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19847阅读:7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混凝土层中设置有锚杆,锚杆的两端均设置在混凝土层外部,混凝土层内凹形成凹槽,在凹槽中设置有防水卷材,防水卷材完全覆盖凹槽的开口端后贴在混凝土层的顶面上,防水卷材上设置有防水保护层,防水保护层设置在防水卷材贴在混凝土层的顶面上的部分上,防水保护层上设置有防水板,防水板完全覆盖防水保护层,凹槽中设置有防水装置,防水卷材设置在凹槽中的部分设置在防水装置中。该结构在防水卷材上下形成一个柔性节点,既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和建筑物自身的重力,更好的保护防水卷材不被拉裂,还能防止因抗浮锚杆钢筋锈蚀,地下毛细水沿钢筋往上渗,起到很好阻隔作用。
【专利说明】
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锚杆作为深入地层的受拉构件,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连接,另一端深入地层中,整根锚杆分为自由段和锚固段,自由段是指将锚杆头处的拉力传至锚固体的区域,其功能是对锚杆施加预应力;锚固段是指水泥浆体将预应力筋与土层粘结的区域,其功能是将锚固体与土层的粘结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锚固体的承压作用,将自由段的拉力传至土体深处。
[0003]抗浮锚杆,也叫抗浮粧,是建筑工程地下结构抗浮措施的一种。抗浮锚杆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与一般基础粧的最大区别在于:基础粧通常为抗压粧,粧体承受建筑荷载压力,受力自粧顶向粧底传递,粧体受力大小随着建筑荷载的变化而变化;而抗浮粧则为抗拔粧体承受拉力,普通抗浮粧受力也是自粧顶向粧底传递,粧体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但两者受力机制恰好相反。抗浮锚杆是指抵抗建筑物向上位移的各种粧型的总称,抗浮锚杆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粧,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能,抗浮粧为抗拔粧。
[0004]现有对于抗浮锚杆进行安装时,容易造成其节点并不是柔性节点,不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及建筑物自身重力对节点的冲击,容易拉裂防水卷材,使抗浮锚杆的防水作用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对于抗浮锚杆安装时容易造成其节点并不是柔性节点,不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及建筑物自身重力对节点的冲击,容易拉裂防水卷材,使抗浮锚杆的防水作用失效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该结构在防水卷材上下形成一个柔性节点,既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和建筑物自身的重力,更好的保护防水卷材不被拉裂,还能防止因抗浮锚杆钢筋锈蚀,地下毛细水沿钢筋往上渗,起到很好阻隔作用。
[0006]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包括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中设置有若干根锚杆,且锚杆的两端均设置在混凝土层外部,在混凝土层的顶面内凹形成凹槽,锚杆均穿过凹槽,在凹槽中设置有防水卷材,且防水卷材完全覆盖凹槽的开口端后贴在混凝土层的顶面上,锚杆穿过防水卷材,防水卷材上设置有防水保护层,且防水保护层设置在防水卷材贴在混凝土层的顶面上的部分上,防水保护层上设置有防水板,且防水板完全覆盖防水保护层,在凹槽中设置有防水装置,且防水装置与凹槽的侧壁和底面接触,防水卷材设置在凹槽中的部分设置在防水装置中;防水装置为防水油膏,防水油膏分为上层防水油膏和下层防水油膏,下层防水油膏设置在防水卷材设置在凹槽中的部分的下方,上层防水油膏设置在下层防水油膏的上方,下层防水油膏设置在凹槽和防水卷材形成的空间中并填满该空间,上层防水油膏设置在防水卷材设置在凹槽中的部分的上方并与该部分接触;锚杆的外部设置有止水环,锚杆均设置在止水环的内腔中,止水环安装在上层防水油膏上。抗浮锚杆为抗拔粧体承受拉力,普通抗浮粧受力也是自粧顶向粧底传递,粧体受力大小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传统是直接对抗浮锚杆处灌防水油膏,并没有分层,不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及建筑物自身重力对节点的冲击,容易拉裂防水卷材,使抗浮锚杆的防水作用失效,而本方案则是分层灌入防水油膏,再做防水卷材和防水保护层,防水油膏与抗浮锚杆周边防水卷材及防水保护层保持一致高度,其在防水卷材上下形成一个柔性节点,既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和建筑物自身的重力,更好的保护防水卷材不被拉裂,还能防止因抗浮锚杆钢筋锈蚀,地下毛细水沿钢筋往上渗,起到很好阻隔作用。
[000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该结构在防水卷材上下形成一个柔性节点,既能缓冲地下水的浮力和建筑物自身的重力,更好的保护防水卷材不被拉裂,还能防止因抗浮锚杆钢筋锈蚀,地下毛细水沿钢筋往上渗,起到很好阻隔作用。
【附图说明】

[000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0]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不意图。
[0011]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12]1-止水环,2-上层防水油膏,3-防水板,4-防水保护层,5-防水卷材,6-混凝土层,7-锚杆,8-下层防水油膏,9-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14]实施例:
[0015]如图1所示,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包括混凝土层6,所述混凝土层6中设置有若干根锚杆7,且锚杆7的两端均设置在混凝土层6外部,在混凝土层6的顶面内凹形成凹槽9,销杆7均穿过凹槽9,在凹槽9中设置有防水卷材5,且防水卷材5完全覆盖凹槽9的开口端后贴在混凝土层6的顶面上,锚杆7穿过防水卷材5,防水卷材5上设置有防水保护层4,且防水保护层4设置在防水卷材5贴在混凝土层6的顶面上的部分上,防水保护层4上设置有防水板3,且防水板3完全覆盖防水保护层4,在凹槽9中设置有防水装置,且防水装置与凹槽9的侧壁和底面接触,防水卷材5设置在凹槽9中的部分设置在防水装置中;防水装置为防水油膏,防水油膏分为上层防水油膏2和下层防水油膏8,下层防水油膏8设置在防水卷材5设置在凹槽9中的部分的下方,上层防水油膏2设置在下层防水油膏8的上方,下层防水油膏8设置在凹槽9和防水卷材5形成的空间中并填满该空间,上层防水油膏2设置在防水卷材5设置在凹槽9中的部分的上方并与该部分接触;锚杆7的外部设置有止水环I,锚杆7均设置在止水环I的内腔中,止水环I安装在上层防水油膏2上。锚杆7为抗浮锚杆,采用3根直径为25mm的钢筋,止水环I采用遇水膨胀止水条,其套在3根钢筋的外壁并且紧密接触,混凝土层6采用Cl5砼浇筑,以抗浮锚杆的钢筋为中心,挖一个宽400mm,深200mm的坑,在坑中浇筑Cl5细石砼,形成宽200mm,深100的凹槽9,对于处于斜面的凹槽先浇灌堵漏剂,在凹槽9中先灌8cm的防水油膏后铺设防水卷材5,遇到有钢筋处防水卷材5就设置开口便于钢筋穿过,做防水保护层4,在钢筋周边留出5至8cm不做保护层,将抗浮锚杆的钢筋按要求弯曲成型,再灌2cm的防水油膏至保护层一周,在浇筑抗水板时在锚杆防上遇水膨胀止水环I,上层防水油膏2与抗浮锚杆周边防水卷材5及防水保护层4保持一致高度,防水保护层4为2cm的细石混凝土,并且在防水保护层4上设置防水板3,且防水板3完全覆盖防水保护层4,提高了抗水板的防水性质量合格率,有效的避免了地下水的浮力及建筑自身的重力对抗浮锚杆节点的冲击,是一个柔性的节点,能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也能起到防水作用,对抗浮锚杆起到保护作用。还能防止因抗浮锚杆钢筋锈蚀,地下毛细水沿钢筋往上渗,起到很好阻隔作用。
[0016]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层(6),所述混凝土层(6)中设置有若干根锚杆(7),且锚杆(7)的两端均设置在混凝土层(6)外部,在混凝土层(6)的顶面内凹形成凹槽(9),锚杆(7)均穿过凹槽(9),在凹槽(9)中设置有防水卷材(5),且防水卷材(5)完全覆盖凹槽(9)的开口端后贴在混凝土层(6)的顶面上,锚杆(7)穿过防水卷材(5),防水卷材(5)上设置有防水保护层(4),且防水保护层(4)设置在防水卷材(5)贴在混凝土层(6)的顶面上的部分上,防水保护层(4)上设置有防水板(3),且防水板(3)完全覆盖防水保护层(4),在凹槽(9)中设置有防水装置,且防水装置与凹槽(9)的侧壁和底面接触,防水卷材(5)设置在凹槽(9)中的部分设置在防水装置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装置为防水油膏,防水油膏分为上层防水油膏(2)和下层防水油膏(8),下层防水油膏(8)设置在防水卷材(5)设置在凹槽(9)中的部分的下方,上层防水油膏(2)设置在下层防水油膏(8)的上方,下层防水油膏(8)设置在凹槽(9)和防水卷材(5)形成的空间中并填满该空间,上层防水油膏(2)设置在防水卷材(5)设置在凹槽(9)中的部分的上方并与该部分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能够对抗浮锚杆提供保护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锚杆(7)的外部设置有止水环(1),锚杆(7)均设置在止水环(I)的内腔中,止水环(I)安装在上层防水油膏(2)上。
【文档编号】E02D31/12GK205712098SQ201620652666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8日
【发明人】卫平, 郭东升, 李果, 于秋宁
【申请人】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