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9366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



背景技术:

自来水管路停水时管路内形成负压,水箱内的水会通过进水阀进入自来水管路而导致对自来水管路中水的污染,因此,马桶水箱的进水阀通常具有防虹吸结构,防虹吸结构包括连通进水阀阀体内外的进气口,当阀体内形成负压时,外界空气通过该进气口进入阀体内以防止负压的产生,而现有大多数活塞式进水阀的进气口位置较低,如专利号为ZL03271438.6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活塞式进水阀,由于其进气口设置于活塞机构以下的位置,导致CL线(即水箱临界水位线,定义为进水阀虹吸开始或虹吸结束时两者中较低的水位线)被拉低,从而使得该进水阀无法适用于工作水位较高的水箱,进而使得进水阀与水箱的通配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包括设有进水管与出水管的阀体和一与浮子联动的止水活塞,所述止水活塞活动装设在所述阀体上并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述阀体上部高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位置设有一向上延伸的第一管环,以及一间隔套于所述第一管环外侧的第二管环,所述第一管环的内腔形成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管环与第一管环之间的间隙形成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的第二流道,所述阀体顶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相通设置的进气孔,所述阀体与第一管环之间设有向上移动封堵所述进气孔向下移动打开所述进气孔的防虹吸垫,水流由进水管进入并依次经由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流至所述出水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环的底端开口构成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所述第一管环的顶端开口构成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所述第二管环与第一管环之间的间隙的顶端开口构成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所述第二管环与第一管环之间的间隙的底端开口构成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设置在进水管的侧壁,所述止水活塞横向活动装设 在阀体内并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相贴合或相分离。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纵向布置,且所述出水管套接在所述进水管外,所述进水管包括纵向布置的导管和布置于导管顶端并设有导流通道的中空调节栓,所述导流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导管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水口即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述止水活塞打开和关闭该导流通道的出水口,所述调节栓和/或止水活塞连接有控制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止水活塞之间最大出水间隙的调节机构。

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调节栓上远离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水口的一端并带有外螺纹或内螺纹的螺杆,以及所述阀体上转动装接的对应带有内螺纹或外螺纹的调节帽,通过转动调节帽带动所述调节栓横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止水活塞横向滑动装设在所述阀体的侧壁上,所述阀体相对所述止水活塞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调节帽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调节帽设有与所述阀体内侧壁相限位配合的限位部,所述调节帽位于阀体内的一侧还设有防转筋或防转槽,所述阀体上对应设有防转槽或防转筋。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环内还设有整流器,水流进入所述第一流道经由整流器整流后进入所述第二流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设于所述第一管环底端围绕的阀体的中部,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处设有一环形凸沿,该环形凸沿与所述第一管环之间形成一底部封闭上端开口的环槽,所述整流器装接于该环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环与第二管环之间还设有一隔离管环,该隔离管环围绕所述第一管环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管环之间形成一隔离腔,所述隔离腔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所述隔离腔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

优选的,所述阀体顶部设有与所述第二管环密封连接的压盖,所述压盖的顶壁周圈间隔设有若干进气孔和/或所述压盖的顶壁中心设有一进气孔。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通过在所述阀体上部高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的位置设有一向上延伸的第一管环,以及一间隔套于所述第一管环外侧的第二管环,所述第一管环的内腔形成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相连通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管环与第一管环之间的间隙形成与所述出水管相连通的第二流道,所述阀体顶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相通设置的进气孔,所述阀体与第一管环之间设有向上移动封堵所述进气孔向下移动打开所述进气孔的防虹吸垫,水流由进水管进入并依次经由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流至所述出水管,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以提高活塞式进水阀的CL 线,使进水阀与水箱的通配性更好,并且结构简单。

2.通过使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纵向布置,且所述出水管套接在所述进水管外,所述进水管包括纵向布置的导管和横向布置于导管顶端并设有导流通道的中空调节栓,所述导流通道的进水口与所述导管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水口即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所述止水活塞打开和关闭该导流通道的出水口,所述调节栓和/或止水活塞连接有控制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止水活塞之间最大出水间隙的调节机构,在水压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机构调节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止水活塞之间最大出水间隙的调节机构,避免由于各个零件的连接误差而导致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止水活塞之间最大出水间隙过小或过大,从而避免该最大出水间隙太小使得水箱注水时间太长的问题,或者是,该最大出水间隙太大而导致止水活塞的胶垫变形,从而无法止水的问题。

3.通过所述止水活塞横向滑动装设在所述阀体的侧壁上,所述阀体相对所述止水活塞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孔,所述调节帽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安装孔内且所述调节帽设有与所述阀体内侧壁相限位配合的限位部,所述调节帽位于阀体内的一侧还设有防转筋或防转槽,所述阀体上对应设有防转槽或防转筋,以防止调节帽松动,结构更稳定。

4.通过所述第一管环与第二管环之间还设有一隔离管环,该隔离管环围绕所述第一管环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管环之间形成一隔离腔,防虹吸进气时,隔离管环可将水隔离在隔离腔外,进而优先从进气孔吸气,可使进水阀的CL线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整体剖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调节帽的立体示意图。

图4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调节栓的立体示意图。

图5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整流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进水时的局 部剖视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进气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9绘示了图8中A的放大图。

图10绘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提高防虹吸能力的活塞式进水阀,包括设有进水管与出水管20的阀体100和一与浮子80联动的止水活塞30,所述止水活塞30活动装设在阀体100上并打开或关闭进水管的出水口101,本实施例中,进水管与出水管20纵向套接配合,出水管20套接在进水管外,止水活塞30为一端装有胶垫的滑块,所述阀体100上部高于进水管的出水口101的位置设有一向上延伸的第一管环12,以及一间隔套于第一管环12外侧的第二管环13,第一管环12的内腔形成与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101相连通的第一流道14,第二管环13与第一管环12之间的间隙形成与出水管20相连通的第二流道15,阀体100顶部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流道14相通设置的进气孔70,具体为,阀体100顶部设有与第二管环13密封连接的压盖102,所述压盖102的顶壁周圈间隔设有若干进气孔70,阀体100与第一管环12之间设有向上移动封堵进气孔70向下移动打开所述进气孔70的防虹吸垫50,具体的,防虹吸垫50设置在阀体100的压盖102与第一管环12的顶端之间的间隙中,防虹吸垫50向上移动抵靠在压盖102上,防虹吸垫50向下移动抵靠在第一管环12的顶端上,水流由进水管进入并依次经由第一流道14及第二流道15流至所述出水管20。

本实施例中,第一管环12的底端开口构成第一流道14的进口,第一管环12的顶端开口构成第一流道14的出口,第二管环13与第一管环12之间的间隙的顶端开口构成第二流道15的进口,第二管环13与第一管环12之间的间隙的底端开口构成第二流道15的出口。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101设置在进水管的侧壁,使水流横向流出,止水活塞30横向活动装设在阀体100内并与进水管的出水口101相贴合或相分离,具体为,止水活塞30装有胶垫的一端与进水管的出水口101相贴合或相分离,另一端与一抬杆90转动 连接,浮子80随水箱内的水上下浮动带动抬杆90转动进而拉动止水活塞30横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包括纵向布置的导管10和布置于导管10顶端并设有导流通道的中空调节栓11,所述导流通道的进水口113与所述导管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导流通道的出水口114即为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101,具体为,调节栓11横向布置于导管10的顶端,导流通道的进水口113位于调节栓11的底部,导流通道的出水口114位于调节栓11的侧部,止水活塞30打开和关闭该导流通道的出水口114,调节栓11和/或止水活塞30连接有控制进水管的出水口101与止水活塞30之间最大出水间隙的调节机构,通过设置调节机构调节进水管的出水口101与止水活塞30之间最大出水间隙,避免由于各个零件的连接误差导致该最大出水间隙过小或过大,从而避免该最大出水间隙太小使得水箱注水时间太长的问题,或者是,避免该最大出水间隙太大导致止水活塞30的胶垫变形,从而无法止水的问题。

本实施例优选的,如图3和4所示,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调节栓11远离导流通道的出水口114的一端并带有外螺纹或内螺纹的螺杆111,以及阀体100上转动装接的对应带有内螺纹或外螺纹的调节帽40,通过转动调节帽40带动调节栓11横向移动,具体为,螺杆111设有外螺纹112,调节帽40对应设有内螺纹41。

本实施例中,所述止水活塞30横向滑动装设在阀体100的侧壁上,阀体100相对止水活塞30的侧壁上设有安装孔21,调节帽40可转动地装设在安装孔21内且调节帽40设有与阀体100内侧壁相限位配合的限位部,调节帽40位于阀体100内的一侧还设有防转筋或防转槽,所述阀体100对应设有防转槽或防转筋,具体为,调节帽40伸入安装孔21一侧的直径与安装孔21的直径相适配,调节帽40位于阀体100内的一侧直径大于安装孔21的直径以形成调节帽40的限位部,使调节帽40从阀体100的内侧伸入安装孔21内并轴向限位于安装孔21处,调节帽40位于阀体100内的一侧还设有防转筋42,阀体100对应设有若干防转槽18,通过防转筋42与防转槽18的配合可防止调节帽40松动,结构更稳定,并增强档位感,调节时的操作体验更好,并且调节帽40露出安装孔21的一侧设有十字槽,可使用工具进行调节,操作更省力。

本实施例优选的,第一管环12内还设有可纵向移动的整流器60,水流进入第一流道14经由整流器60整流作用后进入第二流道15。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流道14的进口设于所述第一管环12底端围绕的阀体100的中部,第一流道14的进口处设有一环形凸沿16,该环形凸沿16与第一管环12之间形成一底部封闭上端开口的环槽,整流器60装接于该环槽内,具体为,所述环槽的底 壁为向上凸起的弧形底壁,整流器60为内顶部设有导流锥61的圆筒管,该导流锥61由上至下的直径逐渐变小,整流器60的底壁与所述环槽的弧形底壁配合形成过流间隙,整流器60的外壁上设有若干导流筋62,各导流筋62之间的间隙形成过流间隙。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实施动作。

如图6所示,进水阀进水时,止水活塞30横向移动打开进水管的出水口101,水流由导管10进入并经过调节栓11内的导流通道的出水口114流出,水流进一步向上由环形凸沿16处的第一流道14的进口喷涌出进入第一流道14,整流器60的导流锥61对喷涌出的水进行整流,使高速水流经整流器60底部流至整流器60与第一管环12之间的导流间隙,进而以环状水冲击防虹吸垫50,使防虹吸垫50平稳上移封堵进气孔70,最后经由第二流道15向下流至出水管20排入水箱,当需要调节进水阀进水管的出水口101与止水活塞30之间的最大间隙时,直接用手或通过工具转动调节帽40,使调节栓11横向移动进而调节进水管的出水口101与止水活塞30之间的最大间隙;如图7所示,当进水阀产生负压时,此时防虹吸垫50下移关小了第一流道14,进气孔70打开,空气由进气孔70进入关小后的第一流道14,并通过调节栓11的导流通道进入导管10来阻断虹吸,这里,使防虹吸垫50下移关小第一流道14的目的在于减小防虹吸所需的气量,进水阀防虹吸的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在于,所述第一管环12与第二管环13之间还设有一隔离管环17,该隔离管环17围绕所述第一管环12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管环12之间形成一隔离腔19,所述隔离腔19的进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4,所述隔离腔19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5。本实施例具体为,隔离管环17的底端与第一管环12的顶端配合形成L形的隔离腔19,进气时,隔离管环17将水隔离在隔离腔外,进而优先从进气孔70吸气,使CL线进一步提高,其它未述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压盖102的顶壁中心设有一进气孔70,防虹吸垫50向上移动封堵该进气孔70即可,因此无需设置整流器60,其它未述部分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一致,这里不再赘述;还可以是,压盖102的顶壁周圈及中心同时设有进气孔也可实现本发明目的,其结构及工作原理与上述相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上述的进水管与出水管纵向套接配合的底 进水式的进水阀,也适用于侧进水式的进水阀,只需在结构上稍作调整即可,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