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洪沙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205阅读:3512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洪沙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洪设施,具体的涉及一种防洪沙袋。



背景技术:

洪水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也成为各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防洪措施方面,除了修建完善的防洪工程外,在大多数出现突发险情的紧急情况下仍然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抗洪抢险,排除险情。人工方式抗洪抢险最主要的方法是采用沙袋堆成沙袋墙来阻挡洪水。目前通常采用的防洪沙袋为由前片和后片围合而成的长方形袋子,袋口设置有锁绳,装完沙土后采用抽绳方式封口;其存在的缺点是:1)抽绳式封口,封口不严密,装砂后沙袋运输过程中容易漏沙;2)由前片和后片围合而成的长方形袋子,该袋子装入沙土后,中间粗两端细,由该防洪沙袋叠置的沙墙在相邻沙袋之间容易产生缝隙,不稳固,且挡水密封效果差,易冲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洪沙袋,其封口严密、不漏沙,由该防洪沙袋构成的沙墙稳固,不易冲垮,且沙墙无缝隙,挡水密封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洪沙袋,包括由前片和后片围合而成的长方形袋体,所述袋体顶部的前片和后片连接处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开/合所述开口的拉链,所述袋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带,另一侧相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连接带的连接环一,所述袋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连接带的连接环二。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中空形成条形袋,所述连接带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区,两个连接区将所述条形袋分隔成三个填充有吸水膨胀材料的填充囊袋。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为由透水材料制成的连接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袋体开口处设置有拉链,并通过拉链来开/合所述开口,较抽绳式封口,密封更严密,不易漏沙;本实用新型所述袋体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带,另一侧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用于穿入连接带的连接环一,所述袋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连接带的连接环二,当叠置成沙墙时,固定于沙袋一侧的连接带可以穿过相邻沙袋底部的连接环二后,再穿过所述沙袋另一侧的连接环一,从而使相邻的两个沙袋可以连为一体,固定更牢固;此外,在所述连接带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区,两个连接区将所述连接带分隔成三个填充有吸水膨胀材料的填充囊袋,吸水膨胀材料吸水膨胀后,较连接区明显加厚,从而形成锁扣,避免其连接带从连接环一和相邻沙袋底部的连接环二中脱出,此外,填充囊袋内的吸水膨胀材料吸水膨胀后,使相邻袋体之间的间隙缩小,增强了沙墙的挡水密封效果。本实用新型防洪沙袋不漏沙,由该防洪沙袋构成的沙墙稳固,不易冲垮,且相邻沙袋之间缝隙小,挡水密封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水前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吸水后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袋体,2、拉链,3、连接带,4、连接环一,5、连接环二,6、连接区,7、填充囊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3所示的一种防洪沙袋,包括由前片和后片围合而成的长方形袋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袋体1顶部的前片和后片连接处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开/合所述开口的拉链2,所述袋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带3,另一侧相对应位置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连接带3的连接环一4,所述袋体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所述连接带3的连接环二5。本实用新型袋体1开口处设置有拉链2,并通过拉链2来开/合所述开口,较抽绳式封口,密封更严密,不易漏沙;本实用新型所述袋体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带3,另一侧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与用于穿入连接带3的连接环一4,所述袋体1的底部设置有用于穿入连接带3的连接环二5,当叠置成沙墙时,固定于沙袋一侧的连接带3可以穿过相邻沙袋底部的连接环二5后,再穿过所述沙袋另一侧的连接环一4,从而使相邻的两个沙袋可以连为一体,固定更牢固。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3中空形成条形袋,所述连接带3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区6,两个连接区6将所述条形袋分隔成三个填充有吸水膨胀材料的填充囊袋7。当连接带3穿入连接环一4和连接环二5时,两个连接区6分别与所述连接环一4和连接环二5的位置向对应。所述连接区6内部不填充任何吸水膨胀材料,当填充囊袋7内填充的吸水膨胀材料吸水膨胀后,较连接区6明显加厚,从而形成锁扣,避免其连接带3从连接环一4和相邻沙袋底部的连接环二5中脱出,此外,填充囊袋7内的吸水膨胀材料吸水膨胀后,使相邻袋体1之间的间隙缩小,增强了沙墙的挡水密封效果。

所述连接带3为由透水材料制成的连接带3,使水能够渗透入填充囊袋7内。

进一步的,若干上述防洪沙袋纵向相接形成的墙层,所述墙层层层叠置形成沙墙。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