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475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泥石流防治工程,特别是在应对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灾害方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防治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一般而言,滑坡和泥石流是两种不同的块体运动类型。在重力、动水压力、地震或其它某种力的作用影响下,沿斜坡或边坡向下整体滑移的岩土体称为滑坡;携带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块石、碎石、漂石、卵石、砂)和粘土质细粘土的洪水流,沿着陡峻的沟床向下游快速运动的现象称为泥石流。[0003]滑坡常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的,具体到每个滑坡又有其不同的主要作用因素和诱发因素。滑坡治理总是针对主要因素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它或控制其影响,同时辅以其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以限制其他因素的作用。例如当地下水特别发育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者,应以地下排水工程为主;若河流冲刷、人工开挖或堆载使滑坡失去力学平衡者则应以防冲刷、支挡和减重、压脚等力学平衡措施为主。有条件时总是优先采用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减重、压脚等容易实施且见效快的措施。滑坡治理还应同时考虑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尤其是在城镇地区。[0004]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采取坡面、沟道兼顾,上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方案。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在实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应与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其防治效益的有效发挥。[0005]滑坡转化型泥石流具有特殊的能量转换方式,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条件下岩石碎块与泥水混合体的运动类型。通常是在泥石流沟或其支沟源头一带发育一大滑坡,活动后形成滑坡型泥石流,阻塞主沟溃决形成主沟泥石流危害下游。其形成及活动过程非常复杂,支沟为滑坡型粘性泥石流,常伴有气垫效应产生。因此滑坡转化型泥石流与一般的滑坡、泥石流不同,它兼具滑坡和泥石流的一些特征,滑坡型泥石流速度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最为常见一种的转化模式是主沟道两侧山体高陡,受地层岩性和区域地质构造等作用,沟道一侧滑坡呈群发性特征,另一侧山体则较为稳定,在地震、强降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滑坡侧山体大范围滑动,但滑坡前缘临空空间很小,受对面沟岸阻挡后,滑坡将逐渐处于自然压脚状态,滑坡物质在沟内堆积,成为沟谷泥石流的严重隐患。顾及到此类滑坡整体复活后可能的堆积范围广、高度大,作用于拟建泥石流沟拦挡坝上的推力较大以及沟口坝基条件差的特点,认为该类拦挡坝不仅需要考虑上游泥石流残余物质的冲击作用、还需考虑滑坡堆积体推力和主动压力的影响这一主要威胁。但是,目前针对该类型泥石流灾害尚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治技术。发明内容[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依据“拦挡、排导为主, 辅以稳坡固床"的综合防治原则,提供一种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确保流域内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防治工程更为合理、有效和经济。[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0008]所述的新型防治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联系梁、钢绳网、钢筋混凝土挂板、金属波纹管涵和浆砌片石六个部分构成。[0009]所述的新型防治结构的实施方法是在泥石流沟口位置分三排设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整体布局呈空间桩林形式,各排桩按梅花形交错布置,单排桩内部以及各排桩之间通过联系梁连接,沟内侧两排桩的桩后分别挂钢绳网,沟口侧一排桩的桩后挂钢筋混凝土挂板,沟底地表附近挂板上设置金属波纹管涵,各排桩的桩周地表进行浆砌片石铺砌。[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结构能有效排导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稀性物质,减少和消除泥石流的冲击能量,并能应对突发性滑坡推力的威胁,提高防治工程的可靠性。


[001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治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治结构断面布置示意图;[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治结构立面布置示意图。[0015]图中1.钢筋混凝土抗滑桩,2.联系梁,3.钢绳网,4.钢筋混凝土挂板,5.金属波纹管涵,6.浆砌片石。
具体实施方式
[0016]本实用新型是在泥石流沟口位置分三排设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桩之间设置联系梁,各排桩桩后分别挂钢绳网和钢筋混凝土挂板,挂板上设置金属波纹管涵,桩周地表进行浆砌片石铺砌。[0017]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整体布局呈空间桩林形式,平面上分三排设置,各排桩按梅花形交错布置,单排桩内部以及各排桩之间的桩心距为4 Sm。沟内侧两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为圆形截面钻孔桩,沟口侧一排桩为矩形截面人工挖孔桩,各排桩埋入地表以下的长度不少于桩长的一半,且嵌入基岩的长度不少于5m。单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内部以及各排桩之间通过联系梁连接,联系梁的截面为矩形,各排联系梁伸入两侧山体基岩的长度不少于 2. 5m。在沟内侧两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的桩后分别挂钢绳网,该钢绳网由高强钢丝绳编制成网,外涂防腐剂,网格尺寸10 30cm,此两排挂钢绳网的抗滑桩主要用于排导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稀性物质,减少和消除泥石流的冲击能量。沟口侧一排桩的桩后挂钢筋混凝土挡土板,此排挂板的抗滑桩主要应对突发性滑坡推力的威胁。沟底地表附近挂板上设置金属波纹管涵,用于排导通过钢绳网流出的稀性物质。各排桩的桩周地表5 IOm范围内进行浆砌片石铺砌,用于防止降雨和地表水造成的桩周淘蚀。
权利要求1.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治结构包括钢筋混凝土抗滑桩(1)、联系梁O)、钢绳网(3)、钢筋混凝土挂板G)、金属波纹管涵(5)和浆砌片石 (6)六个部分;所述的防治结构是在泥石流沟口位置分三排设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1),桩之间设置联系梁O),各排桩桩后分别挂钢绳网( 和钢筋混凝土挂板G),挂板上设置金属波纹管涵(5),桩周地表进行浆砌片石(6)铺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筋混凝土抗滑桩(1)整体布局呈空间桩林形式,平面上分三排设置,各排桩按梅花形交错布置,单排桩内部以及各排桩之间的桩心距为4 S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内侧两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1)为圆形截面钻孔桩,沟口侧一排桩为矩形截面人工挖孔桩,各排桩埋入地表以下的长度不少于桩长的一半,且嵌入基岩的长度不少于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1)内部以及各排桩之间通过联系梁( 连接,联系梁的截面为矩形, 各排联系梁伸入两侧山体基岩的长度不少于2. 5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钢绳网(3)由高强钢丝绳编制成网,外涂防腐剂,网格尺寸10 3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内侧两排钢筋混凝土抗滑桩(1)的桩后分别挂钢绳网(3),沟口侧一排桩的桩后挂钢筋混凝土挂板G),沟底地表附近挂板上设置金属波纹管涵(5);各排桩的桩周地表5 IOm范围内进行浆砌片石(6)铺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新型防治结构。该结构由钢筋混凝土抗滑桩、联系梁、钢绳网、钢筋混凝土挂板、金属波纹管涵和浆砌片石六个部分构成。该结构的实施方法是在泥石流沟口位置分三排设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整体布局呈空间桩林形式,各排桩按梅花形交错布置,单排桩内部以及各排桩之间通过联系梁连接,沟内侧两排桩的桩后分别挂钢绳网,沟口侧一排桩的桩后挂钢筋混凝土挂板,沟底地表附近挂板上设置金属波纹管涵,各排桩的桩周地表进行浆砌片石铺砌。本实用新型能有效排导滑坡转化型泥石流的稀性物质,减少和消除泥石流的冲击能量,并能应对突发性滑坡推力的威胁,提高防治工程的可靠性。
文档编号E02B3/04GK202298556SQ20112041151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6日
发明者吴红刚, 宋响军, 张俊德, 张红利, 马惠民 申请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勘察设计分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