛墙一改传统的直壁钢筋水泥模式,把防汛墙隐入绿化带,掩蔽了防汛墙的外形,营造出防汛岸线的自然生态景观,这种防汛墙虽有一定美观作用,但并未将水净化结合起来,且垂直绿化带的植物浇灌需要耗费更多人力和资金;目前最新的防汛墙是地翻式景观防汛墙,玻璃的挡板在非汛期的时候是嵌入岸边地面中的,根据需要,玻璃基坑中可以装入灯箱,夜间作为水岸灯带,汛期可翻起组成防汛墙。这种防汛墙成本巨大,活动部件需要经常检查维护,安全性很低,适用范围小,通常只适合大型聚众广场,景观性单一,且不具有任何生态效果,与当代社会节能减排的需求背道而驰。中国专利申请CN 201238507Y,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实用新型的名称为一种多功能绿化景观墙,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绿化景观墙,所述多功能绿化景观墙包括墙基和墙体,所述墙基安置在地面之上,墙体安装在墙基上,墙体分为内墙体和外墙体, 内墙体和外墙体均采用透明耐力板或无色玻璃,或者仅将内墙体采用透明耐力板或无色玻璃,而外墙体采用不透明装置,在墙体的上方安装有墙顶,所述墙顶与墙体采用活动活动连接,所述墙顶采用圆弧形状。本实用新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但是不具有防汛功能,且不能形成引水预处理系统。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生态护岸,既具有防汛功能又能够形成引水预处理系统,同时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并且满足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追求,实现构建高效节能减排的低碳环境的多功能景观墙。但是关于这种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防汛景观墙,目前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 设有墙体和承水潭,所述的墙体上设有落水槽,所述的承水潭一端连接墙体,另一端连接驳
UU厗。所述的落水槽成凹形,落水槽设有两个侧壁,第一侧壁高度高于第二侧壁高度。所述的墙体两侧设有挡墙。所述的墙体与水平面成75-85度角。所述的墙体由生态石条块堆砌而成。[0012]所述的墙体底部设有承水潭,承水潭为立方体水池。所述的承水潭上设有出水口。所述的承水潭内底部设有渗滤层和种植层。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1、本实用新型墙体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加固,将石块堆砌成墙体, 可起到防汛作用;2、本实用新型墙体表面粗糙,水流在表面高度粗糙的石条块流过的同时会在墙体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同时也营造了优美生态景观;3、本实用新型设有承水潭,承水潭内可栽种梭鱼草、鸭跖草、灯芯草、菖蒲、再力花等湿生植物,这些植物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吸收利用、对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吸附与富集,完成了水体的第二道净化程序,通过设置出水口流入受纳水体中,减少了受纳水体的污染。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1.墙体11.落水槽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2.挡墙13.地基2.承水潭21.出水口3.驳岸请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设有墙体1和承水潭2,所述的墙体1与水平面成75-85度角,墙体1顶部设有落水槽11,所述落水槽11成凹形,凹形落水槽11设有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一侧壁111高度大于第二侧壁112的高度,所述墙体1两侧设有挡墙12,墙体1上部连接地基13,墙体1底部设有承水潭2,所述承水潭2为立方体水池,承水潭2 — 端连接墙体1底部,一端连接驳岸3,承水潭2上设有出水口 21,承水潭2底部设有渗滤层和种植层。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墙体1上设有落水槽11,所述落水槽11成凹形,凹形落水槽11设有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一侧壁111高度大于第二侧壁112的高度,落水槽11可以起蓄水效果,当落水槽11中的水位超过第二侧壁112高度时,水便可从落水槽11中流出,落水槽11中的水可以是蓄积的雨水或者从其它河流引入的水体,水缓慢从高处经墙体1滴落时可形成自然滴瀑景观;所述的墙体1选用形状不同、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生态石条块,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加固,将石块堆砌成墙体1,可以起到防汛作用,所述生态石块条为从山体上采集的未经过加工的石块,石块表面粗糙;所述墙体ι两侧设有挡墙12,可以防止水流向外飞溅;所述地基13采用水泥砂浆、砾石等混合后浇筑于夯实土壤上,起支撑墙体1和落水槽11的作用;所述的墙体1与水平面成75-85度角,在这个角度下,落水槽11上流出的水可以在表面高度粗糙的墙体1上形成一层厚度为 0. 5^1. 5mm的生物膜,所述的生物膜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在膜外附着一层薄薄的缓慢流动的附着水层,在生物膜内外、生物膜与水层之间进行着多种物质的传递过程,污水中的有机物由流动水层转移到附着水层,进而被生物膜所吸附。空气中的氧溶解与流动水体中,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之用。在此条件下,好氧菌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和同化合成,产生的(X)2和其他代谢产物一部分溶入附着水层,一部分析出到空气中。如此循环往复,使污水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从而净化污水。当生物膜超过一定厚度后,吸附的有机物在传递到生物膜内层的微生物之前就已经被代谢掉。此时内层微生物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进入内源代谢,失去其粘附在滤料上的性能而脱落下来,随水流出石条,石条表面再重新长出新的生物膜。生物膜上大量微生物具有吸附和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能力,且生物膜在水力冲刷作用下,更新速度快,微生物活性强,对水体中污染物净化效率高,建立“滴瀑水墙”。“滴瀑水墙”不仅增大了水与生物膜接触面积、强化了水体自然复氧过程,同时也营造了优美生态景观,成为水体净化的第一道程序。所述的墙体1底部设有承水潭2,承水潭2 为立方体水池,承水潭2 —端连接墙体1,另一端连接驳岸3,承水潭2上设有出水口 21,可以排出承水潭2中的水,所述的承水潭2底部设有渗滤层和种植层,所述的种植层上可栽种菖蒲、再力花等湿生植物,从落水槽11上流出的水再缓慢流入栽有植入的承水潭2,经植物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吸收利用,对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吸附与富集完成水体的第二道净化程序,经过净化的水可通过承水潭2上的出水口 21排出流入受纳水体中,减少受纳水体的污
^fe 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在驳岸3周围设置承水潭2,然后在承水潭2另一端构建墙体1,墙体1选用形态不同、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生态石条块,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浆、 钢筋混凝土加固,将石块堆砌成墙体1,可以起到防汛作用,承水潭2内设有渗滤层和种植层,土壤层上可栽种菖蒲、再力花等湿生植物,墙体1顶部设置落水槽11,墙体1两侧设置挡墙12,本实用新型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便可投入使用。墙体1上的落水槽11里可以蓄水,并通过水泵控制水的流速和流量,落水槽11的水可以是蓄积雨水或者入河水、 入湖水,水缓慢从高处经墙体1滴落时可形成自然滴瀑景观,起到美化环境的效果,承水潭 2内栽种梭鱼草、鸭跖草、灯芯草、菖蒲、再力花等湿生植物可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设有墙体和承水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上设有落水槽,所述的承水潭一端连接墙体,另一端连接驳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落水槽成凹形,落水槽设有两个侧壁,第一侧壁高度高于第二侧壁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两侧设有挡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与水平面成75-85度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由生态石条块堆砌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墙体底部设有承水潭,承水潭为立方体水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水潭上设有出水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水潭内底部设有渗滤层和种植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态净化滴瀑防汛景观墙,设有墙体和承水潭,所述的墙体上设有落水槽,所述的承水潭一端连接墙体,另一端连接驳岸。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墙体利用混凝土、水泥砂浆、钢筋混凝土加固,将石块堆砌成墙体,可起到防汛作用;本实用新型墙体表面粗糙,水流在表面高度粗糙的石条块流过的同时会在墙体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起到净化污水的效果,同时也营造了优美生态景观;本实用新型设有承水潭,承水潭内可栽种梭鱼草、鸭跖草、灯芯草、菖蒲、再力花等湿生植物,这些植物对有机物的进一步吸收利用、对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吸附与富集,完成了水体的第二道净化程序,通过设置出水口流入受纳水体中,减少了受纳水体的污染。
文档编号E02B3/14GK202131583SQ201120196498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3日
发明者刘晓培, 张饮江, 文晓峰, 李娟英, 李岩, 段婷, 王聪, 董悦, 路安明, 马海峰 申请人:上海海洋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