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地加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L型护坡装置。
背景技术:
护坡装置是指铺设于坡面上的、用于加固坡面以防止土壤流失、坡面坍塌的维护装置。现有的护坡装置通常使用浆砌石覆盖坡面或直接用混凝土浇筑坡面,以固定土壤;但是,现有技术的护坡装置通常覆盖在坡面,经覆盖的坡面仍然保持了倾斜状态,不方便对于坡面的利用,且材料成本高、装配的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L型护坡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护坡装置不方便对坡面的利用、材料成本高、装配灵活性差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型护坡装置,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中部弯折,弯折后水平部分与竖直部分呈L型;所述主体的厚度由弯折处至其所述水平部分与竖直部分末端逐渐减小,所述竖直部分的末端加厚形成连接部;所述竖直部分正面设置有贯穿的连通孔。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一侧面设置有凹陷的承口,所述承口为盲孔或凹槽;所述连接部另一侧面,与所述承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凸出的插头,所述插头与所述承口形状相配合。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中部水平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穿过所述主体的通孔。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中部弯折处设置有分别与主体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相连接的肋板。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之间设置有倒角。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竖直部分高度与水平部分长度的比例范围是0.8至2。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厚度与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围是1.5至2;所述水平部分或竖直部分连接处各自的厚度与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围是1.5至2。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两侧面分别设置有1个或多个吊装孔。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竖直部分正面设置有凹陷的纹路,所述纹路的宽度至少为2cm,深度至少为1cm。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护坡装置同现有技术的坡面固定装置相比,在保证护坡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了材料使用,降低了投入成本;并且组合和设置方式十分灵活,能够适应不同坡度的坡面,适用范围广;装配完成后坡面呈阶梯型,可以用于种植植被或改造为台阶,利用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型护坡装置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型护坡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型护坡装置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L型护坡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护坡装置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中部弯折,弯折后水平部分3与竖直部分2呈L型;所述主体1的厚度由弯折处至其所述水平部分3与竖直部分2末端逐渐减小,所述竖直部分2的末端加厚形成连接部21;所述竖直部分2正面设置有贯穿的连通孔22。
所述连接部用于在装配时实现辅助对齐,以保证水平相邻的两个本装置的位置保准平齐,使装配体美观。
由于装置竖直部分用于阻拦土壤,会受到较大的作用力,但是越接近竖直部分2顶端这一作用力越小;结合成本用料等多方面因素,本实施例将竖直部分2和水平部分3的连接处,也就是主体1中部设计为较厚,而越接近主体1的两个末端,也就是竖直部分2上端和水平部分3后端则结构越薄。这种外形不但可以保证结构强度,还能够最大程度地节省用料,降低成本。(本申请中的上、下、左、右均以图2为观察视角进行表述)
本装置适用于各种土壤坡面,在安装时将最下层装置摆放完毕,并通过连接部对齐连接后,将土壤装填至装置内部,保证土壤高度不超过装置上表面即可;接着向后错开一定距离继续拜访下一层装置,重复这一过程即可将本装置覆盖全部坡面;其中装置内填充的土壤上表面可以种植植物,一方面保证美观,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提高护坡效果。本装置依靠土壤重力和装置自重进行稳定,当发生大规模降雨后,即使土壤由于受到装置阻挡,不会发生滑落;地表径流带动部分表层土壤流动时,经过本装置也无法直接流下,而是渗入深处的土壤中,多余的水流会通过连通孔22流出,而水流中包含的土质则会在深层土壤的过滤作用下被保留,从而达到固定坡面的效果。
同现有技术的坡面固定装置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护坡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在保证护坡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省了材料使用,降低了投入成本;并且组合和设置方式十分灵活,能够适应不同坡度的坡面,适用范围广;装配完成后坡面呈阶梯型,可以用于种植植被或改造为台阶,利用率高。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型护坡装置的实施例的主视图。如图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1一侧面设置有凹陷的承口211,所述承口211为盲孔或凹槽;所述连接部21另一侧面,与所述承口21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凸出的插头212,所述插头212与所述承口211形状相配合。如图可见在本实施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承口211为长形凹槽,所述插头212为长形凸起,这样在配合时可以一定程度确定装置的摆放角度。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种类的形状,例如圆形、方形等等,只要能够起到定位作用即可。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承口211和插头212的数量均为2个或2个以上,以便于在相互配合后保证水平相邻设置的两本装置完全对齐。
在另外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1中部水平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穿过所述主体的通孔。这一通孔的功能是在进行装配时,可以在位于同一层的装置的通孔中设置钢管等柱状物进行辅助固定,以方便进一步保证相邻装置对齐,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加固的作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中部弯折处设置有分别与主体竖直部分2和水平部分3相连接的肋板。所述肋板的功能是辅助加固,进一步加强装置整体的结构强度。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倒角,所述倒角可以替换所述肋板或者与所述肋板共存,其功能与肋板相同,都是为了加强装置强度。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的竖直部分2高度与水平部分3长度的比例范围是0.8至2。若所述比例范围过小或者过大,都会导致在装配时对于坡面坡度的适应性降低;此外当所述比例范围过大时,装置水平部分3的长度会有所不足,无法保证其稳定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厚度与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围是1.5至2;所述水平部分或竖直部分连接处各自的厚度与所述水平部分末端厚度的比例范围是1.5至2。若所述比例范围过小,则无法达到节省材料的目的,若所述比例范围过大,又会导致末端强度不足,容易引起碎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两侧面分别设置有1个或多个吊装孔23。所述吊装孔在对装置进行装配时可以辅助吊装,方便施工。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竖直部分正面设置有凹陷的纹路24,所述纹路的宽度至少为2cm,深度至少为1cm。所述纹路24一方面可以增加装置的美观程度,另一方面模拟了真实自然环境中岩石表面,可以供一些生物或植物攀爬附着。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