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城市人行天桥的微型注浆钢管桩群桩基础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277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城市人行天桥的微型注浆钢管桩群桩基础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车流量与人流量迅猛增长的现状,城市人行天桥的建设,有效地实现了繁忙路段的人车分离,保障了行人安全的同时也缓解了因人车交织所产生的交通拥堵压力。天桥基础作为桥梁下部结构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天桥的上部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基础结构形式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城市人行天桥基础多采用桩基形式,传统的桩基采用冲(钻)孔灌注桩、旋挖桩、人工挖孔桩等成桩工艺。但以上的传统桩基成桩工艺存在诸多问题:需使用较大的施工机械,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扬尘、噪声、泥浆等),以及人工挖孔桩存在施工安全隐患等。以上所反映的现实问题使得传统的桩基形式在环保意识日益加强、施工空间有限的城市建设中显得并不适用。鉴于天桥上部结构荷载较小,有必要研究一种更环保、对施工条件要求更小的新型城市人行天桥(桩)基础形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城市人行天桥的微型注浆钢管桩群桩基础结构,以实现支承天桥上部结构并保证基础稳定而可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城市人行天桥的微型注浆钢管桩群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型钢管桩群桩、钢筋砼承台基础、注浆加固软基层、闭口桩尖;所述的基础主体为穿越软基层的微型钢管桩群桩,所述的微型钢管桩群桩包含若干采用地质钻机成孔的钢管桩,所述的钢管桩的桩径D≤250mm;所述的钢筋砼承台基础设置在微型钢管桩群桩顶部,所述的微型钢管桩群桩顶部进入钢筋砼承台基础底面的距离H≥D;所述的钢管桩中部设有注浆孔,所述的注浆孔高压注浆形成注浆加固软基层;所述的闭口桩尖呈锥形,闭口桩尖焊接设置于钢管桩的底端部。本实用新型的注浆加固软基层为钢管桩外表面形成保护层,可防潮防腐。

其中,所述的微型钢管桩群桩的各钢管桩的间距L≥3.5D,穿越软基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P≥5D。

优选地,所述的注浆孔在环向、竖向上每15cm 布置1个,呈梅花形布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效果:本实用新型在城市人行天桥采用此基础形式,能满足人行天桥的竖向承载力要求,还能有效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同时兼具施工干扰小、无污染、工艺简单和造价低的优点,有效解决城市人行天桥桥位处施工空间狭小、无法使用大型机械、需严格控制施工影响的现实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微型钢管桩群桩,11:钢管桩,2:钢筋砼承台基础,3:注浆加固软基层,4:闭口桩尖,5:注浆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城市人行天桥的微型注浆钢管桩群桩基础结构,包括微型钢管桩群桩1,钢筋砼承台基础2,注浆加固软基层3,闭口桩尖4。

基础主体为微型钢管桩群桩1,微型钢管桩群桩1包含若干钢管桩11,钢管桩11的桩径D≤250mm,钢管桩11采用地质钻机成孔,钢管桩11的中部设有注浆孔5。各钢管桩11的间距L≥3.5D,穿越软基层进入持力层的深度P≥5D。

钢筋砼承台基础2设置在微型钢管桩群桩1顶部,微型钢管桩群桩1应进入钢筋砼承台基础2底面的距离H≥D。微型钢管桩群桩1通过注浆孔5高压注浆形成注浆加固软基层3;注浆加固软基层为钢管桩外表面形成保护层。锥形闭口桩尖4通过焊接设置于钢管桩11的底端部,利用桩端土塞效应提高端阻力。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如下:

1、施工围挡后,对微型钢管桩群桩1进行定位和校正垂直度: 桩位偏差应控制在20mm 以内, 直桩的垂直度偏差应不超过1%。

2、通过地质钻机成孔方法将微型钢管桩群桩1施工到位:微型钢管桩群桩1的平面按照钢管桩11的间距(中对中)L≥3.5D布置,深度按照穿越软基层进入持力层P≥5D的尺寸控制。钢管桩11的桩端采用锥形闭口桩尖4提高端阻力,钢管节段间采用钢套管焊接形式。

3、穿越软基层通过微型钢管桩11上的注浆孔5高压注入添加水玻璃(掺入量3%)的水泥浆液形成注浆加固软基层3。注浆孔5按照沿钢管桩11的环向、竖向上每15cm 布置1个,呈梅花形布置。注浆后的土层为钢管桩11外表面形成保护层防止腐蚀。

4、钢管桩11按进入钢筋砼承台基础2的底面距离H≥D的长度控制,浇筑钢筋砼承台基础2,完成整个天桥基础的施工。

本实用新型从微型钢管桩群桩1的施工成桩过程及施工后受力机理上,既能满足人行天桥的竖向承载力要求,还能有效减少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同时兼具施工干扰小、无污染、工艺简单和造价低的优点,有效解决城市人行天桥桥位处施工空间狭小、无法使用大型机械、需严格控制施工影响的现实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