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布设在待加固地基(1)内的CFG桩(2)、平铺在待加固地基(1)上的褥垫层(5)、平铺在褥垫层(5)上的灰土垫层(3)和由左至右布设在灰土垫层(3)上的上部承重结构,所述待加固地基(1)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多根所述CFG桩(2)均呈竖直向布设且其顶部均与待加固地基(1)的上表面相平齐;多根所述CFG桩(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CFG桩(2)的桩径为Φ35cm~Φ45cm;多根所述CFG桩(2)呈梅花形布设,相邻两根所述CFG桩(2)之间的间距为100cm~150cm;所述褥垫层(5)的层厚为20cm~40cm,所述灰土垫层(3)的厚度为120cm~180cm;所述待加固地基(1)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褥垫层(5)和灰土垫层(3)均为长方形垫层且二者均呈水平布设;所述上部承重结构由多个混凝土箱体(4)拼接而成,多个所述混凝土箱体(4)均沿待加固地基(1)的长度方向进行布设,多个所述混凝土箱体(4)由左至右布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多个所述混凝土箱体(4)的高度均相同且其高度为600cm~800c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箱体(4)为混凝土预制结构,左右相邻两个所述混凝土箱体(4)之间为湿接缝(6),所述湿接缝(6)的缝宽为40cm~60c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箱体(4)为立方体箱体。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箱体(4)包括混凝土底板(4-1)、位于混凝土底板(4-1)正上方的混凝土顶板(4-2)和支撑于混凝土底板(4-1)与混凝土顶板(4-2)左右两侧之间的混凝土腹板(4-3),所述混凝土底板(4-1)和混凝土顶板(4-2)均呈水平布设,两个所述混凝土腹板(4-3)均呈竖直向布设且二者呈对称布设。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底板(4-1)、混凝土顶板(4-2)和混凝土腹板(4-3)的厚度均为60cm~90cm。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箱体(4)的宽度为1300cm~1600cm且其长度与待加固地基(1)的长度相同。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混凝土箱体(4)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CFG桩(2)分多排多列进行布设,每列所述CFG桩(2)中均包括多根沿待加固地基(1)的长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设的CFG桩(2);多列所述CFG桩(2)中位于最左侧的一列所述CFG桩(2)与待加固地基(1)左侧边线之间的间距为40cm~60cm,多列所述CFG桩(2)中位于最右侧的一列所述CFG桩(2)与待加固地基(1)右侧边线之间的间距为40cm~60cm。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湿陷性黄土地区CFG桩复合地基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褥垫层(5)和灰土垫层(3)的宽度均与待加固地基(1)的宽度相同,且褥垫层(5)和灰土垫层(3)的长度均与待加固地基(1)的长度相同;所述上部承重结构的左侧壁位于待加固地基(1)的左侧边线右侧,且所述上部承重结构的左侧壁与待加固地基(1)左侧边线之间的间距为80cm~100cm;所述上部承重结构的右侧壁位于待加固地基(1)的右侧边线左侧,且所述上部承重结构的右侧壁与待加固地基(1)右侧边线之间的间距为80cm~10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