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虹吸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472阅读:18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虹吸地漏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浴水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排水管道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现有的地漏,限于体积和内部结构(需要形成连通器屏蔽异味)的原因,流通管径都较小,造成了地漏的排水性能较差,当需要大量排水时,不能迅速将废水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虹吸地漏,所述虹吸地漏的内部设有虹吸结构,能够在排水时产生虹吸效果,从而增大了排水量,能够将废水迅速排出。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虹吸地漏,包括地漏面板、上盖、排水管和外壳,所述地漏面板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外壳顶部开口;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上盖包括上盖体和从上盖体边缘向下延伸出的管体,所述排水管的上端套设在所述管体内,所述排水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管体的内径;所述排水管的下端通过开设在所述外壳底部的通孔向外延伸,所述排水管的下端与所述通孔的形状相配合;所述外壳内部和管体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管体内壁和所述排水管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水流通道,所述排水管的内管形成第三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依次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上部管径逐渐增大,且在所述排水管上半部的任意水平面上,第二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

在使用时,废水通过与地面平齐的地漏面板流入所述虹吸地漏,并依次进入第一水流通道、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并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入下水管道;其中,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形成连通器,起到阻止下水管道气味的作用,同时,所述排水管的上部管径逐渐增大,且在所述排水管上半部的任意水平面上,第二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故水流在从第二水流通道流至第三水流通道时,水流截面积减小,水流将水流通道内的气体全部挤出,避免了气蚀的发生,进而产生虹吸作用,增大了排水量。

当然,所述地漏面板上开设有孔洞,使水流通过,此技术特征属于现有技术,在此就不再赘述。

为方便拆洗所述虹吸地漏,并方便拾取掉落在虹吸地漏内的小物品,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地漏面板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体的顶部与所述地漏面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管体和排水管同轴设置。

在地漏需要清洗时,只需拆下所述地漏面板即可拿出地漏面板和上盖,所述上盖还能够继续从地漏面板拆下,进一步方便清洗;所述管体和排水管同轴设置,是为了保证水流从各方向均匀流入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产生的湍流最少,利于虹吸的形成。

为进一步方便清洗,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地漏面板包括篦子和面板圈,所述篦子嵌设在所述面板圈的内边缘;所述篦子和所述面板圈的顶部齐平。

所述篦子嵌设在所述面板圈的内边缘,方便拆卸和清洗所述地漏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篦子包括篦心和呈放射状设置在篦心周围的多个横杆,所述面板圈的内边缘设有多个与所述横杆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目与所述横杆的数目相同;所述面板圈通过螺纹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体通过设置在顶部的卡扣结构与所述篦心可拆卸连接。

也就是说,所述篦子通过所述横杆搭架在所述面板圈内,在拆卸时,只需拿起篦子,即可带起与篦子卡扣连接的上盖,无需将地漏面板完全拿起。

当然,所述横杆的数目和横杆之间的间距,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现有技术做出选择,在此就不在赘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横杆的数目为15个,当然,所述横杆的数目也可以为9个、11个、13个、17个、19个等。

为进一步减少水流中的湍流,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上盖体的周围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数目与所述横杆的数目相同,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横杆的下底面相抵。竖直设置的导流板极大减小了水流在水平方向的流动,从而减小水流中的湍流,利于虹吸的形成。另外,所述导流板同时对横杆起到支撑作用,延长了所述篦子的使用寿命。

为增强所述排水管和所述通孔之间的密封性,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排水管和所述通孔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为O环。

为进一步利于虹吸的形成,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上盖体的中部设有向下的凹陷,所述凹陷延伸至所述排水管上部管口的水平面以下。所述凹陷进一步减小了第三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同时还能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利于虹吸的形成。

为方便拾取掉落在所述虹吸地漏内的小物品,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排水管的下半部向外延伸出托盘,所述托盘的边缘与所述外壳的内壁相抵,所述托盘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底壁上。在小物品掉入所述虹吸地漏中后,只需拿起所述篦子,即可拾取落在所述托盘中的小物品。

进一步地,所述托盘的上顶面和所述上盖体的下底面均设有圆弧倒角。圆弧倒角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利于虹吸的形成。

本实用新型关于方位的描述,以图2为准,即以所述虹吸地漏在正常使用时,上方为上,下方为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虹吸地漏,所述虹吸地漏的内部设有虹吸结构,水流在从第二水流通道流至第三水流通道时,水流截面积减小,水流将水流通道内的其他全部挤出,避免了气蚀的发生,进而产生虹吸作用,增大了排水量,能够将废水迅速排出。

2、所述虹吸地漏中,所述地漏面板与所述外壳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体的顶部与所述地漏面板可拆卸连接;在地漏需要清洗时,只需拆下所述地漏面板即可拿出地漏面板和上盖,所述上盖还能够继续从地漏面板拆下,进一步方便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中:1、地漏面板;11、篦子;111、篦心;112、横杆;12、面板圈;2、上盖;21、上盖体;22、管体;23、导流板;3、排水管;31、托盘;4、外壳;5、O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应当理解,本发明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虹吸地漏,包括地漏面板1、上盖2、排水管3和外壳4,所述地漏面板1设置在所述外壳4的顶部,所述外壳4顶部开口;所述上盖2设置在所述外壳4的内部,所述上盖2包括上盖体21和从上盖体21边缘向下延伸出的管体22,所述排水管3的上端套设在所述管体22内,所述排水管3的外径小于所述管体22的内径;所述排水管3的下端通过开设在所述外壳4底部的通孔向外延伸,所述排水管3的下端与所述通孔的形状相配合;所述外壳4内部和管体22外壁之间形成第一水流通道,所述管体22内壁和所述排水管3外壁之间形成第二水流通道,所述排水管3的内管形成第三水流通道,所述第一水流通道、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依次连通;所述排水管3的上部管径逐渐增大,且在所述排水管3上半部的任意水平面上,第二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

所述地漏面板1包括篦子11和面板圈12,所述篦子11包括篦心111和呈放射状设置在篦心111周围的多个横杆112,所述横杆112的数目为15个,所述面板圈12的内边缘设有多个与所述横杆112相配合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目与所述横杆112的数目相同;所述篦子11通过所述横杆112嵌设在所述面板圈12的内边缘;所述篦子11和所述面板圈12的顶部齐平。所述面板圈12通过螺纹与所述外壳4可拆卸连接,所述上盖体21通过设置在顶部的卡扣结构与所述篦心111可拆卸连接。

也就是说,所述篦子11通过所述横杆112搭架在所述面板圈12内,在拆卸时,只需拿起篦子11,即可带起与篦子11卡扣连接的上盖2,无需将地漏面板1完全拿起。

在使用时,废水通过横杆112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虹吸地漏,并依次进入第一水流通道、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并通过第三水流通道流入下水管道;其中,第一水流通道和第二水流通道形成连通器,起到阻止下水管道气味的作用,同时,所述排水管3的上部管径逐渐增大,且在所述排水管3上半部的任意水平面上,第二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三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故水流在从第二水流通道流至第三水流通道时,水流截面积减小,水流将水流通道内的气体全部挤出,避免了气蚀的发生,进而产生虹吸作用,增大了排水量。

所述管体22和排水管3同轴设置,保证了水流从各方向均匀流入第二水流通道和第三水流通道,产生的湍流最少,利于虹吸的形成。

所述上盖体21的周围设有多个竖直设置的导流板23,所述导流板23的数目与所述横杆112的数目相同,所述导流板23的上端与所述横杆112的下底面相抵。竖直设置的导流板23极大减小了水流在水平方向的流动,从而减小水流中的湍流,利于虹吸的形成。另外,所述导流板23同时对横杆112起到支撑作用,延长了所述篦子11的使用寿命。

为增强所述排水管3和所述通孔之间的密封性,所述排水管3和所述通孔之间设有O环5。

所述上盖体21的中部设有向下的凹陷,所述凹陷延伸至所述排水管3上部管口的水平面以下。所述凹陷进一步减小了第三水流通道的横截面积,同时还能起到导流的作用,从而利于虹吸的形成。

所述排水管3的下半部向外延伸出托盘31,所述托盘31的边缘与所述外壳4的内壁相抵,所述托盘31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外壳4的底壁上。在小物品掉入所述虹吸地漏中后,只需拿起所述篦子11,即可拾取落在所述托盘31中的小物品。

所述托盘31的上顶面和所述上盖体21的下底面均设有圆弧倒角。圆弧倒角能够起到导流的作用,利于虹吸的形成。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