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5269阅读:7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疏浚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



背景技术:

在港口航道等的疏浚施工中,通过耙平器对水底进行拖带扫浅是提高疏浚工程质量、缩短扫浅时间、少挖超深废方、降低工程成本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中等密实砂、密实砂、泥夹砂、粘性土效果更为明显。通过拖带耙平器进行扫浅施工,能够有效提升水底平整度、缩小垄沟高差,令成条状的浅埂变成个别浅点,剥落火山岩覆盖层,为最终扫除这些浅点创造条件,大大提高了扫浅的效率,缩短了工程在扫浅阶段的耗时。

现有的耙平器一般为刮板式耙平器,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整体式的金属桁架,在桁架的顶部设置吊耳、在桁架底部的前侧设置有刮板、底部的后侧设置有整平压板。运行过程中,上述的刮板产生切削作用、整平压板用于对泥土进行整平。上述结构的耙平器存在如下缺陷:对于不同的耙平场合来说,通常需要不同尺寸(主要指宽度)的耙平器,上述固定式的结构并不能够进行宽度的调节,这限制了其应用;此外,耙平器上通常需要设置配重以提升整体的重量,保证耙平的效果,上述固定式的耙平器增设配重之后通常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额外的凸起部,这会导致泥土流通通道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依据宽度要求选择配置、拆装配重后外形无变化的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包括多个横向并列设置的耙平单元;耙平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竖直的侧板,在两个侧板之间架设固接有三个横梁,其中第一横梁位于侧板上缘的前部之间、第二横梁位于侧板上缘的中部之间、第三横梁位于侧板的后部之间,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两者的中部均设有吊耳,在第三横梁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向后侧斜下方延伸的整平压板;在侧板下缘的前部之间固接安装有刮板;在侧板上还固接安装有多个竖直的配重管,在配重管内装载有配重;在侧板上设有多个连接轴座,相邻两个耙平单元通过穿设在相邻侧板上各组对应连接轴座内的连接轴及锁母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的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通过设置耙平器由多个横向并列的耙平单元构成,相邻两个耙平单元采用连接轴及锁母实现快速连接和拆装,令耙平器能够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宽度的调整,适用于各种场合、通用性强。通过在耙平单元的侧板上固定安装多个能够加载配重的 配重管,实现了根据需求快速调节耙平器整体重量的技术效果。刮板对耙平器运行路径上的泥土进行刮除,整平压板将浮动的泥土重新耙平,整体耙平效果好。

优选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第三横梁均选取为平直的钢管,钢管的两端与分位于两侧的侧板的内壁焊接固接。

优选地:连接轴座设有三组,其中第一连接轴座位于侧板下缘的中前部、第二连接轴座位于侧板上缘的中前部、第三连接轴座位于侧板上缘的中后部。

优选地:在刮板的两端设有垂直于其板体的固定板,固定板采用螺栓与侧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刮板的前缘开设有刃口;刮板的板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至15°。

优选地:配重管设有三组,其中第一配重管位于侧板上缘的前部、第二配重管位于侧板上缘的中部、第三配重管位于侧板上缘的中后部。

优选地:第一配重管、第二配重管和第三配重管三者均为底部封口且顶部敞口的钢管,在各钢管侧壁的中上部均开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在各螺纹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

优选地:整平压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5°至30°。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轴座;2、固定板;3、刮板;4、侧板;5、第一横梁;6、吊耳;7、第一配重管;8、第二连接轴座;9、第二配重管;10、第三连接轴座;11、第三连接轴座;12、第三横梁;13、整平压板;14、第二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疏浚施工的水下耙平器包括多个横向并列设置的耙平单元,相邻的耙平单元对接连接,故耙平器的整体宽度能够根据需求设定。

耙平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竖直的侧板4,在两个侧板4之间架设固接有三个横梁,其中第一横梁5位于侧板4上缘的前部之间、第二横梁14位于侧板4上缘的中部之间、第三横梁12位于侧板4的后部之间,在第一横梁5与第二横梁14两者的中部均设有吊耳。

各横梁均位于侧板4的中上部之间,从正面或者后面来看,耙平单元的整体框架成“π”形,各横梁的下方构成泥土流通的通路。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5、第二横梁14和第三横梁12均选取为平直的钢管,钢管的两端与分位于两侧的侧板4的内壁焊接固接。

位于第一横梁5上的吊耳6用于驳船对本耙平器进行牵拉,位于第二横梁14上的吊耳6用于驳船对本耙平器进行吊装。

在侧板4下缘的前部之间固接安装有刮板3,在第三横梁12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向后 侧斜下方延伸的整平压板13。其中,刮板3用于对耙平器运行路径上的泥土进行刮除,整平压板13用于将浮动的泥土重新耙平。

本实施例中,在刮板3的两端设有垂直于其板体的固定板2,固定板2采用螺栓与侧板4固定连接。进一步地,刮板3的前缘开设有刃口,设置刮板3的板体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10°至15°,设置整平压板13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5°至30°。

在侧板4上设有多个连接轴座,相邻两个耙平单元通过穿设在相邻侧板4上各组对应连接轴座内的连接轴及锁母固定。本实施例中,连接轴座设有三组,其中第一连接轴座1位于侧板4下缘的中前部、第二连接轴座8位于侧板4上缘的中前部、第三连接轴座11位于侧板4上缘的中后部。

相邻两个耙平单元的固定连接方法:将两个耙平单元横向并列设置,相邻两个侧板4的各连接轴座横向对正,将两端均带有螺纹部的连接轴插装在各组连接轴座内,在两端采用锁母进行锁紧。

在侧板4上还固接安装有多个竖直的配重管,在配重管内装载有配重。本实施例中,配重管设有三组,其中第一配重管7位于侧板4上缘的前部、第二配重管9位于侧板4上缘的中部、第三配重管10位于侧板4上缘的中后部。进一步地,第一配重管7、第二配重管9和第三配重管10三者均为底部封口且顶部敞口的钢管,在各钢管侧壁的中上部均开设有径向贯通的螺纹孔,在各螺纹孔内均设有紧固螺钉。

配重装载方法:配重的截面与配重管内腔的截面一致,将配重由各配重管上端的敞口装入,达到预设重量时,将紧固螺钉由外向内穿入各配重管侧壁上的螺纹孔内,防止配重由所在的配重管脱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