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48807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漏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是与一种地漏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漏为了防止下水道的臭气返溢,研发人员在过水芯设计了封水板,利用磁吸结构或重力杠杆方式实现,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号为201320783975.7,专利名称为:一种磁吸式防臭阀芯,其采用磁性结构实现封水板的密封;另外,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为200820170142.2,专利名称为:翻板式地漏,其采用重力杠杆实现封水板密封;上述两种方式是最常见自密封防臭方式,但存在如下缺陷:(1)无法完全打开出水芯,流量小,容易缠绕杂物;(2)磁吸方式的磁吸件容易金属材质的杂物吸附,导致难以闭合,无法实现完全防臭的效果;(3)重力块设置在过水芯出水口边缘,封水时重力块受下水管内壁的限制与干涉,不易扩张,需一定的空间供其活动,进而导致排水面积也随之减小;(4)现有的面盖无提拉设计,不便于用户提拉拿取清理;综上,现有的地漏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地漏,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易实现,本提案扩大出水面积,不易挂设或缠绕杂物,同时不易受到下水管外壁的限制,实现出水最大化,彻底解决了以上的不足;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地漏,其包括地漏座、连接座、面盖及过水芯;所述过水芯设有一封水结构;该封水结构包括若干个封水板、箍环及重力环;各封水板具有摆动端,该摆动端对应过水芯下端口缘处形成的容置槽装设,并以所述箍环贯穿摆动端将封水板活接在过水芯上;各封水板的自由端聚拢且呈漏斗状设置;所述重力环套设在过水芯外壁,并以所述箍环为支点与封水板的摆动端相抵形成杠杆配合。

进一步地,各封水板为三角状封水板,且各三角状封水板沿过水芯下端口缘处呈圆周均匀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箍环具有开口,且该开口处通过卡扣结构以形成封闭的箍环。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提拉部件,该提拉部件装设于面盖处。

进一步地,该提拉部件为开设在面盖上的提拉孔,该提拉孔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该提拉部件为软质材料制成的提拉块,该提拉块上形成有与面盖厚度适配的装接槽;其中,所述提拉块穿过面盖上的过水槽,并将装接槽嵌入面盖,以使提拉块与面盖相接于一体。

进一步地,该提拉部件包括一活动件及锁接套,该活动件两端贯穿面盖并与锁接套相接配合;所述活动件的中部还形成供手指提取的弯曲部。

进一步地,该提拉部件包括铰接座、起翘臂及铰接轴,所述铰接座安设在面盖的背面,且该铰接座上具有供铰接轴穿设铰接孔;起翘臂穿过面盖上的过水槽并通过铰接轴与铰接座相接配合;其中,驱动起翘臂一端,并以铰接轴为支点以使起翘臂的另一端向上翘起形成提拉手。

进一步地,所述起翘臂一端具有第一限位凸起,该第一限位凸起由起翘臂两侧向面盖延伸并作用在面盖背面,以使所述起翘臂上表面平齐于面盖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起翘臂上具有第二限位凸起,该第二限位凸起由起翘臂两侧向面盖延伸而成,并作用于面盖背面;该第二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凸起错位设置,且分设在铰接孔两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地漏,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易实现,本提案采用多片封水板合并成漏斗状的封水腔,将积水集中在中间部位,更便于利用水重力开启封水板排水,出水时扩大出水面积,不易挂设或缠绕杂物;同时,由于重力环时套设在出水芯的外壁实现上下滑动位移,不受下水管外壁的限制;

(2)本实用新型各封水板为三角状封水板,且等分设置,其下端逐渐缩小,使得杂物不易挂设并且容易被水冲刷滑落,防挂污效果显著;

(3)本实用新型箍环设有开口,便于装配,同时松紧程度也便于调节;

(4)本实用新型在面盖上设置提拉拿取结构,便于取下面盖,以清洁地漏内的过滤芯及出水芯等等部件;

(5)本实用新型采用提拉孔的方式来实现便于拿取面盖的功能,其结构设计简单、成本低,市售价格低廉,更具市场竞争力;

(6)本实用新型采用提拉座的方式进行提拉,使用时简单将其置入面盖的过水槽,使用完毕后收起,整个过程无需双手与地漏面盖直接接触,清洁卫生;

(7)本实用新型采用拉手方式作为提拉件,此方式结构简单,易实现,同时效果最佳,提拉简便,操作目的明确,通俗易懂;

(8)本实用新型利用杠杆原理与限位结构配合,在面盖过水槽处设计起翘臂,原始状态下起翘臂与面盖平齐,使用时只需按压起翘臂一端,即可上翘成为提拉手,此结构设计巧妙,构思独特,便于使用,同时美观度佳,提拉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新型所述地漏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新型所述地漏的剖视图;

图3为本新型所述出水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新型所述过水芯封水状态的剖视图;

图5为本新型所述过水芯排水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新型所述出水芯排水状态剖视图;

图7为本新型所述实施例一的面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新型所述实施例二的面盖及提拉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新型所述实施例二的面盖及提拉部件装配的剖视图;

图10为本新型所述实施例三的面盖及提拉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新型所述实施例四的面盖及提拉部件结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新型所述实施例四的面盖及提拉部件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地漏,其包括地漏座1、连接座2、面盖3及过水芯4;所述过水芯4设有一封水结构5;还包括一提拉部件6,该提拉部件6装设于面盖3处;

该封水结构5包括若干个封水板51、箍环52及重力环53;

各封水板51具有摆动端511,该摆动端511对应过水芯4下端口缘处形成的容置槽40装设,并以所述箍环52贯穿摆动端将封水板51活接在过水芯4上;各封水板51为三角状封水板51,且各三角状封水板51沿过水芯4下端口缘处呈圆周均匀排布,各封水板51的自由端聚拢于一点且呈漏斗状设置;

所述箍环52具有开口520,且该开口520处通过卡扣结构以形成封闭的箍环52;

所述重力环53套设在过水芯4外壁,并以所述箍环52为支点与封水板51的摆动端511相抵形成杠杆配合。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地漏,其包括以下部件:地漏座1、连接座2、面盖3、过水芯4、封水板51、箍环52及重力环53;

实际装配时,将各三角状的封水板51对应设置在过水芯4下端口缘处形成的容置槽40内,再将具有开口520的箍环52依序贯穿各封水板51的摆动端511,随后开口520通过卡扣结构连接,将各封水板51固定在过水芯4上,使得封水板51呈漏斗状设置并以箍环52为支点进行摆动;其次将重力环53从过水芯4底部向上套入,并沿过水芯4的外壁可形成上下位移,同时压抵在封水板51的摆动端511上,并利用杠杆原理将各封水板51密封,形成漏斗状的封水腔510;再次,将过水芯4装入连接座2,再将连接座2与地漏座1相接,依序盖设上过滤网7、面盖3,以完成整个装配过程;

实际使用时,水从面盖3上的过水槽30流入,经过过滤网7后再到装设在连接座2上的过水芯4,过水芯4出水口处形成封水板51,(如图5、6所示)当漏斗状的封水板51内的积水重量大于重力环53的重力时,封水板51被打开,此时封水板51以箍环52为支点形成杠杆运动,带动重力环53沿过水芯4外壁向上位移,同时封水板51打开,保证封水板51开启最大化,形成大流量排水;(如图4所示)当水流逐渐减小时,封水板51失去积水重力,并在重力环53的作用力下,压抵封水板51的摆动端511,使得封水板51另一端向中间聚拢形成漏斗状封水腔510,以防止臭气及虫类从下水管返溢至室内。

清洁时,将面盖3上设置的提拉部件6提起,便可对内部的过水芯4及过滤网7进行清洗,以下实施例中公开多种设置在面盖3上的提拉部件6;

实施例一:(如图7所示)所述提拉部件6为开设在面盖3上的提拉孔61,该提拉孔61对称设置;使用时将手指或其他工具置入提拉孔61中,并向上勾取面盖3周边向上提起,以使面盖3取下;采用提拉孔61的方式来实现便于拿取面盖3的功能,其结构设计简单、成本低,市售价格低廉,更具市场竞争力;

实施例二:(如图8、9所示)所述提拉部件6为软质材料制成的提拉块62,该提拉块62上形成有与面盖3厚度适配的装接槽620;使用时,将所述提拉块62强行穿过面盖3上的过水槽30,提拉块62形变后将其上装接槽620嵌入面盖3,以使提拉块62与面盖3相接于一体,再通过提取所述提拉块62并一起将面盖3取出;采用提拉块62的方式进行提拉,使用时简单将其置入面盖3的过水槽30,使用完毕后收起,整个过程无需双手与地漏面盖3直接接触,清洁卫生;

实施例三:(如图10所示)所述提拉部件6包括一活动件63及锁接套64,该活动件63两端贯穿面盖3并与锁接套64相接配合;所述活动件63的中部还形成供手指提取的弯曲部630;使用时手指或其他工具勾取所述弯曲部630,向上提起活动件63,联带将整个面盖3提起;采用拉手方式作为提拉部件,此方式结构简单,易实现,同时效果最佳,提拉简便,操作目的明确,通俗易懂;

实施例四:(如图11、12所示)所述提拉部件6包括铰接座64、起翘臂65及铰接轴66,所述铰接座64安设在面盖3的背面,且该铰接座64上具有供铰接轴66穿设铰接孔640;起翘臂65穿过面盖3上的过水槽30并通过铰接轴66与铰接座64相接配合;其中,驱动起翘臂65一端,并以铰接轴66为支点以使起翘臂65的另一端向上翘起形成提拉手;所述起翘臂65一端具有第一限位凸起650,该第一限位凸起650由起翘臂65两侧向面盖3延伸并作用在面盖3背面,以使所述起翘臂65上表面平齐于面盖3上表面;所述起翘臂65上具有第二限位凸起651,该第二限位凸起651由起翘臂65两侧向面盖3延伸而成,并作用于面盖3背面;该第二限位凸起651与第一限位凸起650错位设置,且分设在铰接孔640两侧;

使用时,原始状态下第二限位凸起651的限制使得起翘臂65表面与面盖3表面平齐,需要提起时,按压起翘臂65的一端向下移动,另一端以铰接轴66为支点向上翘起,形成供用户拿取的抓取端;该实施例利用杠杆原理与限位结构配合,在面盖3过水槽30处设计起翘臂65,原始状态下起翘臂65与面盖3平齐,使用时只需按压起翘臂65一端,即可上翘成为提拉手,此结构设计巧妙,构思独特,便于使用,同时美观度佳,提拉效果显著。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地漏,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易实现,本提案采用多片封水板合并成漏斗状的封水腔,将积水集中在中间部位,更便于利用水重力开启封水板排水,出水时扩大出水面积,不易挂设或缠绕杂物;同时,由于重力环时套设在出水芯的外壁实现上下滑动位移,进而不易受到下水管外壁的限制;本实用新型各封水板为三角状封水板,且等分设置,其下端逐渐缩小,使得杂物不易挂设并且容易被水冲刷滑落,防挂污效果显著;本实用新型箍环设有开口,便于装配,同时松紧程度也便于调节;本实用新型在面盖上设置提拉拿取结构,便于取下面盖,以清洁地漏内的过滤芯及、出水芯等等部件。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