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及其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001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及其施工工艺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领域,尤其是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及其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地上资源的有限性,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如地下室、地铁、隧道等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核心问题之一的地下结构抗浮已愈显突出。目前,建筑物的抗浮问题主要采用抗拔桩和抗拔锚来解决。

抗拔桩是由桩侧的摩阻力与桩体自重来提供抗拔力,而向上拉拔力所发挥的桩侧摩阻力,与向下压力相比是有限的,对以受压性能为主的混凝土而言并无优势,若要增加桩体抗拔力,只能以增加桩周面积或桩长来增加侧摩阻力和自重,从经济角度讲性价比不高。

南京工业大学梅国雄等发明的《伞状抗拔锚》(公开号cn201031391y),在不同地区使用后证明,在南京和北方的砂性土地区使用,该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单锚抗拨力高,经济性价比高的优点。但在温州、宁波、杭州、上海、天津等软土地区,却出现锚杆在向上的初始拉力下,初始位移较大,而后才发挥一定的抗拔力,且抗拔力较小,但在这之前地下室混凝土却已拉裂破坏。究其原因,是因为南京及北方地下为砂性土,土质密实,伞状抗拔锚实际为六支伞骨架,骨架间的土在砂性土中,因土的剪切角大,在六个伞状翼之间可形成土拱;而在淤泥等软土中,因土的含水量高,土质松软且抗剪强度低,伞骨架在初始拉力下便形成了土体间冲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在伞状抗拔锚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使其能在软土地基中,既能提供较小初始位移和较高抗拔力,而且,施工方便,经济性价比高。

本发明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包括钢套管1、外钢圆管2、钢绞线3、上撑臂4、土工布或高强度尼龙布5、锚锁杆6、锚臂7、锚翼8、内钢圆管9、下撑臂10和桩靴11;锚臂与上撑臂、锚翼与下撑臂分别进行铰连接,锚锁杆与锚翼、上撑臂铰连接,各锚锁杆之间铺设有土工布或高强度尼龙布;外钢圆管与上撑臂焊接,内钢圆管与下撑臂焊接且置于外钢圆管内部,钢绞线连接内钢圆管,通过外圆管延伸至外部,整个装置表面涂抹防腐蚀涂料,置于钢套管并套入桩靴内。

本发明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的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①制作本发明装置的各个部件,钢套管1、外钢圆管2、钢绞线3、上撑臂4、土工布5、锚锁杆6、锚臂7、锚翼8、内钢圆管9、下撑臂10、桩靴11。

②将锚臂7与锚翼8,下撑臂10与锚翼8,上撑臂4与锚臂7、锚锁杆6铰连接,各锚锁杆6之间铺设有土工布或高强度尼龙布5,外钢圆管2与上撑臂4焊接,内钢圆管9与下撑臂10焊接,且置于外钢圆管2内部,钢绞线3连接内钢圆管9,并通过外圆管2延伸至外部,整个装置表面涂抹防腐蚀涂料,置于钢套管1中,前端套入桩靴11内。

③将装置运至施工现场,精确测量并放样打入点位置,采用锤击或者静压钢套管至规定标高,然后,抽离钢套管1,向上提拉钢绞线3,使锚翼8通过锚臂7依靠上撑臂4、下撑臂10张拉开,内圆钢管9逐渐上升直至锚锁杆6完全张开为止,同时各锚锁杆6之间的土工布5也完全打开,紧接着固定地面的锚索钢绞线3至外圆管2上,在外圆管2内高压注入少量的水泥浆体直至充满整个锚杆装置,回填孔洞夯实,将地面处外圆管2与后期的结构施工时锚固连接。

本发明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与抗拔桩相比,施工方便,造价低,经济性价比高。与伞状抗拔锚相比,不论在砂性土或软土中都能产生较小初始位移和较高抗拔力,使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入土前立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入土后受力打开后的平面示意图。

图中:1.钢套管,2.外钢圆管,3.钢绞线,4.上撑臂,5.土工布或高强度尼龙布,6.锚锁杆,7.锚臂,8.锚翼,9.内钢圆管,10.下撑臂,11.桩靴。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和图2,本发明一个典型实施例制作过程如下:

①制作本发明装置的各个部件,钢套管1、外钢圆管2、钢绞线3、上撑臂4、土工布5、锚锁杆6、锚臂7、锚翼8、内钢圆管9、下撑臂10、桩靴11。

②将锚臂7与锚翼8,下撑臂10与锚翼8,上撑臂4与锚臂7、锚锁杆6铰连接,各锚锁杆6之间铺设有土工布5,外钢圆管2与上撑臂4焊接,内钢圆管9与下撑臂10焊接,且置于外钢圆管2内部,钢绞线3连接内钢圆管9,并通过外圆管2延伸至外部,整个装置表面涂抹防腐蚀涂料,置于钢套管1中,前端套入桩靴11内。

③将装置运至施工现场,精确测量并放样打入点位置,采用锤击或者静压钢套管至规定标高,然后,抽离钢套管1,向上提拉钢绞线3,使锚翼8通过锚臂7依靠上撑臂4、下撑臂10张拉开,内圆钢管9逐渐上升直至锚锁杆6完全张开为止,同时各锚锁杆6之间的土工布5也完全打开,紧接着固定地面的锚索钢绞线3至外圆管2上,在外圆管2内高压注入少量的水泥浆体直至充满整个锚杆装置,回填孔洞夯实,将地面处外圆管2与后期的结构施工时锚固连接。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软土地基地下室抗浮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包括钢套管、外钢圆管、钢绞线、上撑臂、土工布或高强度尼龙布、锚锁杆、锚臂、锚翼、内钢圆管、下撑臂和桩靴。锚臂与上撑臂、锚翼与下撑臂分别进行铰连接,锚锁杆与锚翼、上撑臂铰连接,各锚锁杆之间铺设有土工布或高强度尼龙布;外钢圆管与上撑臂焊接,内钢圆管与下撑臂焊接且置于外钢圆管内部,钢绞线连接内钢圆管,通过外圆管延伸至外部,整个装置表面涂抹防腐蚀涂料,置于钢套管并套入桩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与抗拔桩相比,施工方便,造价低,经济性价比高。与伞状抗拔锚相比,不论在砂性土或软土中都能产生较小初始位移和较高抗拔力,使用范围更广。

技术研发人员:蔡烽;张青青;李崇铃;徐斌;李朝晖;金国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温州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6.03.12
技术公布日:2017.09.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