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竹排围堰及其修筑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80300阅读:7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人工竹排围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人工竹排围堰及其修筑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公司的一些项目中需要修筑围堰,而同时在某些情况下围堰需要贯穿鱼塘进行修筑。然而,鱼塘平均水深1米,底部泥质为淤泥,挖掘机无法施工。且孟加拉雨季提前来临,鱼塘排水、底泥晾晒效果不佳,人工修筑困难。

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通过用竹排对围堰进行加固,使围堰达到强度要求和高度要求,既保证了围堰不垮塌,又保障了足够的吹填容量的人工竹排围堰及其修筑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通过用竹排对围堰进行加固,使围堰达到强度要求和高度要求,既保证了围堰不垮塌,又保障了足够的吹填容量的人工竹排围堰及其修筑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人工竹排围堰,所述人工竹排围堰分为上层竹排围堰和下层竹排围堰,所述下层竹排围堰包括两列下层竹排,所述下层竹排包括下层竹子以及绞紧下层竹子的铁丝,所述下层竹子在泥土中的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下层竹子露出泥土的部分的长度,下层围堰被修筑于两列所述下层竹排之间,所述上层竹排围堰包括两列上层竹排,所述上层竹排的上层竹子被垂直打入所述下层围堰内,所述上层竹子露出泥土的部分的长度为所述上层竹子在泥土中的部分的长度的二倍,袋土被码放于两列所述上层竹排之间。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上述的人工竹排围堰中,进一步的,所述下层围堰上边缘较所述下层竹排上边沿高10-20cm。

在上述的人工竹排围堰中,进一步的,所述上层竹子之间不采用任何方式连接。

在上述的人工竹排围堰中,进一步的,所述两列下层竹排底部相距4m,顶部相距1.5m,高度1.5m,所述两列上层竹排相距1m,高度0.5m。

在上述的人工竹排围堰中,进一步的,所述袋土尺寸是长为40cm,宽为30cm,厚度为10cm,并采用2-3-2-3-2的码放方式,即第一层码放两列,第二层码放三列,第三层两列,第四层三列,以此类推。

一种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所述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用于建造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人工竹排围堰。

在上述的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中,进一步的,所述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打好两列下层竹排,打入长度不小于1.5米,下层竹排顶端距1.5米,底宽4米,高1.5米,每隔2米用8#铁丝对折,并在两列下层竹排上打摽,并绞紧,至人工无法晃动所述两列下层竹排;

步骤二:在两列下层竹排之间修筑所述下层围堰,并将所述下层围堰夯实;

步骤三:在所述下层围堰顶端垂直打入两列上层竹排,两列上层竹排间距1米,高0.5米,将所述上层竹子打入泥土1m,即露出部分长度的两倍;

步骤四:在所述两列上层竹排中码放袋土,每码放一层用木槌夯实,形成1米宽、0.5米高的上层竹排围堰。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在泥塘蓄水、泥质稀软的情况下,修筑人工竹排围堰,通过用竹排对围堰进行加固,使围堰达到强度要求和高度要求,既保证了围堰不垮塌,又保障了足够的吹填容量。

2、本发明解决了围堰沉降的问题,由于一次围堰会产生10——20cm的沉降,故围堰修筑时高出竹排20公分。

3、本发明增加竹排的强度,减小形变,如果用铁丝打摽的方式将两列竹排紧固,铁丝将影响袋土码放时的密实性,故不采用任何材料连接,而是将竹子打入泥土1m即露出部分长度的两倍,以此来增加竹排的强度,减小形变。

4、本发明采用2-3-2-3-2的码放方式,保证袋土之间码放密实。

5、本发明通过竹排固形,解决了围堰塌陷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使用竹排固形,每天强降水导致泥塘中的水无法排净,泥塘泥质稀软,所修筑围堰沉降量大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实际测量,平均修筑超过1.7米时,围堰塌陷严重,无法满足疏浚吹填要求。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发明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层竹排围堰;2、上层竹子;3、下层竹子;4、铁丝;5、下层围堰;6、袋土。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喷胶机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发明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技术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进行标示。

将理解,当据称将部件“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可以存在中间部件。相反,当据称将部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时,则表示不存在中间部件。

图1给出了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就图1来具体说明本发明。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一种人工竹排围堰,所述人工竹排围堰分为上层竹排围堰1和下层竹排围堰,所述下层竹排围堰包括两列下层竹排,所述下层竹排包括下层竹子3以及绞紧下层竹子3的铁丝4,所述下层竹子3在泥土中的部分的长度不小于所述下层竹子3露出泥土的部分的长度,下层围堰5被修筑于两列所述下层竹排之间,所述上层竹排围堰1包括两列上层竹排,所述上层竹排的上层竹子2被垂直打入所述下层围堰5内,所述上层竹子2露出泥土的部分的长度为所述上层竹子2在泥土中的部分的长度的二倍,袋土6被码放于两列所述上层竹排之间。

本发明在泥塘蓄水、泥质稀软的情况下,修筑人工竹排围堰,通过用竹排对围堰进行加固,使围堰达到强度要求和高度要求,既保证了围堰不垮塌,又保障了足够的吹填容量。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下层围堰5上边缘较所述下层竹排上边沿高10-20cm。

本发明解决了围堰沉降的问题,由于一次围堰会产生10——20cm的沉降,故围堰修筑时高出竹排20公分。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上层竹子2之间不采用任何方式连接。

本发明增加竹排的强度,减小形变,如果用铁丝4打摽的方式将两列竹排紧固,铁丝4将影响袋土6码放时的密实性,故不采用任何材料连接,而是将竹子打入泥土1m即露出部分长度的两倍,以此来增加竹排的强度,减小形变。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两列下层竹排底部相距4m,顶部相距1.5m,高度1.5m,所述两列上层竹排相距1m,高度0.5m。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袋土6尺寸是长为40cm,宽为30cm,厚度为10cm,并采用2-3-2-3-2的码放方式,即第一层码放两列,第二层码放三列,第三层两列,第四层三列,以此类推。

本发明采用2-3-2-3-2的码放方式,保证袋土6之间码放密实。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提供一种通过用竹排对围堰进行加固,使围堰达到强度要求和高度要求,既保证了围堰不垮塌,又保障了足够的吹填容量的人工竹排围堰。

一种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所述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用于建造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人工竹排围堰。

需要指出的是,所述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打好两列下层竹排,打入长度不小于1.5米,下层竹排顶端距1.5米,底宽4米,高1.5米,每隔2米用8#铁丝4对折,并在两列下层竹排上打摽,并绞紧,至人工无法晃动所述两列下层竹排;

步骤二:在两列下层竹排之间修筑所述下层围堰5,并将所述下层围堰5夯实;

步骤三:在所述下层围堰5顶端垂直打入两列上层竹排,两列上层竹排间距1米,高0.5米,将所述上层竹子2打入泥土1m,即露出部分长度的两倍;

步骤四:在所述两列上层竹排中码放袋土6,每码放一层用木槌夯实,形成1米宽、0.5米高的上层竹排围堰1。

如果不使用竹排固形,每天强降水导致鱼塘中的水无法排净,鱼塘泥质稀软,所修筑围堰沉降量大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实际测量,平均修筑超过1.7米时,围堰塌陷严重,无法满足吹填要求。人工竹排围堰可以保证围堰2米高度且牢固,相较于普通土围堰,可多容纳0.3米*36万平方米=10.8万立方米。按照工程量单价14.6元/立方米计算:

10.8万立方米*14.6元/立方米=157.68万元;

消耗性物资竹子、水泥袋等共计约2.65万元;

人工费约0.92万元;

直接效益:157.68-2.65-0.92=154.11万元。

间接效益:减少围堰的后期维护;充分保证施工进度,在既定计划节点之前完成施工任务。

本发明通过竹排固形,解决了围堰塌陷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使用竹排固形,每天强降水导致泥塘中的水无法排净,泥塘泥质稀软,所修筑围堰沉降量大且无法达到设计要求,根据实际测量,平均修筑超过1.7米时,围堰塌陷严重,无法满足疏浚吹填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可提供一种通过用竹排对围堰进行加固,使围堰达到强度要求和高度要求,既保证了围堰不垮塌,又保障了足够的吹填容量的人工竹排围堰的修筑方法。

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