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锤的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395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夯锤的移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地基的夯实等中使用的夯锤的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夯锤是在地基的夯实等中使用的机械,由于具有非常大的重量,因此操作人员很难一个人进行搬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63128号公报

过去,虽然也有开发出通过安装在夯锤上,即使一个人也能简单地移动夯锤的装置(夯锤的移动装置)的情况,但当在坡道上紧急停止或是在有台阶的场所等使用这些以往的移动装置时,存在移动装置从夯锤脱落的危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想要解决上述这样的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装拆且能牢固地保持具有重量的夯锤,即使一个人也能容易地移动夯锤的移动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夯锤的移动装置安装在手提用把手上进行使用,上述手提用把手在夯锤的底脚的后部侧以朝向上方或是后方侧斜上方突出的方式固定在底脚上,上述手提用把手的把持部支承在底脚的上方,其特征是,上述夯锤的移动装置由基座、车轴、左右一对的轮胎、滑动件以及止挡部构成,其中,上述基座具有底板,上述车轴支承在底板的上方,左右一对 的上述轮胎枢转安装在车轴的两端,上述滑动件以能向与车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动的状态而与基座连接,上述止挡部对滑动件的位置进行锁定,构成为从底板载置在底脚上且手提用把手的把持部钻过车轴与底板之间的状态,使滑动件向前方滑动,使滑动件进入到把持部的下侧,滑动件与车轴的间隔变得比把持部的直径小,手提用把手处于能被滑动件及车轴保持的状态。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手提用把手被基座一部分(例如支承或是形成在比与底板连接的滑动件更靠上方的位置处的基座一部分)及滑动件保持,以代替手提用把手被车轴及滑动件保持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将移动装置构成为具有手提用把手,该手提用把手在夯锤的底脚的后部侧以朝向上方或是后方侧斜上方突出的方式固定在底脚上,上述手提用把手的把持部支承在底脚的上方。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底板上形成有长孔,该长孔向与车轴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滑动件具有螺柱,该螺柱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安装并且插通在上述长孔内,止挡部具有突起,该突起在滑动件的后方侧以能绕水平轴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并且向下方突出,构成为当滑动件位于对把持部进行保持的前方位置时,底板的长孔的后方侧的部分在滑动件的后方侧露出,止挡部的突起与露出的长孔的后方侧部分嵌合,滑动件固定在前方保持位置。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构成为通过向上方踢起止挡部的后方侧的部分,能够解除突起的嵌合状态以及滑动件的保持状态。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夯锤的移动装置仅利用极简单的操作就能使移动装置相对于夯锤装拆,而且在移动装置安装于夯锤时,能够可靠地保持夯锤,即使在坡道、不平地面或是存在台阶这样的场所使用,移动装置也不会从夯锤脱落,即使操作人员一个人也能容易且安全地移动夯锤。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夯锤的移动装置具有零件件数少,且为简易的结构,能将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实用性极高这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夯锤的移动装置1的俯视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X-X线的移动装置1的主要部分(基座2、车轴3、滑动件5以及止挡部6)的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1及图2所示的移动装置1的基座2的立体图。

图4是构成图1及图2所示的移动装置1的滑动件5的立体图。

图5是构成图1及图2所示的移动装置1的止挡部6的立体图。

图6(1)、6(2)是移动装置1安装到夯锤7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其是夯锤7的底脚71的后方侧部分以及移动装置1的俯视图。

图7(1)、7(2)是移动装置1安装到夯锤7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其是夯锤7的底脚71的后方侧部分以及移动装置1的剖视图。

图8是向夯锤7安装移动装置1的安装方法的说明图,是夯锤7的底脚71的后方侧部分以及移动装置1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夯锤的移动装置

2 基座

21 底板

22 支承部

23 通孔

24 长孔

3 车轴

4 轮胎

5 滑动件

51 水平部

52 垂直部

53 轴

54 螺柱

54a 扩径部

6 止挡部

61 垂直部

62 连接部

63 孔

64 突起

7 夯锤

71 底脚

72 手提用把手

72a 把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夯锤的移动装置1由基座2、车轴3、左右一对的轮胎4、4、滑动件5以及止挡部6构成。

其中,如图3所示,基座2由底板21以及从底板2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支承部22、22构成,在支承部22、22上分别形成有通孔23、23。在底板21上形成有两个平行的长孔24、24。各长孔24沿与底板2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的车轴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车轴3插通到基座2的通孔23、23中而被支承于基座2,轮胎4、4枢转安装在车轴3的两端。

如图4所示,滑动件5由水平部51、垂直部52、52、轴53以及左右一对的螺柱54、54构成,其中,上述垂直部52、52从水平部51的两端部分别朝向上方竖立设置,上述轴53在比水平部51靠上方的位置处水平地支承在垂直部52、52之间。另外,螺柱54、54分别在下端形成有扩径部54a,螺柱54、54以从水平部51的底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安装并使用。

如图2所示,滑动件5以能在基座2的底板21上滑动的状态与基座2连接。更详细而言,水平部51(参照图4)载置在基座2的底板21上,并且 螺柱54从基座2的下方侧插通到长孔24内而固定在滑动件5的水平部51上。此外,螺柱54的扩径部54a成为防脱件,使得滑动件5不会从基座2上脱落,并且处于能沿长孔24的延伸方向(与车轴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滑动(移动)的状态。

止挡部6由两个平行的垂直部61、61以及将上述垂直部61、61连接的连接部62构成,在垂直部61、61的前方前端部分别形成有用于将止挡部6连接成能绕滑动件5的轴53转动的孔63、63。另外,在垂直部61、61的中央下部分别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64、64。

本实用新型的移动装置1涉及以上说明的那种结构,仅利用极简单的操作就能使移动装置1相对于夯锤装拆,此外,在移动装置1安装到夯锤时,能够可靠地保持夯锤,并使夯锤容易地移动。以下,对上述移动装置1相对于夯锤的装拆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将移动装置1安装到夯锤的情况下,使图6(1)以及图7(1)所示的夯锤7的手提用把手72(其以朝向后方侧斜上方突出的方式安装在夯锤7的最下部的底脚71(转压板)的后部侧)的把持部72a,像图6(2)以及图7(2)所示这样,钻过基座2的底板21与车轴3之间的区域,使车轴3位于比手提用把手72的把持部72a更靠前方侧的位置,基座2的底板21处于载置在底脚71的后部上表面上的状态。

另外,在使夯锤7稍许前倾,并使底脚71的后方侧从地面稍微抬起的状态下,将移动装置1安装在夯锤7的手提用把手72周围。另外,如图7(2)所示,预先使滑动件5位于后方侧,在滑动件5与车轴3之间确保供手提用把手72的把持部72a进入所需的空间。

接着,使滑动件5从图7(2)所示的状态向前方移动,如图8所示,滑动件5进入到手提用把手72的把持部72a的下侧,滑动件5与车轴3的间隔变得比把持部72a的直径小,处于手提用把手72被滑动件5及车轴3所保持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人员通过向前方踢入与滑动件5的后方侧连接的止挡部6(更详细而言是图5所示的连接部62),能使滑动件5向 前方(从图7(2)所示的位置到图8所示的位置)简单地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将滑动件5锁定为位于前方保持位置(手提用把手72被滑动件5和车轴3所保持的位置,参照图8)的状态,只要不进行解除操作,就能维持由滑动件5及车轴3实现的手提用把手72的保持状态。

更详细而言,当滑动件5位于前方保持位置时,如图8所示,基座2的长孔24的后方侧(距离车轴3最远的一侧)的部分在滑动件5的后方侧露出,在滑动件5的后方侧以能绕水平轴(滑动件5的轴53)上下转动的方式连接的止挡部6的突起64与长孔24的后方侧部分嵌合,使得滑动件5固定在前方保持位置。

在这样将移动装置1安装于夯锤7之后,使夯锤7上部的操作握柄(未图示)向后方侧转动,使夯锤7处于稍微后倾的状态。这样,处于夯锤7整体的负重经由手提用把手72而被移动装置1所支承的状态(底脚71从地面浮起的状态),通过维持该姿势不变对夯锤7的操作握柄进行操作,从而能够简单地移动夯锤7。

在将移动装置1从夯锤7上卸下时,使处于突起64嵌合在长孔24内的状态的止挡部6向上方转动,解除突起64的嵌合。这样,滑动件5便成为能向后方滑动的状态,能够解除由滑动件5及车轴3实现的手提用把手72的保持状态,藉此,能从夯锤7上简单地卸下移动装置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人员通过向上方提起与滑动件5的后方侧连接的止挡部6的后方侧的部分,能够简单地解除突起64的嵌合状态以及滑动件5的保持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移动装置1安装到夯锤7上时,能将手提用把手72夹持并保持在车轴3与滑动件5之间,但也可以构成为能将手提用把手72夹持并保持在基座2一部分(例如,像利用管将图3所示的两个通孔23、23连接,将图1及图2所示的车轴3插通在上述管中这样的情况下的管等那样,支承或是形成在比连接到底板21上的滑动件5更靠上方的位置的基座2一部分)与滑动件5之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