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787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属于农业领域。
背景技术
冷浸田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和人为经营的双重影响,其主要分布在山丘谷地泉水溢出带或冲积平原低洼地。冷浸田由于长期渍水,造成土粒高度分散,形成糊状烂泥田或无结构软粘的青泥层,冷浸田产量远低于非冷浸田。目前,冷浸田治理主要以开沟、排水与埋暗管为主,由于工程改造费时,费工且费力,将冷浸田渍水排出,又会造成宝贵的水资源浪费。山垅耕地地常受季节性干旱的影响,水成为山垅田农业发展的制约因子,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成为丘陵农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该装置可以同时解决山垅冷浸田地下水排渍与周边非冷浸田灌溉用水的问题,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一种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包括插在山垅冷浸田的中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底部开口铺设有过滤层,所述中空管上开口设置有密封盖;所述中空管位于过滤层上方的周壁上与一输水管相连通。上述过滤层由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鹅卵石层、黑木炭层、棕毛层和鹅卵石层构成。上述输水管与储水池相联接。上述储水池位于中空管下游,所述输水管截面呈楼梯状。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效的解决冷浸田中渍水问题,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现将渍水资源化利用;利用山地丘陵特有的条件,在丘陵间低洼之处的台地上修蓄水池,就地解决水源,不仅花钱少,见效快,保证率高,而且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2为中空管;3为过滤层;4为密封盖;5为输水管;6为储水池;31为鹅卵石层;32为黑木炭层;33为棕毛层;A为山垅冷浸田。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参考图例,一种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包括插在山垅冷浸田A的中空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2底部开口铺设有过滤层3,所述中空管2上开口设置有密封盖4 ;所述中空管2位于过滤层3上方的周壁上与一输水管5相连通。上述过滤层3由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鹅卵石层31、黑木炭层32、棕毛层33和鹅卵石层31构成。上述输水管5与储水池6相联接。上述储水池6位于中空管2下游,所述输水管5截面呈楼梯状。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在冷浸田泉眼或线眼处埋下中空管,中空管可以是空心水泥柱或PVC塑料管,其高度130cm,直径40 cm,空心水泥柱壁厚2cm,PVC塑料管壁厚 0.5cm,水泥柱或PVC塑料管露出地上20 cm,其上端用水泥井盖或塑料管盖密闭,距水泥柱或PVC塑料管底端30cm处,挖出水口,接上6cm孔径的PVC塑料管(输水管)。在水泥柱或PVC塑料管底部依次铺上小块鹅卵石、黑木炭、棕毛和小块鹅卵石,每层分别铺2cm 3cm,累计高度10cm,经过过滤的冷泉水无悬浮物或杂质,可用于农田灌溉水。根据冷浸田中的点泉或线泉分布,结合山垅面积和出水量,每666. 7m2可埋设2 3个空心水泥柱;根据水位自然落差(H> an),将冷浸田中水引向下游台地处灌溉池(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储水池)中,灌溉池的标准200CmX300CmX 150cm,每个中空管对应1个灌溉池,每个灌溉池可供下游台地1333. 4m2 2000. Im2蔬菜地供水需求。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方法1)确立布置埋管点在山垅田上下游高差约ail的区域,寻找冷浸田的点泉或线泉处,根据出水量,铺设2 3个空心水泥柱或PVC塑料管。2)埋管规格及方法空心水泥柱或PVC塑料管的度高130cm,直径40 cm,其中空心水泥柱壁厚3cm,PVC塑料管壁厚0. 5cm,水泥柱或PVC塑料管露出地上20cm,其上端用水泥井盖或PVC塑料管盖密闭,距水泥柱或PVC塑料管底端30cm处,挖6 cm孔径的洞口,接上PVC塑料管。3)渍水过滤方法在水泥柱底部依次铺上小块鹅卵石、黑木炭、棕毛和小块鹅卵石,每种物料分别铺2cm 3cm,累计10cm,经过过滤的冷泉水水质达到灌溉用水的标准。4)渍水引流与利用利用水位自然落差,将渍水引到平原区的灌溉池中,每个引水管可供200cmX300cmX 150cm灌溉池的蓄水要求,每个灌溉池可供平原区1333. 4m2 2000. Im2蔬菜地供水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使用方法1)确立布置埋管点在山垅田上下游高差约5m的区域,寻找冷浸田的点泉或线泉处,根据出水量,铺设2 3个空心水泥柱或PVC塑料管。2)埋管规格及方法空心水泥柱或PVC塑料管的高180cm,直径40cm,厚3cm,其中空心水泥柱壁厚3cm,PVC塑料管壁厚0. 5cm,水泥柱或PVC塑料管露出地上20cm,其上端用水泥井盖或PVC塑料管盖密闭,距水泥柱或PVC塑料管底端30cm处,挖6cm孔径的洞口,接上PVC塑料管。3)渍水过滤方法在水泥柱底部或PVC塑料管依次铺上黑木炭、棕毛和小块鹅卵石,每种物料分别铺6cm 7cm,累计20cm,经过过滤的冷泉水用于农田灌溉。4)渍水引流与利用利用水位自然落差,将渍水引到平原区的灌溉池中,每个引水管可供200cmX300cmX 150cm灌溉池的蓄水要求,每个灌溉池可供平原区1333. 4m2 2000. Im2蔬菜地供水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包括插在山垅冷浸田的中空管, 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底部开口铺设有过滤层,所述中空管上开口设置有密封盖;所述中空管位于过滤层上方的周壁上与一输水管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层由自下而上依次铺设的鹅卵石层、黑木炭层、棕毛层和鹅卵石层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水管与储水池相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池位于中空管下游,所述输水管截面呈楼梯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山垅冷浸田排渍及渍水循环利用的装置,包括插在山垅冷浸田的中空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底部开口铺设有过滤层,所述中空管上开口设置有密封盖;所述中空管位于过滤层上方的周壁上与一输水管相连通,该装置可以同时解决山垅冷浸田地下水排渍与周边非冷浸田灌溉用水的问题,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文档编号E03B11/00GK202323903SQ2011204666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何春梅, 李昱, 李清华, 林新坚, 林诚, 王飞 申请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