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漩流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1173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漩流井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漩流井体,所述漩流井体上端通过环梁固定,所述漩流井体外还环绕一圈积水井;所述漩流井体上部设有排水管,底部为凸起球面形。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漩流井,水从排水管流入漩流井后,所形成的漩涡使水中的氧化铁能尽快沉淀于底部,水通过底部向两边扩散,且会进去两侧积水处,经过自吸泵抽入沉淀池完成氧化铁的沉淀。且底部为凸起球面,使氧化铁不会只积于中心部位,会往边缘扩散,方便氧化铁的清理。
【专利说明】一种漩流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漩流井。

【背景技术】
[0002]传统漩流井,水从排水管中位置流入漩流井,水经漩流井底部柱间空隙流入两旁,水中氧化铁沉淀在底部,清水进入积水处位置,完成氧化铁的沉淀。但由于设计时未考虑24小时工作,不能从中间抓取氧化铁,只能从边缘抓取,造成中间氧化铁沉淀过多,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清理,为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且清除难度大。清除后,由于设计时导角位置坡度较大,造成未堆积氧化铁时,空间狭小,不方便抓取氧化铁,只有当氧化铁完全覆盖后,才能进行抓取作业,对底部空间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并且当氧化铁堆积一定程度,可以抓取时,氧化铁几乎已经堵死,水难以顺利通过,需要进行人工清理。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漩流井,为漩流井的稳定运行带来诸多便利。
[000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漩流井体,所述漩流井体上端通过环梁固定,所述漩流井体外还环绕一圈积水井;所述漩流井体上部设有排水管,底部为凸起球面形。
[0005]所述底部边缘设有导角,所述导角角度为30度。
[0006]所述球面弧度为25度。
[0007]所述环梁距离漩流井体顶端距离为1500mm。
[0008]所述积水井高度低于漩流井体高度3820mm。
[0009]所述镟流井体直径为4000mm。
[0010]所述积水井与漩流井体之间的间距为2500mm。
[0011]所述漩流井体和积水井的壁厚均为300mm。
[00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漩流井,水从排水管流入漩流井后,所形成的漩涡使水中的氧化铁能尽快沉淀于底部,水通过底部向两边扩散,且会进去两侧积水处,经过自吸泵抽入沉淀池完成氧化铁的沉淀。且底部为凸起球面,使氧化铁不会只积于中心部位,会往边缘扩散,方便氧化铁的清理。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0013]1、对漩流井结构提出优化改善,使原本沉淀在中间底部的氧化铁,在进水冲刷形成漩涡的带动下,最大程度的在边缘沉淀,方便行车抓取沉淀氧化铁。
[0014]2、边缘斜坡设计坡度减小,为抓取带来便利。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漩流井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漩流井氧化铁堆积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7]其中:1漩流井体,2环梁,3积水井,4排水管,5导角,6球面形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0019]如图1-2所示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漩流井体1,所述漩流井体I上端通过环梁2固定,所述漩流井体I外还环绕一圈积水井3 ;所述漩流井体I上部设有排水管4,底部为凸起球面形底部6,底部边缘设有导角5,所述导角5角度为30度。球面弧度为25度。环梁2距离漩流井体I顶端距离为1500mm。积水井3高度低于漩流井体I高度3820mm。漩流井体I直径为4000mm。积水井3与漩流井体I之间的间距为2500mm。漩流井体I和积水井3的壁厚均为300mm。
【权利要求】
1.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包括漩流井体,所述漩流井体上端通过环梁固定,所述漩流井体外还环绕一圈积水井;所述漩流井体上部设有排水管,底部为凸起球面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边缘设有导角,所述导角角度为30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面弧度为2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梁距离漩流井体顶端距离为1500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井高度低于漩流井体高度3820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流井体直径为4000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井与漩流井体之间的间距为2500臟。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漩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漩流井体和积水井的壁厚均为300臟。
【文档编号】E03F5/14GK204151896SQ201420386384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4日
【发明者】李鹏, 丁建忠, 邱枫 申请人: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