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室外侧道路垂直高悬臂组合景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5714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下室外侧道路垂直高悬臂组合景观结构,属于城市支护美化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支护工程,大多只注重支护的可靠性,并不太在意支护工程的景观性。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修复与景观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大兴土木工程地区,土建支护工程难以避免,如何把景观与岩土支护有机结合实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室外侧道路垂直高悬臂组合景观结构。利用地下结构自身整体性,在悬臂墙外侧设置植物生态带,通过插筋形式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生态绿色墙,为小区景观增添光彩。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地下室外侧道路垂直高悬臂组合景观结构,包括地下室,在地下室外侧的上方设有路面;路面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经高悬臂墙连接;高悬臂墙位于地下室外墙顶部的地下室顶板上,高悬臂墙的厚度与地下室外墙厚度对应;高悬臂墙的背面设有回填土和碎石;回填土和碎石内设有土工筋带;高悬臂墙背面的中部设有与高悬臂墙连接为一体的卸荷板,卸荷板底面铺设有毛石混凝土;高悬臂墙上设有贯穿高悬臂墙并伸入回填土和碎石内的插筋和透水软管;插筋从高悬臂墙外侧伸出端悬挂有植物生态带。

前述结构中,所述地下室顶板和外墙、高悬臂墙、卸荷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前述结构中,所述回填土和碎石为多层结构,每层厚度不大于30 cm;每3层设置一层土工筋带;土工筋带为双层双向土工筋带。

前述结构中,所述毛石混凝土层的厚度不小于15cm。

前述结构中,所述透水软管与插筋位于回填土和碎石内靠近植物生态带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利用地下结构自身整体性,通过在高悬臂墙外增设卸荷板,后侧填土考虑加筋,能有效地控制高悬臂墙的厚度,达到了减少材料用量的目的,在紧凑的空间范围内,得到一个结构合理的形式,能同时保证地下室与道路的安全建设与使用。靠挡墙外侧设置植物生态带,有效地减少硬性支挡,增加与自然和谐的效果,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精神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高悬臂墙,2-地下室,3-卸荷板,4-土工筋带,5-回填土和碎石,6-毛石混凝土,7-路面,8-透水软管,9-植物生态带,10-插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一种地下室外侧道路垂直高悬臂组合景观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地下室2,在地下室2外侧的上方设有路面7;路面7与地下室2顶板之间经高悬臂墙1连接;高悬臂墙1位于地下室2外墙顶部的地下室2顶板上,高悬臂墙1的厚度与地下室2外墙厚度对应;高悬臂墙1的背面设有回填土和碎石5;回填土和碎石5内设有土工筋带4;高悬臂墙1背面的中部设有与高悬臂墙1连接为一体的卸荷板3,卸荷板3底面铺设有毛石混凝土6;高悬臂墙1上设有贯穿高悬臂墙1并伸入回填土和碎石5内的插筋10和透水软管8;插筋10从高悬臂墙1外侧伸出端悬挂有植物生态带9。地下室2顶板和外墙、高悬臂墙1、卸荷板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回填土和碎石5为多层结构,每层厚度不大于30 cm;每3层设置一层土工筋带4;土工筋带4为双层双向土工筋带。毛石混凝土6层的厚度不小于15cm。透水软管8与插筋10位于回填土和碎石5内靠近植物生态带9一侧。

实施例

本例如图1所示,由地下室2顶板、高悬臂墙1、卸荷板3、植物生态带9所组成,其中,植物生态带9与高悬臂墙1采用插筋10连接固定。地下室2顶板、高悬臂墙1和卸荷板3为现浇混凝土结构,内部设有钢筋。施工时,高悬臂墙1先进行卸荷板3以下段的施工,高悬臂墙1内侧预留卸荷板3的钢筋、透水软管8的孔洞和用于植物生态带连接的插筋10。高悬臂墙1内侧回填土和碎石5分层施工,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每90cm处设置双层双向的土工筋带4。卸荷板3下设有15cm厚毛石混凝土6垫层进行找平与力的分散均衡。高悬臂墙1上段,待卸荷板3修建完成后,再进行透水软管8的孔洞和用于连接植物生态带9的插筋10的施工。卸荷板3上方的回填土和碎石5回填与卸荷板3下方的施工相同,也是分层施工,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每90cm处设置双层双向土工筋带。最后修建道路路面7。透水软管8与插筋10应安置于植物生态带9内侧,透水软管8能把后侧填土渗水用于植物生态带9,插筋10起到紧固植物生态带9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