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排水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市政排水管道。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排水排污主要采用专用的排水排污管道进行集中收集,然后进行集中处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活垃圾也大量的增加,会导致排水池的收水口堆满垃圾,不能排水,给城市的排水排污管道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传统的排水排污管道大多依靠在污水入口处的地面增加水篦子来完成对生活垃圾的过滤,然而当夏季来临,雨水也大量增加,传统的这种排水排污管道很容易被生活垃圾阻塞,造成排水排污管道无法正常工作,往往需要人工对污水入口处进行人工疏通,大量的浪费了人力,而且当无法及时处理或雨水量过大时很容易造成城市内涝,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排水管道,具备不会被路面的生活垃圾堵塞雨水收集池,避免了城市内涝的危险,也可快速定位堵塞处,可快速进行抢修,双重保险,解决了管道堵塞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市政排水管道,包括排水主管道、排水支管、雨水收集池与储水箱,所述排水主管道上设有若干进水口,所述雨水收集池通过进水管道与排水主管道连接,所述若干进水管道之间通过排水支管相互连接,所述排水主管道的下方连接有淤泥收集井,所述排水主管道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井盖,所述井盖的位置与淤泥收集井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储水箱设在淤泥收集井的一端,所述储水箱的一端上部与排水主管道连接,所述储水箱的底部一端设有出水口,所述储水箱的内部设有强力杀菌器。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池呈圆筒状,所述雨水收集池内部设有底架、转动轴、过滤网与转动电机,所述底架下端设有过水口,所述转动电机固定安装在底架上表面,所述过滤网下端中心通过转动轴与转动电机的主轴连接,所述过滤网的直径小于雨水收集池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排水主管道分为内管与外管,所述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若干无线信号发射器、若干报警器、若干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与若干定位器,所述若干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固定安装在内管的外壁,所述定位器固定安装在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上,所述报警器固定设在两个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之间,所述定位器固定连接在报警器的一端,所述报警器通过连接导线与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动电机、报警器、定位器、无线信号发射器与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表面均涂有防水涂层。
优选的,所述无线信号发射器通过电信号的形式与监测装置连接,所述监测装置包括无线信号接收器与显示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转动电机带动过滤网转动可过滤路面的大的生活垃圾,并且转动通过离心力的作用使生活垃圾不会堆积在过滤网上造成堵塞,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淤泥收集井与强力杀菌器,淤泥收集井可有效的对管道内的淤泥进行收集,避免了管道内的淤泥过多导致排水效果不明显甚至堵塞的情况的发生,清理杀菌器可有效对过滤后的水进行杀菌处理,避免携带病菌的雨水进入河里导致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报警器、定位器、无线信号发射器与监测装置,可快速监测到主管道堵塞的地点,快速定位进行维修,速度快,疏通方便,双重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排水主管道示意图。
图中:1-排水主管道,11-无线信号发射器,12-报警器,13-液体流量监测传感器,14-定位器,2-排水支管,3-雨水收集池,31-底架,32-转动轴,33-过滤网,34-转动电机,4-淤泥收集井,41-井盖,5-储水箱,51-强力杀菌器,52-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市政排水管道,包括排水主管道1、排水支管2、雨水收集池3与储水箱5,所述排水主管道1上设有若干进水口,所述雨水收集池3通过进水管道与排水主管道1连接,所述若干进水管道之间通过排水支管2相互连接,所述排水主管道1的下方连接有淤泥收集井4,所述排水主管道1的上端可拆卸连接有井盖41,所述井盖41的位置与淤泥收集井4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储水箱5设在淤泥收集井4的一端,所述储水箱5的一端上部与排水主管道1连接,所述储水箱5的底部一端设有出水口52,所述储水箱5的内部设有强力杀菌器51。
工作原理:通过转动电机34带动过滤网33转动的离心力阻止大的生活垃圾的堆积造成道路阻塞,小的垃圾阻塞排水主管道1可通过监测装置快速找到堵塞的地点,进行快速的维修,简单方便,管道内的淤泥在会通过淤泥收集井4进行沉淀收集,效果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