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流过滤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3595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弃流过滤一体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弃流过滤一体机,属于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在降雨初期,雨水通过湿沉降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冲刷到地面,并且屋面和地面的污染物及杂质也汇入雨水,因此降雨的前2—5mm雨水一般污染严重、处理难度大,如果初期雨水直接汇入雨水收集系统,会提高后续处理工作的难度。为了减轻后续处理的压力,通常会将初期雨水直接排走(通常是利用弃流装置实现的)。在对收集的雨水处理时,一般是采用过滤器(滤芯)进行过滤处理或沉淀后直接利用,而过滤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表面会堆积大量的泥沙,影响后期过滤效果,增大了处理工作的压力,而且现有技术中的弃流装置和过滤器为两个单独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弃流过滤一体机,将过滤器和弃流装置整合在一起,同时还能够避免经常清洗或更换过滤器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弃流过滤一体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和弃流口,所述弃流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所述壳体内固定有过滤分离装置和折流装置,所述过滤分离装置位于所述折流装置的上侧,且所述折流装置位于所述弃流口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过滤分离装置为上小下大的漏斗式过滤网,所述壳体的内部还固定有出水通道,所述出水通道水平设置,且所述出水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直接连通,所述出水口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网的顶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过滤网为钢板网或钢丝网,且所述过滤网的孔径为0.5-1.5mm。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折流装置为圆环形的折流组件,所述折流组件竖直设置,所述折流组件的下端与所述弃流口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折流组件的直径小于所述过滤网下端的直径,所述折流组件的上端高于所述过滤网的下端,所述折流组件的下端低于所述过滤网的下端。

另一种技术方案为:所述折流组件的直径与所述过滤网下端的直径相等,所述折流组件的轴线与所述过滤网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折流组件的上端与所述过滤网的下端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折流组件的外侧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杆的数量为4个,且这4个所述连接杆位于同一高度,所述连接杆的轴线与所述折流组件的轴线相交,所述连接杆水平设置,所述连接杆均匀分布在所述折流组件的周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连接杆为长条形的平板结构,且所述平板的平面与水平面垂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壳体的内壁上还可设置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均呈螺旋设置,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均与进水口相对应;所述出水通道内设有阀门,用以控制出水口的打开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弃流口和过滤分离装置,使得本实用新型同时具备过滤和弃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图2A-A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弃流口;5、过滤网;6、折流组件;7、连接杆;8、出水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弃流过滤一体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进水口2、出水口3和弃流口4,所述弃流口4位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所述进水口2和所述出水口3均位于所述壳体1的上部;所述壳体1内固定有过滤分离装置和折流装置,所述过滤分离装置位于所述折流装置的上侧,且所述折流装置位于所述弃流口4的正上方。

雨水管道内的雨水从进水口2进入到壳体1内,雨水与过滤分离装置接触,雨水分离装置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而含有浓度较高的泥水下沉到折流装置处,折流装置能够防止泥水翻滚形成涡旋,这样就使得壳体1内上部分为清水(与过滤分离装置对应),下部分为泥水(与折流装置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正常使用时,刚下雨时,含有大量污染物的雨水进入到壳体1内时,此时可直接打开弃流口4,此时便可直接将含有大量污染物的雨水直接排出。

关于过滤分离装置

所述过滤分离装置为上小下大的漏斗式过滤网5,所述壳体1的内部还固定有出水通道8,所述出水通道8水平设置,且所述出水通道8的一端与所述出水口3直接连通,所述出水口3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网5的顶端固定连接。

由于过滤网5呈漏斗形状(倒置)设置,雨水从进水口2进入到壳体1内,雨水直接冲向过滤网5的顶端,雨水沿着过滤网5的外壁呈螺旋状向下流动,雨水在过滤网5上流动的过程中,泥土被阻挡在过滤网5的外侧,而清水则可通过过滤网5的孔隙,进入到过滤网5的内部,过滤网5外侧的泥水(未进入过滤网5的雨水为泥水)顺着过滤网5的外壁继续向下流动,到达壳体1的底部,这样就实现了清水与泥水的分层(过滤网5内为清水,壳体1内的下部为泥水)。

一段时间后,可打开弃流口4将泥水排出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而过滤网5在过滤时,泥沙极有可能卡在过滤网5的孔隙里,但是考虑到过滤网5的外壁上一直有水流动,流动的水能够将孔隙里的泥沙带出,对过滤网5具有一定的自清洁作用,因而无需人员更换过滤网5或者清洗过滤网5。

此外,壳体1的内壁上还可设置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均呈螺旋设置,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均与进水口2相对应,这样雨水在通过进水口2进入到壳体1内时,雨水在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引导作用下,呈螺旋的冲刷过滤网5,保证水流的冲击力,更方便的能够将过滤网5上的泥沙带出。

由于雨水呈螺旋的进入到壳体1内,而螺旋的雨水本身具备较大的离心作用,因而雨水内的污染物(密度较高的污染物,泥沙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而紧贴在壳体1的内壁上,因而过滤网5外壁处的雨水为相对较为干净的雨水(此部分的污染物大部分为树叶等密度较低的污染物),而靠近壳体内壁处为污染物含量较大的雨水,这样也方便过滤网对雨水的过滤,同时保证大部分污染物贴着壳体的内壁向下滑动直至到达弃流口处。

所述过滤网5为钢板网或钢丝网,且所述过滤网5的孔径为0.5-1.5mm。

钢板网为漏斗形的钢板,并在该钢板上冲击处很多孔隙。

钢丝网相对于钢板网而言其孔隙的密度更大。

关于折流装置

发明人考虑到,由于泥水从过滤网5上滑落到壳体1的底部,泥水流入到底部时,由于整个壳体1内均充斥着水,因而泥水极有可能在壳体1的底部形成涡旋,而过滤网5的下端敞开,也就是说,涡旋的泥水极有可能从过滤网5的下端进入到过滤网5的内部,从而搅浑过滤网5内部的清水。

为了解决该问题,发明人设置了折流装置,在泥水进入到壳体1的底部时,泥水会与折流装置产生碰撞,折流装置能够防止泥水产生大的涡旋,能够击散涡旋,只会产生小的涡旋,因而能够防止泥水的涡旋对清水产生影响。

所述折流装置为圆环形的折流组件6,所述折流组件6竖直设置,所述折流组件6的下端与所述弃流口4之间留有间隙。

折流组件6的设置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

(1)所述折流组件6的直径小于所述过滤网5下端的直径,所述折流组件6的上端高于所述过滤网5的下端,所述折流组件6的下端低于所述过滤网5的下端。

也就是说,折流组件6的上端伸入到过滤网5的内部,涡旋要进入到过滤网5内部,需沿着折流组件6的外侧向上移动,而涡旋向上移动较为困难,而且过滤网5为漏斗形状,涡旋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其空间越来越小,因而就粉碎了涡旋的行进,防止涡旋进入到过滤网5中。

(2)所述折流组件6的直径与所述过滤网5下端的直径相等,所述折流组件6的轴线与所述过滤网5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所述折流组件6的上端雨所述过滤网5的下端之间留有间隙。

泥水在与折流组件6接触后,折流组件6挡住了泥水的冲击力,使得泥水只能在折流组件6的外侧产生旋涡,由于折流组件6的阻挡涡旋无法进入折流组件6的内部,而折流组件6外侧的空间较为有限,因而涡旋的尺寸并不会很大,当然涡旋有可能会从折流组件6的上侧和下侧的间隙进入到折流组件6的内部,但是由于间隙较小,进入到折流组件6内的涡旋就很小,其并不会搅浑泥水和清水。

而涡旋从折流组件6的下侧进入到折流组件6内部时,涡旋均较小,而且涡旋能够带动泥沙进入到折流组件6的下部,保证泥沙基本全部堆积在弃流口4处。

所述折流组件6的外侧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之间通过连接杆7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7的数量为4个,且这4个所述连接杆7位于同一高度,所述连接杆7的轴线与所述折流组件6的轴线相交,所述连接杆7水平设置,所述连接杆7均匀分布在所述折流组件6的周侧。所述连接杆7为长条形的平板结构,且所述平板的平面与水平面垂直。

由于连接杆7的形状,涡旋在与连接杆7接触时,连接杆7可将涡旋进行切割,从而防止大的涡旋的形成。

所述出水通道8内设有阀门,用以控制出水口3的打开或关闭。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

雨水刚开始进入到壳体1内时,打开弃流口4,雨水直接从弃流口4流出(含有污染物较多),一段时间后关闭弃流口4,雨水继续流入到壳体1内(此时的雨水含有的污染物较少),雨水冲击到过滤网5上,部分水通过过滤网5上的孔隙进入到过滤池网中,实现了对雨水的过滤,另一部分雨水(包含泥沙)则顺着过滤网5的外壁流入到壳体1的底部,泥水与折流组件6碰撞防止产生大的旋涡,确保壳体1内上部为清水,下部为泥水,打开阀门,清水从出水管道经过出水口3流出。当需要排出泥水时,打开弃流口4并关闭阀门即可,这样泥水便会从弃流口4流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