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控制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52715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控制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建筑工程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建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型化,混凝土体积由一次性浇筑几百立方米逐渐增大到几千、几万立方米,根据《gb50496-2009》规定混凝土结构实物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1米的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裂缝产生的混凝土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因此建筑施工中时常涉及到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如高层楼房基础、大型设备基础、水利大坝等。而众所周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向被业界视为重难点工程技术,施工的过程控制及养护措施非常重要。其中,磨煤机基础就是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施工过程控制和后期养护尤为关键,由于胶凝材料水化热过大,而一次浇筑混凝土量之大,过程控制内外温差的控制和检测就成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重难点了。

在发明中内外温差采用冷水循环的方式,其中,采用集中注水排水是冷水循环的创新,还有厚混凝土内部测温线电子测温改变了传统的埋管温度计测温,数据更为精准,起到早期质量控制的作用,化工建筑业大体积混凝土越来越多,所以该方法的推广是工业建筑将来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采用的传统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法进行施工,施工中有许多不足之处:

(1)施工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难以控制。

(2)材料浪费较多,在施工过程中暗埋测温管,造成了材料浪费,测温管最后用高压泵喷浆处理成本高。

(3)不利于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冷水循环不集中供给和不集中排放,造成了现场水源浪费。

(4)不利于施工质量的管理,由于预埋测温管开孔多,最后用高压泵喷浆注射,没有振捣,很难密实,传统温度计测温数据很不真实,内部温度难控制,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后期设备震动较大,给设备安装留下隐患。

而发明的方法中采用了预埋测温线电子测温和冷水集中排放,保证了施工质量和现场管理。在工业建设项目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用广泛,特别是大型压缩机基础,推广现代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是多年来工程建设行业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控制及检测方法,可以实时控制可检测温度,大大提高了磨煤机基础的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抗裂性、耐久性、抗冻性以及抗渗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控制方法,包括选址测量、暗埋电子测温线和冷却线、模板施工、砼施工、保温养护。

所述选址测量的具体步骤如下:

s1:根据煤浆制备主厂房轴线进行建筑定位,然后据此放出磨煤机主要轴线;

s2:标高按主厂房标高,磨煤机基础标高测量由此引出;

s3:定位放线测距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角度测量精度控制在15度以内,层间垂直度偏差控制在2.5mm以内,建筑物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控制在3.2h/10000,且不大于9mm。

所述暗埋电子测温线和冷却线的步骤如下:

s1:磨煤机基础只在四周表面、顶面及底板布筋,在磨煤机基础-1.6米处预埋上部定位桩,磨煤机基础设置有顶面钢筋、预埋套管以及预留孔洞模板,均通过满堂架支撑;

s2:侧立面横竖钢筋采用钢支撑架固定,沿长边方向布置,与基础满堂架连为一体,钢筋绑扎完后,用钢筋作剪刀撑、将竖筋及横向钢筋的交点绑牢,所述剪刀撑布置在侧立面与基础拐角处;

s3: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积在混凝土中埋设电子测温线,每根测温线配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呈上中下30-60度排列,在混凝土表面放置三根测温线,每根设一个温度传感器,放在覆盖保温层下面用于量测混凝土表面温度,并对每个测温点进行编号记录;

s4: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积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线,所述冷却线是将冷却循环水管道按照左、中、右三个循环系统进行安装,冷却循环水管安装上下中心距为2300mm,左右中心距为1000mm,三个系统循环水管呈之字形布置。

所述电子测温线的深点深度距离底板底面50mm,中点深度为底板厚度的一半,浅点深度为距基础顶面50mm处,其他测温点按照600mm间距进行布置。

所述冷却线采用钢管作冷凝水管,端头攻丝,并以弯管接头和直管接头连接,固定与钢支撑架上,并缠好冷胶带防漏水,将冷凝管与钢筋固定牢固以防止混凝土灌注、捣固时影响造成失效,在冷凝管的进出水口各设置一道阀门,以控制进水的方向和流量。

所述砼施工的具体步骤如下:

s1:浇筑前的准备:检查模板垂直度、冷却水循环管道、焊接处的密封以及电子测温线的暗埋位置和标高;

s2:混凝土浇筑:进行整体连续浇筑,分层厚度设为500mm,层与层之间预留一定的时间间隔,同时,保证层与层之间的砼浇筑间隔时间控制在砼初凝前完成,单个磨煤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时间为16小时;

s3:一次混凝土振捣:振捣方向为下层垂直于浇筑方向自下而上,上层振捣自上而下;

s4:二次混凝土振捣:该次振捣控制在浇筑后的1-2小时,控制初凝时间,使得在下层混凝土部初凝前,上层混凝土能覆盖。

所述混凝土的输送采用底板泵送混凝土,在混凝土初浇筑后,根据标高用平板刮平,在初凝前用抹子拍压三遍以上,搓成麻面,以闭合收水裂缝,在用抹子拍压最后一遍时,麻路顺直,以东西向为纹路方向保证纹路一行压一行且相互片平行。

所述保温养护的具体步骤如下:

s1:选用废弃的土工布,在混凝土浇筑后即刻覆盖保温保湿,在混凝土初凝后,定时在土工布上喷水,确保混凝土表面水分充足;

s2:保证拆模前养护时间,通过模板对混凝土实现保温养护,冷却水管继续通水4天以上,直至冷凝管出水口的水降至常温后停止通水。

作为本方案的一种改进和完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检测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s1:温度指标控制如下:

内外温差:小于25℃;

降温速度:小于1-1.5℃/d;

揭开保温层时的温差:小于20℃;

s2:检测周期与频率如下: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1-4天:每2小时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5-7天:每4小时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7天-测温结束:每12小时测一次;

当砼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小于20℃时,停止测温。

温度控制过程中,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度,每天降温不大于1.5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加强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和测温工作,测温均不超过7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应用电子测温线暗埋在磨煤机基础底板、中间及顶部不同标高处,可以直接通过测温表来得知各处温度,可以早期控制混凝土水化热带来的质量隐患。

(2)磨煤机底板大体积混凝土采用电子测温线,有效的节约了暗埋套管的材料。

(3)磨煤机大体积混凝土电子测温施工,有效检测了混凝土内外温差,同时给混凝土冷水循环提供了精准的依据。

(4)磨煤机基础采用暗埋测温线,提高了磨煤机基础的混凝土密实度,使得混凝土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延长了磨煤机基础的使用寿命。

(5)磨煤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运用电子测温使得混凝土浇筑后养护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质量更加容易控制,项目的施工成本也得以降低,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6)磨煤机基础浇筑后混凝土现场回弹数据均已达到混凝土的设计强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来通过具体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以下实施例仅起到帮助理解本发明的作用,并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实施例一: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控制方法,包括选址测量、暗埋电子测温线和冷却线、模板施工、砼施工、保温养护。

所述选址测量的具体步骤如下:

s1:根据煤浆制备主厂房轴线进行建筑定位,然后据此放出磨煤机主要轴线;

s2:标高按主厂房标高,磨煤机基础标高测量由此引出;

s3:定位放线测距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角度测量精度控制在15度以内,层间垂直度偏差控制在2.5mm以内,建筑物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控制在3.2h/10000,且不大于9mm。

所述暗埋电子测温线和冷却线的步骤如下:

s1:磨煤机基础只在四周表面、顶面及底板布筋,在磨煤机基础-1.6米处预埋上部定位桩,磨煤机基础设置有顶面钢筋、预埋套管以及预留孔洞模板,均通过满堂架支撑;

s2:侧立面横竖钢筋采用钢支撑架固定,沿长边方向布置,与基础满堂架连为一体,钢筋绑扎完后,用钢筋作剪刀撑、将竖筋及横向钢筋的交点绑牢,所述剪刀撑布置在侧立面与基础拐角处;

s3: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积在混凝土中埋设电子测温线,每根测温线配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呈上中下30-60度排列,在混凝土表面放置三根测温线,每根设一个温度传感器,放在覆盖保温层下面用于量测混凝土表面温度,并对每个测温点进行编号记录;

s4: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积在混凝土中埋设冷却线,所述冷却线是将冷却循环水管道按照左、中、右三个循环系统进行安装,冷却循环水管安装上下中心距为2300mm,左右中心距为1000mm,三个系统循环水管呈之字形布置。

所述电子测温线的深点深度距离底板底面50mm,中点深度为底板厚度的一半,浅点深度为距基础顶面50mm处,其他测温点按照600mm间距进行布置。

所述冷却线采用钢管作冷凝水管,端头攻丝,并以弯管接头和直管接头连接,固定与钢支撑架上,并缠好冷胶带防漏水,将冷凝管与钢筋固定牢固以防止混凝土灌注、捣固时影响造成失效,在冷凝管的进出水口各设置一道阀门,以控制进水的方向和流量。

所述砼施工的具体步骤如下:

s1:浇筑前的准备:检查模板垂直度、冷却水循环管道、焊接处的密封以及电子测温线的暗埋位置和标高;

s2:混凝土浇筑:进行整体连续浇筑,分层厚度设为500mm,层与层之间预留一定的时间间隔,同时,保证层与层之间的砼浇筑间隔时间控制在砼初凝前完成,单个磨煤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时间为16小时;

s3:一次混凝土振捣:振捣方向为下层垂直于浇筑方向自下而上,上层振捣自上而下;

s4:二次混凝土振捣:该次振捣控制在浇筑后的1-2小时,控制初凝时间,使得在下层混凝土部初凝前,上层混凝土能覆盖。

所述混凝土的输送采用底板泵送混凝土,在混凝土初浇筑后,根据标高用平板刮平,在初凝前用抹子拍压三遍以上,搓成麻面,以闭合收水裂缝,在用抹子拍压最后一遍时,麻路顺直,以东西向为纹路方向保证纹路一行压一行且相互片平行。

所述保温养护的具体步骤如下:

s1:选用废弃的土工布,在混凝土浇筑后即刻覆盖保温保湿,在混凝土初凝后,定时在土工布上喷水,确保混凝土表面水分充足;

s2:保证拆模前养护时间,通过模板对混凝土实现保温养护,冷却水管继续通水4天以上,直至冷凝管出水口的水降至常温后停止通水。

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检测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s1:温度指标控制如下:

内外温差:小于25℃;

降温速度:小于1-1.5℃/d;

揭开保温层时的温差:小于20℃;

s2:检测周期与频率如下: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1-4天:每2小时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5-7天:每4小时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7天-测温结束:每12小时测一次;

当砼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小于20℃时,停止测温。

温度控制过程中,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度,每天降温不大于1.5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加强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和测温工作,测温均不超过70℃。

实施例二:

选址测量:

s1:根据煤浆制备主厂房轴线进行建筑定位,然后据此放出磨煤机主要轴线;

s2:标高按主厂房标高,磨煤机基础标高测量由此引出;

s3:定位放线测距精度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角度测量精度控制在15度以内,层间垂直度偏差控制在2.5mm以内,建筑物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控制在3.2h/10000,且不大于9mm。

钢筋施工:

s1:钢筋施工按施工顺序安排进行施工,磨煤机基础只在四周表面、顶面及底板布筋,在磨煤机基础-1.4米处预埋上部定位桩,磨煤机基础设置有顶面钢筋、预埋套管以及预留孔洞模板,均通过满堂架支撑;

s2:侧立面横竖钢筋采用钢支撑架固定,沿长边方向布置,与基础满堂架连为一体;待钢筋绑扎完后,用钢筋作剪刀撑、将竖筋及横向钢筋的交点绑牢,所述剪刀撑布置在侧立面与基础拐角处。

模板施工:

s1:磨煤机基础采用清水模板,通过对拉螺栓加固,所述对拉螺栓的水平间距≤450mm,竖向间距≤600mm用木方及双脚手管加固,先布竖楞,后布横楞,基础模架外搭设双排脚手架,基础模板支承与双排脚手架连为一体,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钢支承;

s2:所述清水模板采用整张板安装,减少拼缝。模板背面采用木方为加颈肋加固,横向采用钢管,外侧采用水平钢管四周封角,形成封闭箍,侧向采用斜支撑,以确保模板系统的稳定性;

s3:模板间的拼缝采用密封胶密缝,以防止漏浆;

s4:磨煤机安装采用预留孔及埋设地脚螺栓盒的方式进行施工,基础孔洞的预留则采用木模,将钢板放置在底模下面并焊接圆钢以便拆除木模;

s5:磨煤机基础孔洞施工时先将孔洞模板制作好,砼施工前放好线,确定孔洞位置,然后将模板埋设并将其固定,用圆钢辅助焊接在基础钢筋上。

砼施工:

s1:将基础钢筋、模板施工完后进行混凝土浇筑;

s2:混凝土浇筑前准备好配比材料,其中,磨煤机基础混凝土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粗骨料采用连续级配,细骨料采用中砂,并添加防冻剂;

s3:混凝土施工采用搅拌站商品混凝土,罐车运输,泵车浇筑的施工方案,混凝土浇筑顺序为自东向西依次进行,混凝土施工前,对水泥、砂、石、外加剂等进行试验,合格后进行施工。

其中,混凝土配合比经过试配后给出,配合比砂率控制在40%~50%,碎石直径不超过1/3泵管管径,坍落度宜控制在100~120mm,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小于90min。

加入fs-h型减水剂,减少水化热。

浇筑混凝土前,先将施工缝用水浸润不少于24小时,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并对模板、钢筋工程进行四级检查、验收,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输送采用混凝土运输汽车从混凝土搅拌站运输到施工现场,用混凝土输送泵完成整个基础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分层进行,使接合密实。砼浇筑采用方案为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渐进浇注的作业方式,砼采用平面分层循回浇筑方式,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1500mm,砼底层流淌长度控制在8-10m,这种方法能较好地适应泵送工艺,避免泵管的经常冲洗和接捣时插入振动器振捣方向与推进方向相反,沿斜面自下而上进行,逐渐上移,每一振实的振捣时间为15~20s。插点间距不大于作业半径的1.5倍,斜面分层振捣,振捣上一层砼时,振动器应插入下层砼50~100mm,保证各层之间连接,上下层之间间隔不超过砼的初凝时间。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拨,在振捣过程中,上下略有抽动,以使上下振动均匀密实,消除两层间接缝。在浇注砼时,在浇注带的前后布置三道振动棒,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的卸料点,主要解决混凝土的上部振实,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的坡中部,确保中部混凝土的振实,第三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振实。

为防止混凝土集中堆积,先振出料口处混凝土,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捣,并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振动棒的移动间距和插入深度。

磨煤机基础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采取技术间歇,每次间歇不得超过45min,以确保模板支撑的安全稳定,浇筑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变化,如发现变形、移动时,立即停止浇筑,并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好。

由于磨煤机基础属大体积混凝土,首先,应尽量降低水化热:选用中低热水泥,最好采用矿渣水泥;其次降低混凝土浇灌入模温度:尽量避开高温时浇筑,尽量下午3点后和夜间浇筑,掺加缓凝型减水剂;其次,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强度:合理选择配合比,选择良好级配的粗细骨料,严格控制含泥量,加强混凝土的振幅,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抗拉强度,减少收缩,保证施工质量,采取二次投料法、二次振捣法,浇灌后及时排除表面泌水,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提高早期相应龄期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

还要预先布置测温导线,混凝土浇筑完定时测温,并采用覆盖厚麻袋并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5天,并设专人定时测温,如发现混凝土内外温差接近25℃时,立即采取保温措施(覆盖苫布)解决,以减少内外温差,防止裂缝。测温导线按梅花型布置,每点设上下两根导线。

因此,单一采用矿棉、岩棉被加盖一层塑料薄膜不能满足大体积混凝土现场施工要求,需采取措施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度。

冷却水入水口使用阀门控制,根据测温记录进行调节水的流速,既控制混凝土中心温度的上升,也要防止温度下降过快,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

裂缝控制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化热产生的升温较高、降温幅度大、速度块,使混凝土产生较大的温度和收缩应力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施工前应进行计算分析,采取措施控制温度裂缝。

控制内约束温度裂缝的措施:

s1: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外界温差,防止混凝土表面急剧冷却,采用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

s2:加强混凝土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升温速度,使混凝土表面覆盖温差小于8-10℃。

控制外约束温度裂缝的措施:

s1:从采取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温升、减少温差等方面,以及改善施工操作工艺;

s2:采用低热水泥,选择矿渣硅酸盐水泥;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掺入一定比例的粉煤灰、高效减水剂或缓凝剂等;

s3:掺入膨胀剂,在最初14天的潮湿养护中,使混凝土体积微膨胀,补偿混凝土早期失水收缩产生的收缩裂缝;

s4:改善骨料级配,将大体积基础混凝土中掺加15%的块石;

s5:采用拌和水掺冰降低水温度,对砂石骨料喷遮阳防晒或凉水冷却,散装水泥提前储备,避免新出厂水泥温度过高等措施,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s6: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进行薄层浇捣,均匀上升,以便于散热;

s7: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可在基础内埋设冷却水管,使混凝土内外温差小于25℃;

s8: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对比较长的结构应设置后浇带;对基岩或老混凝土垫层,在表面铺砂垫层,以消除基岩约束和嵌固作用;

s9:适当配置温度钢筋,减少混凝土温度应力;

s10:加强混凝土的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和拆模时间,使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

测温点的布设:

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积在混凝土中埋设测温线,每根测温线配有三个温度传感器(测温点),中心二只,距表面200mm处一只、距底部500mm处一只。在混凝土表面放置三根测温线,每根设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量测混凝土表面温度(放在覆盖保温层下面)。并对每个测温点进行编号记录。

温度测量:

在浇筑混凝土后,每2小时用建筑电子测温仪进行测温,由专人做好记录,直至混凝土温度与环境温度温差小于25度停止测量。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水泥水化热而极易产生温度裂缝,因此,降低水化热,减少水化温升,有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温度裂缝是保证大体积浇筑施工质量的关键。通过混凝土薄层浇筑,振捣,抹压,保温等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干缩裂缝。

冷却循环水管道安装:

冷却循环水管道按照左、中、右三个循环系统进行安装。冷却循环水管安装上下中心距为2300mm,左右中心距为1000mm,三个系统循环水管呈之字形布置。

施作方法:

采用钢管作冷凝水管,端头攻丝,并以弯管接头和直管接头连接,固定与钢支撑架上,连接时应牢固,并缠好冷胶带防漏水,将冷凝管与钢筋固定牢固以防止混凝土灌注、捣固时影响造成失效。在冷凝管的进出水口各设置一道阀门,以控制进水的方向和流量。

混凝土灌注完毕表面初凝后即开始通冷却水,保证从进水口进入的水是冷水(常温水),进出水口每8小时交换一次,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比较均一,降低温度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为确保冷凝水管正常供水循环,在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增加一冷却循环水池。

温控过程控制:

s1:为了准确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差,掌握不同深度处温度变化以及施工阶段早、中期温差的发展规律,在基础一侧设置一自动控制仪,用以测定铜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变化,并与多级水泵的自动电子磁力信号控制系统连接成三个控制回路;

s2:该智能信号控制系统以基础混凝土内、中、外层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的温差变化作为控制点。大体积混凝土梯度温差不超过25℃;超过25℃±2℃时,智能系统自动启动多级水泵加档增加水流量,如果冷却循环水池中水的温度比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所低值≤10℃时,通过补水管道进行水池水温调节,直至到达冷却循环水能够有效地降低混凝土温度为止。冷却循环水池中还设置溢流管或预置小型潜水泵及时排出高温水;

s3:温控和测温记录必须连续进行,将自动控制仪的自动记录按照下述规定进行人工监控:

①前七天按照每间隔2小时记录一次;

②七天后根据砼实际温度差值相应减少测温记录次数,每4小时记录1次;

③连续进行测温记录时间不少于14天;

发现局部或整体温度升高,及时进行人工调整循环水流速或调整基础面的养护材料,使砼基础中心温度与外界温度的差值不大于20℃;

s4: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和养护时间:按照砼监测温度的差值进行确定,基础表面的养护采用麻袋、草袋、塑料布等材料覆盖。砼浇筑从覆盖完第一道循环水管8小时后(即砼开始温升时)开始启动相对应的循环水系统,砼浇筑完成后,当混凝土内外温差连续3天低于规范标准值25℃时,停止循环水降温,一般为10d左右。冷却循环水停止后,用大体积混凝土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将循环水管灌实。

保温养护:

保温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一重要环节,主要作用是保证混凝土表面水分充足,避免出现塑性收缩裂缝;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里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应力时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

本发明选用的保温材料为废弃的土工布,在混凝土浇筑后即刻覆盖保温保湿,在混凝土初凝后,定时在土工布上喷水,确保混凝土表面水分充足。

保证拆模前养护时间,通过模板对混凝土实现保温养护。冷却水管继续通水4天以上,直至冷凝管出水口的水降至常温后方可停止通水。

一种磨煤机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差检测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s1:温度指标控制如下:

内外温差:小于20℃;

降温速度:小于1.5-2.0℃/d;

揭开保温层时的温差:小于15℃;

s2:检测周期与频率如下: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1-4天:每1小时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5-7天:每2小时测一次;

混凝土浇筑结束后7天-测温结束:每10小时测一次;

当砼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小于20℃时,停止测温。

温度控制过程中,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0度,每天降温不大于2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加强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和测温工作,测温均不超过60℃。

并且,通过大量实验,计算分析后得出,本发明的方法制作出的混凝土相对于现有的制作工艺,在体积稳定性、抗裂性、耐久性、抗冻性以及抗渗性这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对其进行简单的组合变化都列为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