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锚与地锚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88453阅读:6457来源:国知局
地锚与地锚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锚与地锚的施工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简单地设置从挡土墙墙壁的外侧固定钢丝的结构的地锚与地锚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挡土墙临时设施作为支撑地面的临时构造物用于防止建设地下构造物时掘凿地盘时发生的地盘的坍塌现象。

所述挡土墙临时设施分为利用通常的钢材的H桩子的施工法、利用地锚的施工法、支撑掘凿地面的支柱上直接施加轴力的预压荷载的施工法、向支腰梁上施加预应力的施工法、使用桁架形状的支腰梁的施工法等。

在所述挡土墙临时设施支撑地面的挡土墙墙壁借助地锚来固定。

所述地锚的一端填筑在穿孔的地面内的方式固定,另一端部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的外侧的方式支撑地面,使得固定所述挡土墙墙壁。

参照图1及图2,所述地锚3插入在朝下倾斜地形成在地面2的穿孔2a内,插入的一端根据注入在所述穿孔2a内的灌浆4来固定。并且,所述地锚3的另一端贯通支撑地面的挡土墙墙壁1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所述地锚3包括支腰梁固定件5,支撑梁固定件5,包括:多个钢丝3a,插入在地面2的穿孔2a内;头快3b,所述钢丝3a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所述支腰梁5将所述头快3b设置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上。

参照图1,所述支腰梁固定件5,包括:支腰梁5a,朝横方向上下隔开配置于所述挡土墙墙壁1上;墙挂5b,分别支撑托住所述支腰梁5a,基座5c,两端连接在两个所述支腰梁5a与所述支腰梁5a,并安装有所述头快3b。在所述支腰梁5a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之间分别具备槽支撑体5d,槽支撑体5d用于实施填孔作业来填补所述支腰梁5a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间隔。

参照图2,所述支腰梁固定件5,包括:支腰梁5a,朝横方向配置于所述挡土墙墙壁1上,并安装有所述头快3b;墙挂5b,分别支撑托住所述支腰梁5a,在所述支腰梁5a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之间分别具备槽支撑体5d,槽支撑体5d用于实施填孔作业来填补所述支腰梁5a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间隔。

即,所述地锚3设置墙挂5b来固定朝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突出的钢丝3a的另一端部,在其上设置支腰梁5a后实施填孔作业,然后设置基座5c来进行施工。

即,所述通常的地锚3为从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固定钢丝3a的工程复杂且作业量多,因此,浪费作业时间且钢材的使用量也多,从而,浪费施工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施工,使得减少施工费用的地锚与地貌的施工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地锚设置于由挡土墙墙壁支撑的地面的穿孔内,使得支撑所述挡土墙墙壁,本发明的地锚,包括:多个钢丝构件,插入于所述地面的穿孔内,两端部中一端朝所述挡土墙墙壁的外侧突出;固定件,配置于所述地面的穿孔内,使得所述钢丝构件的一端固定在穿孔内;头块,固定朝所述挡土墙墙壁的外侧突出的所述钢丝构件的端部;支腰梁构件,安装所述头块构件;以及基座,具有固定所述支腰梁构件的支腰梁固定面,并具有倾斜地形成于所述支腰梁固定面,使得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的外侧面的固定倾斜面。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地锚的施工方法,包括:穿孔施工挡土墙墙壁的地面的步骤;形成在所述地面的穿孔上插入钢丝构件的步骤;在所述穿孔内注入灌浆后固化的步骤;在所述挡土墙墙壁的外侧配置支腰梁构件,在支腰梁构件与所述挡土墙墙壁之间设置基座构件来固定所述基座构件的步骤;在所述基座构件固定所述支腰梁构件的步骤;安装固定有所述钢丝构件的头块构件的步骤。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将朝挡土墙墙壁的外侧突出的端部通过一个基座简单地固定,使得简单地实施施工工程,从而,减少施工作业时间且节省钢材量及施工费用。

本发明能稳定地执行钢丝的紧张作业,使得大大地改善施工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地锚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2是现有的地锚的其他例的概略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地锚的概略图。

图4至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构件的多种实施例的图。

图7是挡土墙墙壁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上安装基座构件的一例的图。

图9至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固定框的一例的图。

图12至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固定框的其他实施例的图。

图15至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固定框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18至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固定框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21至图23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固定框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24及图25是根据本发明的基座固定框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的地锚的施工方法的框图。

图27至图32是根据本发明的地锚的施工方法的概略图。

图中

1:挡土墙墙壁,2:地面,10:钢丝构件,11:钢线部,12:被覆部,20:固定件,30:块构件,31:支承板,32:块部,40:支腰梁构件,41:第一支腰梁部,42:第二支腰梁部,40a,腹部,40b,支撑部,50:基座构件,50a,支腰梁固定面,50b,固定倾斜面,50c,第一基座突起部,50d,第二基座突起部,51:第一板部,52:第二板部,53:支撑板部,54:第三板部,55:加固板部,60:间隔保持构件,61:内插体,70:灌浆注入管构件,71:灌浆,80:基座固定框,81:上板构件,81a,固定突起部,82:板连接构件,82a,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c,直角体,83,上部螺母构件,84,放置板构件,85:下部螺母构件,86:下板构件,87:引导构件,88:辅助固定构件,89:板固定构件,90:支腰梁固定件,91:固定板构件,92:盖板构件,93:支腰梁固定螺栓构件,94:支腰梁固定螺母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地锚设置于支撑挡土墙墙壁1的地面2的穿孔2a内支撑所述挡土墙墙壁1。

所述挡土墙墙壁1设置于掘凿的地面2的墙面支撑地面2以防地面2被坍塌。所述地锚支撑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方式固定以便所述挡土墙墙壁1支撑地面2。

在所述地面2形成朝下倾斜的穿孔2a,在所述穿孔2a插入所述地锚。

所述地锚包括插入于所述地面2的穿孔2a内的多个钢丝构件10。所述钢丝构件10包括包围钢线部11与所述钢线部11的被覆部12。所述钢线部11被拉伸根据反作用力将所述挡土墙墙壁1朝所述地面2侧拉紧,使得提高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支撑力。

所述钢丝构件10插入于所述地面2的穿孔2a内,两端部中一端位于所述地面2的穿孔2a内的内侧,另一端朝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突出。

所述钢丝构件10的一端在所述穿孔2a的内侧连接固定在固定件20。所述钢丝构件10在一端侧连接于内插体61。即,所述钢丝构件10通过所述内插体61连接后,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件20。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地锚进一步包括间隔保持构件60,间隔保持构件60插入于所述穿孔2a内保持所述钢丝构件10的间隔,并多个所述钢丝构件10并排配置。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地锚进一步包括灌浆注入管构件70,灌浆注入管构件70一端插入于所述穿孔2a内,另一端朝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突出。所述灌浆注入管构件70形成为管或软管形状,用于将灌浆71注入在所述穿孔2a的内部。灌浆71通过所述灌浆注入管构件70注入到所述穿孔2a内的方式填充,填充的灌浆71固化后将所述内插体61及所述固定件20固定在所述穿孔2a内,所述内插体61在固化的灌浆71内作为卡止件在所述灌浆71内更加坚固地固定所述钢丝构件10的一端。

所述钢丝构件10的另一端朝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突出固定在头块构件30。所述钢丝构件10贯通所述头块固件30,并端部被拉伸的状态下固定在所述头块构件30上。所述头块构件30固定在支腰梁构件40上,所述支腰梁构件40朝横方向配置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上。优选地,所述支腰梁构件40包括第一支腰梁部41与第二支腰梁部42,第一支腰梁部41与第二支腰梁部42隔开配置,在其间形成有供所述钢丝构件10通过的间隔。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形成为“[”字形的梁,使得分别朝腹部40a的两端部侧的一侧突出地设置有支撑部40b,所述支撑部40b相互对向配置,并安装在基座构件50上。

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形成为“[”字形的梁,使得支撑部40b在腹部40a的两端部侧突出,在两个所述支撑部40b中任一个支撑部40b安装在所述基座构件50上,在两个所述支撑部40b中另外一个支撑部40b安装有所述头块构件30。

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相隔开配置,并安装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上,以便所述支撑部40b相互朝外地配置供多个所述钢丝构件10通过。

所述头块构件30包括,支承板31,安装在所述支腰梁构件40,块部32,安装于所述支承板31,并贯通固定有所述钢丝构件10。当固定在所述块部32的所述钢丝构件10被拉紧时产生负荷,所述支承板31将所述负荷均匀地分散在隔开的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并所述块部32在隔开的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稳定地被支撑。

所述基座构件50,具备,固定面50a,固定有所述支腰梁构件40;固定倾斜面50b,倾斜地形成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使得直接接触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的方式固定,因此,焊接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

图4至图6是所述基座构件50的多种实施例的图,参照图4至图6,优选地,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突出地设置有第一基座突起部50c。所述第一基座突起部50c设置于从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幅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上侧,所述支腰梁构件40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使得将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在挡土墙墙壁1上时,防止从所述支腰梁构件40滑下的现象。并且,第二基座突起部50d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与所述第一基座突起部50c隔开地突出。所述第二基座突起部50d从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幅度方向设置于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下部侧,所述支腰梁构件40设置于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使得将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在挡土墙墙壁1上时,将所述基座构件50朝上侧移动时挂在所述支腰梁构件40,因此,将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在挡土墙墙壁1的过程中防止所述支腰梁构件40从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过渡地脱离的现象。

以下更加详细说明将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在挡土墙墙壁1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地锚的施工方法。

参照图4,所述基座构件50,包括,第一板部51,具备支腰梁固定面50a,支腰梁固定面50a的上面安装有所述支腰梁构件40;第二板部52,以竖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下部面,并具备从一侧到另一侧上方向或下方向倾斜的下部面。所述第二板部52的倾斜的下部面是所述固定墙斜面50b。所述第二板部52具有三角形状,并且是直角三角形,与直角相对的斜面是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所述固定墙斜面50b,在属于直角三角形的底边的面上安装所述第一板部51。

参照图5,所述基座构件50进一步包括以横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下端部的支撑板部53。

所述支撑板部53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下端部以便朝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两侧突出,使得更加放宽支撑在所述第二板部52的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面积,从而更加稳定地固定。所述支撑板部53的倾斜的下部面是所述固定倾斜面50b。

所述第二板部52具有直角三角形形状,在与直角相对的斜面固定有所述支撑板部53。

并且,参照图6,所述基座构件50进一步包括第三板部54,第三板部54以竖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下端部,并具备从一侧朝另一侧上方向或下方向倾斜的下部面。所述第三板部54的下部面倾斜与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下部面的倾斜度相同或不同。

所述第三板部54以竖方向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下端部,修改所述第二板部52的高度及倾斜度来容易地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上。并且,所述基座构件50进一步包括加固板部55,加固板部55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两侧面,使得固定在所述第二板部52与所述第三板部54。所述第二板部52具有直角三角形,在与直角相对的斜面固定所述第三板部54。

多个所述加固板部55分别隔开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板部52的两侧面,使得更加加固所述第二板部52与所述第三板部54的连接部分的韧度。

图7是以C.I.P(Cast-In-Placed Concrete Pile)施工法施工的挡土墙墙壁1的一例。所述C.I.P(Cast-In-Placed Concrete Pile)施工法为,利用掘凿装备以规定深度穿孔底面2,在穿孔的垂直孔里插入圆筒形壳体后,在所述圆筒形壳体的内部插入钢筋或砂石、“H”梁桩子等后,将浇注混凝土来形成的混凝土柱子与外周面接触的状态连续施工的方法。

参照图7,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不能朝一直线均匀地施工,而是不规则地施工。以C.I.P(Cast-In-Placed Concrete Pile)施工法形成的混凝土柱子上为了固定所述基座构件50插入“H”梁,在此混凝土柱子上露出“H”梁1a凸缘。图7的“A”部、“B”部、“C”部是作为固定所述基座构件50的部分,不规则地配置露出的凸缘的安装面,这是为了确认朝横方向一直线配置的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挡土墙墙壁1之间的间隔Sd的不规则现象。

所述“A”部、“B”部、“C”部上的凸缘的安装面不规则时,焊接固定在露出的凸缘上,露出的凸缘的安装面不规则时,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朝横方向一直线配置于已设定的设施上,然后调整所述基座构件50的位置来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上。

通常,为了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朝横方向一直线地固定,需要进行填孔作业,但本发明的地锚为,如图8所示,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安装所述支腰梁构件40,将所述基座构件50的固定倾斜面50b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接触的状态下,若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则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所述支腰梁构件40朝一直线支撑。即,本发明的地锚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位置朝一直线定位后,从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来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准确地安装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上。因此,通常为了填补支腰梁构件40与挡土墙墙壁1之间的间隔需要进行填孔作业,但根据本发明的地锚移动三角形状的基座构件50来调整固定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位置,从而,无需填孔作业也能简单地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朝一直线定位,从而能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上。

另一方面,参照图9至图25,根据本发明的地锚进一步包括基座固定框80,基座固定框80,结合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在结合的状态下可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

图9及图10,图12及图13,图15及图16,图18及图19,图21及图22,图24及图25是示出所述支腰梁构件40包括第一支腰梁部41与第二支腰梁部42,第一支腰梁部41与第二支腰梁部42相隔开配置,其间形成有供所述钢丝构件10通过的间隔,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分别形成为突出的“[”字形梁,并在腹部40a的两端部侧突出地设置有支撑部40b。

图11、图14、图17、图23示出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第二支腰梁部42分别形成为突出的“H”形梁,并在腹部40a的两端部侧支撑部40b朝腹部40a的两侧突出。

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具有“[”字形梁或“H”字形梁,此外可实施多种梁形状。

所述基座固定框80,包括:上板构件81,安装于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上部;放置板构件84,局部挂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下部面;以及连接构件82,可分离地连接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

并且,所述基座固定框80进一步包括下板构件86,下板构件86配置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两端侧分别从所述第一板部51的幅度方向朝两侧突出,在两端侧贯通所述板连接构件82。所述下板构件86安装于所述第一板部51的支腰梁固定面50a,调整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间隔。

在所述下板构件86的下部两侧具备朝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两侧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构件87。所述引导构件87分别接触于所述第一板51的两侧,使得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支腰梁40借助所述基座固定框80安装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状态下,所述基座构件50沿着所述第一板部51顺畅地直线移动,从而容易地调整固定的位置。

并且,所述引导构件87与所述第一板部51相同的厚度形成,使得填补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与所述下板构件86之间的间隔,保持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水平状态来稳定地固定所述支腰梁40。

所述放置板构件84具有直角四角板形状,直角四角板形成有贯通所述板连接构件82的孔,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至少部分以水平状态稳定地挂在所述基座构件50。所述放置板构件84挂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下部面。

所述板连接构件82的下端部从所述第一板部51的幅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朝下部突出,使得在下端侧结合所述放置板部84,从而挂住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下部面。

并且,在所述上板构件81的下部面具备固定突起部81a,固定突起部81a在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突出。

所述固定突起部81a挂在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或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固定所述上板构件81的位置,所述上板构件81放在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上侧的支撑部40b,使得当设置所述基座固定框80时,防止所述上板构件81滑下的事故。

所述基座固定框80为,在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之间配置所述第一支腰梁构件40及第二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的第一板部51,从而,保持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状态。

所述基座固定框80结合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安装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在结合的状态下可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

所述基座固定框80为,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所述支腰梁构件40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的状态下被解体,从而,从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分离。

所述基座固定框80为,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状态下,容易地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并防止作业中所述基座构件50降落的事故,从而,容易地进行设置所述基座构件50与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作业,并稳定地进行作业。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地锚进一步包括支腰梁固定件90,支腰梁固定件90,支腰梁固定件90用于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可分离地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上。

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为,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当解体挡土墙墙壁1时,分离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来进行再使用。

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包括:固定板构件91,安装在所述基座构件50;盖板构件92,至少局部与所述固定板构件91重叠,其他局部与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下部局部重叠;支腰梁固定螺栓构件93,贯通所述固定板构件91与所述盖板构件92;以及支腰梁固定螺母构件94,与所述支腰梁固定螺栓构件93耦合。

所述固定板构件91一体地突出于所述盖板构件92的下部面。所述固定板构件91与所述盖板分离,使得根据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下部面,即根据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支撑部40b的厚度具有不同的厚度。

所述固定板构件91以不同的厚度形成,因此,选择符合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支撑部40b的厚度的固定板构件来使用。

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为,将所述固定板构件91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状态下,将所述盖板构件92安装在所述固定板构件91的上部面后,所述盖板构件92的局部覆盖所述支撑部40b的局部的状态下,将所述支腰梁固定螺栓构件93贯通所述盖板构件92、所述固定板构件91、所述基座构件50后,在所述支腰梁固定螺栓构件93的端部耦合所述支腰梁固定螺母构件94,从而,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上。并且,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为,若将固定螺母构件94从所述支腰梁固定螺栓构件93解开分离,则从所述基座构件50分离,所述支腰梁构件40也会与所述基座构件50分离。

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具备多个,使得分别将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稳定地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并在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的支撑部40b侧具备两个,在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支撑部40b侧分别具备两个。

参照图9至图23,所述板连接构件82包括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板部51的幅度方向的两侧,所述板连接构件82两端中至少一侧与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中一个螺栓耦合。

连接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幅度方向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板部51的外侧,因此,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安装在所述支腰梁固定面50a的状态下,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来调整为位置。

所述板连接构件82利用螺栓耦合连接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使得在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第一板构件84之间加压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来稳定地固定。

参照图9至图17,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配置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使得连接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

参照图9至图11,更加详细地说明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使得在两端部分别耦合上部螺母构件83与下部螺母构件85,使得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上部面固定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位置。

此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上端部形成耦合所述上部螺母构件83的螺纹,在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下端部形成耦合所述下部螺母构件85的螺纹。

参照图12至14更加详细地说明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上板构件81,下端部贯通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与下部螺母构件85耦合,从而,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上部面固定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位置。

此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下端部形成有耦合所述下部螺母构件85的螺纹。

参照图15至图17更加详细说明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分别多个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所述放置板部84分别贯通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

参照图18至图23,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幅度方向分别配置于两侧外侧。

此时,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从所述第一板部51的幅度方向的一侧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幅度方向的两侧外侧。

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从所述第一板部51的幅度方向的另一侧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42的幅度方向的两侧外侧。

并且,在所述放置板部84的两端分别贯通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或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优选地,借助所述下板构件86与辅助固定构件88来连接。

所述辅助固定构件88,包括:辅助连接螺栓88a,贯通所述下板构件86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辅助连接螺母88b,与所述辅助连接螺栓88a耦合。

所述辅助固定构件88将所述下板构件86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一体地连接,使得固定所述下板构件86的位置。所述辅助连接螺栓88a贯通所述下板构件86、所述引导构件87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使得在端部侧耦合所述辅助连接螺母88b。

参照图18至图20,更加详细地说明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两端分别贯通在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使得在两端部分别耦合上部螺母构件83与下部螺母构件85,从而,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上部面可固定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位置。

此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上端部形成耦合所述上部螺母构件83的螺纹,在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下端部形成耦合所述下部螺母构件85的螺纹。

参照图21至图23,更加详细地说明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实施例。

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上板构件81,下端部贯通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与下部螺母构件85耦合,从而,在所述第一板部51的上部面固定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位置。

此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固定杆构件82a与所述第二连接固定杆构件82b的下端部形成耦合所述下部螺母构件85的螺纹。

参照图24及图25,所述板连接构件82包括直角体82c,直角体82c,在两端部中一侧固定在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中一个,另一侧用螺栓耦合。

所述直角体82c配置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用于可分离地连接所述上板构件81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

所述直角体82c包括“L”字形直角或“[”字形直角,并以竖方向竖立,使得上端部固定在所述上板构件81的下部面,下端部可分离地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连接。

所述“L”字形直角以竖方向竖立,使得纵断面为“L”字形的直角,所述“[”字形直角以竖方向竖立,使得纵断面为“[”字形的直角,在一侧形成开放部,朝所述开放部侧露出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的连接部分来提高连接作业的方便性。并且,所述“L”字形直角或“[”字形的直角在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一面与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的垂直面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的垂直面中一面接触,另一面贯穿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来配置,使得支撑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之间的间隔,从而,将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稳定地与所述基座构件50结合。

所述直角体82c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下板构件86,所述基座固定框80进一步包括板固定构件89,板固定构件89可分离地连接所述下板构件86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

所述板固定构件89,包括:板固定螺栓89a,贯通所述下板构件86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板固定螺母89b,与所述板固定螺栓89a耦合。

所述板固定构件89为,将所述下板构件86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一体地连接,使得固定所述下板构件86的位置。所述板固定螺栓89a贯通所述下板构件86、所述引导构件87与所述放置板构件84,在端部侧耦合所述板固定螺母89b。

根据本发明的使用地锚的地锚的施工方法为如下。

参照图26及图27至图32,根据本发明的地锚的施工方法为,包括:挡土墙墙壁1穿孔施工的地面2的步骤S100;在形成在地面2的穿孔2a插入钢丝构件10的步骤S200;在所述穿孔2a内注入灌浆71来固化的步骤S300;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配置支腰梁构件40,在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之间设置基座构件50,使得固定所述基座构件50的步骤S400;在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步骤S500;在所述支腰梁构件40安装固定有所述钢丝构件10的头块构件30的步骤S600。

插入所述钢丝构件10的步骤S200插入多个钢丝构件10,所述钢丝构件10的一端侧局部朝所述穿孔2a的外侧,即,朝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突出的方式插入所述钢丝构件10。并且,在插入于所述穿孔2a内的所述钢丝构件10的端部侧具备内插体61及固定件20。并且,插入所述钢丝构件10的步骤S200为,在插入到所述穿孔2a内的多个钢丝构件10上安装间隔保持构件60来保持所述钢丝构件10的间隔。省略对所述内插体61、所述固定件20以及所述间隔保持构件60的实施例的重复说明。

插入所述钢丝构件10的步骤S200为,在灌浆注入管构件70的所述穿孔2a内可注入灌浆71,将灌浆注入管构件70与所述钢丝构件10一起插入,并注入所述灌浆71来固化的步骤S300为,灌浆71通过所述灌浆注入管构件70注入到所述穿孔2a内的方式填充。

所述基座构件50是三角形状作为一例,省略所述基座构件50的实施例的重复说明。

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为,所述第一支腰梁部41与所述第二支腰梁部42根据其他连接体连接的状态,借助吊车提升配置于已设定的位置。

固定所述基座构件50的步骤S400为,包括:在所述基座构件50的支腰梁固定面50a设置所述支腰梁构件40,利用基座固定框80结合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的步骤S410;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结合,所述基座构件50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接触的状态下,借助所述基座固定框80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使得调整所述基座构件50的位置的步骤S420;将定位的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的步骤S430。

调整所述基座构件50的位置的步骤S420为,根据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安装面之间的间隔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来决定所述基座构件50的安装位置及对所述基座构件50的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安装位置。

所述基座构件50焊接固定在所述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面。

所述基座固定框80为,所述支腰梁构件40与所述基座构件50结合的状态下可移动所述基座构件50,省略对所述基座固定款80的实施例的重复说明。

在所述基座构件50固定所述支腰梁构件40的步骤S400,包括;借助支腰梁固定件90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可分离地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上的步骤S510;分离消除所述基座固定框80的步骤S520。

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是用于将所述支腰梁构件40可分离地固定在所述基座构件50,省略对所述支腰梁固定件90的实施例的重复说明。

安装所述头块构件30的步骤S600为,在所述头块构件30贯通所述钢丝构件10的端部侧来突出后,从突出的所述钢丝的一端部侧拉紧所述被覆部12内的所述钢线部11来向所述钢丝构件10施加张力后,将所述钢丝构件10固定在所述头块构件30上。

本发明将朝挡土墙墙壁1的外侧突出的端部通过一个基座简单地固定,使得实现施工工程简单化,缩短施工作业时间,减少钢材量及施工费用。

本发明能稳定地实施钢丝的紧张作业,使得大大提高施工性。

本发明并不被所述实施例限定,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实施多种变更及修改是属于本发明构成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