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840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地漏阀体和地漏盖,地漏腔体为上端入口和下端出口连通的腔体,地漏阀体包括阀盖和阀腔,位于地漏腔体内、地漏盖下方、地漏腔体下端出口的上方,地漏阀体上设有能使阀盖和阀腔自由闭合、打开并不易脱离阀腔的装置,阀盖活动连接在阀腔下端,阀盖打开时,地漏腔体连通,阀盖闭合时,地漏腔体不连通。地漏盖可以是盲板,也可以是有一个或多个孔洞的板,并位于地漏腔体的上端入口处或上端入口处内。本发明结构合理科学,使用于地漏排水时,阀盖自动打开,排水完毕后阀盖自动闭合,配合带水封地漏使用,解决了水封容易干涸、散发异味、虫鼠进入室内的一系列问题,有效改善室内卫生环境。
【专利说明】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排水地漏,具体涉及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
【背景技术】
[0002]地漏是建筑排水系统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排水附件,目前使用的地漏多为直通式地漏,下方增设存水弯,也有采用自带水封地漏的,但都存在地漏水封存水因蒸发、长期得不到补水而干涸,导致排水管道内的有毒有害气体跑入室内,影响室内卫生环境,长期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甚至传播疾病。排水管道内还容易滋生蚊虫、蟑螂、老鼠等生物并活动于排水管道内,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地漏很少考虑这个方面,不具备阻止这些生物爬入室内的功能,也就为此类生物爬入室内提供了可能,实际中虫鼠也常通过地漏爬入室内。

【发明内容】

[000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建筑中使用,可以防止小虫从排水管道中经地漏口爬入房间且使地漏水封不易干涸,房间不易产生异味,改善居住及生活环境的一种建筑用防虫防干涸地漏。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地漏阀体和地漏盖,所述地漏腔体为上端入口和下端出口连通的腔体,所述地漏阀体包括阀腔和阀盖,并位于地漏腔体内,阀盖活动连接在阀腔下端,阀盖可打开、闭合阀腔,所述地漏盖为盲板或孔状板。
[0005]进一步的,所述阀盖和阀腔为连杆式连接,阀盖上设置连杆头,地漏阀体上设置与连杆头配合固定的孔,阀盖底面一端设置有配重块。
[0006]进一步的,所述地漏腔体的下端出口与地漏腔体的上端入口呈80°?180°夹角。
[0007]进一步的,所述地漏腔体下端设置一个或多个出口。
[0008]进一步的,所述地漏腔体上端入口处设置有若干榫卯钉,地漏盖对应榫卯钉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榫卯钉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地漏盖上设置有高出地漏面的柱形连通管。
[0010]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本发明用于建筑中,地漏腔体下端出口处连接排水横支管,地漏腔体上端入口处排放地面积水和器具排水,水从地漏盖处排入,从地漏阀体下端开口流出,从地漏腔体下端出口处流入排水横支管,因地漏阀体下端的孔洞连接着阀盖上的连杆头,阀盖连杆头把阀盖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设置有配重块,另一部分与阀腔下端出口相闭合或打开(活动连接),由此,阀盖连杆头和阀腔孔洞形成杠杆作用。当上方排水时,阀盖自动打开阀腔,当水排放完毕时,阀盖在配重块的作用下自动闭合阀腔。当阀盖和阀腔闭合时,形成相对封闭,使排水横管中的小虫或气体无法从地漏腔体下端出口处跑入。根据目前国家相关规范,地漏必须要有水封,当阀盖和阀腔闭合时能有效阻止地漏下游的水封蒸发,防止水封因蒸发而干涸,使排水立管、横管的有害气体不易跑入房间,提高排水安全性,保障室内卫生环境。本发明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适用性广,具有良好的防虫防干涸效果。【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0014]图3为本发明密封阀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地漏盖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所示,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1、地漏阀体2和地漏盖3,地漏腔体I为上端入口 4和下端出口 12连通的腔体,地漏盖3与地漏腔体I活动连接,地漏腔体I内设置地漏阀体2,地漏阀体2包括阀盖5、阀腔6,阀盖5活动固定在阀腔6下端,可闭合或打开阀腔6。
[0022]如图3所示,阀盖5和阀腔6为连杆式连接,阀盖5上设置连杆头7,地漏阀体2上设置与连杆头7配合固定的孔8,阀盖5底面一端设置有配重块9。
[0023]如图4所示,地漏腔体I下端设置一个出口,地漏腔体I的下端出口 12与地漏腔体I的上端入口 4呈约90°夹角。
[0024]如图2所示,地漏腔体I上端入口处设置有若干榫卯钉13,地漏盖3对应榫卯钉13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榫卯钉孔14。
[0025]地漏盖3为盲板或孔状板。
[0026]实施例2
[0027]如图1所示,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1、地漏阀体2和地漏盖3,地漏腔体I为上端入口 4和下端出口 12连通的腔体,地漏盖3与地漏腔体I活动连接,地漏腔体I内设置地漏阀体2,地漏阀体2包括阀盖5、阀腔6,阀盖5活动固定在阀腔6下端,可闭合或打开阀腔6。
[0028]如图3所示,阀盖5和阀腔6为连杆式连接,阀盖5上设置连杆头7,地漏阀体2上设置与连杆头7配合固定的孔8,阀盖5底面一端设置有配重块9。
[0029]如图5所示,地漏腔体I下端设置一个出口,地漏腔体I的下端出口 12与地漏腔体I的上端入口 4呈180°夹角。
[0030]如图2所示,地漏腔体I上端入口处设置有若干榫卯钉13,地漏盖3对应榫卯钉13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榫卯钉孔14。[0031]地漏盖3为盲板或孔状板。
[0032]实施例3
[0033]如图1所示,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1、地漏阀体2和地漏盖3,地漏腔体I为上端入口 4和下端出口 12连通的腔体,地漏盖3与地漏腔体I活动连接,地漏腔体I内设置地漏阀体2,地漏阀体2包括阀盖5、阀腔6,阀盖5活动固定在阀腔6下端,可闭合或打开阀腔6。
[0034]如图3所示,阀盖5和阀腔6为连杆式连接,阀盖5上设置连杆头7,地漏阀体2上设置与连杆头7配合固定的孔8,阀盖5底面一端设置有配重块9。
[0035]如图6所示,地漏腔体I下端设置两个出口,地漏腔体I的下端出口 12与地漏腔体I的上端入口 4呈90°夹角。
[0036]如图2所示,地漏腔体I上端入口处设置有若干榫卯钉13,地漏盖3对应榫卯钉13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榫卯钉孔14。
[0037]地漏盖3为盲板或孔状板。
[0038]地漏盖3上设置有高出地漏盖3平面的柱形连通管15。
[0039]实施例4
[0040]如图1所示,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1、地漏阀体2和地漏盖3,地漏腔体I为上端入口 4和下端出口 12连通的腔体,地漏盖3与地漏腔体I活动连接,地漏腔体I内设置地漏阀体2,地漏阀体2包括阀盖5、阀腔6,阀盖5活动固定在阀腔6下端,可闭合或打开阀腔6。
[0041]如图3所示,阀盖5和阀腔6为连杆式连接,阀盖5上设置连杆头7,地漏阀体2上设置与连杆头7配合固定的孔8,阀盖5底面一端设置有配重块9。
[0042]如图4、5、6所示,地漏腔体I下端设置一个出口,地漏腔体I的下端出口 12与地漏腔体I的上端入口 4呈180°夹角。
[0043]如图2所示,地漏腔体I上端入口处设置有若干榫卯钉13,地漏盖3对应榫卯钉13的位置设置相应的榫卯钉孔14。
[0044]如图7所示,地漏盖3为孔状板,孔状板上设置有高出地漏盖3平面的柱形连通管15。
[004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基础上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包括地漏腔体(I)、地漏阀体(2)和地漏盖(3),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腔体(I)为上端入口(4)和下端出口(12)连通的腔体,所述地漏阀体(2)包括阀盖(5 )和阀腔(6 ),并位于地漏腔体(I)内,阀盖(5 )活动连接在阀腔(6 )下端,可闭合或打开阀腔(6),所述地漏盖(3)为盲板或孔状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5)和阀腔(6)为连杆式连接,阀盖(5)上设置连杆头(7),地漏阀体(2)上设置与连杆头(7)配合固定的孔(8),阀盖(5)底面一端设置有配重块(9)。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腔体(I)的下端出口(12)与地漏腔体(I)的上端入口(4)呈80°?180°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腔体(I)下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腔体(I)上端入口处设置有若干榫卯钉(13),地漏盖(3)对应榫卯钉(13)的位置设置有相应的榫卯钉孔(14)。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虫防干涸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盖(3)上设有高出地漏面的柱形连通管(15)。
【文档编号】E03F5/042GK103938684SQ201310021259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1日
【发明者】林国强, 邱寿华 申请人:昆明群之英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