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0025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疏浚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特殊的疏浚物料,粘土、砾石混合土在疏浚工程中比较常见,特别是大连港附近区域。由于较多港口拟建在粘土砾混土质海岸带,因此研究粘土砾混土质施工工艺和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有的疏浚施工工艺并未考虑到黏土混砾石土质带来的特殊要求,采用传统施工工艺进行开挖时,容易产生糊堵绞刀、憋爆液压管路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粘土混砾石土质的施工工艺是当前本领域的迫切需求,也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解决现有开挖工艺下糊堵绞刀、憋爆液压管路等诸多问题,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优化施工工艺有效提高船舶产能、减少疏浚废方,同时保护挖掘机具,减少绞刀、绞刀齿、绞刀齿座的磨损,达到平稳的施工控制以及优质的工程质量。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绞吸船舶驶至开挖起始位置并抛锚驻位的步骤;(2)对绞吸船舶位置进行调整的步骤;(3)下放绞刀对上方泥层进行挖泥施工的步骤;将绞刀由原始泥面下放2a/3的距离,其中a为测量得到的泥层平均厚度,以b为前移距进行本层挖泥施工;(4)倒台车的步骤,台车倒回位置距离原点位置为1.0m;(5)下放绞刀对下方泥层进行挖泥施工的步骤;将绞刀由上层开挖时所在深度继续下放a/3的距离,其中a为测量得到的泥层平均厚度,以c为前移距进行本层挖泥施工;下层施工时把上层施工时留下的1.0m区域重新接茬开挖施工;(6)倒台车的步骤,台车倒回至原点位置;(7)移横移锚的步骤;(8)移船的步骤。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与现有的施工工艺相比,本技术方案解决了开挖粘土砾混土质时糊堵绞刀、憋爆液压管路等问题;采用“小进步快摆动”和“单台车内拉抽屉”施工方法有效提高了船舶产能,减少了疏浚废方;采用本施工工艺能够保护挖掘机具,减少绞刀、绞刀齿、绞刀齿座的磨损,施工控制平稳,工程质量控制较好。

优选地:b为1.0~1.2m,c为0.5~0.6m。

优选地:上层单次开挖距离为5.0m,下层单次开挖距离为6.0m。

优选地:绞吸船舶采用尖齿型绞刀齿,在绞刀上安装有防石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的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将绞吸船舶驶至开挖起始位置并抛锚驻位的步骤;(2)对绞吸船舶位置进行调整的步骤;(3)下放绞刀对上方泥层进行挖泥施工的步骤;将绞刀由原始泥面下放2a/3的距离,其中a为测量得到的泥层平均厚度,以b为前移距进行本层挖泥施工;(4)倒台车的步骤,台车倒回位置距离原点位置为1.0m;(5)下放绞刀对下方泥层进行挖泥施工的步骤;将绞刀由上层开挖时所在深度继续下放a/3的距离,其中a为测量得到的泥层平均厚度,以c为前移距进行本层挖泥施工;下层施工时把上层施工时留下的1.0m区域重新接茬开挖施工;(6)倒台车的步骤,台车倒回至原点位置;(7)移横移锚的步骤;(8)移船的步骤。

本实施例中,b为1.0~1.2m,c为0.5~0.6m。

本实施例中,上层单次开挖距离为5.0m,下层单次开挖距离为6.0m。

本实施例中,绞吸船舶采用尖齿型绞刀齿,在绞刀上安装有防石环。

工艺原理如下:

绞吸式挖泥船施工主要靠绞刀的旋转挖掘和泥泵的吸输来完成,绞吸船挖掘生产率主要和前移距、切泥厚度、横移速度等因素有关。在开挖泥面较薄的土层时,采用“小进步快摆动”的施工工艺,即通过控制前移距、切泥厚度和横移速度,使绞刀负荷相对平稳,获得稳定的施工浓度,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开挖泥面较厚的土层时,采用“单台车内拉抽屉”的施工工艺,即上层进5.0m后,收台车施工下层进6.0m,同时将上层留下的1m重新接茬开挖,避免因土质粘硬、残留层较厚导致摆宽逐渐减小的现象,提高船舶的挖掘生产率。

具体应用实例如下:

测量得到挖泥层厚度为5.5m,为节省分层多造成的移船、移锚、倒台车等生产性停歇时间,采取单台车内分两层拉抽屉一次成槽工艺施工。

1)第一单台车分层:绞刀从原始泥面一次下放至-6.8m(为防止回淤,上层施工时绞刀下放深度多下0.3m)前移距为1.2m。根据横移速度控制绞刀电流以及吸入真空和浓度,换台车后第一步前移距比后面前移距离大0.3m左右,其它前移距离基本相等。

2)第二单台车分层:绞刀从-6.8m一次下放至-8.7m(经过测量船的及时测深,在开挖下层时绞刀下放深度为-8.6m时,测量水深为8.0~8.1m。考虑工程验收前的回淤现象,在开挖下层时绞刀下放至-8.7m以保证工程质量),前移距为0.6m(由于下层泥质为粉质粘土混圆砾,绞刀头容易糊死并对绞刀的椎体磨损极大,故而在开挖下层时前移距比上层开挖施工时适当减少)。

在及时分析测深图水深并通过多次实践检验后,现在采取“上5下6”的新施工工法,即在下层倒台车的时候把台车收到1.0m,这样做上层时上层进5.0m、下层进6.0m。开挖下层时再把上台车开挖5.0m时留下的1.0m重新接茬开挖,预防因土质粘硬、残留层较厚导致摆宽逐渐减小造成船舶扛脖子现象,有效保证施工质量。

绞吸船开挖粘土砾混土质时,对绞刀、绞刀齿、齿座、绞刀锥体磨损较大,局部易坍塌造成吸入真空瞬间急速增加形成震车现象,解决塌方、扛脖子、磨损问题是开挖粘土砾混土质的关键,施工船舶采用尖齿型绞刀齿,并在绞刀上安装防石网。

施工区含有大量石英角砾、圆砾对船舶的绞刀齿、绞刀齿座、绞刀本体、船体吸排泥管线、橡胶短节、水上水下以及陆地排泥管线磨损比较严重。为保证船舶提高时利率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绞刀齿及齿座应采用耐磨产品,延长单齿使用寿命,减少换齿次数和时间;

2)拆换下的磨损绞刀要求进车间修理。天气较凉时,由于烧焊修复有温度要求,现场露天条件下修复的齿座工作时易断裂;

3)增加相应船舶橡胶软管的备件供应,提高备件质量,避免船舶因等候备件造成的停工现象出现;

4)由于水上、水下、陆地管线磨损较为严重,现场项目部对相应管线增加定点测厚检查,对管线易磨损部位的使用寿命进行提前预判,并提前焊接衬板加厚管线易磨损部位,做好转面工作,利用船舶停工时间对相应管线转面使用,减少由于管线问题造成的停歇时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绞吸船开挖粘土混砾石施工工艺。包括(1)将绞吸船舶驶至开挖起始位置并抛锚驻位的步骤;(2)对绞吸船舶位置进行调整的步骤;(3)下放绞刀对上方泥层进行挖泥的步骤;将绞刀由原始泥面下放2a/3的距离,其中a为测量得到的泥层平均厚度,以b为前移距进行本层挖泥施工;(4)倒台车的步骤,台车倒回位置距离原点位置为1.0m;(5)下放绞刀对下方泥层进行挖泥施工的步骤;将绞刀由上层开挖时所在深度继续下放a/3的距离,其中a为测量得到的泥层平均厚度,以c为前移距进行本层挖泥施工;下层施工时把上层施工时留下的1.0m区域重新接茬开挖施工;(6)倒台车的步骤,台车倒回至原点位置;(7)移横移锚的步骤;(8)移船的步骤。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强;余奇;贾文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天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中交天航港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中交烟台环保疏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5.24
技术公布日:2017.09.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