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4528阅读:1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城市雨水分类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道路、建筑的大量增加,雨水无法通过地面渗透而只能通过地表径流方式进入市政雨水管道送至污水厂或就近河体。降雨期间形成的城市雨水径流具有如下显著的特点:水量的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水质的不稳定性和初始冲刷特性。因此,城市雨水径流的处理系统需要具备随机间歇运行、抗水量、水质冲击负荷强、维护要求低等特点。目前,国际上较为认同的方法是对城市雨水径流实施分散式控制模式,针对不同特征的汇水区,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生态方法来对雨水径流进行本地吸收、处理或分流汇入污水或雨水管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创造一种可以在降雨期间被动收集以及初步处理初期雨水,并分离后期雨水的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安装于城市道路中间绿化带中,所述的中间绿化带中挖出一排水沟,在所述的排水沟内设置垂直流湿地单元,所述的排水沟与垂直流湿地单元之间形成水道,所述的排水沟上方的道路路面向内伸出,其伸出端位于水道上方,所述的伸出端高于垂直流湿地单元的顶端,所述的垂直流湿地单元的顶部与所述的伸出端之间形成溢流口,在所述的垂直流湿地单元底部设有排水单元。

进一步具体的,在所述的垂直流湿地单元外侧设置湿地外壳,所述的湿地外壳顶部开口。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溢流口上设有格栅。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伸出端为活动式的,一端转动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排水沟上方形成的开口的宽度小于垂直流湿地单元的宽度。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水道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垂直流湿地单元的两侧。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垂直流湿地单元包括底部的粗滤料层以及上部的细滤料层。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粗滤料层的厚度为300mm,粒径为20mm~30mm;所述的细滤料层的厚度700mm,粒径为10mm~20mm。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排水单元为位于垂直流湿地单元底部的排水管,在所述的排水管上开设排水孔。

进一步具体的,所述的排水单元为位于垂直流湿地单元底部的湿地外壳上的排水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处理方式之后,能够对前期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处理并排出,实现对后期雨水的直接排出,前期雨水实现被动收集,后期雨水实现被动分离,具备随机间歇运行、抗水量大、水质冲击负荷强、维护要求低等特点,上述结构简单,方便实施,能够提高雨水收集以及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带有两侧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带有活动式伸出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带有单侧水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排水沟;2、垂直流湿地单元;3、水道;4、伸出端;5、溢流口;6、湿地外壳;7、排水管;8、格栅;9、排水口;21、粗滤料层;22、细滤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一种城市道路间用下凹式绿地结构,安装于城市道路中间绿化带中,所述的中间绿化带中挖出一排水沟1,在所述的排水沟1内设置垂直流湿地单元2,所述的排水沟1与垂直流湿地单元2之间形成水道3,所述的排水沟1上方的道路路面向内伸出,其伸出端4位于水道上方,所述的伸出端4高于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顶端,所述的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顶部与所述的伸出端4之间形成溢流口5,在所述的垂直流湿地单元2底部设有排水单元。

基于上述结构,垂直流湿地单元2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以及地形位于排水沟1内部不同位置,其可以位于排水沟1的一侧,也可以位于排水沟1的中部。

如图1所示当垂直流湿地单元2位于排水沟1中部时,水道3有两个位于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两侧,在两条水道3的上方均设置一伸出端4,伸出端4高于垂直流湿地单元2,伸出端4底面与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顶端有一道缝隙,此缝隙为溢流口5,垂直流湿地单元2顶部为下凹式,两个伸出端4之间的距离小于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宽度,并在垂直流湿地单元2顶部栽种耐旱植物,在垂直流湿地单元2外侧为湿地外壳6,湿地外壳6主要作用是防止垂直流湿地单元2内的滤料倒塌,在垂直流湿地单元2底部与湿地外壳6内部设置排水单元,排水单元为排水管7并在排水管7表面开设排水孔,为了防止滤料进入排水管7中,在排水孔上设置钢丝网。垂直流湿地单元2分为两个过滤层,底部为粗滤料层21采用废石,粗滤料层21的厚度为300mm,粒径为20mm~30mm;顶部为细滤料层22,其厚度为700mm,粒径为10mm~20mm。

图1中的结构在下雨的时候,雨水首先进入垂直流湿地单元2上方的下凹式结构,下凹式结构能够保证雨水不会向两侧分流,前期的雨水通过细滤料层22以及粗滤料层21过滤之后,通过钢丝网以及排水孔进入到排水管7内,排水管7将前期雨水排出,当垂直流湿地单元2接收前期雨水饱和之后,继续接收的为后期雨水,后期雨水在垂直流湿地单元2顶部逐渐汇集,直到其水面超过垂直流湿地单元2顶部进入溢流口5,后期雨水通过溢流口5进入到两侧的水道3,通过水道3排出。

图1为实际应用的结构,按照每单元100m进行设计,选址一般为道路中间的绿化带,根据服务面积为左右两侧车道(按双向四车道设计,每车道3.75m)进行计算,得出所需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深度为1m,宽度为1m,所以选择的绿化带上伸出端4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m,水道3的设计通过公式计算得出,以苏州为例其设计走水量为当地百年一遇暴雨5min的流量,其公式如下:

苏州当地暴雨量计算公式:

q为雨水水量;p为暴雨发生周期;t为暴雨持续时间;

排水沟排水水量计算公司:

q为排水水量;m为1;n曼宁常数(沥青路面取0.011);sf坡度(取0.0004);a为水道横截面积;r为水力半径;

水力半径的计算公式:

r=a/pw

a水道横截面积;r为水力半径;pw为湿周;

通过查询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垂直流湿地单元2两侧水道3的宽度取为0.3m。上述得出设计的尺寸完全可以解决当地百年一遇的暴雨流量。

如图2所示是以图1结构为基础,其两侧的伸出端4为活动式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排水沟1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放置于安装在垂直流湿地单元2两侧的格栅8上,保证伸出端4向内倾斜,起到导流的作用。格栅8的作用是挡住杂物防止杂物进入水道3,保证水道3畅通。

如图3所示垂直流湿地单元2位于排水沟1一侧时,其结构与图1相比,水道3只有一条位且于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一侧,而水道3上方的伸出端4也只有一个,伸出端4也可以仿照图2的形式制作为活动式。在接收初期雨水以及后期雨水的过程也与图1结构相同。

上述结构的排水单元主要目的是将过滤之后的雨水进行汇流排出,故其结构也可以为以下形式,在湿地外壳6底部靠近水道3的位置开排水口9(如图4所示),排水口9上安装钢丝网,过滤之后的雨水通过排水口9进入到水道3和后期雨水一起排出。

水道3的位置在以位于垂直流湿地单元2侧边为基础,可以在垂直流湿地单元2的下部增加一水道,既能提高雨水的过滤速度,还能提高水道的排水能力。

综上,采用垂直流湿地单元2进行收集和过滤前期雨水,后期雨水通过水道3进行排出,本结构具备随机间歇运行、抗水量大、水质冲击负荷强、维护要求低等特点,能够提高城市雨水处理以及排泄的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