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处理系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雨水收集弃流过滤存储渗漏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中的雨洪管理系统主要采用树状结构,雨水入水口等同于树的末梢树叶,设置于地下的雨水支管等同于小树枝,上述较小的雨水支管将雨水汇入更大的支管,雨水支管再汇入雨水主管路。树形雨洪管理的缺点在于:1、由于汇集的雨水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时点,雨水中的成分含量不同,这不利于初期雨水弃流及后期雨水的净化处理;2、当系统局部排洪不畅时,上游雨洪叠加超出支路处理范围,导致整个系统处理功能下降或崩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域雨水收集存储渗漏系统,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智能网格雨洪管理系统,所述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包括若干个雨水处理模块,每个雨水处理模块由设置在路面或路沿下方的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净化设备、存储渗漏装置组成,弃流装置和过滤净化设备设置在存储装置上,收集装置通过管道与弃流装置入水口相连接,弃流装置通过导液口与过滤净化设备相贯通,过滤净化设备通过雨水收集管与存储渗漏装置内部相贯通。
作为选择,收集装置包括垂直设置于路沿下方的收集入水口以及紧贴收集入水口设置于路面上的沉积腔,收集入水口通过引水管与收集过滤腔相连接,收集过滤腔顶部设置有活动盖板,收集过滤腔底部设置有排水管与弃流装置入水口相连接,收集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一过滤挂篮;收集装置入水口处垂直设置有过滤挡板,沉积腔入口设置有活动栅栏隔板,沉积腔壁与路面接触位置设置有L型缓冲块,活动栅栏隔板的三条边缘设置在L型缓冲块上,剩余一边紧贴过滤挡板,采用铰链方式与过滤挡板形成活动连接,活动栅栏隔板及L型缓冲块顶部均与路面平齐,L型缓冲块以及过滤挡板下方均设置有水泥垫块,入水口底部低于路面,沉积腔底部设置有渗水口。
作为选择,所述弃流装置内部位于导液口所在的侧壁上设置有浮球腔室,浮球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将其分割为上腔室与下腔室,分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将上下腔室贯通,浮球腔室外壁靠近底部位置设置横向有弃流隔板,弃流隔板将弃流装置内部剩余的空间分割为蓄流腔和弃流腔,弃流隔板上设置有弃流口,将蓄流腔与弃流腔相贯通,浮球腔室外壁上部设置有贯通蓄流腔与上腔室的进液口,贯通蓄流腔与下腔室的漏液口,以及贯通下腔室与弃流腔的排液口,进液口设置有可拆卸的挡条。
作为选择,弃流装置内还设置有用于开闭通孔的第一浮球阀与开闭弃流口的第二浮球阀,第一浮球阀的浮球设置于蓄流腔内,通过第一连接杆与设置于上腔室内的第一球塞相连接;第二浮球阀的浮球设置于下腔室内,通过第二连接杆与设置于蓄流腔内的第二球塞相连接,弃流口下方设置有磁吸阀,弃流装置内部靠近顶端位置设置有泄洪口,泄洪口底部高于导液口上口部,弃流装置底部还设置有与弃流腔贯通的弃流管道,弃流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选择,所述过滤净化设备内设置有逆向过滤装置,所述逆向过滤装置包括设置于导液口下方的法兰挡板以及环形内壁,法兰挡板和环形内壁包围而成的腔室下方开口为过滤入口,组合式过滤装置设置于过滤入口上方,雨水收集管位于组合式过滤装置上方。
作为选择,所述组合式过滤装置包括框架和过滤模块,框架内部设置有数层过滤格,过滤模块设置在过滤格内,过滤模块的尺寸、大小均相等,互相之间可替换,过滤模块内设置有过滤芯体,过滤芯体为石英砂、活性炭、滤网或滤布。
作为选择,所述过滤净化设备底部设置有排污口和排污通道,排污口面积小于导液口面积,排污口上方设置有第三浮球阀,排污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所述浮球阀包括第三球塞、第三连接杆和第三浮球,第三球塞上设置有漏液口,第三浮球设置于环形内壁与过滤净化设备壁之间,第三浮球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限位板。
作为选择,所述罐体为双层壁结构,内胆壁所包围的腔室构成储水腔,内胆壁和外壁间的腔室构成渗漏腔,渗漏腔内间隔设置有支撑肋板,支撑肋板上开设有引水孔,罐体外壁下部开设有渗漏孔,内胆壁上部设置有贯通储水腔与渗漏腔的溢流孔,溢流孔上设置有单向阀,储水腔内还设置有抽水泵,抽水泵一端设置于靠近储水腔底部位置,另一端通过设置于罐体顶部的检修口与雨水回用装置相连接,罐体底部设置有支撑座,罐体设置于路面下方的基建坑内,基建坑壁和底部铺设有渗水土工布,基建坑底部设置有加固层,支撑座设置于加固层上方,基建坑壁和罐体间设置有滞流渗流层,滞流渗流层由直径1mm-10mm的砂砾石组成。
作为选择,子系统间的渗漏边界相接或互相交叉,各子系统设置有监控装置,监控装置与系统中央控制模块相连接,监控装置设置在弃流装置导液口、储水腔内部以及滞流渗流层内。
前述方案各结构的具体作用在于:
1.在本方案中,实施区域被分割为若干个分区,每个分区设置一个单独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括若干个雨水处理模块,每个雨水处理模块能单独实施雨水前期弃流、过滤净化以及存储渗漏功能。
2.各子系统的渗漏边界相接或互相交叉,能够最大限度覆盖实施区域内的地下土壤,将整个区域联通成为大型雨水存储-地下水渗漏系统,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3.降雨后雨水从收集装置进入弃流装置,前期被污染的雨水被弃流,然后弃流装置开始收集相对较为干净的雨水,此部分雨水进入过滤净化设备,被过滤装置所过滤,然后通过管道进入存储渗漏装置的储水腔内存储,当雨水存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通过渗漏腔向外渗漏,或者通过抽水泵抽入雨水回用装置,实现了雨水收集-精准弃流-过滤-存储-再利用的环保节能效果,能完全能够满足城市建设中关于雨水处理的相关需求。
4.在收集装置中,沉积腔的位置设置于入水口之前,在降雨后路面雨水流入入水口前,必须先经过沉积腔,使雨水中夹杂的泥沙进入沉积腔内沉积,同时入水口上设置有过滤挡板,将水中的漂浮物与大型垃圾拦截在入水口外,当雨水进入过滤腔后,过滤挂篮再次对未背过滤挡板拦截的较细小的杂质进行过滤,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使进入收集管道的雨水被充分过滤预处理,提高了管路内的雨水清洁度。入水口宽度小于沉积腔入口宽度,位于入水口侧前方的雨水必须首先流经沉积腔,防止未沉积的雨水直接进入入水口,提高了沉积效率。沉积腔底部设置有渗水口,当雨停后沉积腔内残留的雨水可通过渗水孔渗漏进入所设置位置周边的土壤内,以便清理里面的沉积杂质;沉积腔设置于路面边缘,维护人员能够从管路外部看到活动栅栏隔板下方沉积池内泥沙的沉积情况,路面边缘设置有L型缓冲块,活动栅栏隔板设置于L型缓冲块上,可承受车辆及行人经过的压力,减少活动盖板与地面安装部位的碰撞磨损,提高装置使用寿命,活动栅栏隔板三条侧边均设置于缓冲垫块上,另一边与过滤挡板以活动铰链方式形成活动连接,将活动栅栏隔板直接抬起即可对沉积腔内部进行清理,缓冲块和过滤挡板下方设置有水泥垫块,保证稳定性。过滤挡板采用类似百叶窗叶的倾斜式设计,沿雨水入水方向倾斜向上,使漂浮物与体积较大的垃圾被挡在斜板外,而雨水可以从挡板间的间隙进入引水管内。过滤挂篮边缘距离过滤腔壁留有一定间距,使被过滤的雨水能够较为迅速地通过过滤挂篮进入排水管。
5.在弃流装置中,通过第一浮球阀、第二浮球阀和磁吸阀的组合设置,实现液位自动控制阀门开闭,从而实现雨水自动弃流与收集,可根据所在城市的前期雨水弃流量,设置弃流装置内各腔室的容积,第一、第二浮球阀的浮力值以及磁吸阀的开闭阈值,实现精准弃流,使弃流装置在弃流完毕后较为迅速地收集雨水,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上腔室入水口设置有可拆卸的挡条,可通过调整挡条的数目以调整上腔室最大蓄流量,从而控制装置总弃流量,挡条数目越多,上腔室最大蓄流量越大,一次性进入下腔室的水量越大,关闭电磁阀需要弃流次数越少,从而达到控制弃流总量的目的,以此实现适应不同城市对弃流量的不同需求。当遭遇强降雨时,雨水迅速充满蓄流腔,为避免管路倒灌,超过收集口的雨水从泄洪口排入市政排水管路。
6.过滤净化设备采用逆向过滤设计,当雨水从导液口进入引流腔后,由于导液口的面积大于排污口面积,液位开始在过滤腔下方积蓄,积蓄至一定程度后,从下方通过过滤装置进入过滤腔上方,再通过收集口通过管道进入存储渗漏装置,当液位继续至一定阶段后,浮球阀将排污口关闭,进一步提高液位积蓄和过滤速度,当过滤净化设备入水口停止进水后,过滤净化设备内积蓄的雨水从浮球阀球塞上的通槽缓慢排出,当液位下降至一定阶段后,浮球阀打开,剩余雨水从排污口排出,同时带走部分过滤剩余的杂质,装置复位,等待下一次过滤,实现整个过滤净化设备的自动排污。在过滤净化设备所使用的过滤装置,各过滤模块采用标准化设计,尺寸、大小均相等,互相之间可替换,过滤模块的数量可根据过滤需求进行调整,按雨水过滤方向设置为前期过滤模块,中期过滤模块和后期过滤模块,前期过滤模块内可采用数目较低的石英砂,对雨水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过滤,中期过滤模块可采用目数较高的石英砂,对杂质进行再次过滤,后期过滤模块可采用活性炭,对雨水中的细小颗粒物质进行吸附,通过上述多层过滤设计,能有效地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
7.由于存储渗漏罐设置于地下,在土壤压力及腔内积蓄雨水内部压力作用下,罐体极有可能变形破损,因此渗漏腔内间隔设置有支撑隔板,提高了罐体的承载力和安全性能,同时支撑隔板上设置有引水孔,使整个渗漏腔内贯通,雨水在渗漏腔内均匀分布,避免了雨水长期集中堆积于某一处导致的罐体变形,溢流孔上设置有单向膜,雨水只能从渗漏腔单向流动,避免雨水从渗漏腔倒灌回储水腔,罐体与基建坑之间填充有滞流渗流层,雨水经渗漏孔渗出后进入滞流渗流层,再进一步进入地底渗漏层,以实现整个区域内的雨水存储与地底渗漏,滞流渗流层采用直径1mm-10mm的砂砾石组成,基建坑壁和底部铺设有渗水土工布,拦截杂质,隔绝周围土壤和杂质进入基建坑中的砂砾层,同时避免砂砾层进入周围土壤。
8.过滤后的雨水从入水口进入储水腔积蓄,当液位高过溢流孔后流入渗漏腔,渗漏腔内的雨水通过引水孔自由流动,雨水从渗漏孔渗入罐体周边土壤砂砾层,雨水渗入土壤。当罐体周边土壤渗水后,地下水位不断升高,渗漏腔内水位与储水腔内水位同时升高,水位升高至储水腔储满后,入水口不再进水,多余雨水随市政管路进行排放。
9.弃流装置导液口和储水腔内部以及滞流渗流层内均设置有监控装置,对雨水处理模块的运行状态以及地下水存储渗漏状态进行监控,以便随时掌握存储渗漏装置中的雨水储量和滞流渗流层中的雨水渗漏量,并将监控装置的数据最终汇总至中央控制系统,对实施区域内的雨水处理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大数据管理,并通过中央控制系统进行整体分配,通过控制抽水泵工作,实现区域内的雨水存储调节及雨水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该系统可以应用于一个片区或放大至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城市的雨洪管理体系构建,构建的智能管理系统正符合当前国家对城市雨水综合管理利用的新理念,即“海绵城市”建设;整个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雨水海绵体”,每个子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片区“海绵块”,在这个片区按雨水量设置一定数量的雨水处理模块,这雨水处理模块就是“雨水海绵体”的海绵细胞个体,在降雨时完成对它的服务区域的雨水的收集、弃流、净化、滞流、储存、渗透全过程,这就像“海绵细胞”的吸水过程;而在需要用水时,我们可以把雨水处理模块中储存在储水罐中的雨水取出,这就像“海绵细胞”的挤出水过程。
2.该雨洪管理系统对雨水实行“就地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存储”、“就地渗透”、“就地回用”的管理原则,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用于输送雨水的管道建设,也避免了雨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同时由于存储的雨水均匀地分布在城市的各处,这在雨水回用时非常方便,也省去的雨水回用时的运输环节。
3.各子系统可灵活地设置在城市的非机动车道路下、城市广场下、城市绿地下、城市停车场下,不用占据城市宝贵的地面空间,这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更能体现出它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雨水存储在地下,隔绝了污染源,保障了雨水的水质并避免了蒸发浪费。
4.该系统对处理后的清洁雨水首先满足其一定量的存储需求,超过存储量的大量清洁雨水,通过该系统的滞流、渗透模块最终进入地下土壤,这是对我们许多城市业已破坏的地下水系统的抢救性修复,修复完善后的地下水系统,它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的海绵城市的一部分,将城市地下土壤转换为巨大的地下海绵体。
5.本雨洪管理系统中每个雨水处理模块相互独立,当单个模块故障时,周围相邻模块在正常运作之外还能分担故障模块的处理功能;此外,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来调节和协调个子系统和处理模块在工作时的处理量,或者是后期雨水回用时各子系统间的用水调配,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系统功能。
6.基于上述特点,在具体建设系统和实施时,首先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对雨水地面径流的控制总量要求,将待实施区域按一定面积分成多个片区,再把片区等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里设置一个雨水收集处理模块,将各网格中的雨水处理模块组合以形成雨水处理子系统,再由若干个子系统组合构成整个城市的智能网格雨洪管理系统。
综上所述,本系统根据各城市所规划的初期雨水弃流值,在任何降雨情况下,均能精准实现雨水收集-精准弃流-过滤-存储-渗漏功能,并且能有效地确保行洪安全,结构可靠,维护方便,可对实施区域内的雨水处理情况进行整体监控,实现海绵城市规划的大数据管理,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树状结构雨洪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方案所提供的网格状雨洪管理系统示意图;
图3是子系统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4是单个雨水处理模块的内部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图6是雨水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图14是存储渗漏装置以及设置于其上的弃流装置和过滤净化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图17是存储渗漏装置的具体设置方式示意图;
图18-图22为弃流装置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中,1为过滤净化设备,2为弃流装置,3为罐体,4为罐体入水口,5为泄洪口,6为检修口,7为逆向过滤净化设备,8为蓄流腔,9为上腔室,10为进液口及挡条,11为第一球塞,12为通孔,13为第一连接杆,14为第一浮球,15为第二浮球,16为第二连接杆,17为第二球塞,18为弃流口,19为弃流腔,20为弃流通道,21为单向阀,22为磁吸阀,23为漏液口,24为排液口,25为导液口,26为法兰挡板,27为环形内壁,28为雨水收集管,29为组合式过滤装置,30为排污口,31为排污管道,32为第三浮球,33为第三连接杆,34为第三球塞,35为漏液口,36为限位板,37为过滤格,38为前期过滤模块,39为中期过滤模块,40为后期过滤模块,41为框架,42为支撑肋板,43为引水孔,44为底座,45为渗漏腔,46为溢流孔,47为渗漏孔,48-1为路面层,48-2为混合填充层,48-3为道路基层,48-4为土壤层,49为渗水土工布,50为滞流渗流层,51为地基加固层,52为分隔板,53为弃流板,54为下腔室,55为储水腔,56为弃流状态监控装置,57为存储渗漏状态监控装置,58为抽水泵,59为路沿,60为引水管,61为沉积腔,62为入水口和过滤挡板,63为活动格栅盖板,64为渗水孔,65为L型缓冲块,66为水泥垫块,67为路面,68为活动盖板,69为过滤腔,70为支撑块,71为过滤挂篮,72为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新型智能网格雨洪管理系统,所述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包括若干个雨水处理模块,每个雨水处理模块包括罐体3和设置在罐体3上的弃流装置2和过滤净化设备1,弃流装置2上设置有与雨水收集装置相连的入水口4,弃流装置2通过导液口25与过滤净化设备1相贯通,过滤净化设备1通过雨水收集管28与罐体3内部相贯通。
所述弃流装置2内部位于导液口25所在的侧壁上设置有浮球腔室,浮球腔室内设置有分隔板52将其分割为上腔室9与下腔室54,分隔板52上设置有通孔12将上下腔室贯通,浮球腔室外壁靠近底部位置设置横向有弃流隔板56,弃流隔板56将弃流装置2内部剩余的空间分割为蓄流腔8和弃流腔19,弃流隔板56上设置有弃流口18,将蓄流腔8与弃流腔19相贯通,弃流口18面积小于罐体入水口4面积,浮球腔室外壁上还设置有贯通蓄流腔8与上腔室9的进液口10,贯通蓄流腔8与下腔室54的漏液口23,以及贯通下腔室54与弃流腔19的排液口24,进液口10设置有可拆卸的挡条。
弃流装置2内还设置有用于开闭通孔12的第一浮球阀与开闭弃流口18的第二浮球阀,第一浮球14设置于蓄流腔8内,通过第一连接杆13与设置于上腔室9内的第一球塞11相连接;第二浮球15设置于下腔室54内,通过第二连接杆16与设置于蓄流腔8内的第二球塞17相连接,弃流口18下方设置有磁吸阀22。
弃流装置2内部靠近顶端位置设置有泄洪口5,底部设置有与弃流腔19贯通的弃流管道20,弃流管道20上设置有单向阀21。
所述过滤净化设备1内设置有逆向过滤装置7,所述逆向过滤装置7包括设置于导液口25下方的法兰挡板26以及环形内壁27,法兰挡板26和环形内壁27包围而成的腔室下方开口为过滤入口,组合式过滤装置29设置于过滤入口上方,雨水收集管28位于组合式过滤装置29上方。
组合式过滤装置29包括框架41、过滤格37和设置在过滤格37内的过滤模块,过滤模块按雨水过滤方向设置为前期过滤模块38,中期过滤模块39和后期过滤模块40,前期过滤模块38内采用50目的石英砂,中期过滤模块39采用100目的石英砂,后期过滤模块40采用活性炭。
所述过滤净化设备1底部设置有排污口30和排污通道31,排污管道31上设置有单向阀21,排污口30面积小于导液口25面积,排污口30上方设置有第三浮球阀,所述浮球阀包括第三球塞34、第三连接33杆和第三浮球32,第三球塞34上设置有漏液口35,第三浮球32设置于环形内壁27与过滤净化设备壁之间,第三浮球32上方与下方均设置有限位板36。
所述罐体为双层壁结构,内胆壁所包围的腔室构成储水腔58,内胆壁和外壁间的腔室构成渗漏腔45,罐体外壁下部开设有渗漏孔47,内胆壁上部设置有贯通储水腔55与渗漏腔45的溢流孔46,溢流孔46上设置有溢流孔单向阀。
所述罐体渗漏腔45内设置有支撑肋板42,支撑肋板42中心部位开设有引水孔43。
罐体3底部设置有支撑座44,罐体3顶部与过滤净化设备1顶部均设置有检修口6。罐体3设置在基建坑内,基建坑位于路面层48-1、混合填充层48-2和道路基层48-3,基建坑壁上设置有一层土工渗水布52,罐体3与坑壁间填充有滞流渗漏层50,底座44下方设置有一层加固层51,支撑座设置于加固层上。
收集装置包括垂直设置于路沿59下方的入水口62以及紧贴入水口设置于路面67下的沉积腔61,入水口底部低于路面,通过引水管60与过滤腔69相连接,过滤腔顶部设置有活动盖板68,过滤腔底部设置有排水管72与弃流装置入水口相连接,过滤腔壁设置有支撑块70,过滤挂篮71设置在支撑块上,过滤挂篮顶部低于引水管出水位置底部。入水口宽度小于沉积腔入口宽度。入水口处垂直设置有过滤挡板。沉积腔入口设置有活动格栅盖板63。所述沉积腔壁与路面接触位置设置有L型缓冲块65,活动格栅盖板的三条边缘设置在L型缓冲块上,剩余一边紧贴过滤挡板62,采用铰链方式与过滤挡板形成活动连接。活动格栅盖板及L型缓冲块顶部均与路面平齐。L型缓冲块以及过滤挡板下方均设置有水泥垫块66。沉积腔底部设置有渗水孔64。
1.雨水从路面流入沉积腔,当沉积腔内蓄满后,雨水流经沉积腔进入入水口,雨水中的泥沙落入沉积池内沉积,漂浮物及大型垃圾被过滤挡板拦截,雨水通过引水管进入过滤腔后,再次被过滤挂篮过滤,经过上述预处理后的雨水最后通过排水管进入弃流装置。
2.雨水进入弃流装置后由于初始状态下磁吸阀关闭,雨水在蓄流腔内积蓄,一小部分雨水通过漏液口进入下腔室,随即通过排液口进入弃流腔通过弃流管道排出;
3.蓄流腔内液位持续上升,使第一浮球阀关闭通孔,雨水从进液口进入上腔室9开始蓄水;
4.当液位上升至磁吸阀预设值时,磁吸阀打开,蓄流腔内液位通过弃流口迅速排出,液位下降,第一浮球阀开启通孔,上腔室内积蓄的雨水通过通孔进入下腔室,蓄流腔内液位近乎排空后,磁吸阀关闭,蓄流腔重新开始蓄水,上腔室最大蓄流量可通过调整进液口挡条的数目进行调控,挡条数目越多,上腔室最大蓄流量越大,一次性进入下腔室的水量越大,关闭电磁阀需要弃流次数越少,从而达到控制弃流总量的目的,以此实现适应不同城市对弃流量的不同需求;
5.步骤3重复N次后,已排出的雨水已达到城市预设初期雨水弃流量要求,可以开始收集后续的清洁雨水,此时下腔室内雨水积蓄到第二浮球阀的关闭预设值,第二浮球阀将弃流口关闭,磁吸阀同时关闭,整个液位开始持续上升,雨水从导液口进入过滤净化设备;
6.雨水进入过滤净化设备后,向下通过环形内壁与过滤净化设备壁间的空间进入过滤净化设备底部,部分雨水通过排污口排出,同时将上一次过滤后残留在底部的部分杂质一并从排污口冲走,由于排污口面积小于导液口,因此雨水在底部积蓄,当液位积蓄至一定位置后,第三浮球阀将排污口关闭,进一步提高液位积蓄速度;
7.积蓄的雨水从过滤入口进入逆向过滤净化设备,杂质被过滤后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进入罐体储水腔收集;
8.当罐体储水腔内的雨水积蓄至溢流孔高度时,雨水通过溢流孔进入渗漏腔,并随渗漏孔直接渗入滞流渗漏层中;
9.当遭遇强降雨时,流入过滤净化设备内的雨水来不及被过滤装置过滤,过滤净化设备内液位升高,弃流装置内的液位随之升高至泄洪口处,多余的雨水通过泄洪口进入市政排水管道,保证行洪通畅;
10.当降雨停止后,弃流装置的排液口不停将雨水排出,整体液位持续下降,首先排出蓄流腔内的雨水,下腔室内雨水也随之排尽,第二浮球阀开启,弃流装置恢复初始状态,同时过滤净化设备由于导液口不再进水,内部积蓄的雨水从第三球塞的漏液口随排污口排出,当液位下降至一定程度时,第三浮球阀开启,进一步提高排水速度,将过滤净化设备内雨水排空,同时将被过滤后剩下的杂质一并从排污口排出,通过排污管排入市政排污管道;
11.弃流装置导液口和储水腔内部以及滞流渗流层内均设置有监控装置,对雨水处理模块的运行状态以及地下水存储渗漏状态进行监控,并将监控装置的数据最终汇总至系统的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对实施区域内的雨水处理情况进行整体监控;
12.当需要雨水再利用时,通过设置在储水腔内的抽水泵将雨水抽至雨水回用装置进行分配和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