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位雨水调蓄池淤泥冲洗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60060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与利用技术领域,尤其针对雨水收集调节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淤泥治理功能的雨水储蓄池淤泥清洗技术。



背景技术:

在雨水收集与治理领域,目前,国内外大量建造雨水调蓄池以减少洪峰内涝,缓解污水处理厂接纳污水的压力。在降雨期间收集部分雨水,降雨过后将所收集的雨水排出处理和利用,但是随径流雨水进入调蓄池内的大量泥沙和有机物垃圾沉降淤积,久置后便腐烂发酵而且越积越厚,严重影响雨水调蓄池蓄水效力。客观上需要研发新的技术方案,以有效解决污泥沉积问题,保持调蓄池的清洁,提高雨水治理效果,实现对雨水可控收集、储存、释放和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借助水力冲刷作用对雨水调蓄池底部淤泥进行清理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淤泥清理的雨水调蓄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位雨水调蓄池冲洗系统,包括进水口、检查口、上储水池、冲洗闸门、导水道、主储水池、潜水泵、集泥槽;所述进水口和上储水池设置在调蓄池上部,所述上储水池连通于进水口下方;所述主储水池设置在冲洗闸门的下方;所述主储水池由墙体和导水道组成,所述导水道具有坡度以连接上储水池和主储水池底部。

进一步,所述导水道与主储水池结合处为弧面过渡,使上储水池释放的清水在流至主储水池地面时流动方向与主储水池地表斜面一致并朝向集泥槽方向。

所述上储水池由蓄水池墙体和冲洗闸门组成。

所述冲洗闸门安装在朝向主储水池一侧墙体上。

所述检查口设置在上储水池和冲洗闸门上方。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利用自然雨水资源,借助雨水势能有效地对调蓄池底部淤泥进行清洗,保持调蓄池清洁, 提高调蓄池运行效力;

冲洗闸门安装于主储水池上部,防止径流雨水固体垃圾卡滞冲洗闸门和密封材料,保证冲洗闸门蓄水密封的可靠性;

冲洗设备安装于主储水池上部,减少池底污泥对设备的腐蚀程度,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冲洗设备安装于主储水池上部,通过检查口可以直接观察和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避免对设备盲目性操作;

上储水池设置在高处位置,优先蓄满冲洗用雨水,保障冲洗用水量;

上储水池与主储水池之间由斜面导水道连接,导水道与主储水池地面结合处以圆弧过度,使冲洗水进入池底后有效冲刷力更大,提高对淤泥的清洗效果。

淤泥冲洗采用天然降水,不需外动力,节约能源;

由于实现了以上几点功能,从而可更大幅度地提高雨水调蓄系统的管理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进水口1、检查口2、上储水池3、冲洗闸门4、导水道5、主储水池6、潜水泵7、集泥槽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位雨水调蓄池冲洗系统原理结构示意图,包括进水口1、检查口2、上储水池3、冲洗闸门4、导水道5、主储水池6、潜水泵7、集泥槽8;所述进水口1、检查口2、上储水池3和冲洗闸门4均设置在主储水池6的高处位置,导水道5将上储水池3和主储水池6连接起来,主储水池6末端设置集泥槽8,潜水泵7安装在集泥槽8内。

具体而言,所述进水口1开设在调蓄池的最上部;上储水池3开设在进水口1下方并与进水口1相连供雨水流入,即从进水口1流入后直接进入上储水池3。上储水池3与主储水池6之间由上蓄水池墙体隔开,靠近主储水池6一侧的上蓄水池墙体上设置有冲洗闸门4,水由一侧进入主储蓄池6,水流向一侧方向冲洗;冲洗闸门4通过锁钩机构实现开启和关闭。冲洗闸门4的下方与之相连的是主储水池6,主储水池6由墙体和导水道5组成,导水道5具有一定坡度;在冲洗闸门4开放的情况下,导水道5将上储水池3和主储水池6连通。导水道5与主储水池6结合处为弧面过渡,使上储水池3释放的清水在流至主储水池6地面时流动方向与主储水池6地表斜面一致,并朝向集泥槽8方向。集泥槽8设置在主储水池6的末端,冲洗的淤泥聚积在集泥槽8中。在集泥槽由潜水泵7抽出池外。

检查口2开设在冲洗闸门4的上方,由于上储水池3设置在调蓄池的上部,使工作人员能从检查口2清晰地观察到冲洗闸门的运行状况。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直接对雨水调蓄池池底淤泥冲洗设备的监视;保证冲洗用蓄水池优先蓄水,确保冲洗水量;冲洗水池高置使冲洗用水体具有较高的势能,释放后能转化为较高的冲积动能,提高对淤泥的冲洗效果;冲洗设备高置避免设备被池底固体垃圾卡滞冲洗门和隔塞密封面而泄露,减少设备被淤泥掩埋而腐蚀,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